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止血系统有重要的影响,使APL相关性凝血异常迅速缓解。ATRA能影响白血病细胞的大部分止血功能,而后者为凝血异常发病的主要环节。ATRA同时具有对肿瘤细胞以及正常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的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是一组累及 17号染色体维甲酸受体α基因 ,导致粒系造血细胞分化阻滞在早幼粒阶段的异质性肿瘤。其中t(15 ;17) (q2 2 ;q12 )易位后形成的PML/RARα融合基因在APL的重现率最高 ,占 90 %以上[1] ;其余为t(5 ;17)、t(11;17)等易位形式[2 ,3 ] 。自从全反式维甲酸 (ATRA)应用于临床以来 ,APL的早期病死率明显下降、缓解率明显提高[4] ,但是仍然有近 2 0 %的APL患者不能缓解。因此 ,本研究以 6 3例形态学诊断为APL患者为对象 ,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及免疫表型与ATRA治疗预后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3.
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病人具有非随机染色体t(15;17),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病人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变异型t(11;17)(q23;q21)APL对ATRA不敏感,是一种独特的APL类型,患者产生的t(11;17)(q23;q21)使11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PLZF)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a基因融合,而且与经典APL不同的是,所有病人体内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二种融合蛋白,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对融合基因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并借助转基因动物研究,现已基本明确RARα-PLZF融合蛋白在t(11;17)(q23;q21)AP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融合基因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中是不可空缺的。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使DIC和纤溶的病理过程迅速纠正,高白细胞增多症(hyperleuxocytosis)和维甲酸综合征(RAS)成为ATRA诱导期危及生命的主要并发症,对干前者以联合化疗或配合使用促凋药为主要对策,后者对糖皮质类固醇制剂有效。ATRA联用9-顺维甲酸或丁酸或其前体药物甘油三丁酸酯、序贯应用~(131)I-抗CD33对于耐药或复发性APL有效或发挥协同诱导分化作用。此外,ATRA对于多种非APL血液系恶性疾患有一定疗效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缓解疗效及开始向化疗移行日期的判断尚有困难,作者对18例APL患者治疗中骨髓像、染色体及基因分析[RARα重排,PML-RARα微小残留病(MDR)]作了连续的检测,以探讨ATRA  相似文献   

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AML的一种特殊亚型,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和染色体易位t(15;17)及PML-RAR α融合基因,根据PML基因断裂点不同分为长型(L),短型(S)。变异型(V)。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具有t(15;17)的APL患者的诱导缓解(CR)率高达95%,CR后强烈化疗可使60%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然而仍有40%患者复发,另外ATRA治疗中具有危及生命的维甲酸(RA)综合征。本文旨在阐述APL患者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台湾),CD2表达与PML-RAR α  相似文献   

7.
黄纯兰  羊裔明 《华西医学》2003,18(2):295-296
自 1 986年我国首次报导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成功以来 ,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治疗的显著疗效已得到公认 ,完全缓解率 (CR)达到90 %以上[1 ] 。同时ATRA大大地增加了APL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生存率 ,降低复发率[2 ] 。现将ATRA治疗APL的机制、方法、并发症等综述于下。1 APL的特征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个特殊类型 ,它具有下述 4个方面特征 :(1 )细胞形态学 ;表现为粒系分化停滞在早幼粒细胞阶段 ;(2 )细胞免疫表型 :CD9+ 、CD33+ 、CD1 3+ 、HLA-DR- 为APL的特征 ,而CD34、CD7、CD1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D1)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基因芯片、放线菌酮抑制试验、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ID1存ATRA诱导的APL细胞系及原代APL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情况.结果 在ATRA污导的NB4细胞和APL初诊患者原代细胞分化过程巾ID1基因的表达上调,ATRA诱导NB4细胞2hID1表达达高峰,其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升高359.4±48.7倍;ATRA处理APL患者骨髓细胞ID1表达水平2 h达高峰,其中1例患者晕复3次检测的.结果 为对照的(311.1±48.7)倍.而且ID1基因的上调不需要其他蛋白的合成.而在ATRA处理ATRA耐药细胞系NB4-R2细胞未见ID1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ID1基因可能作为ATRA的靶基因参与了ATRA诱导的粒系分化.  相似文献   

9.
在髓系白血病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特别敏感。几乎所有APL患者对ATRA治疗都有反应,ATRA通过刺激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APL患者缓解。然而,随着长期单用ATRA,ATRA耐药已成为APL患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ATRA耐药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将从信号通路、基因、蛋白和酶问题来阐述其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病人具有非随机染色体t(15:17),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病人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变异型t(11;17)(q23;q21)APL对ATRA不敏感,是一种独特的APL类型,患者产生的t(11:17)(q23;q21)使11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PLZF)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融合^[3],而且与经典APL不同的是,所有病人体内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二种融合蛋白,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对融合基因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并借助转基因动物研究,现已基本明确RARα-PLZF融合蛋白在t(11;17)(q23;q21)AP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融合基因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中是不可空缺的。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单纯化疗的完全缓解率约为35%,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可以使完全缓解率提高到70%,不过仍有30%患者会复发并可能对维甲酸产生耐药。由于三氧化二砷(As_2O_3)在治疗APL方面与ATRA具有相加或协同作用,所以对于复发的APL患者,可以采用(As_2O_3))进行诱导、强化和维持治疗。在(As_2O_3))诱导后出现二次完全缓解的患者可以进行自体或异基因骨髓移植。此外,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于尽早发现临床前复发,提高APL的长期缓解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随机染色体异常在人类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九十年代以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特征性染色体易位t(15;17)导致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和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ML-RARα基因,该基因可能在APL 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能与维甲酸对APL 的特异治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维甲酸治疗程APL作用机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甲酸(RA)亦称视黄酸,为维生素A衍生物,依其结构有13-顺式维甲酸(13-CrtA)、全反式维甲酸(ATRA)、9-顺式维甲酸,已先后应用于临床。1986年我国学者率先应用ATR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进行诱导分化治疗,获得了极大成功,开创了诱导分化治疗人类肿瘤的新思路,使APL的治疗有了质的飞跃。ATRA已成为治疗APL的首选药物,该方法一反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传统机制,使用药物诱导恶性细胞分化成熟取得疗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粒系白血病中的一种特异性临床凶险亚型疾病。80年代初,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APL取得成功。随后,这一成果为各国学者广泛应用,并迅速取得巨大进展。业已证明,口服ATRA可使85%左右的APL病人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这一奇效的药理学基础是ATRA诱导恶性克隆分化成熟,这已通过对成熟APL细胞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原位杂交和DNA多态性分析等加以证实。无疑,以ATRA为代表的诱导分化治疗已经为APL或甚至为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提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以形态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凝血障碍、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对维甲酸(ARTA)治疗有独特反应为特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亚型。大多数APL患者携带t(15;17)(q22;q12),从而导致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与RARA融合[1-4]。PML-RARA融合基因既是分子病因又是治疗靶点[5-6]。除了最常见的PML-RARA融合基因的存在,近年来一些新的融合基因不断被发现[7-10]。最近,我们发现1例变异型APL患者RARA罕见的伙伴基因IRF2BP2,由IRF2BP2外显子1和RARA外显子3断裂拼接,重新形成IRF2BP2-RARA融合基因。这是国内报道的第1例伴有IRF2BP2-RARA融合基因的变异型APL,现报道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以外周血及骨髓中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凝血功能异常、特异性染色体易位 (t 15;17)(q22;q21)为特征,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a(PML-RARa)融合基因[1-2]。APL 发病早期较凶险,患者常表现出广泛而严重的出血,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有原发纤溶亢进[3]。随着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的应用,超过80%的APL可以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1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以形态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凝血障碍、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对维甲酸(ARTA)治疗有独特反应为特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亚型。大多数APL患者携带t(15;17)(q22;q12), 从而导致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与RARA融合[1-4]。PML-RARA融合基因既是分子病因又是治疗靶点[5-6]。除了最常见的PML-RARA融合基因的存在, 近年来一些新的融合基因不断被发现[7-10]。最近, 我们发现1例变异型APL患者RARA罕见的伙伴基因IRF2BP2, 由IRF2BP2外显子1和RARA外显子3断裂拼接, 重新形成IRF2BP2-RARA融合基因。这是国内报道的第1例伴有IRF2BP2-RARA融合基因的变异型APL, 现报道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8.
典型的t(15 ;17) (q2 2 ;q12 )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有的染色体重排 ,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APL有较好的疗效。此外尚有一部分患者除t(15 ;17)外 ,还存在其它染色体畸变 ,如变异性染色体异常、复杂染色体异常 ,ATRA疗效欠佳。我们对非单纯t(15 ;17)的复杂染色体异常 ,用ATRA治疗无效或复发的APL患者 ,用三氧化二砷 (As2 O3)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选择  1998年 4月~ 2 0 0 2年 5月收治的经ATRA治疗无效的复杂染色体异常APL患者 13例。诊断均符合FAB标准。男 5例 ,女 8例 ,年龄 19~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不典型t(15;17)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预后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5月至9月收治2例的伴不典型t(15;17)易位AP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常规方法制备患者染色体,经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2例APL患者伴不典型t(15;17)易位核型,分别是46,XY,t(8;17;15)(q22;q21;q22)和45,X,-Y,t(11;17)(q23;q21).前者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诱导治疗4周后,骨髓形态学达到完全缓解(CR);后者PLZF-RARα融合基因,采用ATRA+ATO+柔红霉素(DNR)治疗6周后复查骨髓象,异常早幼粒细胞仍占80%,于1个月后死于全身性出血,从开始接受治疗计算,总生存期仅为72 d.结论 伴不典型t(15;17)易位,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APL患者对ATRA治疗敏感,预后良好,而伴t(11;17) (q23;q21)/PLZF-RARα融合基因阳性APL患者对ATRA不敏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十余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临床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早期死亡率明显降低,完全缓解率(CR)显著提高,但ATRA治疗出现的复发与耐药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近几年国内学者用砷剂治疗APL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由于维甲酸、砷剂、化疗在治疗APL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为探索最好的远期疗效,我院从1999年应用维甲酸和砷剂与联合化疗交替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5例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