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登革热是一种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虫媒传染病,是广东省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文根据广东省1978~1999年历年急性传染病疫情报表资料,以本地户口登革热病例作统计对象,用年平均人口进行统计,计算出广东省历年登革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报道了广东省1978~1999年登革热发病动态,共发生7次流行,涉及年份18年,有4年间歇期.每年病例数在1~452674例之间,发病率在0.002~789.94/十万之间,死亡率波动在0~0.470/十万之间;出现两次大流行,第一次是1980年,发病率为789.94/十万,第二次是1986年,发病率为188.71/十万;患者主要为典型的登革热,较少出现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死亡率和病死率较低,波动在0~0.470/十万、0~0.81%之间;发病地区集中在南部、中部地区,其中海南行政区(即今之海南省)最高,1978~1987年合计病例达596900例,其次是湛江地区、佛山地区和广州市,1978~1999年合计病例分别为29384例、26439例和11788例;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期在7~10月份,占全年发病例数的73.66%,发病低谷在12~3月份,仅占全年发病例数的2.43%;由D1~D4型病毒反复、交替引起流行,大多数年份由单一病毒型引起,仅在1991年和1993年出现两型病毒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1978年登革热首次传入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造成流行,涉及7个市县,流行8个月,患者2万余人。此后疫情缠绵,除1983、1984、1989年无发生外,其余年份均发生流行,且各型毒株D4、D1、D3、D2先后出现,全省历年累计病人663830例,死亡493人。1980年流行最烈,发病45万余人,发病率789.94%/10万,以海南(1987年前属广东)为主,涉及39个市县,还传至广西钦州地区。病死率1991年最高(0.sl%)。  相似文献   

4.
使用登革热病毒分离与补体结合试验(CF)和流行性出血热间接免疫萤光法(EHFIFA),对广州市1986和1987年1~8月发病的临床诊断为登革热病人血清作了检查。结果发现,1~7月发病的近期无外出史的本地病人55名无一例被证实为登革感染;相反,其中1~4月发病的部分病人(7/13) 被证实为 EHF 患者。经血清学确诊的本地病例在两个流行年中均从8月起才出现;而来自登革热疫区的登革热病人却在广州流行季节前(1~7月)的3月与6月被查出;在流行开始的8月,疫区来的病人无论病原学与血清学的阳性率均高于本地病人。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广州登革热传染来源是来自外地疫区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中山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建国以来中山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更好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和分析该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中山市登革热流行年的发病率在(2.08/10万~59.91/10万)之间,总病死率为0.08%。病例全部集中在8~11月份;多发生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流动较大的地区;性别和各年龄组间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也无明显职业差异。流行间隔期越来越短,流行持续时间逐趋缩短,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较轻,致首例(批)病例多误诊或漏诊;发病早期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对临床诊断有意义,皮疹对诊断的意义有待探讨。结论 新世纪中山市面临着登革热流行渐趋频繁的严峻形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预防控制技术和管理模式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其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登革热的流行及对监测研究的建议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登革热是一种主要由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自第一次于1779年印度尼西亚的巴塔维亚(即雅加达)和埃及开罗出现类登革热暴发(‘)以来,目前已扩展到世界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已在东南亚及美洲一些地区形成地方性而行。一般的登革热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皮疹、衰弱等症状,而本世纪50年代以来首先在东南亚出现以出血及循环血容量减少性休克综合征等严重临床表现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从而出现了更复杂的疾病流行形式。我国在建国以前也出现过登革热的流行t‘],解放后则消失了,但到…  相似文献   

7.
登革热在全球主要流行区的流行近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根据佛山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年报表 ,对佛山市 1 978~ 1 998年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2 1年间佛山市共发生五次有病毒学诊断依据的登革热大流行 ,共报告病例 2 541 8例 ,死亡 1 4例。疫情高度集中在顺德市、佛山市区 (城区和石湾区 )和南海市等旧疫区。 8~ 1 0月是流行的高峰季节 ,白纹伊蚊是佛山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人群普遍易感 ,旧疫区内健康人群血抑抗体水平较非疫区健康人群高 ,登革热旧患者血抑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今后预防工作的重点应在旧疫区。根据流行病学及病毒流行型别特点 ,登革热在佛山市可能已经形成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1988年5月~1990年5月对湛江地区疫点和非疫点的登革热监测,结果从该地区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均未能分离出登革热病毒,Breteau指数远远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基于零。表明该地区存在登革热爆发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起登革热爆发流行调查及预防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7月23日至11月10日,东莞市内北隅区发生一起由Ⅰ型登革病毒引起的、以家庭内白纹伊蚊传播为主的登革热流行。其特点是:发病年龄主要为10~49岁人群,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居住楼层别患病率无差异;落实灭蚊措施可迅速控制流行。在流行中,可使用布雷图指数考核灭蚊措施、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连江县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暴发与流行调查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连江县2004-2020年有6年报告登革热疫情,共52例,年均发病率0.47/10万,其中本土病例占63.5%、输入性病例占36.5%,呈局部暴发;3次流行发病率分别为3.27/10万(200...  相似文献   

13.
全球登革热流行态势与媒介蚊虫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一种当今正在向全球迅速蔓延的急性蚊媒性传染病。其特点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可在一个地区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本病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曾有过多次大流行,累计患者达千万以上。近年来此病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等亚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及美洲的一些国家流行较为严重,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登革热的控制尚未有预防疫苗与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开展防蚊灭蚊工作,降低媒介蚊虫密度,是预防与控制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回顾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疫情暴发及处置情况,分析广州地区登革热流行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有效应对未来疫情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莆田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莆田市2005~2019年登革热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9年,莆田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56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19例(20.91%),本土病例450例(79.09%).输入性病例主要来源地为柬埔寨(2...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中期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其传播和流行受病原体、病媒生物、气候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登革热疫情在我国呈现流行纬度越来越高、流行区域越来越广的趋势。然而,传统的登革热疫情监测预警模型,大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单一地区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因素监测预警系统,以提高早期预警能力。本文主要对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流行的影响因素及监测预警模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义乌市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和伊蚊密度情况,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义乌市的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义乌市近6年共报告194例病例,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发生在9月和10月,主要集中在义亭镇和佛堂镇,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农民发病数稍多。布雷图指数(BI)2007年最高为28.00,其次是2005年和2008年,分别为24.00和16.40,2010年为5.47,明显下降。结论义乌市居民对登革热普遍易感,蚊虫密度较高,具备登革热暴发的潜在条件,必须提高病例发现能力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 1985、1991年分别发生DENⅠ暴发〔1〕。1995年 9月 15日至 10月 16日 ,东山及白云区又分别发生居民住宅区域内登革热的暴发。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用统一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核实诊断 ,整理统计 ,收集疫点所有住户人员健康状况、人口流动及气象资料。1.2 血标本来源 住院病人及近 1个月来曾有发热、皮疹的疑似病人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冷藏待检。1.3 检测方法 病原检测 ,采用白纹伊蚊C6 / 36细胞分离病毒 ;血清学检查 ,用登革斑点法 ,试剂由新加坡DiagnosticBiotechnology(pte…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评估莆田口岸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明确登革热流行的风险点和防控的关键环节,指导一线防控工作,确保口岸卫生安全。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伊蚊成蚊密度,入户调查积水容器,统计阳性容器进行幼蚊密度指数监测;抽取易感人群血样检测登革热抗体水平,调查收集当地出入境人员往来及周边国家疫情动态、现场考察监测点周边生活卫生及自然地理状况等,依据《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医学媒介生物监测风险评估技术方案》对莆田口岸登革热流行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莆田口岸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秋雨水多,气候适宜伊蚊的生长繁殖;环境卫生较差,居民喜种花养花也有利于蚊虫孳生。2012年、2013年莆田市涵江区布雷图指数分别为29.48、36.00均超过安全系数,是登革热不安全地区。2013年莆田口岸秀屿港区伊蚊成蚊密度2.21只/人工小时超过口岸医学媒介控制标准。2012—2013年共检出405份易感人群血清,仅1例登革热抗体阳性。结论莆田口岸登革热发生的可能性为C级,即可能发生;危害性为2级,即危害较小;登革热流行风险等级结果为中等危险度风险,应强化口岸登革热防控工作,严防登革热疫情输入造成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