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脉高压大鼠胰岛功能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时胰岛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免法检测肝硬化门脉6高压、肝前性门脉高压及正常大鼠循环血液中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采用非酶法分离并纯化以上三组大鼠胰岛,检测其体外生物学活性。结果二种门脉高压模型鼠循环血液中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分离纯化的胰岛经体外培养48小时及在含糖基质中孵育2小时后,胰岛素释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胰高血糖素释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门脉高压时:①循环血液中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增加;②胰岛α细胞分泌增加可能有助于门脉高压高胰高血糖素血症的发生;③循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增加,但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低于正常。  相似文献   

2.
胰淀素对优降糖刺激大鼠胰岛素分泌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胰淀素对磺脲类降糖药刺激大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的影响和机制。方法用放免和荧光方法分别检测经不同浓度胰淀素温育后再行优降糖刺激试验的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量、细胞内Ca2+含量。结果在胰淀素5μmol/L、10μmol/L组中,3nmol/L优降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38±10)μg/L、(21±10)μg/L,均比对照组(49±09)μg/L低(t=2313,P<005;t=5887,P<001);细胞内Ca2+含量为(270±15)nmol/L、(130±15)n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30±18)nmol/L,并呈剂量相关性(t=7243,P<001;t=24143,P<001)。结论高浓度的胰淀素抑制优降糖刺激胰岛β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减少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以及与门脉高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8 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空腹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用B超测定门脉主干内径。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1),胰高血糖素浓度与门脉直径呈正相关(r= 0-393, P< 0-05),而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胰高血糖素可能在门脉高压的形成与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胰岛早期分泌功能异常。方法 采用精氨酸(L-ARG)静脉注射法对29例IGT患者和54例健康者胰岛早期分泌功能进行研究。结果 IGT组空腹胰岛素和C-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胰升糖素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经L-ARG兴奋后,两组INS、C-肽和胰升糖素均在2分钟达分泌峰值,且IGT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经调整性别和年龄后多因素分析发现IGT组INS分泌量与舒张压(DBP)和体重指数(BMI)均呈明显正相关(P< 0.05)。结论 IGT患者对L-ARG的反应性增加,表现为胰岛α、β细胞的高分泌及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真胰岛素测定在分析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意义初探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真胰岛素(Trueinsulin,TI)测定在分析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位点夹心放大酶联免疫分析法(BAELISA)及其它方法对43例糖耐量正常者(NGT)、20例糖耐量低减者(IGT)及47例2型糖尿病(DM)患者进行血清TI等的测定,初步分析其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结果肥胖的2型DM组血清空腹TI水平不高(P>0.05),而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则明显升高(P<0.01),OGTT30分钟TI水平明显低于NGT组(P<0.01)。用TI计算胰岛素释放指数,NGT>IGT>2型DM;敏感指数,NGT与IGT均明显高于2型DM(P<0.01);而用IRI计算胰岛素释放指数和敏感指数仅在NGT与2型DM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2型DM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高胰岛素原血症;TI测定较IRI更能确切地评价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IR) 的特征。方法 对冠心病无高血压53 例(A组) 、冠心病伴高血压24 例(B组)和正常人20 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步抽血测定血清葡萄糖、胰岛素和C 肽。结果 1- 糖耐量曲线、胰岛素和C肽释放曲线:A、B组此三条曲线均明显高于正常组,B组高于A组。2-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A组( - 4-05 ±0-47) 低于正常组( - 3-82 ±0-42)( P=0-056) ,B组( -4-31 ±0-55) 低于正常组( P= 0-002) 和A组(P=0-037) 。3- 胰岛素和C肽反应类型:正常组大多数为普通型,A 组多为纯高反应型,B 组多为延迟型和延迟高反应型。4-C肽面积/ 胰岛素面积比值:正常组(3-84 ±0-81) > A组(2-84±0-93)> B组(2-26±0-67) ,P< 0-01 ~0-000 1。结论 冠心病者存在IR和糖负荷后胰岛素高于C肽的分离现象,高胰岛素血症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合并高血压者IR更严重,且有胰岛素清除代谢减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1型糖尿病晚期肾病胰肾联合移植术前后血糖,C肽,胰升血糖素值的比较。了解术后α和β细胞分泌功能的恢复状况,及对糖尿病疗效的影响。方法:检测手术前后血糖,C肽和胰升血糖素,并进行比较,术后180天时测定胰岛素释放试验和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通过胰肾联合移植术前后血糖,α和β细胞分泌功能的观察发现,术前病人的C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胰升血糖素高于正常,尽管使用了较大量的胰岛,血糖仍然较高,术后第1天开始C肽分泌明显增加,几乎超过正常,胰升血糖素分泌较术前几乎减少一半,30天后降到正常;术后第7天血糖降到正常,第20天停用胰岛素,240天内血糖仍然在正常范围,术后180天时检测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均正常,结论:胰肾联合移植即能改善1型糖尿病肾病病人的肾功能,又能通过提高胰腺β细胞的分泌功能,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晚期肾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
吡格列酮对胰岛α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高脂饲养大鼠胰岛α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吡格列酮干预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饲养组(NC)、高脂饲养组(HF)、高脂+吡格列酮组(HP).喂养20周后检测空腹血胰岛素(FINS)、胰高血糖素、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价外周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表面灌注检测高糖状态胰高血糖素的动态分泌变化;同时各组大鼠随机人组8只给予大剂量链脲佐菌素去β细胞处理,得到去β细胞正常组(NC-B)、高脂组(HF-B),高脂+吡格列酮干预组(HP-B).实时定量PCR方法比较3组去β细胞大鼠α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的mRNA表达.结果 (1)HF组葡萄糖输注率(GIR)明显低于NC组,血FINS、胰高血糖素、FFA均显著高于NC组(P<0.05或P<0.01);而HP组以上各项指标较HF组均明显改善.(2)胰岛表面灌注HF组基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高于NC组(P<0.01),16.7 mmol/L葡萄糖灌注后NC组胰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明显下降,HF组胰岛的胰高血糖素分泌灌注后未受高糖抑制,HP组逆转了这种变化.(3)与NC-B组相比,HF-B组α细胞胰高血糖素mRNA的表达增高34.2%,IRS-2及P13K mRNA分别降低28.5%、21.3%(均P<0.01),而IRS-1仅降低7-1%(P>0.05).HP-B组较HF-B组胰高血糖素、IRS-2及P13K mRNA分别增加40.6%、57.2%、60.6%.结论 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胰岛α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亢进并存在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表达降低,二者均与血FFA水平升高有关,而吡格列酮能逆转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9.
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 Mellitus,T1DM)由于自身免疫介导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凋亡增加,同时α细胞功能失调,不恰当分泌胰高血糖素,进一步加重高血糖.因而,早期诱导免疫耐受,刺激β细胞再生,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将是治疗T1DM关键.目前T1DM除药物治疗外,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能分泌抗炎和免疫调节因子,诱导免疫耐受,抑制T细胞的增殖,趋化并修复受损伤组织;同时分泌多种营养因子,促进β细胞增殖分化,从而治疗糖尿病.但MSCs治疗后胰岛β细胞增生的同时,α细胞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及受体激动剂能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且有一定的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及再生,抑制β细胞凋亡,诱导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能力.两者联用,对胰岛β细胞保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围血单个核细胞抑制胰岛素释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新发病的IDDM病人周围血单个核细胞(PBMC)同大鼠胰岛共同培养20个小时后用L-精氨酸刺激,收集并测定基础和刺激后培养上清中胰岛素的含量,结果显示:IDDM病人PBMC作用下的基础胰岛素释放(117.9±14.0±μU·10islets-1/20h)(n=11)和刺激后胰岛素释放(147.5±32.3μU·10islets-1/3h)(n=11),显著低于正常人PBMC作用下的基础胰岛素释放(184.8±29.5μU)(n=10,P<0.01)和刺激后胰岛素释放(195.0±27.4μU)(n=10,P<0.01)。结果表明新发病的IDDM病人PBMC能够抑制大鼠胰岛基础和刺激后胰岛素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