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腹腔包虫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包虫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及治疗。结果 58例行超声检查。34例腹腔包虫病的CT表现为单纯型12例,多子囊型10例,内囊分离型6例,实变钙化型6例。60例患者,共完整切除外囊42例75个,切开外囊完整取出内囊10例12个,穿刺抽出囊液,取出内囊4例6个包虫。结论腹腔包虫病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与临床密切能防止误诊。手术是治疗腹腔包虫病的有效手段,手术时应严格遵守囊液无外溢、原头节充分灭活、术野隔离保护三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结合CT影像学特征在囊型肝包虫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66例囊型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超声和CT检查对囊型肝脏包虫病各型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囊型肝脏包虫病各型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超声联合CT诊断囊型肝脏包虫病各型的总诊断准确率为96.97%,明显高于单一的CT(81.82%)和超声检查(78.79%)(P0.05);CE1型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团块,均为单房;CE2型主要表现为囊状结构,均为多房,呈"玫瑰花结征"或者"蜂窝征"改变;CE3a型主要表现为"飘带征",还可见"水中百合花征";CE3b型超声可见"囊中囊"特征性影像;CE4型可见密度强弱相间的"脑回证";CE5型可见囊壁明显钙化。结论超声检查及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囊型肝包虫不同病理阶段的影像学特征表现,术前结合超声和CT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超声、CT对单囊型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2013年1月—2019年12月同时进行CT和超声检查的140例行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单囊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影像学特征,包虫大小与囊壁厚度之间的相关性,超声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判断超声、CT对单囊型肝囊性包虫病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脊柱包虫病的X线摄影机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包虫病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CT平扫及扫描增强.结果:胸椎1例;腰椎3例.单个椎体病变者1例;多个椎体病变者3例.4例均有椎体不同的不规则破坏,并在病变椎体旁可见膨大变形的软组织块影.X线均误诊,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确诊.结论:CT对脊柱包虫病的定位、定性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优于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腹壁超声、CT对囊型肝包虫病术前诊断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34例囊型肝脏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腹壁超声和CT检查对囊型肝脏包虫病各型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囊型肝脏包虫病各型的影像学特征。结果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97.06%)显著高于腹壁超声检查(82.35%)(P<0.05)。CT表现:单囊型中2例呈双壁征;4例多囊型患者,3例可见蜂窝征;8例内囊破裂型中3例呈水蛇征,5例呈飘带征;实性改变型中4例可见钙化影。10例钙化型患者中,3例呈斑片状,5例呈圆曲状,2例呈花边状。腹壁超声表现:2例可见双壁征;3例可见蜂窝征,1例可见玫瑰花结征;8例内囊破裂型患者中,飘带征5例,水中百合花征3例;钙化型中6例呈弧形,4例呈锥形。结论腹壁超声检查及CT检查均可通过分型反映囊型肝包虫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其中CT的总体诊断准确率高于腹壁超声,对囊型肝包虫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林  李文峰  王成伟 《农垦医学》2010,32(5):410-413
目的:探讨腹腔包虫病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以来的10例腹腔包虫囊肿病的CT、MRI影像特点。结果:表现为单发4例;多发6例;单囊型4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肿块,壁略厚;6例病灶为多囊型,其中2例病灶囊肿壁有钙化。增强扫描包虫囊肿壁无强化。结论:CT、MRI对腹腔包虫病定位、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脊柱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脊柱包虫病的 X线摄影机 CT表现 ,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包虫病 4例 ;均行 X线平片检查、CT平扫及扫描增强。结果 :胸椎 1例 ;腰椎 3例。单个椎体病变者 1例 ;多个椎体病变者3例。4例均有椎体不同的不规则破坏 ,并在病变椎体旁可见膨大变形的软组织块影。X线均误诊 ,4例均行 CT平扫及增强扫描确诊。结论 :CT对脊柱包虫病的定位、定性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优于 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泡型包虫病的螺旋CT征象,印证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经临床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泡型包虫病均行螺旋CT扫描,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结果 CT表现为病灶呈地图状浸润性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灶,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清,无明显包膜,几乎不强化,均见不同形态之钙化等.结论 螺旋CT结合临床资料,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此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囊型包虫病 CT 表现,探讨 CT 诊断价值,以便更好应用于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肝囊型包虫病的 CT 及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对其 CT 征象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单发单囊9例、含子囊型33例、钙化15例、感染2例、破裂16例。结论:肝囊型包虫病有典型的 CT 特征,能反映不同的病理形态,有利于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肝包虫病的CT诊断价值及分型(附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春 《新疆医学》2010,40(7):15-17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CT诊断价值、病理基础与分型。总结肝包虫的CT影像学特点,为肝包虫的诊断提供方法学依据,以提高CT诊断肝包虫病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年~2009年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肝包虫病69例临床资料,根据CT表现进行对照分型。结果:69例肝包虫病包括囊型包虫病58例,泡状包虫病11例。这两种类型的肝包虫病都有其各自典型的CT征象,CT扫描诊断的准确率为97.10%。结论:应用CT扫描是肝包虫病有效而准确的诊断方法,可为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肝泡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M  Ge X  Kong C  Zhang L  Yu L  Wang L  Ma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49-252
目的 探讨肝泡性包虫病在B超、CT和磁3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收集1984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46例肝泡性包虫病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均行B超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泡球蚴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的特殊影像学征象,可归纳为病灶浸润(41例,89.1%)、钙化(39例,84.8%)、液化空洞(37例,80.4%)3种类型,这3种类型可以并存。在3处类型中共发现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即晕带征、钙化征、年轮征、内陷征、空腔征、岩洞征、半岛征、小泡征与地图征。结论 肝泡性包虫病具有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在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中,只要确认其中1项,即可确认。  相似文献   

12.
局限型腹膜间皮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限型腹膜间皮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腹膜间皮瘤的X线,B超,CT和MRI表现。结果:8例均表现为腹膜腔内的孤立性肿块。B超与CT平扫6例为囊实性肿块,2例为低回声或低密度的实质性肿块,CT增强检查肿瘤实质部分呈显著或中等度强化,1例MRI表现为T1与T2加权像均为混杂信号。结论:将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结合应用,局限型腹膜间皮瘤有可能得到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腹部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腹部淋巴管瘤2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单房型淋巴管瘤13例;多房型淋巴瘤15例。16例囊壁及间隔清楚显示,12例囊壁及间隔未显示,全部病例均未见壁性结节。腹腔内淋巴管瘤18例,其中11例发生于小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管瘤10例,其中有5例发生于肾上腺区域。结论:肠系膜和肾上腺区域分别是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管瘤的好发部位。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大小、形态、囊壁和分隔,明确其囊性性质,CT值偏低或穿刺液为乳糜性具有较大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部炎性肿块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肺部炎性肿块的CT表现,讨论其CT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肺部炎性肿块主要的CT表现是边缘清楚或部分欠清,无明显分叶,可有长毛刺,空洞,胸膜增厚粘连,周围肺纹理增多增粗等。结论:以上所见的CT征象对肺部炎性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该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uhrasonography,US)、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可明确肿瘤的囊性性质,其中CT和MRI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100%);部分肿瘤(9/18)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胰腺粘液囊性肿瘤术前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腹腔和腹膜后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的CT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丹柯  谢东等 《广西医学》2001,23(4):721-723
目的:研究不同性质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9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结核、8例非Hodgkin淋巴瘤(NHL)、7例Hodgkin病(HD)及6例淋巴结转移的治疗前CT图像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病灶周边出现 薄且厚薄均匀的高密度环状强化带,强化环内结构无强化且近似水样密度而致病灶呈“囊肿样”表现,为结核的CT特征;(2)病灶融合呈大块状且均匀强化,包绕高密度的大血管呈“夹心饼样”表现,为恶性淋巴瘤的CT特征;(3)转移瘤病灶多孤立、散在分布。结论:(1)病灶的不同增强CT特点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病灶的平扫密度特点对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2)病灶的大小及分布范围等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 A F P、 U S、 C T 及 M R 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66例经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或肝穿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肝癌进行临床与影像学对照分析,重点评价了 A F P、 U S、 C T 及 M R I对中晚期肝癌诊断能力及联合方法使用的最佳选择。本组66例病人均经 A F P、 U S、 C T 及 M R I检查,根据影像学显示的形态改变,而分三型:①巨块型;②结节型;③弥漫型。结果: A F P的检测已成为肝癌普查和临床诊断的有效方法。 C T 扫描对判定肝癌的大小、形态、位置、数目及内部情况等方面优于 U S检查。 M R I在显示原发性肝癌的包膜、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门脉瘤栓方面优于 U S和 C T 平扫。结论:在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包膜、子灶及血管受侵方面 M R I优于 U S和 C T 平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囊性肾癌(CRCC)的影像学表现及各种影像检查对CR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分别进行了超声(US)、静脉尿路造影(IVU)、CT和MRI检查,对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IVU和US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CT和MRI检查见肿瘤的囊壁强化者13例,分隔强化者lO例,壁结节强化者9例。CT平扫见3例病变伴有钙化。结论 影像学上,CRCC主要表现为具有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分隔,伴有囊壁结节及钙化的囊性病变。相对于其他检查,CT对CRCC的诊断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肺曲菌病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曲菌病胸部X线及CT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肺曲霉菌感染的胸部动态X线摄片及CT表现和特点。结果影像学表现多样化,其中6例支气管肺炎型,3例中上肺发现有曲菌球。菌球在空腔内位置随体位改变可移动;3例两肺呈播散性病灶,黏液嵌塞1例。结论肺曲菌病影像学具有多形性和多变性特点,本组以支气管肺炎型多见。影像学诊断强调动态追踪,并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