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清醒镇静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40例Hunt-Hess 0-Ⅱ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术中分别采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实施靶控输注观察清醒镇静。记录清醒镇静评价(OAA/S)评分不同时相应的MAP、HR、Sp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两种药物的靶浓度(Ct)和效应室浓度(Ce)。结果随着OAA/S评分下降,MAP、HR和SpO2均明显下降(P〈0.05);随着Ct、Ce的增加,镇静逐渐加深,OAA/S评分降低,BIS明显下降(P〈0.05);P组镇静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M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TCI清醒镇静均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但丙泊酚安全性更高,患者合作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以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用药在颅脑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方法20例择期行脑肿瘤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TCI),维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2.0μg/ml;BIS组根据BIS值调整麻醉深度,保持BIS值为50。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BIS值。分别在麻醉前(T1)和手术中(T2)各取血8ml,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糖、血管紧张素I(AngI)。记录各组药物用量及术毕停药到清醒时间。结果两组病人MAP、HR、SpO2均保持平稳。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术中血糖及AngI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IS组药物用量及停药到清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BIS作为反馈调控能减少麻醉维持中麻醉药物用量,有利于手术效果和病情变化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3.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在颅脑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反馈控制变量,探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颅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44例择期行大脑半球肿瘤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闭环靶控输注组和靶控输注组.各22例。闭环组设定反馈值为BIS=50,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2.0μg/mL.舒芬太尼恒速持续静脉输注。记录两组在麻醉前、插管即时、插管后3min、切皮、锯颅骨、切开脑皮质、切肿瘤1h、缝皮等时间点的MAP、CVP、HR、HRV、BIS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靶控组在插管后3min、切开脑皮质、切肿瘤1h等时间点MAP下降较闭环组明显(P〈0.05),HRV变化幅度也大于闭环组(P〈0.05)。闭环组丙泊酚用量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以BIS为反馈值,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颅脑手术,术中患者麻醉深度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明显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4.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颅内肿瘤患者全麻诱导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全麻诱导期对神经外科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方法60例拟行开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组(n=30)。分别接受舒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0.53ng/ml)和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5.3ng/ml)诱导,均复合丙泊酚TCI和维库溴铵。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变化。结果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TCI在复合异丙酚与维库溴铵行全麻诱导时,具有相似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瑞芬太尼所致血流动力学抑制较强,而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53ng/ml)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血压升高效果更好。两组患者BIS值无显著差异。结论就神经外科患者全麻诱导插管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而言,舒芬太尼优于瑞芬太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在唤醒开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需行脑功能区手术病人随机等分为监测组与非监测组,监测组病人监测Narcotrend分级(NT)及指数(NI),非监测组不进行Narcotrend监测。麻醉方法均选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监测组至NI≤46、非监测组当病人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术中监测组维持NI≤46,非监测组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浓度维持麻醉。处理硬脑膜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开始减量,病人呼唤睁眼后,拔出喉罩。记录置入喉罩时和唤醒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置入喉罩前1min、即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监测组NI及减浅麻醉至呼唤睁眼时间,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监测组诱导所需丙泊酚浓度小于非监测组,P〈0.05。监测组唤醒时间(10.3±3.0)min明显短于非监测组(14.6±3.0)min,P〈0.01。置入喉罩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波动不明显,NI与丙泊酚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唤醒开颅时,在Narcotrend指导下,可以显著降低丙泊酚所需靶浓度,增加唤醒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和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入组病例分成AD组和VaD组,分别测定血浆Hcy、SOD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水平。结果AD组Hcy浓度为(16.24±6.62)μmol/L,VaD组为(25.81±11.81)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组SOD浓度为(165.94±35.92)μmol/L,VaD组为(167.76±29.86)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Hcy浓度与SOD水平呈负相关(r=-0.346,P〈0.05),VaD组SOD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358,P〈0.05),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与Hcy浓度呈负相关(r=-0.263,P〈0.01)。结论血浆Hcy、SOD水平可能是预测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一个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钙粘素(N—cadherin),上皮-钙粘素(E—cadherin)及B—cateni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cadherin、E—cadherin、β—catenin在42例不同级别胶质瘤及8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N—cadherin,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在正常脑组织与胶质瘤之间以及胶质瘤的高低级别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在生存时间〉2年组与生存时间≤2年组间差别显著(P〈0.05);N—cadherin与β—catenin的表达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高,且二者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r=0.778)。E—cadherin的表达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下降,E—cadherin与N—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r1=-0.747,r2=-0.783);结论提示N—cadherin与β—catenin的过度表达和E—cadherin的表达下调在胶质瘤的侵袭及恶性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N—cadherin与β—catenin的表达可能与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可作为反映胶质瘤恶性程度与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门控P50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配对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对36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50检测,测量P50的潜伏期、波幅,并与32例健康被试(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S1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显著降低(P〈0.05);S2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s1显著升高(P〈0.05)。(2)与治疗前(8Z.21±8.59)比较,患者组治疗6周后PANSS得分(37.00±6.86)显著降低(t=16.81,P〈0.05)。(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S1潜伏期显著缩短,波幅显著升高(P〈0.05),S2潜伏期、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S1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2/S1仍显著偏高(P〈0.05)。结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抑制能力有缺陷,提示P50比率可能是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的一个潜在的素质性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达变化,以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间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2009年手术切除WHOI~Ⅱ级、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标本各20例,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AB法)观察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VEGF、VEGF—C、VEGFR-3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CD31阳性血管密度。结果60例胶质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及间质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C和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33%(53160)和100%(60160)、100%(60160)和16.67%(10/60)、100%(60/60)和21.67%(13/60),不同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Ⅱ级、Ⅲ级及Ⅳ缀组的VEGF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分别为(17.65-t-9.00)、(37.30±18.54)和(83.40±22.98)个/0.05mm2;VEGF—c阳性肿瘤细胞密度为(38.00±17.82)、(79.30±5.23)和(102.00±13.07)个,0.05mm2;VEGFR-3阳性血管密度(3.65±2.01)、(10.50±3.98)和(14.60±7.29)血管数,4HF;Ki.67抗原阳性肿瘤细电密度(9.30±3.43)、(31.15±9.44)和(60.15±13.60)个,0.05mm2;CD3I阳性血管密度(6,75±2.24)、(10.35±2.98)和〈14.30±3.51)血管数/4HF,各组之间以上5种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拔此闷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663—0.910,P〈0.01)。结论胶质瘤细胞普遍过表达VEGF和VEGF-C,面胶质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则普遍过表达VEGFR-3,三者表达水平均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相应增加;由此形成的旁分泌环通过诱导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胶质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脑血管造影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局麻下择期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P—D组)、异丙酚(P组)和氟哌利多一芬太尼合剂(C组)镇静。观察并记录镇静给药前(R)、给药后5min(T1)、给药后15min(T2)、给药后30min(T3)、术后5min(T4)、术后30min(T5)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Ramsey镇静评分及SpO2值。结果三组患者T1~T4时MAP、HR均明显低于T0时(P〈0.05);C组T2~T3时、P组T1~T3时SpO2明显低于T0(P〈0.05);三组患者T1~T3时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R时(P〈0.05)。组间比较,P—D组、P组在T1-T4时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P—D组患者R~B时SpO2显著高于C组(P〈0.05)。T2-T4时P—D组患者Ramsay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C组并发症显著多于P组和P—D组(P〈0.01),C组和P组术中的总干预次数明显多于P~D组(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脑血管造影术中镇静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Narcotrend监测下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脑功能区唤醒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脑功能区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sufentanil,SF)组和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F)组,每组20例。两组分别使用异丙酚复合SF或RF靶控输注诱导,插入喉罩行机械通气,在切口浸润麻醉和硬脑膜表面麻醉下,减少药物浓度使病人在功能定位和切除肿瘤过程中保持清醒。比较两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Narcotrend监测下唤醒时间、唤醒质量,通过镇静评分(OAA/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是否能够提供合适的镇静和镇痛。结果两组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唤醒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喉罩时,SF组的平均动脉压(MAP)高于RF组(P〈0.05)。在唤醒时,RF组心率和MAP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SF组心率高于基础值(P〈0.05),MAP稍低于基础值。苏醒后,SF组血压低于RF组(P〈0.05)。两组唤醒后的OA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SF组唤醒后5min、10min、30min的VAS评分明显小于RF组(P〈0.05)。结论SF或RF联合异丙酚均能很好地应用于脑功能区唤醒手术,SF在病人苏醒后能提供更好的镇痛作用,且不延长病人苏醒时间,在苏醒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喉罩(LMA)全麻术中唤醒麻醉用于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可行性。方法3 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6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择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全麻患者,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术中根据手术需要进行唤醒并拔出LMA,完成必要的指令后重新诱导并置入LMA,术毕常规拔管。记录麻醉前(T1)、诱导后(T2)、插入喉罩后3min(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后30min(T5)、拔除LMA(T6)、重新置入LMA后3min(T7)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Ppeak),以及术中唤醒时苏醒时间和术毕苏醒时间。结果患者T2时点MAP、HR和BIS值均低于T1(P0.05或P0.01),T3和T7时MAP和HR均上升至T1水平(P0.05),BIS值略有上升但与T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4时MAP、HR和BIS均维持在T2水平。T2时点及其后SpO2均较T1明显上升(P0.05),术中无SpO2下降、CO2蓄积和Ppeak升高现象。术中唤醒及术后停药后平均苏醒时间分别为(8.60±1.14)min和(9.00±1.22)min。结论 LMA全麻唤醒麻醉可以安全用于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的麻醉;其麻醉平稳,患者清醒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唤醒麻醉下行脑功能区癫疒间病灶切除术的成年难治性癫疒间病人,在术中清醒期连续泵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的镇静效果。方法拟在唤醒麻醉下行癫疒间病灶切除的成年病人48例,随机平均分为 LP、LD、MD、HD 组,术中清醒期分别泵注1.5μg/ml 丙泊酚、0.2μg/(kg·h)、0.4μg/(kg·h)和0.6μg/(kg·h)的 Dex 进行镇静。记录清醒时、开始镇静时(T0)、镇静后10 min (T1)、20 min (T2)、30 min (T3)、40 min (T4)、50 min (T5)、60 min (T6)各时间点的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深度指数(NI)、心率及不良事件。结果48例病人成功实施术中唤醒。镇静后Dex 各组心率明显低于 LP 组(P <0.05)。4组 NI 值均明显下降,镇静后各组均明显低于 T0(P <0.05),T3后 HD 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0.01)。OAA/S 在 LD、MD、LP 组随时间改变不明显,但 LP 组明显更低(P <0.05)。HD 组 OAA/S 始终低于 LD、MD 组,除 T1外各时间点均高于 LP 组(P <0.05)。LP、LD 组清醒期寒战发生率明显高于 MD、HD 组(P <0.05)。结论成年癫疒间病人在开颅手术清醒期使用 Dex 作为镇静药物,可提供满意的镇静效果,0.4~0.6μg/(kg·h)的剂量可明显降低寒战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辅助异丙酚对脑血管造影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的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这些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其中A组术前15~2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B组术前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术中皆用微量泵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记录麻醉前(T1)、股动脉穿刺置管时(T2)、检查开始后20min时(T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及从停药到苏醒的时间;计算单位体重所用的异丙酚量;比较身体舒适度评分(BCS)及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结果两组各时间点MAP、SpO2、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BCS评分明显降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增多(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脑血管造影麻醉能减少异丙酚用量,改善患者舒适度,同时不影响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在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腰椎穿刺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9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并有腰椎穿刺指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靶控静脉泵入咪达唑仑(咪达唑仑组)和持续人为安抚制动(对照组)的方法下实施腰椎穿刺检查,比较2组间腰椎穿刺检查的完成率、检查中躁动发生率、检查后平卧4h配合率及检查完成时间,同时动态观察记录咪达唑仑组用药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腰椎穿刺检查完成率、检查中躁动发生率、检查后4h平卧率及完成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咪达唑仑组用药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心率、舒张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P〉0.05),收缩压下降明显(P〈0.05),但波动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结论咪达唑仑用于腰椎穿刺的镇静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检查时的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的发病机制、疾病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 选取2008-01-2011-12我院86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并发癫(癎)患者73例,给予正规原发疾病的治疗以及相应抗癫(癎)治疗,比较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发作时间、病死率等.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的发病率为8.47%,其中脑梗死占8.03%(37/461),脑出血占9.87 %(22/223),蛛网膜下腔出血占9.86%(14/142);单纯部分性发作病例比例最高(P〈0.05);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患者中早期发作型癫(癎)比例较高;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更易并发早期发作型癫(癎)(P〈0.05),而脑梗死的患者更容易并发迟发型癫(癎)(P〈0.05);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患者总病死率为36.99%,明显高于未并发癫(癎)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的发病率为8.47%,以早期发作型癫(癎)比例较高,且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震后灾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随机抽样选择的816例绵竹市高中学生分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结果(1)绵竹市高中学生PTSD发生率为13.11%;(2)绵竹市高中学生SCL-90各项指标分值(躯体化及人际关系敏感除外)远远大于常模组(P〈0.05);(3)绵竹市高中学生SSRS各项指标分值低于常模组(P〈0.05),而PSSS各项指标中,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分值高于常模组(P〈0.05);(4)绵竹市高中学生IES—R分值与地震当时的主观感受(r=0.36,P〈0.05)、亲人的受伤情况(r=0.21,P〈0.05)、朋友及同学的受伤情况(r=0.18.P〈0.05)、家庭财产损失情况(r=0.11,P〈0.05)呈正相关;(5)IES—R分值与SCL-90各项指标(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除外)均成正相关(P〈0.05)。(6)IES—R分值与PSSS中领悟社会支持总分(r=-0.09,P〈0.05)、朋友支持(r=-0.09,P〈0.05)、其他支持(r=-0.09,P〈0.05)呈负相关。结论与正常人群比较,绵竹市高中学生地震后的心理健康水取较差;他们较正常人群对社会支持的领悟更敏感;有效的社会支持及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可降低PTSD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