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慢性期患者应用干扰素 α (IFN α)治疗后细胞遗传学疗效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 ,对我院 10年来 12 8例CML慢性期患者单用IFN α或联用化疗药物后细胞遗传学变化、核型演变及与临床有关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核型分析全部应用G 显带 ,部分联合应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果表明 :①所有患者均获血液学缓解。② 118例Ph染色体标准易位患者中 36例 (30 .8% )获细胞遗传学反应 ,其中 2 0例 (17.1% )Ph染色体仍 >35 % ,13例 (11.1% )Ph染色体 <35 % ,3例 (2 5 % )Ph染色体为 0 ,达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 ,细胞遗传学有效应者共 16例 (13.6 % )。③ 7例复杂变异易位患者中 4例获细胞遗传学反应 ,其中2例 (14 .3% )Ph染色体 >35 % ,2例 (14 .3% )Ph染色体 <35 % ,无 1例Ph染色体为 0 ;3例简单变异易位患者无 1例获细胞遗传学疗效。④IFN α治疗后影响细胞遗传学疗效的因素有 :性别、初诊病情、IFN α是否联用其他化疗药物及是否持续治疗。⑤IFN α治疗并不能防止CML疾病进展。结论 :①每周IFN α 6 0 0 - 90 0万U单用或联合Bu/Hu可使 11.1%的标准易位和少数复杂变异易位Ph+ CML患者获主要细胞遗传学效应 ,但不能防止疾病进展 ;②Ph变异易位并不预示IFN α疗效不佳 ;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后的Ph阴性异常克隆演变(Ph-CE)。方法对100例伊马替尼单药治疗有效的Ph+CML患者(其中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54例、加速期患者37例、急变期患者9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8~30个月内定期监测其细胞染色体核型变化(G显带方法)。结果11例(11%)患者于治疗后3~29个月一过性、间断或连续检出Ph-CE,其中慢性期患者5例、加速期患者5例、急变期患者1例。Ph-CE见于Ph+克隆开始减少时或在Ph+克隆消失之后,同期Ph-CE细胞的比例与Ph+细胞的比例呈负相关(P<0.05)。Ph-CE多为+8(5例,45.5%)和+Y(3例,27.3%),5例患者同时伴有Ph+细胞染色体附加异常。Ph-CE者中,7例获得主要遗传学缓解,9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在观察期内,1例加速期患者在持续治疗20个月时进展至急变期。结论Ph+CML患者经伊马替尼治疗后获得不同程度遗传学缓解时约11%被检出Ph-CE,但在随访期内大多数患者未显示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研究协作组1986~1988年进行了干扰素-α(IFN-α)与常规化疗(CHT)治疗CML的前瞻性对照研究(Ⅰ研究组)。1989年又进行IFN-α治疗后再行自体骨髓移植(ABMT)的研究(IFN-α/ABMT,Ⅱ研究组)。Ⅰ研究组共322例,年龄<70岁,Ph染色体(Ph)均阳性,在第一个慢性期。随机分为IFN-α组(218例,用重组的IFN-α-2α 9MIU/d≥14个月)、常规CHT组[104例,90%患者用羟基脲(HU)]。Ⅱ研究组272例,年龄<55岁,HU治疗后再用IFN-α 9MIU/d,共12个月;1年后获细胞遗传学反应者接受ABMT。细胞遗传学反应依Ph阴性中期分裂细胞(Ph~-)比例分为微小反应(Ph 1%~32%),轻度反应  相似文献   

4.
小儿和成人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预后不良。作者报告了治疗Ph阳性ALL的经验并回顾了这些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对不同治疗的反应和总的预后。 病人与方法 以1980年以来41例新诊断的Ph阳性AL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诊断除了通过骨髓抽吸液和活检标本的形态学研究来证实外,还经过细胞遗传学、免疫表现型和分于研究。35例患者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 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991年10月-2003年12月住本院的79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Ph AL总的检出率为6.9%,其中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Ph ALL)56例,检出率18%,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myeloidleukemia,Ph AML)10例,检出率1.2%。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mixedacuteleukemia,Ph MAL)13例。56例Ph ALL中52例免疫表型为B细胞型。10例AML中,包括M14例,M2、M4和M7各2例。13例Ph MAL中12例混合表达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表型,另1例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混合型。总的染色体附加异常检出率为54.4%,附加异常较多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7号、双Ph染色体、 8等。Ph ALL组和Ph MAL组缓解率为57.0%,Ph AML组无1例达到缓解。Ph ALL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核型ALL对照组(P<0.05)。Ph ALL、Ph MAL组总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0个月,Ph AML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变异性Ph+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4例有完整资料可供分析的变异性Ph+成人白血病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对其治疗预后进行观察。结果:在总数4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1例处于慢性期,2例处于加速期),1例为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表明:4例中2例CML为t(9;22;14)异常,1例t(5;9;22)异常,而BCR/ABL融合基因3例均为e14a2型;1例成人B-ALL t(9;22;17)异常,其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4例全部接受含甲磺酸伊马替尼方案治疗。结果表明,1例e13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成人B-ALL分子生物学持续缓解4个月后复发,并于第10个月死亡;而3例CML患者目前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阶段,无病生存期分别达10、19、37个月。结论:变异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患者对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但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患者的预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1例伴有Ph′染色体t(9;22)和BCR/ABL重排表达产物P190kd的前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成年患者,意外地发现,在一无Ph′染色体和t(9;22)的二倍体细胞中检测到iso(17q),而在另一伴有Ph′染色体和t(9;22)的细胞中检测到del(5q)。患者,女,51岁。患有ALL,免疫学检查,代表前B细胞ALL的CD_(10)反应阳性。3个处于分裂中期的骨髓细胞作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46,XX、46,XX,t(9;22)和46,XX,iso(17q)。经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费城(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生率,探讨其生物学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G显带的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300例ALL患者进行检测,其中Ph染色体(+)患者36例,Ph染色体阴性(-)患者264例,分析Ph染色体(+)组患者与Ph染色体(-)组患者的生物学特征、缓解率、生存期差异。结果 300例ALL初诊患者发现Ph染色体(+)患者36例,Ph染色体阳性率为12.0%。Ph(+)组患者的中位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和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与Ph染色体(-)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h(+)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Ph(-)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Ph染色体(+)患者免疫分型资料显示:前B-ALL 9例、My+-ALL 5例、Common-ALL 22例。预后分析显示:Ph(+)组ALL患者和Ph(-)组ALL患者的第1次缓解率分别为52.8%(19/36)和84.8%(224/2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9,P0.0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57.9%(11/19)和25.4%(57/2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3,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34个月。结论 Ph染色体(+)ALL患者比Ph染色体(-)ALL患者预后更差,生存期短,临床上要注意根据Ph染色体阳性与否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评价达沙替尼治疗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27例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或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给予达沙替尼100-140 mg/d口服治疗,评估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结果表明:27例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中位达沙替尼治疗时间8(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3-75)个月。27例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患者中,88.8%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44.4%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37%获得完全遗传学反应(CCyR),18.5%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伊马替尼耐药的进展期(CML-AP、CML-BC、骨髓复发Ph+AL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获CCyR率低于疾病稳定期(CML-CP、骨髓缓解Ph+ALL)患者(P=0.0377),且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达沙替尼治疗后获得CCyR的患者生存期(OS)较未达CCyR者明显延长(63个月vs 9个月,P=0.0126)。达沙替尼治疗后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反应如血小板减少(51.8%)、中性粒细胞减少(48.1%)、贫血(33.3%)和非血液学反应如胸腔积液(18.5%)、肺部感染(18.5%)、心包积液(11.1%)。3-4级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疾病进展期时改服达沙替尼者,均发生于服药12个月内。结论: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有效,且在疾病稳定期改服达沙替尼疗效和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小剂量阿糖胞苷(LoDAC)持续注射治疗了5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稳定期患者,以验证低浓度的阿糖胞苷能否使Ph染色体阳性细胞转阴,延长CML稳定期。5例患者的中数年龄为42岁,确诊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小于6个月,确诊时Ph阳性分裂中期细胞均为100%,无其他细胞遗传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h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物学特点与临床治疗转归。方法30例成人ALL经MIC检查确诊为Ph+B细胞ALL。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加或不加左旋门冬酰胺酶(CODP±L)方案诱导化疗,化疗不缓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400~600mg/d,持续服用至完全缓解(CR)。14例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6例进行巩固强化治疗。结果30例Ph+ALL患者占同期92例ALL患者的32.6%。中位年龄25.5(14~60)岁。单纯t(9;22)16例,有附加染色体异常14例;P190蛋白阳性率为68.4%;P210蛋白阳性率为31.6%;细胞免疫学标记均为B细胞表达,其中CD34细胞阳性率76.7%,髓系表达(CD13或CD33)阳性率43.3%。30例患者中WBC>30×109/L22例,其中9例WBC>100×109/L。经常规化疗,单纯Ph+ALL缓解率为68.8%,伴附加染色体异常者为28.6%(P>0.05);7例未缓解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均达CR,Ph+ALL总缓解率为73.3%。单纯Ph+ALL与伴附加染色体异常者的中位缓解期分别为9及4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及7个月(P>0.05)。移植患者与持续化疗者中位缓解期分别为8个月及4.5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为12.5及6个月(P<0.05)。结论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对Ph+ALL患者的预后和疗效有一定的负性影响,伊马替尼对Ph+ALL诱导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达沙替尼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或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100~140 mg·d-1达沙替尼进行治疗,评估达沙替尼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耐受性。结果本次研究过程中12例BCR/ABL患者中10例患者得到完全血液学反应(CHR),获得率为83.33%,12例患者中3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4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临床细胞学效应的缓解率为58.33%。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7例、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患者出现贫血3例,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肺部感染2例、心包积液2例、胸腔积液1例,本研究的所有不良反应均发生在用药治疗12个月内。结论达沙替尼用于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学与细胞遗传学状态,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及微小残余病变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半定量反转录PCR(RT-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技术对20例患者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进行动态监测,随诊3年。结果 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9例患者Ph染色体阳性,20例均有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其中11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患者中9例患者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消失,提示遗传学缓解率为81.8%。9例应用常规化疗的患者随诊3年,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均未转阴。结论 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动态监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染色体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法对80例Ph+的CML患者进行遗传学分析,同时对比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CML患者染色体的改变情况及疗效。结果 80例Ph+的CML患者中有11例合并其他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其中有1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伊马替尼(TKI-Ⅰ)治疗的40例患者中有35例达到持续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mission,CCyR)(占87.5%),其中有7例3个月时获得CCyR(占17.5%),10例6个月时获得CCyR(占25%),13例12个月时获得CCyR(占32.5%),5例18个月时获得CCyR(占12.5%); 达沙替尼/尼罗替尼(TKI-Ⅱ)治疗的40例患者中有33例达到持续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占82.5%),其中有16例3个月时获得CCyR(占40%),9例6个月时获得CCyR(占22.5%),5例12个月时获得CCyR(占12.5%),3例18个月时获得CCyR(占7.5%)。结论 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的Ph+CML患者更容易对伊马替尼产生耐药或不耐受性,尤其是加速期和急变期,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CML的治疗在长期疗效上相差不大,但近期效果二代优于一代。  相似文献   

15.
患者为69岁男性,长期服用保泰松后发现全血细胞减少,停药后血象持续无明显改善已3年,其间数次骨髓检查证实为MDS。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揭示所有受检者细胞均有Ph易位〔t(9;22)(q34;q11)〕。本例的骨髓象和染色体所见不一致。鉴于除慢粒以外Ph阳性的血液病患者骨髓中均同时存在正常细胞和Ph阳性细胞,本例的细胞遗传学证据揭示患者为保泰松引起的Ph阳性的慢粒。MDS时期的恶性细胞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采用化疗及同种骨髓移植(BMT)的数量有所增加。据统计,CML病人在慢性期进行BMT后,4年无病存活者约占55%,在4年内复发的可能性比较低(9%)。CML病人在慢性期进行BMT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首次缓解后进行BMT的效果好。费城染色体(Ph)是C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标志。有人认为在BMT后,骨髓中Ph+细胞持续存在或再次出现可能表示治疗失败,很快就会临床复发。为了观察BMT后Ph染色体的变化,作者研究了48例Ph+的CML病人在慢性期进行同种BMT后,其骨髓细胞的遗传学特征(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作染色体分析)。结果:①48例病人在BMT后,24例(50%)在分裂中期出现Ph+染色体(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过程中的细胞遗传学变化与病程演进的关系。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50例初诊CML患者,通过骨髓细胞24 h短期培养法或直接法,行染色体G显带技术核型分析;经ABL激酶区点突变检测,分析细胞遗传学变化与其病程演进的相关性。结果:间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果发现,150例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其中费城(Ph)染色体阳性142例(94.67%),阴性8例(5.33%);142例Ph染色体阳性患者中,初诊Ph阳性且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14例(9.86%),变异易位4例(2.82%),标准易位t(9;22)(q34;q11)124例(87.32%)。14例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的患者中,"主要路径"异常8例,-Y异常2例,"次要路径"异常4例。在TKI治疗期间,46例标准易位患者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以染色体数目异常为主,此类患者疾病进展和出现点突变的比例较高(P0.05)。与标准易位患者比较,初诊CML慢性期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患者无病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而与总生存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与无额外染色体异常患者比较,CML慢性期TKI治疗期间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者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部分CML患者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此类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同时期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应用R显带技术对该院404例CML患者的骨髓染色体核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4例患者中Ph染色体阳性376例(93.1%),Ph染色体阴性但bcr/abl阳性28例(6.9%)。376例Ph染色体阳性患者中,具有典型Ph易位者360例,具有变异易位者16例(复杂变异易位14例,简单变异易位2例)。16例变异易位患者慢性期10例,急变期6例。伴额外染色体异常者80例(19.8%),其中慢性期32例,占CML慢性期患者(304例)的10.5%,以-Y、+8为主;急变期48例,占急变期患者(100例)的48%,以i(17)、+8、+Ph最多见。CML急变期伴额外染色体异常的比例高于慢性期(P0.01)。结论 Ph染色体是CML的细胞遗传学标志,Ph染色体可表现为典型易位和变异易位,变异易位在慢性期和急变期都可出现。CML急变期伴额外染色体异常的比例高于慢性期,CML病程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预示病程进入加速或急变期。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分析了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22~86岁)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原始细胞危象患者,以确定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Karnofsky指数、B症状、慢性期长度、有无原始细胞危象前的加速期、有无髓外浸润、肝脾大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数、乳酸脱氢酶(LDH)、外周血原始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数、纤维化、原始细胞表型、有无细胞遗传学克隆演变及对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简称伊马替尼)治疗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bcr/abl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ealtimequantitative)RTPCR(RQPCR)技术连续监测34例α干扰素治疗无效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后不同时间120份骨髓标本bcr/ablmRNA水平。治疗前骨髓Ph+细胞百分率均≥95%。结果RQPCR的敏感度为10pgRNA,标准品日间差及日内差均<5%。10例伊马替尼治疗前标本中位bcr/ablmRNA水平为5.79%,各例之间差异甚大(0.24%~60.90%)。72份Ph+细胞百分率为0%~94%的治疗后标本bcr/ablmRNA水平与Ph+细胞百分率显著相关(r=0.82,P<0.001)。7例治疗12个月内达到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迅速降低,可供分析的6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较治疗前下降65.9%~98.8%。达到CCyR后,bcr/abl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继续下降,直至为0。4例治疗12个月后获得显著遗传学缓解患者(Ph+细胞百分率均<35%)bcr/ablmRNA水平缓慢下降,可供分析的3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bcr/ablmRNA水平分别比治疗前下降2.5%、18.5%及61.6%。5例持续遗传学无效,并且维持在慢性期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1例缓慢下降,2例缓慢上升,2例基本不变。4例治疗中发生急变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均逐步升高。结论对于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