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CCRC)的影像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CCRC的资料,其中10例经CT检查,包括平扫、皮质期和髓质期动态增强扫描(1例无皮质期扫描)。2例经MR检查,包括平扫T1WI、T2WI及皮质期和髓质期动态增强T1WI。结果病灶位于左肾4例,右肾8例,最大径24.0~125.0mm,平均56.7mm。10例CT检查中,6例在平扫上密度均匀一致,5例增强后扫描强化均匀一致,与病理上该肿瘤较少发生坏死、囊变、出血对应。皮质期,9个病灶的强化程度均高于髓质,低于皮质,强化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髓质期,10个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髓质。2个体积较大的病灶内见中央星状瘢痕。4个病灶周围见假包膜。MR检查的2例相对于髓质,病灶在平扫T1WI上呈高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相似。结论CCRC在CT及MRI上的均质性特点、独特的强化方式及T1WI上呈相对于髓质的明显低信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资料。9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其中1例同时行MRI检查,1例行IVP检查。结果:CT平扫示9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2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0.0cm,平均5.1cm,〈3.0cm者2例,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9例病灶明显强化,肾髓质期示6例病灶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5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1例病灶于MRI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可见清晰包膜。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同肾癌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例50岁女性左肾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表现。病灶呈类圆形囊实性,边界清晰,CT平扫实性成分呈等密度,增强肾皮质期及实质期持续渐进性强化,排泄期强化减退,强化程度均稍低于同期肾皮质,囊性部分无强化。MRI平扫实性部分T 1WI及T 2WI均呈稍低信号,DWI为高信号,增强表现类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RO)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RO患者的影像资料。12例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5例)增强扫描;有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CT平扫示12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cm,平均5.8cm,<3.0cm者3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10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8例强化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肾髓质期示7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的密度,3例病灶持续强化、于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病灶在皮质期~排泄期表现为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样瘢痕,8例有完整包膜,3例可见钙化。3例病灶于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相对均匀的高信号,3例均见完整包膜。结论:RO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囊变或坏死,T2WI上可见完整的低信号包膜,有助于同各类型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EAM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仅行CT增强检查,1例行CT增强检查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肾EAML 19例共21个病灶,2例双侧发病,瘤体最大径1.8~25.2 cm,平均6.5 cm;多数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19/21)且与肾实质分界清晰(17/21).11例CT平扫检出12个病灶,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7个病灶内含脂肪成分,1个病灶内示囊变坏死区;4个病灶密度均匀且高于肾实质;2例出现肾包膜下血肿.21个病灶行CT增强扫描,动脉期14个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内示粗大血管影,静脉期血管影仍可见;13个病灶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8个病灶为持续性强化.1例行MRI,T1WI及T2 WI呈混杂信号,病灶局部在反相位像上信号强度较同相位像明显下降.结论 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肾EAML有重要价值,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6.
赵越  易飞 《放射学实践》2020,(6):761-767
【摘要】目的:分析钙化上皮瘤的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钙化上皮瘤患者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平扫,1例先行X线片,后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10例CT共13个病灶。8个病灶见钙化,其中5个病灶完全钙化。2个病灶见坏死。10个病灶边界清清楚,3个瘤周见絮状稍高密度影。8例CT增强扫描共11个病灶,其中3个轻度强化,5个不均匀中度强化,3个病灶完全钙化无强化。6例MR均为单发,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外周高中央低信号,DWI呈环状高信号,增强呈“环靶征”。2例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微囊状更高信号,灶周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2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1例X线片呈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T1WI压脂呈不均匀稍高信号,T2WI压脂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以中央强化较为明显。结论:钙化上皮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当病灶位于皮下,边界清楚,CT见广泛泥沙样或致密的局灶性钙化,MR上见微囊状改变,增强扫描轻至中度强化,尤其呈“环靶征”表现时,应考虑到PM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肾脏嗜酸性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平扫病灶多呈等密度,个别肿瘤边缘可见钙化,CT增强扫描9例为均匀强化,7例为不均匀强化,其中8例在增强扫描皮髓期表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平扫T1WI病灶呈等低信号,其中8例中央裂隙状疤痕呈更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或高低混杂信号,中央疤痕呈裂隙状高信号,MR增强扫描9例明显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但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匀,中央疤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位于肾皮质区,可向肾外突出,边界清楚。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匀强化,中央出现星状疤痕以及肿瘤内"轮辐状"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同时行MRI检查。对比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瘤体、正常肾皮质、肾髓质的平扫、皮质期、皮髓交界期、肾盂期的强化情况并做对比分析,观察肾嫌色细胞癌瘤体的动态扫描特点。结果:正常肾皮质、正常肾髓质、嫌色细胞癌在CT平扫时,其CT值(HU)分别为30.7±3.2、28.5±2.8、32.7±5.6;增强皮质期分别为132.3±17.7、58.4±9.4、68.6±12.4;皮髓交界期分别为166.6±26.8、80.6±5.8、87.8±25.0;肾盂期分别为132.3±20.7、69.6±4.8、79.4±18.4;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T1WI示肿瘤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特点与CT相似。结论:肾嫌色细胞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查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在MSCT腹部常规双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对17例CRCC在腹部常规双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计算并比较CRCC病灶实质和正常肾皮质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CT值,病灶在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以及病灶实质与肾皮质的强化比值。结果 CRCC肿块在平扫时密度稍高于或低于正常肾实质,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动脉期和静脉期,肿块轻到中度均匀强化,增强后各期的CT值显著低于正常肾皮质(P=0.015,0.001);肿块在动静脉期与平扫比较后的强化值,以及与正常肾皮质的强化比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CRCC在动静脉期的强化模式呈"均匀型",而肾实质呈"渐升型"。结论肾CRCC在腹部常规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值均显著低于肾皮质,呈"均匀型""反转型"强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瘤CT、MR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导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病例,7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检查,1例经MR动态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医师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灶境界、大小、密度和强化程度等,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8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中,位于胸部4例,四肢2例,腹腔1例,盆腔1例.肿瘤直径4.0~22.5cm,<5cm 1例,5~10cm 3例,>10cm 4例,平均9.3cm.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5例,梭形3例;5例肿瘤密度相对均匀或略不均匀,内可见两种明显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3例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坏死面积相对很小.较小病灶形态规则,巨大病灶多呈分叶状.CT增强病灶呈地图样强化和匐形线条样强化,动脉期轻微强化~显著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趋于均匀.MR SE 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显著.结论:SFT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密度相对均匀,境界清楚,瘤内常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MR T2WI多表现为略高信号中夹杂片状低信号区,动态增强强化差异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和MRI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破入蝶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DSA证实的6例海绵窦段TPA破入蝶窦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CT检查,5例行MR检查.结果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TPA中,CT平扫均显示蝶窦侧壁骨折及其密度增高,2例CT增强扫描均可见蝶窦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血管一致,海绵窦扩大,1例CT血管成像(CTA)明确显示动脉瘤体与瘤颈.5例行MR SE序列平扫,患者均表现为分层状混杂长T1、混杂长T2信号的血栓,4例尚可见瘤腔内的流空现象;3例增强扫描示蝶窦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血管一致,其中1例在相位编码方向上流动伪影明显;2例MR血管成像均明确显示瘤体与瘤颈.结论CT和MRI是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TPA破入蝶窦的有效非创伤性检查,并可作为手术前后长期随访的良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估CT、MRI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FNH(6例经病理证实,3例经磁共振特异性对比剂Resovist证实)的CT、MRI表现和术前或穿刺前诊断.结果: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3个病灶.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其中7个T1WI为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3个病灶T1WI和T2WI为稍高信号;1个病灶为等密度和等信号;CT动脉期明显增强、门静脉期轻度增强或无增强;MRI的增强方式与CT相似,但10个病灶存在明显的延迟增强.7个病灶检出瘢痕,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无增强、延迟期轻至中度增强.8例单发病灶均正确诊断为FNH.结论:CT和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目的:探讨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3例)和临床证实(6例)的脉络膜血管瘤。CT扫描6例,MR检查4例,9例均行B超检查,3例作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2例CT平扫示眼球后极球壁轻度或新月形增厚,与球壁呈等密度,5例(1例平扫+增强)增强示眼球后极部高密度梭形或扁平状隆起均匀肿块,瘤体强化明显。与玻璃体比较3例MR 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与视神经、眼外肌相比呈等信号;1例较小肿瘤辅以增强T1WI脂肪抑制技术被清楚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在T1WI、T2WI上均呈中、高信号;增强T1WI瘤体显著强化,边界清晰,且信号均匀。B超检查8例为实质不均质肿块占位,1例为均质肿块占位,9例均探及视网膜脱离光带。结论:CT+MRI+B超检查对脉络膜血管瘤可得到较为全面的影像学诊断资料,MRI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较CT及B超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及其对病变定性、定位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24例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患者(男12例,女12例,年龄23~67岁,平均29.1岁)均经PHILIPS 1.0NT型MR仪行常规T_1WI、T_2WI磁共振成像,其中6例又经Gd-DTPA增强扫描。全部病例的椎管内占位病变均经病理证实,并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的病变经病理证实,18例为胚胎源性肿瘤(10例表皮样囊肿,4例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4例为神经源性肿瘤(3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以及脊膜瘤与脂肪瘤各1例。各种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随其不同的组织学来源而有很大差别。表皮样囊肿多为均质长T_1长T_2信号。皮样囊肿以短T_1,长T_2信号为主。畸胎瘤呈混杂信号。神经鞘瘤为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囊壁均匀强化,偶见强化附壁结节。神经纤维瘤呈均质长T_1、长T_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异常对比增强。脊膜瘤呈长T_1、稍长T_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异常对比强化,并见局部硬脊膜增厚强化而形成的硬膜尾征。结论:各种病变的MRI表现随其组织学来源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它们在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诊断准确性优于X线椎管造影与CT。  相似文献   

15.
肝脏炎性假瘤的CT及MRI征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男5例,女3例,年龄35~65岁,平均53岁。8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MR对比检查。结果:CT表现为1 个病灶6 例,2个病灶2例,共发现病灶10个。平扫9个病灶表现为低密度,1 个病灶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 个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中度强化;8个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有不同方式的强化,主要表现为周边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形或结节状强化,中心核心样强化及线状或不规则分隔样强化。MRI表现为2 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病灶T1WI及T2WI均为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与CT相仿。结论:肝脏炎性假瘤的CT及MRI表现因其病理阶段不同而表现各异,诊断需结合临床,确诊尚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的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特征,以期提高治疗前的诊断准确度。方法:回顾并分析13例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I资料,其中7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13例患者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2例(92.3%),滤泡性淋巴瘤1例(7.7%),其中以卵巢受累最多见(6/13,46.2%),其次是宫颈(5/13,38.5%)和子宫体(2/13,15.4%)。共检查发现14个病灶(MRI和CT各7个),其中1例卵巢淋巴瘤为双侧受累。所有病灶均为实性肿块,64.3%(9/14)的病灶信号或密度相对均质;35.7%(5/14)的病灶边缘可见小囊变区,均见于卵巢淋巴瘤。行CT扫描的7个肿块中,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部未见出血及钙化;行MRI扫描的7个肿块中,表现为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以中等信号为主(6/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列腺肉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肉瘤的CT、MRI表现,并作文献回顾。结果本组4例均行CT平扫,1例行CT增强扫描。平扫显示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平均前后径为60.5mm。其中3例肿瘤呈分叶状不均质性低密度,中心部呈更低密度,并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1例呈类圆形较均质性稍低密度,与周围结构分界尚清楚。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实质部分呈不均质明显强化,中心区未见明显强化。2例行MRI扫描,T1WI呈不均质性低信号,T2WI均呈中心高信号、外周稍高信号的混杂信号影。结论CT及MRI是诊断前列腺肉瘤较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肝局灶结节样增生MR、CT表现(附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肝FNH的MR、CT表现,旨在提高对FNH认识。方法对6例肝FNH进行MR平扫及Gd-DTPA动态增强检查,其中3例CT平扫及动态增强,1例行CT平扫。结合文献分析其不典型表现。结果6例肝FNH不典型表现包括1例平扫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动脉期弥漫不均匀强化,假包膜的存在及延迟强化;2例动脉期仅轻度强化;2例MR、CT动态增强各期表现不完全符合。结论MR、CT尤其是动态增强是诊断肝FNH的有效方法。对肝FNH的不典型表现需有足够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9.
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炎的MR和CT表现与穿刺活检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病变的影像表现特点,以及MRI、CT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临床诊断的结缔组织病22例,其中皮肌炎(DM)8例、多肌炎(PM)12例和嗜酸性筋膜炎2例。所有病例均完成大腿CT平扫、MR的T1WI、T2WI、频率预饱和反转恢复(SPIR)序列及CT导向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 穿刺活检、MRI和CT发现肌组织病变分别有17例、14例和5例,发现筋膜病变分别为5例、9例和9例。肌炎、肌萎缩、筋膜炎可单独或合并存在,肌炎(9例)呈现T1WI低信号和T2WI或SPIR高信号改变,肌萎缩(9例)呈T1WI、T2WI高信号以及肌间隙增宽。SPIR检出肌炎明显优于CT和T1WI,P<0.05。DM(6/8)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M(3/12),P<0.05。病情加重期肌炎(7/1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缓解期(2/11),P<0.05。结论 MRI和CT能够客观地反映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病变的类型、累及部位和病情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US、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13年8月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US、CT、MRI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声像图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混合性回声,CDFI多见点状血流;CT表现8例见钙化,依据肿瘤内实性和囊性成分比例不同,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病灶增强扫描各期强化强化程度始终低于正常胰腺实质;MRI平扫囊性成分病灶在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病变内实性成分T1WI呈低信号,T2WI等或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模式与CT强化模式相仿。结论 SPT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于年轻女性,术前诊断主要依赖US、CT、MRI检查。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病变位置、大小及周围情况,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