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特应性斑贴试验的临床研究发现,特应性斑贴试验在特应性皮炎变应原的诊断、发病机理的探讨以及治疗和预防效果的评估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临床价值。目前临床应用特应性斑贴试验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其方法学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4例湿疹、56例慢性荨麻疹、2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有四种物质相同,分别为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特应性皮炎组阳性率(64.29%)明显低于湿疹组(79.92%),慢性荨麻疹(76.79%)与湿疹二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具有相同性;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具有较高的致敏性;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变应原,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可能以内源性为主;接触性过敏原可以引起接触性荨麻疹;斑贴试验阳性致敏原常是引起面部湿疹、手湿疹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在诊断特应性皮炎(AD)患儿食物过敏中的价值。方法 以中国儿童最常见的过敏食物--鸡蛋、牛奶为抗原,同时采用APT和皮肤点刺试验(SPT)对68例AD患儿进行鸡蛋和牛奶变应原的诊断性检测,并以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验证。结果 本组68例AD患儿中,经食物激发试验证实鸡蛋过敏58例(85.3%),牛奶过敏40例(58.8%),两者同时过敏34例(50.0%)。98例阳性食物激发试验47例表现为迟发反应,10例为速发反应,41例为混合反应。APT诊断鸡蛋(牛奶)过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与食物激发试验的一致率分别为96.6%(67.5%)、 90.0%(82.1%)、98.2%(84.4%)、81.8%(63.9%)和95.6%(73.5%),而SPT为37.9%(30.0%)、100.0%(89.3%)、100.0%(80.0%)、21.7%(47.2%)和47.1%(54.4%)。APT诊断迟发反应的阳性率显著高于SPT(P < 0.01)。APT、SPT联合与APT单独应用在诊断鸡蛋和牛奶过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敏感性比较:鸡蛋χ2 = 0.509,牛奶χ2 = 0.549,P > 0.05;串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特异性比较:鸡蛋P = 1.000,牛奶χ2 = 3.514,P > 0.05)。结论 APT对以迟发反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SPT。联合APT和SPT较之单独应用APT并不能提高诊断AD鸡蛋/牛奶过敏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研制出各自的斑贴试验系列抗原,为了填补空白我国已开始研究国产的系列抗原,为此我所对我国系列抗原的价值进行了探讨。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斑贴试验(Patch Test)对象为门诊病例100例,其中接触性皮炎50例,慢性湿疹50例。其中男72例,年龄17~52岁;女28例,年龄19~57岁。病员于斑试前2周及斑试过程中均未使用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相似文献
5.
317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接触性病因及发生规律。方法:用辨敏牌标准筛选斑贴试验试剂盒对患者做斑贴试验。结果:317例患者中阳性者218例,阳性率68.77%,其中湿疹,皮炎,荨麻疹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痤疮,丘疹性荨麻疹,唇部色素沉着亦有阳性结果。结论:斑贴试验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有确定的指导,防治意义,对某些不典型的皮肤病,如寻常痤疮,丘疹性荨麻疹,唇部色素沉着等应做斑试,以排除接触过敏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关于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标准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按照TROLAB欧洲标准抗原(简称欧抗)的成分和浓度,用国产试剂配制了一套仿制抗原(筒称仿抗).通过显微镜下对仿抗中12种抗原颗粒分布均匀性及颗粒大小这两项质量指标的检测,并与欧抗进行对比.又通过临床204例皮炎患者两套抗原同时斑试对比,结果证实仿抗完全达到欧抗质量水平.临床204例欧抗斑试总阳性率为58.33%,其中阳性率在2%以上的有13种抗原.对85例欧抗斑试阴性者中36例还根据病史进行可疑物斑试.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自2001年3月~2002年7月我们对200例患者做斑贴试验,男65例,女135例;年龄9~70岁,平均35岁,接触性皮炎61例,湿疹85例,荨麻疹54例。所有患者均在停用抗组胺药2天,停内服糖皮质激素2周后进行,其中接触性皮炎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2周后进行,湿疹患者在皮疹减轻后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OACD)患者临床特征和致敏变应原.方法:对可疑患者进行标准系列变应原斑贴试验.结果:共诊断7例OACD.6例患者怀疑皮炎可能与工作环境有关.常见职业致敏变应原为镍、秋兰姆混合物、环氧树脂和对苯二胺.结论:标准系列变应原斑贴试验可以确定常见职业变应原. 相似文献
9.
10.
斑贴试验临床应用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贴试验临床应用观察分析余春艳1魏峰1刘春华2顾群1熊林2我科自1995年以来,采用瑞典化学技术诊断AB公司提供的斑贴试验国际标准试剂,在临床应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我院门诊患者共63例,接触性皮炎8例,化妆品皮炎13例,接触性荨麻... 相似文献
11.
异位性皮炎75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异位性皮炎(AD)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我科10年来积累的75例AD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并与同期82例其他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的斑贴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75例AD患者中斑贴试验总阳性率38.67%(29/75),而对照组的总阳性率为76.80%(63/82),AD组患者斑贴试验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3。52,P<0.001),AD患者斑贴试验抗原阳性百分比较高的依次为橡胶混合物IV(13.33%),白降汞(12.00%),橡胶混合物Ⅲ(9.33%),混合物II(8.00%),硫酸镍(8.00%),提示用标准抗原系列进行斑贴试验是确定AD患者外源性变应原的一项重要临床检测手段,AD的病因可能主要淡内源性。 相似文献
12.
廖绮曼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9,6(1):1-3
本科应用瑞典化学技术诊断AB公司提供的斑贴试验标准试剂对326例接触性皮炎和湿疹患进行斑贴试验。阳性率为57.36%。阳性率高的抗原依次为硫酸镍,重铬酸钾,4-苯二胺,芳香混合物,氯化钴和硫柳汞,接触性皮炎组的斑试阳性率显高于湿疹组(P<0.01)。斑试阳性结果与临床接触史的符合率为82.35%,结果提示发生在头面部的皮炎,湿疹应考虑化妆品,染发剂过敏的可能,而发生于手部的皮炎,湿疹应首先考虑刺激性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常见的过敏原。方法:采用瑞敏斑贴试验器,对2011年2月至2015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534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4例受试者中1项或1项以上阳性反应的有471例,总阳性率88.20%。阳性反应率较高的变应原依次是:重铬酸钾(61.78%)、氯化钴(53.29%)、硫酸镍(43.10%)、芳香混合物(34.61%)、卡巴混合物(33.33%)。结论:重铬酸钾、氯化钴、硫酸镍、芳香混合物、卡巴混合物是本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常见过敏原。斑贴试验是检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过敏原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刘永平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10,17(5):359-360
目的:了解本地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患者常见变应原。方法:采用由瑞典化学诊断AB公司研发生产的中国筛查系列CH-1000对287例ACD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287例ACD患者中有139例阳性,阳性率48.4%,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6.7%)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5种变应原依次为:硫酸镍、芳香混合物、氯化钴、CL+Me异-噻唑(卡松CG)、卡巴混合物。结论:斑贴试验是明确ACD患者变应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红花油所致接触性皮炎25例(附斑贴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制剂外用可致皮肤过敏。我们在三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中药制剂外用所致接触性皮炎约占该病发病的30%。现将我们经斑贴试验证实的正红花油所致接触性皮炎2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5例均为1995年6月~1997年6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 相似文献
17.
18.
19.
廖绮曼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9,(1)
本科应用瑞典化学技术诊断AB公司提供的斑贴试验标准试剂对326例接触性皮炎和湿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阳性率为57.36%。阳性率高的抗原依次为硫酸镍、重铬酸钾、4-苯二胺、芳香混合物、氯化钴和硫柳汞。接触性皮炎组的斑试阳性率显著高于湿疹组(P<0.01)。斑试阳性结果与临床接触史的符合率为82.35%。结果提示发生在头面部的皮炎、湿疹应考虑化妆品、染发剂过敏的可能,而发生于手部的皮炎、湿疹应首先考虑刺激性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20.
诊断性斑贴试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诊断性斑贴试验对明确由迟发型接触性变态反应引起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诊断和其外源性致病原因的查找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该文对诊断性斑贴试验的目的、适应证、变应原及其浓度选择、试验部位、观察时间、影响因素、注意事项和临床相关性及评价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