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3-硝基酪氨酸(3-NT)、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8-异前列腺素(8-iso-PGF-2α)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OSAHS 患者149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单纯OSAHS组(43例)和OSAHS合并高血压组(106例).选择同时期行健康体检者35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血清3-NT、HIF-1α和8-iso-PGF-2α水平,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3-NT、HIF-1α和8-iso-PGF-2α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关系,治疗后水平的变化及其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OSAHS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OSAHS组3-NT、HIF-1α和8-iso-PGF-2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OSAHS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单纯OSAHS组(P<0.01).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3-NT、HIF-1α和8-iso-PGF-2α水平随着AHI升高而升高(P<0.01),有效治疗后机体的3-NT、HIF-1α和8-iso-PGF-2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3-NT水平与HIF-1α(r=0.594,P<0.05)和8-iso-PGF-2α(r=0.647,P<0.05)水平呈正相关,HIF-1α与8-iso-PGF-2α水平呈正相关(r=0.781,P<0.05).结论 3-NT、HIF-1α和8-iso-PGF-2α水平参与了OSAHS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作为OSAHS合并高血压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溶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共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MCP-1、IGF-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MCP-1水平均降低(P<0.01或P<0.05),血清IGF-1水平升高(P<0.01,P<0.05),且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清M CP-1、IGF-1水平,对脑缺血性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的对氧磷脂酶-1活性及其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PON-1)活性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检测127例脑梗死患者和128例相匹配的对照组的对氧磷脂酶-1(PON-1)的活性,同时,检测这两组研究对象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颗粒膜蛋白(GMP-14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的变化,并把这些指标与PON-1的活性作相关分析。用PCR检测PON-1192RR与55LL基因型,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组及对照组的基因型与其他危险因素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PON-1活性均在国人正常范围内,但脑梗死组血清PON-1活性降低明显(F=10.39,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PON-1活性与血NO呈正相关(r=0.205,P<0.01),与血VWF呈负相关(r=-0.423,P<0.01),与血GMP-140呈负相关(r=-0.383,P<0.01),与血OX- LDL呈负相关(r=-0.339,P<0.01)。PON-1活性与HDL-C、apoA、apoB无相关性。PCR结果表明PON-1 192基因的多态性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其中脑梗死组的RR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3%:24.6%, P=0.01, x2=5.74),而PON-1 55基因的多态性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78.13%:76.78%,P=0.29,x2=1.1)。分析还表明PON-1 192RR基因型的PON-1活性低于其它PON-1基因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ON-1 192RR基因型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1.8,95%CI 0.16-5.08),高血压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PON-1 55LL基因型并不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ON-1基因型与PON-1活性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脑梗死组血清PON-1活性及PON-1192RR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而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比较IL-8、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1例、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清和诱导痰标本,于病情缓解后作自身对照。用放免法分别测定血清和痰液中IL-8、TNF-α、IL-1-β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血清及痰液中IL-8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和对照组(P均<0.01);急性发作期TNF-α与缓解期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缓解期IL-8、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及痰液中IL-1-β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8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461,P<0.01),痰液中IL-8与TNF-α也呈显著正相关(r=0.572,P<0.01)。血清和痰液中IL-8呈显著正相关(r=0.553,P<0.01)。结论IL-8、TNF-α参与了气道炎症的形成,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淑亚  张曦  李凯  唐瑛  崔为发 《河北医药》2013,35(7):970-97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及脑脊液(CS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初诊、未治和经标准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的56例AL患者以及10例同期颅脑外伤患者(对照组)的血清及CSF中SDF-1α的水平。结果初诊未治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组和非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N-CNSL)组血清、CSF中SDF-1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ALL组明显高于AML组(P<0.01),CNSL组明显高于N-CNSL组(P<0.01)。经标准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ALL组和AML组血清、CSF中SDF-1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AL患者经标准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未缓解(NR)组血清、CSF中SDF-1α浓度明显高于完全缓解(CR)组(P<0.01)。经标准化疗方案治疗2个疗程后,CNSL组血清、CSF中SDF-1α浓度明显高于N-CNSL组(P<0.01)。结论 SDF-1α可作为AL特别是CNSL患者的病情检测指标,有助于判断病情发展、估计预后,其表达与AL的分型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Salusin-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围产结局相关性.方法 选取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168例为妊娠高血压组,选取同期健康产妇125例为健康组.采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Salusin-α、VEGF、sFlt-1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彤宇  田桂玲  程焱  梁浩 《天津医药》2005,33(3):151-154
目的:研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和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的致病和保护意义。方法:对146例ATCI患者(ATCI组)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OX-LDL水平,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ON-1活性,同时测定其他血脂项目和血糖水平,并与10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ATCI组血清OX-L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PON-1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且ATCI组血清OX-LDL水平与TG、脂蛋白a犤Lp(a)犦、PON-1活性水平、年龄相关,且与梗死面积、部位有关;其PON-1活性亦与OX-LDL水平、年龄相关,且与梗死面积、部位有关。结论:血清OX-LDL水平的升高和PON-1活性的下降与ATCI有关,对此两者水平的监测和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预防AT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老年急性脑血管病(ACVD)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 158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治疗过程中有无发生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采用ELISA法和免疫荧光定量法,于患者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的6 h和1、2、3、5、7 d分别检测其外周血PCT、hs-CRP和TNF-α水平,并与70例健康对照进分析.结果 老年ACV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PCT、hs-CRP和TNF-α在各时相均明显升高(P<0.01).MODS组患者与非MODS组患者组相比,血清PCT、hs-CRP和TNF-α在各时相升高更明显(P<0.01).PCT、hs-CRP和TNF-α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87、0.796、0.753.PCT预测ACVD诱发MODS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是83.9%、85.5%、86.4%.结论 老年ACVD患者血清PCT、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升高幅度与并发MODS密切相关.P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hs-CRP和TNF-α,是ACVD后预测MODS发生的较好诊断指标,可用于病情评估和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及血清α1-酸性糖蛋白(α1-AG)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1例AL初治患者及11例复发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3例,初治27例,复发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9例,初治24例,复发5例。用化学显色法检测其血清中TSGF的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α1-AG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AL初治组及复发组血清TS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t=10.986、7.850,P<0.001);AL初治组及复发组血清α1-A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t=41.021、23.658,P<0.001);15例完全缓解(CR)患者血清TSGF水平及α1-AG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321、0.776,P>0.05),与其化疗前血清TSGF及α1-AG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223、28.799,P<0.001);ALL难治组血清TSGF及α1-AG水平均明显高于非难治组(t=4.869,16.167,P<0.001);AML难治组血清TSGF及α1-AG水平均高于非难治组水平(t=2.703,16.672,P<0.05,0.001);血清TSGF水平与α1-AG水平呈正相关(r=0.5265,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TSGF及α1-AG水平对于监测AL的化疗效果及复发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34a(miR-34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水平与老年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病人17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 将脑梗死组病人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miR-34a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Sirt1水平,使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脑梗死病人CAS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病人血清miR-34a(1.88±0.5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1±0.29)(P<0.05),血清Sirt1水平(0.92±0.26)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2.08±0.57)μg/L(P<0.05).不稳定斑块组病人年龄明显大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病人总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病人总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组病人不同CAS斑块性质血清miR-34a水平高低依次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清Sirt1水平高低依次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miR-34a为老年脑梗死病人CAS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irt1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血清miR-34a水平升高、Sirt1水平降低可能与老年脑梗死发生及CAS不稳定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其病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辽宁省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血清HbA1c水平分为HbA1c正常组50例和HbA1c升高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析HbA1c水平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HbA1c升高组合并糖尿病比例高于HbA1c正常组(P<0.01).脑梗死体积越大HbA1c水平越高(P<0.05).HbA1c升高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高于HbA1c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于HbA1c正常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预后较差.HbA1c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评判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超敏C-反应蛋白、MMP-3与TIMP-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质金属蛋白酶3、基(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58例ACS患者,1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15例正常体检者外周血血清hs-CRP、MMP-3、TIMP-1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TIMP-1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CS组间指标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RP水平与MMP-3水平无相关性(r=0.099,P=0.539),与TIMP-1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415,P=0.007),血清MMP-3水平与TIMP-1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333,P=0.033)。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MMP-3、TIMP-1水平升高与ACS的发生关联,提示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3.
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X综合征时血清对氧磷酶-1(PON-1)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心脏X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心内科患者60例,分为心脏X综合征(CSX)组30例、非心脏X综合征(NCSX)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PON-1的活性。结果CSX患者血清PON-1活性较NCSX组和对照组降低(P〈0.01),血清PON-1活性与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PON-1活性降低参与了心脏X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取本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在入院2d内测定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及NIHSS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按TOAST分为心源性脑梗死组(27例),非心源性脑梗死组(58例),按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32例)组、小面积梗死(53例)组.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源性脑梗死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清NT-pro-BNP值越高,预后越差.血NT-pro-BNP水平不仅能预测脑梗死病变程度,而且有可能预测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15.
冯文霞  宋福聪  吕洲  李霞  刘青蕊  尤素伟 《河北医药》2012,34(21):3245-324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76例ACI住院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46例和无斑块组30例,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hs-CRP)的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GHb)、尿酸(UA)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hs-CRP分别与胆固醇(TCH)(r=0.32,P=0.01)、LDL(r=0.34,P=0.01)、GHb(r=0.26,P=0.04)、UA(r=0.28,P=0.03)、纤维蛋白原(Fbg)(r=0.28,P=0.03)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清8-异前列腺F2α(8-iso-PGF2α),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酶(CAT)在重叠综合征(OS)患者中临床意义.方法 OS患者65例为OS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和健康体检者分别为COPD组,OSAHS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30例.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血清8-iso-PGF2α、MDA和CAT水平.比较COPD组,OSAHS组和OS组血清8-iso-PGF2α、MDA和CAT水平,OS患者血清8-iso-PGF2α、MDA和CAT水平与COPD分级和OSAHS严重程度的关系,治疗后水平的变化,及其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4组血清8-iso-PGF2α、MDA和CA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组,OSAHS组和OS组的8-iso-PGF2α和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S组水平最高(P<0.01),而COPD组,OSAHS组和OS组的CAT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OS组水平最低(P<0.01),COPD组和OSAHS组之间的血清8-iso-PGF2α、MDA和C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患者血清8-iso-PGF2α和MDA水平随着COPD分级和OSAHS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而CAT水平随着COPD分级和OSAHS严重程度升高而降低.血清8-iso-PGF2α和MDA表达与CAT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65、-0.648,P<0.05),而8-iso-PGF2α与MDA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8-iso-PGF2α、MDA和CAT参与了OS发生发展过程,是OS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和酶循环法分别测定45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GF-1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IGF-1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健康组比较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GF-1与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有关,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α1-抗胰蛋白酶(α1-AT)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收集COPD患者104例,其中急性发作期(发作组)53例、稳定期(稳定组)51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50例,测定并比较3组血常规和血清NE、α1-AT含量及肺功能指标.结果:3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例(GRA)及NE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是发作组>稳定组>对照组,发作组与稳定组的α1-A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OPD患者血清α1-AT与NE水平呈正相关(r-0.416,t=3.861,P<0.01).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α1-AT水平与残气量/肺总量(36.49±7.23)%呈负相关(r=-0.508,t=4.212,P<0.01),而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68.63±10.39)%无明显相关性(r=0.268,t=1.987,P>0.05).结论:COPD急性发作期NE水平升高、α1-AT水平相对不足是造成肺部炎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松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498-149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清ICAM-1含量,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1水平急性期组升高,与恢复期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8、24.67,均P<0.01);恢复期组患者下降,但较对照组增高(t=13.72,P<0.05).大、中、小梗死体积三组间两两比较:大梗死灶组血清ICAM-1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组(t=28.52,P<0.01),亦明显高于小梗死(t=34.28,P <0.01);中梗死灶组血清ICAM-1水平明显高于小梗死灶组(t=42.51,P<0.01).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糖患者的脑梗死患者(t=18.54,P<0.01),且脑梗死组血糖水平与血清ICAM-1水平呈正相关(r=0.315,P<0.05).结论 脑梗死体积越大,血糖水平越高,其血清ICAM-1增高亦明显.血清ICAM-1可作为脑梗死损害程度的一个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变化,讨论胫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FP)与HIF-1α水平升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8月潍坊市人民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53例,其中27例T2DM合并胫前动脉斑块患者(T2DM+ FP组),26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随机选取2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HIF-1α浓度.结果 T2DM+ FP组和单纯T2DM组HIF-1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T2DM+FP组HIF-1α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P<0.01).血清HIF-1α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IF-1α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糖化血红蛋白.结论 2型糖尿病伴有胫前动脉斑块患者体内高水平的HIF-1α可能与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在糖尿病足的病变进展中发挥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