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晶状体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外早有过报导。1949年 Ridley 首次实行了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为后来各国眼科学家研究人工晶状体奠定了基础。国内1953年陈文润首次介绍了 Ridley 人工晶状体,1954年张锡华仿制了 Ridley 人工晶状体并初步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我国成都、上海、西安、济南等地相继报道了人工晶状体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我院眼科于1980年开始临床应用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现将其效果初步报告如下:材料与手术方法关于人工晶状体的制作材料,目前各国多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和透明硅凝胶制  相似文献   

2.
自1949年Ridley首次植入人工晶体至今40年,前二十多年,由于在肉眼下操作,手术器械及人工晶体材料的粗糙,再之人工晶体多为前房型,故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病例时有发生。近十多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的发展,人工晶体材料及设计的改进,采用了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使继发性青光眼明显减少。我院眼科自1986年~1989年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30例,发现2例术后继发青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设计无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 方法:以Gullstrand(1号)模型眼及标准人工晶状体眼部分数据为基础进行数理推导,导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的理论参数. 结果:设计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 结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为研究无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光学系统提供了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4.
1949年Ridley首次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体(IOL)植入眼内。50年代末期Dreifus,Wichterle和Lim提出将软性材料用于人工晶体制造的设想。1960年他们首先开展了动物实验,并将水凝胶前房型人工晶体植人免眼。70年代中期Epstein在灵长类动物限内进行了实验,并于1976  相似文献   

5.
通常晶状体脱位患者多常采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我院从2009年应用虹膜夹持晶状体(Artisan)治疗晶状体脱位的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我们将这种手术和比较常用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了临床对比分  相似文献   

6.
一、人工晶体植入的趋势 1949年11月英国Ridley首次在白内障摘除术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由于白内障摘除技术的熟练,器械的精良,手术显微镜的广泛应用,新型人工晶体制造工艺的改进,自1975年至今发展到第四代人工晶体,使白内障术后植入人工晶体安全且恢复视力。避免了戴高度眼镜,减少物像放大率,且有接近眼球结点等优点。美国1979年前的30年中每年约有8万例人工晶体植入,80年代初每年已超过50万例,日本百懒皓曾做4561例,视力达1.0约90%。我国1980年人工晶体协作组出版了人工晶体专辑,临床应用和制造技术已在各大中城市开展与研究。但有些眼科专家认为眼内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3例23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原因进行分析;采用托吡卡胺散瞳复位、单纯手术复位、前段玻璃体切除单纯取出再植入、更换和取出人工晶状体等方法进行处理。结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玻璃体脱出、手术后外伤及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类型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主要原因。23眼中2眼用0.1%托吡卡胺扩瞳后自行复位;10眼单纯手术复位成功;4眼更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4眼更换后房型人工晶状体;3眼取出人工晶状体后未再植入。随访1个月至3年,除3眼无晶状体眼外,术后矫正视力均≥0.05;其中≥0.1者18眼,≥0.5者12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与术后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玻璃体处理不当、术后外伤及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类型有关。前段玻璃体切除单纯取出再植入,是处理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视眼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高度近视患者的增多,需要行屈光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屈光手术可分为三类: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巩膜屈光手术。其中晶状体屈光手术又包括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05年11月我院开展了Verisyse虹膜夹持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作为无晶状体眼及白内障手术,术中后囊膜破裂无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补救措施之一,弹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逐渐推广。1999年6月至2005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眼科对27例(27眼)患者行新型弹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工器官用于临床是现代化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人工晶状体用于眼内代替晶状体功能是诸种人工器官之一。1959年Ridley首次将它置于人眼获得成功。至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几年我国四川,上海,山东等地开展此手术也获得成功。我科在多次动物练习的基础上,1981  相似文献   

11.
梁勇  刘珊  魏民 《新疆医学》2005,35(6):51-52
无晶状体后囊膜或后囊膜不完整使常规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不能顺利进行,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则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20例21只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郑丁瑞 《基层医学论坛》2012,(29):3821-3822
目的探讨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IOL)植入术的效果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2011年5月15例15眼白内障后囊破损较大者行Ⅰ期和Ⅱ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随访1年-5年。结果末次随访,术后矫正视力≥0.5者7例,0.4者3例,0.3者3例,0.2者2例。结论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前膜形成的原因与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90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人工植入术后晶状体前膜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膜形成的原因与处理方法。结果:膜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原因为炎症反应及易患因素。290眼经治疗,2眼人工晶状体残留岛状膜状物,其余病例前膜均在10d内吸收。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结论:前膜形成是人工晶状体术后严重且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有效的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屈光手术方法众多,各有其优缺点。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有50年的历史,近10年发展较快,具有可预测性、稳定性、可逆性、保留调节功能等优点,尤其是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posteriorchamberphakicin traocularlens ,PCPIOL)植入术因术后效果好、对前房结构损伤小而更受学者们的关注。笔者就PCPIOL植入术的发展简史、手术方法、并发症及临床效果作一综述。1发展简史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在有晶状体眼植入前房型凹型人工晶体治疗屈光不正,但由于并发症较多,被迫停止。随后出现了前房型虹膜爪式人工晶体(Worst -Fechner)和前房型房角支撑型人工晶体(Baikoff) ,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它们对前房结构的破坏,尤其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1986年Fyodorov首先发明了PCPIOL ,第一代晶体的材料为硅胶,经过不断的改进,目前应用最广的StarrSurgical人工晶体是由猪胶原和HEMA的共聚物(称Collamer)制成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都大大提高,其商品名为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contactlens ,ICL)...  相似文献   

15.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邸保忠  陈爱菊 《浙江医学》1999,21(10):595-596
绝大多数白内障摘除后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是后房型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需要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本文总结了38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经验,对其适应证、术中注意事项、视力结果和并发症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中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临时改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14例;以往曾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或晶状体切除术,现在二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者16例;原发性晶状体脱位3例;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后囊破裂3例;有粘连机化的膜性白内障2例。  相似文献   

16.
林宏宇  王新民 《新疆医学》2005,35(3):123-124
无晶状体后囊支撑的无晶状体眼,可以采用前房型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矫正。后房型晶体接近于人眼的生理位置,有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而且可以避免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的远期并发症。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后房型巩膜固定式人晶状体为PMMA材料,光学直径大、不能折叠,容易造成较大的散光,现将我科2例无晶状体后囊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患者进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疗效满意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常伟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13-114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不同硬度晶状体核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196例(230只眼),188只眼Ⅱ~Ⅲ级核,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2只眼Ⅳ-Ⅴ级核,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一月矫正视力≥0.5者79.8%,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一月矫正视力≥0.5者57.1%,两组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在做好病例选择及良好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样可获得满意的视力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咏 《河北医学》2000,6(7):617-617
1 临床资料本组共102例(102眼),男87眼,女15眼。年龄最大75岁,最小5岁。外伤至手术时间:最长10年,最短1d。外伤性质:眼球穿孔伤87例,钝挫伤6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9眼。术前视力光感至指数。2 手术方法85例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期植入;5例外伤性白内障无晶状体眼,其中3例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2例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2例有晶状体脱位,玻璃体脱出或球内异物取出术后的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其中2例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余均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3 结 果有95例进行门诊随访,时间为3~52个月。其…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是目前我国致盲率最高的眼病。白内障摘出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白内障、提高术后视力的最佳办法。由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远期并发症少于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现在绝大多数白内障摘出后都是以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作为首选。但是,在白内障摘出术中因各种原因出现晶状体后囊膜有较大面积破孔时,就不能  相似文献   

20.
1概述人工晶状体的发展过程 人工晶状体自1949年问世至今已经有50余年,美国的Apple教授等依据人工晶状体固定方式的不同将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