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78例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72例正常血压对照者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鉴定。结果:在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ACE基因缺失纯合基因型(DD)和缺失(D)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P<0.05及P<0.01)。结论:ACE基因缺失纯合型可能是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ACE)基因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性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176名 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 16内含子插入 /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D)型多态性 ,利用B型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情况 ,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筛选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1)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 (DD基因型频率 :0 .5 0vs 0 .18;D等位基因频率 :0 .71vs0 .38;P <0 .0 1)。 (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年龄、合并高血压及男性是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 (OR分别为 3 .86 9,1.0 81,2 .44 7,2 .173,P <0 .0 5 )。 (3)在控制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后的危险性分层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是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病相关 ,且其作用独立于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和中国汉族 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 (DR)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技术检测 10 2例 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 :DR组与无DR组、病程 <5年合并DR者 (n =10 )与病程 >5年无DR者 (n =19)相比 ,D型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的频率均无显著增高 (P >0 .0 5)。但增生DR组 (n =17)较单纯DR组 (n =2 0 )D型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的频率增高 (χ2 分别为 6 15、4 38,P <0 .0 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与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相关性 ,与某些患者早期发展为DR无关 ,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1目的 探讨心肌梗塞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缺失的关系。 2方法 分别选择心肌梗塞病人及其子女与正常人及其子女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外周血 ACE基因第 16内含子目的基因 ,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荧光带确认基因型。 3结果 心肌梗塞病人和正常人 ACE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 :DD型分别为 41.4%和 2 2 .0 % ,ID型为 31.0 %和 41.5 % ,II型为 2 7.6 %和 36 .6 % ,观察组 DD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2 1,P<0 .0 5 )。心肌梗塞病人子女和正常人子女的 ACE基因型分布频率 :DD型分别为35 .3%和 18.7% ,ID型为 34.5 %和 43.8% ,II型为 30 .3%和 37.5 % ,观察组子女 DD型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31,P<0 .0 5 )。 4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缺失是预测心肌梗塞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或缺失(I/D)多态性和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为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48例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例飞行员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飞行员高血压组ACE DD基因型(25%)和D等位基因频率(0.4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8%和0.30)。结论 ACE 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与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关。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PCR技术测定 146例高血压病人的ACE基因型 ,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 ,记录高血压病程 ,并行心脏彩超检查 ,计算左室质量指数。③结果  75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中 ,DD基因型频率为2 9% ,ID型为 3 9% ,II型为 3 2 % ;而 71例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病人中 ,DD型为 13 % ,ID型为 46% ,II型为 41%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DD基因型频率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病人 ( χ2 =6.0 2 ,P <0 .0 5 )。④结论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与ACE基因型有关 ,DD基因型高血压病人易出现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7.
夏君慧  张旭  周赛君  林捷  叶好好 《浙江医学》2002,24(8):451-453,45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158名健康成人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90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且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 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高血压组(P<0.05)。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60岁以下起病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则与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无差别(均P>0.05),而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CE DD基因型是高血压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发现高血压时间是高血压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CE DD基因型携带者发生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早期发现及治疗高血压对降低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穆红  彭林  陈欣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2):1475-1476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及血清中ACE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105例高血压患者和116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上的DNA片段,并同时检测血清ACE水平,比较不同基因型间这些指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缺失等位基因D频率58.57%和DD基因型频率35.2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7.07%和18.11%(P<0.05)。同时血清ACE水平与基因型关系依次为DD型>ID型>II型,三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及血清ACE水平与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相关情况 ,并观察了该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33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BI)患者 ,35例高血压无心脑血管合并症 (CCVD)患者 ,及 4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检测。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脂质水平。结果 :高血压合并BI组的DD基因型频率 (0 .333)和D等位基因频率 (0 .5 9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0 .12 2和 0 .378(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 ,以及高血压无CCVD组的 0 .114和 0 .386 (均为P<0 .0 5 )。但是 ,ACE各基因型间的血脂水平在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组中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CE基因缺失型可能是老年人高血压合并B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重庆地区原发必民血管紧张素转换醒基因(ACE)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直接扩增ACE基因第16内含子,对114例正常人和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得到三 基因型,纯合插入型(Ⅱ型)、纯合缺失型(DD型)、杂合型(ID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CE基因的DD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X^2=13.75,P〈0.005),D等位基因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