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我们用头皮冠状、半冠状切口施行面中部骨折手术10例,男8例,女2例, 17~44岁,平均35岁,单纯性颧弓骨折1例,颧骨、颧弓合并眶外缘骨折3例,颧骨、颧弓伴上颌骨骨折6例,2例采用双侧冠状切口,8例采用半冠状切口,加用附加切口6例.麻醉采用鼻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以能在术中检查咬牙合关系及进行牙弓夹板栓结.将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注射在切口区,以减少术中出血,冠状切口自一侧耳屏前上端经颅顶连线切开至对侧耳屏前,距发际后2~3cm,切口最低位于耳垂平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骨膜,沿骨面及颞浅筋膜浅层表面剥离,下翻头皮瓣,分离至颧弓上约2cm时切开颞浅筋膜浅层,继续向下分离至颧弓,同时在眶下缘外侧切开额骨骨膜,在骨膜下分离,暴露眶外侧壁.颧骨、上颌骨骨折,眶下缘骨折也可经附加的口内切口和睑缘下切口暴露骨折断端复位打孔,用小型或微型钛板或钢丝固定.对陈旧性骨折用锯将骨折片断离后移动复位固定,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头帽加压,术后10d拆线.10例患者不仅恢复了面容及咬牙合功能,而且面部无明显可见瘢痕, 1例感头皮顶区麻木;1例缝线感染,延期愈合;余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冠状切口在面中上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有作者报告面中上部各种手术采用冠状切口 ,本文总结我科采用这一切口用于面中上部各种手术的临床经验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5 6例患者中 ,男 39例 ,女 1 7例 ;年龄 2 0 61岁 ,平均 46岁。临床诊断和切口选择见表 1。表 1  5 6例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切口选择切口诊断例数半冠状单侧颧骨骨折 4 0颞肌肌瓣转移 4颞下窝肿瘤 4眶外侧肿瘤 1颞下颌关节窝血管瘤 1髁状突骨折 1全冠状眶内侧肿瘤 1 双侧颧骨骨折 1额部血管瘤 1鼻筛眶骨折 1双侧颧骨、鼻筛眶骨折 1 同时伴有颞下窝血管瘤 (病变与眶内不相连 )和真性颞下…  相似文献   

3.
作者应用经眼下穹窿切开修复眶缘及眶底骨折获得成功。此法能暴露内、下、外三个眶壁,并可顺利进行骨折的固定和修复。若与上颌窦手术径路合用,可同时处理上颌窦前壁骨折。愈合后局部疤痕轻,外眦切开有利于眼球退缩易暴露术野和减少于术并发症等优点。手术方法:全麻。下直肌缝牵引线。水平剪开眼外眦皮肤约5mm,钝性分离并剪开外眦韧带下臂,沿下穹窿向鼻侧剪开结膜,暴露眶下缘。在眶下缘前面切开骨膜并剥离,牵开骨膜和眼球,即可暴露三个眶壁,检查发现眶  相似文献   

4.
累及眼眶的面部骨折可引起严重畸形和眼功能障碍。作者对34例面部骨折累及眶底的病人施行早期修复,其中单纯眼眶粉碎性骨折13例,颧骨及严重眶底骨折9例,眶底及上颌骨、颧骨多数性骨折12例。氏强调在进行眼部、面部感觉、牙咬(牙合)及X线检查确定骨折情况后宜及时手术,手术时间不迟于72小对。本文介绍一种经眶下缘切口与上颌窦柯-陆氏术切口联合进行眶底骨折复位的万法。经眶缘切口剥开眶筋膜可直接检查眶底骨折情况,再通过颊龈切口于上颌窦腔内放一带导管的气囊,注入6~14ml造影剂,可经眶下缘切口在明视下恰当地控制所需造影剂的量,使骨折的眶底回复到正常位置,术后7~14天取出气囊。对眶底严重骨折失去支撑作用的病例,使用0.1mm厚的薄硅板作为移植衬垫,应注意硅板大小要合适,恰好放置在眶下缘后方,避免引起眼球突出。本组中有28例应用硅板接复,其中2例因硅板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三种测颅底手术进路,并分别讨论了适应证及手术方法,介绍了四例不同进路的典型侧颅底手术的体会。1.经外侧颔一蝶的侧颅底进路。适应手颤叶、预下窝、眶内、颧弓、鞍旁岩尖及鼻咽部等处病变。手术为额部“n”形切口由耳前向上入发际,弧形向后再向下至颧弓,深达骨膜下,形成大的舌形瓣,并根据需要,切口可转到眼下一鼻侧,此切口大,暴露好,并叮取额肌及其筋膜修复颅底及眼底。例1,女,38岁,右面部渐进性隆起15年,14年前因颧部隆起,在我院确诊为“颧骨巨细胞瘤”,因范围大,条件限制仅行放疗而好转,近5、6年右面部及头…  相似文献   

6.
眶、额、鼻陈旧性骨折的整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眶、额、鼻陈旧性骨折的整复方法.方法陈旧性眶、额、鼻骨折27例中4例用局部切口外固定,13例经下睑下切口,7例经下睑下切口和柯陆氏手术联合径路,3例用头皮冠状切口(包括1例半冠状切口).3例伤期在1月内行局部切口复位固定,24例行眶、额、鼻部植骨,伴眼球移位的患者行眼球复位术.结果23例临床效果满意,4例效果不理想,2次手术整复2例治愈.结论眶、额、鼻区骨折多伴有严重的颅脑损伤,早期常以急救治疗为主,以至此区的损伤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致使眶、额、鼻区和眼球凹陷及复视、运动障碍等,根据病情行手术整复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面颌部外伤、骨折病例中约 2 0 %~ 80 %伴有眶壁骨折 ,为修复眶下壁通常采用下睑下缘皮肤切口 ,修复材料用钛镍合金或高分子聚乙烯板 ,但面部切口影响美容。该作者为 1例 4 9岁男性 ,右眶下壁骨折、眼球自缺损处陷入右上颌窦内约 2 cm× 7cm,眼移位 7mm,伴右上颌窦前壁凹陷骨折及右颧骨弓骨折 (无移位 )的患者 ,经右上颌窦根治术入路 ,清除窦内血块及碎骨片 ,用弯剥离子分离开眶下壁骨膜 ,使眼球上抬复位后 ,取自身鼻中隔软骨片 2 .5cm× 1cm经上颌窦修复眶下壁的骨缺损处 ,窦腔内填压 12天后除去 ,术后用双氧水冲洗和头孢唑啉 0 .5g肌注 ,…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鼻及鼻窦与眶部的解剖关系重点作了介绍,指出:(1)眶骨膜为致密的纤维组织,是防止病变扩至眶内的屏障。(2)眶上裂和眶下裂为病变侵入的通道。(3)眼部静脉无瓣膜,感染容易扩散。炎症:鼻窦的炎症是发生眼及眶部合并症的常见原因。筛窦炎时上颌骨额突部水肿;额窦炎时水肿限于眼睑的内、上部;上颌窦炎水肿见于下脸。额窦及筛窦炎常发生眶骨膜下脓肿,致眼球向外侧移位。眶内脓肿,眼球突出,视力受损和眼肌麻痹。鼻窦囊肿:因鼻额管较长,最易受阻,所以额窦囊肿二倍于筛窦。一旦发生鼻窦囊肿同样可出现眼部症状,晚期也可影响视力。鼻窦肿瘤:骨瘤多无症状,仅偶然发现。当  相似文献   

9.
三层去皱术     
为了发挥去皱手术的最大效果和最大程度减轻不利因素,作者联合采用面部上下肌腱膜系统(Sub-SMAS)皱纹切除术和骨膜下皱纹切除术的方法。骨膜下皱纹切除术是用上移颧肌起始部的方法重塑下坠的颊脂肪垫和提高口角,Sub-SMAS皱纹切除术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颊部。手术方法:①双侧耳前和了颞部皮下切口暴露颧突上和下颌角下;②在上唇龈沟上2cm作第二切口暴露上颌窦前壁骨膜,在颧骨下分离至咬肌前,然后松解肌腱膜表面前的软组织;③面中部骨膜上分离通过颧肌起始部Icm切口(切口也可从颧肌起始部延长到下颌角),然…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文献上尚未见到单纯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内侧骨折的报导,此种骨折常与鼻骨骨折、鼻上颌骨折、blowout骨折(译者注:指眶下壁骨折)或颧骨骨折相混淆,鉴别各种骨折非常重要,因不同骨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作者报告9例,并提出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全部患者为男性,骨折由外伤引起,物理体征有:眶周围皮下瘀斑、结合膜下出血、鼻阻塞、眶下缘可触及阶梯样高低不平并有压痛。9例患者中4例出现眶下神经感觉异常;1例患者向上看时限外肌运动受限。上颌骨内壁骨折在瓦氏位X线摄片上显示四个诊断征象:即上颌窦模糊或出现液平、眶下缘内侧呈阶梯样、碎骨片向下向内向梨状孔移位及鼻腔狭窄。  相似文献   

11.
2001年2月至2003年5月,我们采用额肌止点下移缝合于睑板治疗上睑提肌肌力小于3mm的睑下垂55例、65眼,效果满意.65眼中先天性58眼,外伤性7眼,双眼10例,单眼45例,男25例,女30例,8~60岁,平均19岁.术前常规检查测量睑裂高度,睑提肌、额肌及上直肌功能,检测Bell现象是否正常.术前睑下垂2~3mm 25眼,4~6mm 30眼,大于6mm 10眼.睑提肌肌力均在3mm以下,额肌活动幅度均在8mm以上,Bell现象正常.手术设计皮肤切口,上睑切口高度,双眼者按重睑手术设计,重睑高度在中间5mm,两侧为4mm,内侧略低.单睑者参照健眼上睑重睑皱褶高度,均用局部浸润麻醉.先沿画线切开上睑皮肤,并切除切口下唇的1条眼轮匝肌,在眼轮匝肌下方与眶膈之间向上分离,在眶上切迹颞侧,向上分离皮下组织与额肌间的联系,分离高于眉上10~15mm,宽15~20mm,在额肌与眶部眼轮匝肌接合部横形切开额肌达骨膜表面,向上分离额肌与骨膜间的联系,分离高度15~20mm,在额肌筋膜内侧向上剪10~15mm,外侧向上剪开10mm,形成蒂在上方,上宽下窄的舌形额肌筋膜瓣.在睑板中1/3与上1/3交界处,将额肌筋膜瓣与睑板做3对褥式缝线固定,使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处,切除多余额肌,上睑皮肤切口缝合时,按重睑缝合,结膜囊涂红霉素眼膏,闭合眼裂,加压包扎.术后静滴抗生素3~5d,术后2d去除绷带,局部用新洁尔灭棉球清洁,遮盖眼帘,每日滴抗生素眼水6~10次,睡前涂红霉素眼膏至睑裂闭合不全完全消失.睑下垂手术理想的标准是(1)双眼平视时瞳孔完全暴露,睑裂高度、双重睑和睫毛倾斜角度,两眼对称;(2)睑缘弧度自然流畅,无内外翻;(3)眼脸开闭功能正常,瞬目反射及眼球运动协调;(4)眼肌保持平衡,无复视或斜视[1].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3年,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之下1mm 19眼,2mm 36眼,3mm 10眼,双眼平视时瞳孔完全暴露于睑裂.术后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睑裂闭合不完,其中49眼于2~4周消失,最长3个月消失,无1例出现暴露性角膜炎、复视、斜视或秃睫等并发症.4例重睑沟变浅,估计系缝合皮肤切口未挂住额肌残端所致,未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眶上裂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手术入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眶上裂进行解剖学观察与测量,评价其在手术入路中的暴露,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国人成人带颈头颅标本5具(1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双侧颈内动脉与椎动脉。模拟眶颧额颞入路的手术操作,经硬膜外径路暴露眶上裂,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层打开眶上裂,对相关省构进行观察与测量,并评价该手术入路的优点。结果 ①眶上裂仅有7~18mm大小,但其内通过了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展神经及眼静脉等众多结构;借助腱环可将眶上裂分为三个区即外侧区、中央区和下侧区。②眶颧额颞下入路可增加颅底显露角度,有利于处理眶上裂上、外缘的骨质及硬膜,同时自然显露其前方的眼眶和后方的海绵窦侧壁,便于处理此区巨大病变。③去除眶上裂的上缘,从上方切开眶骨膜,即可进人眶上裂的外侧区;经外直肌与上直肌问可进入眶上裂的中央区;如去除眶上裂的外缘,还可经外直肌与下直肌间进入眶上裂的中央区。结论 熟悉眶上裂的解剖及其手术入路有助于该区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在曾行乳突根治术的患者,血供是耳道壁重建的关键。介绍再生血管的耳道壁修复获满意效果。方法:①瓣的制作,从耳屏上沿发际向后下直达乳突尖平面作一耳后切口,不切骨膜,从乳突颅骨膜浅层分离软组织上达颞肌下缘,如果需要Popper或Palva瓣,在切缘下向后沿颅骨膜上平行分离,掀起颞肌下限,分离颞肌筋膜后下连接处,可见颞中血管束在颞肌下平行向后上走行。向旁牵开该肌,根据所需瓣的大小切至骨面,  相似文献   

14.
介绍经鼻侧和额正中切口、翻转额颞面区软组织及眶外壁和颧骨、进入中颅底及翼腭区这一新的进路的设计和手术方法。经此进路手术8例,手术切口组织均顺利愈合,且未发生颅内并发症,并对该进路的优点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处理乳突根治术腔的技术包括使用骨碎片,骨水泥,颞肌或耳后软组织筋膜填塞乳突腔和重建中耳腔。该文报道颞肌筋膜瓣技术在二期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应用。手术技术如下:在一期,作延长的耳内切口,检查并彻底去除乳突内病变,制作带血管筋膜瓣的是紧贴颞肌的深筋膜,其血供来自耳内切口的前下方。用钝性分离将瓣自肌肉分下,并从蒂部转入乳突腔。瓣的下缘用以修补鼓膜缺损(内置法)。乳突腔和外耳道BIPP纱条填塞,三周后取出。在二期,作耳后直线形切口,将骨膜连同覆盖乳突腔的组织一并掀起直到进入中耳。辨认出圆窗…  相似文献   

16.
鼻咽血管纤维瘤向前扩展可至鼻腔和筛房,向外侧经蝶腭孔进入翼腭窝,由此再向上过眶下裂,越眶尖或经眶上裂连颅中窝。本病手术进路有经腭、经筛窦、鼻侧切开及颌后间隙进路等。本文介绍当肿瘤侵犯翼腭窝时可单纯采用经上颌窦进路或结合其他进路,此径路可暴露肿瘤,结扎颌内动脉,并可轻易地经眶下裂剥出肿瘤。手术方法:在唇下从中线作一延长切口,向外连上颌结节,切开上颌骨骨膜,向上分离至眶下孔,上颌前壁用骨钳咬除,然后广泛切除窦腔后壁,直到能暴露翼腭窝肿瘤为止,可能时在切除肿瘤前结扎颌内动脉。若要进入鼻腔及鼻咽部,应除去窦腔内壁,肿瘤侵犯筛窦,应从上颌窦内打开筛房,并仔细剥离;若肿瘤进入更外侧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13岁。因鼻根隆起、双眼外突半年于1994年7月12日第一次住院。检查:一般情况可。面部畸形似马面:双眼向颞侧外突,鼻根明显膨大隆起,眼距明显增宽,眼球活动度差。视力右眼丧失,左眼1.0。CT示前、中颅窝与眶、鼻沟通性混杂密度肿块,9.0×7.0×10.0cm 大小。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右额、鼻根左侧瓣状皮切口,右额骨瓣成形,经鼻根、眉间及额下硬膜外入路手术。见肿瘤侵蚀破坏眶内侧板、筛板与蝶  相似文献   

18.
面中部脱袖套进路治疗鼻腔、鼻窦和颅底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方法:经口气管插管全麻。4%可卡因麻醉鼻粘膜,1%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浸润双侧龈顿沟、尖牙窝和瞪大孔,鼻腔依中隔成形术方式浸润麻醉。做4个切口:①双侧软骨间切口(中隔软骨与侧鼻软骨);②鼻中隔小柱贯穿切口;③双侧唇下切口从一侧上颌骨粗隆至对侧上颌骨粗隆;④双侧梨状孔切口至鼻前庭。分离款起鼻背部软组织及双侧上颌骨骨膜,保护眼下神经。锐性分离面中部骨结构上的软组织,继用两条导管目前鼻孔插入,从唇下切口引出,将面中部软组织向上牵拉到眉间和眼眶水平。切除鼻骨和上颌骨额突。向上分离眶骨膜暴露眶底,向外扩大翻…  相似文献   

19.
鼻、鼻窦和眼眶肿瘤少见,因缺少早期症状或类似良性疾病而延误诊断。然而局部病变虽已至晚期,但颈部或远处转移却不常见,因此局部病变有可能获得控制。过去10年处理前颅底肿瘤最有意义的进展是联合颅面切除术的改进。本文描述一种改良的额部开颅术,能极好地接近颅前窝底和眼眶上部,脑牵拉最少,能达到根除肿瘤的目的,给侵犯筛板、颅前窝底的肿瘤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提供理想的暴露。方法:手术时间长,要作中心静脉压、动脉压、食管温度、尿排出量和潮汐末CO_2监护。为了便于牵引额叶暴露颅前窝底,应经安置于腰椎蛛网膜下腔的引流管放出脑脊液,患者取仰卧位,伸头,使颅前窝底垂直于水平面。作双额皮瓣,向前反折至眶上缘,颅骨膜包括在皮瓣内。在眶骨缘处,将骨膜从眶顶分离,应避免撕裂,以免眼眶脂肪进入术野。用小凿子凿除眶上孔下方骨质,使眶上神经和动脉游离。将颞肌前上部分离,正在颧突后经翼点作一钻孔,第二个旁中线钻孔  相似文献   

20.
上颌窦的恶性疾病预后常不良。迄今为止侵及翼上颌窝或眼眶,便认为是外科治疗的禁忌症。本文介绍上颌骨切除的新方法,可以暴露翼-上颌窝及其有关结构。此径路并不影响口周括约肌的完整性,切口也不通过放疗过的皮肤。颞径路作冠状切口横跨额骨至颞部,然后转折向下进入耳前皮肤皱褶,切口继续向后进入颈部,再按照病变的范围或终止于胸锁乳突肌上,或在需作颈部清扫时连续至颈部切口。颞筋膜保留于皮瓣内,这样便使面神经颞额支的额支亦包括在内。暴露颧弓并切断,使咬肌下旋,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