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掌握西昌市新农村2008年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对西昌市川兴镇新农村开展2008年监测工作。结果钉螺平均密度0.11只/框(每框=0.11m2),未查见阳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46.42%)和旱地(48.06%),钉螺分布与建点时基本一致。血检阳性61人,阳性率8.45%,男性阳性率7.61%,女性阳性率9.26%;血清阳性61人全部进行(Kato—Katz)检查,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例;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14%。监测点内无急血和晚血病患者。家畜血吸虫病检查均无阳性。结论西昌市新农村血吸虫病疫情逐步下降到很低水平,应加强监测和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核评估湖北省2011年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效果.方法 分析湖北省2010、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重点查阅和审核全省21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市、区)(以下简称县)2010、2011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每个疫情控制县抽查1个疫情较重流行村现场调查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抽查3个疫情较重流行村现场调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考核和评估血吸虫病疫情现状.结果 防治资料表明,2011年全省5 447个流行村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降至2%以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1%的村数为1 325个,较2010年减少905个(含应城24个村),下降40.58%;耕牛血吸虫感染率≥1%的村数550个,较2010年下降了53.27%;感染性钉螺132处,较2010年减少274处(含钟祥9处、鄂州2处),下降67.49%.人群病情现场调查共抽查21个村,血检4 724人,血检结果阳性469人,血检阳性者再粪检456人,粪检阳性12人,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26%.家畜(耕牛)病情调查共抽查63个村,结果发现其中21个村无牛,42个村有牛;对42个村耕牛粪检2 279头,粪检阳性6头,平均感染率为0.26%.人群走访调查共抽查42个村1 190人,与资料相符合1 182人,符合率为99.33%.钉螺核查共调查48处,调查2 311框,捕获钉螺479只,解剖发现感染性钉螺1只.结论 湖北省2011年全部流行村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降至2%以下,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1%的村数均下降40%以上,感染性钉螺处数下降60%以上,没有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全省及疫区各县均实现了2011年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相似文献   

3.
衢州市为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广泛.通过多年努力,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当时尚存少数钉螺.1996年以来我市血吸虫病病情监测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和残染血吸虫幼虫钉螺;但出现钉螺面积连年上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0 0hm^2左右,同时发现输入传染源,存在着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威胁.2004年4~5月,我市开展了钉螺分布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4.
2000-2009年西昌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系统、准确了解西昌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动态、流行趋势和防治过程中疫情变化规律,为制定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0-2009年每年春季开展钉螺调查,秋季开展人畜血吸虫病情调查,并开展化疗和灭螺等防治措施。结果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从2000年的29.95%逐年下降,2009年未发现新病例;2000年耕牛感染率分别为6.67%,2002年以后年未发现病牛;钉螺面积从2000年的17500m2下降到2009年的4520m2;2000-2004年钉螺感染情况为0.07%0.29%之间波动,2005年以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西昌市2000-2009年血吸虫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按照国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评估要求,评估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的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3-2007年间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各项指标数据;2007年采用现场调查方法调查居民和家畜的感染情况,钉螺分布情况,核查防治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结果 2003-2007年全省居民感染率从0.16%降至0.08%;家畜感染率为从3.68%降至0.18%;急性血吸虫病逐年下降,从58例降为0;实有钉螺面积从7 018.62万m2降至2 568.88万m2;感染性钉螺从626只降至0.2007年现场调查24个县72个村,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19%,有23个村查出阳性患者,以村为单位感染率最高为1.37%;耕牛平均感染率为0.13%,有4个村有病牛,以村为单位感染率最高为1.92%;查出有螺环境388处,22.538 9万 m2,活螺平均密度为0.18只/0.1 m2,无阳性钉螺.血防资料完整,能够反映当地的血吸虫疫情和防治工作情况,及逐年动态变化情况.资料核查和走访调查表明,2007年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结论 2004年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各项指标已达到了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2008-2012年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和流行趋势变化规律,为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6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中有3个已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另3个县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08-2012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15%、0.02%、0.01%、0.00%和0.00%,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3%、0.29%、0.22%、0.00%和0.00%。钉螺面积逐年下降,未查见感染性钉螺。结论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上已趋于低度流行状态,但仍有反复徘徊的可能,应加强巩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江西省2002—2021年血吸虫病流行变化趋势和现况,为制定和优化该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2—2021年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疫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疫情趋势进行分析,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评价人、牛血吸虫感染和钉螺面积变化;用SPSS 25.0软件对2021年度该省达标状况和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钉螺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不同城市、不同流行类型地区的差异。【结果】2021年,江西省24个县(61.50%)实现消除标准,其中,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县分别有82.60%和31.30%实现消除目标;全省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为3.51%,湖沼型流行区血清学阳性率(4.77%)高于山丘型流行区(1.23%)(χ2=3 827.51,P<0.001);全省实有钉螺面积84 938.32 hm2,其中湖沼型82 196.86 hm2,山丘型2 741.46 hm2。2002—2021年,人群和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2013年全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依照《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目标任务考核评估方案》,在全省开展人、畜(耕牛)血吸虫病情、螺情现场评估、质量控制及疫情档案资料等考核。结果在全省疫情控制县(市、区)抽取57个流行村考核,居民血吸虫平均感染率0.57%,以村为单位最高为1.49%;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0.19%,以村为单位最高为1.41%;对有螺环境进行现场抽查,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在传播控制县(市、区)抽取39个流行村考核,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0.07%,以村为单位最高为0.99%。查阅全省疫情档案资料显示:2012年全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1.00%的行政村数较2011年减少64.19%;全省2012年秋季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2012年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结论全省63个县(市、区)实现了2012年血防工作目标。通过考核评估发现的3个危险因素将是全省下步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仁寿县2004-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龙泉山脉中下段东西两侧,为丘陵地貌.截至2008年底,全县有血吸虫病流行乡(镇)31个,占51.67%(31/60),流行村200个,占35.09%(200/570),流行村人口53万余人,占32.72%(53/162);历史累计钉螺面积15 946 900 m~2,血吸虫病患者31 402例,晚期血吸虫患者(简称晚血)95例,现存活晚血124例,病牛36 146头.2007年、2008年分别经省、国家专家组验收,仁寿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龙泉山脉中下段东西两侧,为丘陵地貌.截至2008年底,全县有血吸虫病流行乡(镇)31个,占51.67%(31/60),流行村200个,占35.09%(200/570),流行村人口53万余人,占32.72%(53/162);历史累计钉螺面积15 946 900 m2,血吸虫病患者31 402例,晚期血吸虫患者(简称晚血)95例,现存活晚血IN例,病牛36 146头.2007年、2008年分别经省、国家专家组验收,仁寿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苏州高新区血吸虫病5年监测结果分析,从而为防治该地区血吸虫病提供依据。方法对5年内查到钉螺的镇(街道),在春季进行普查,其余镇(街道)对1/2~1/3的村进行普查(与流行村毗邻的村为首选普查村),2~3年轮查1次进行螺情监测,用压碎法检查钉螺的感染情况。对各类人群(医院门诊病人、从业体检人员、外来流动人员和居民)进行血吸虫病检查,作为主要疫情监测手段。结果5年中在3个镇(街道)9个行政村累计共查出65个条块,613 580m2有螺面积,其中新发现54个条块,481 358 m2。用压碎法共检查钉螺24 897只,均无血吸虫感染。5年共检测47 193人,COPT环沉率<3%的56人、环沉率≥3%的23人,经粪检全部阴性,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采取小白鼠感染法对镇湖街道太湖有螺滩水体进行血吸虫感染性调查,未发现阳性。结论目前,苏州高新区尚未形成新的流行。但是,存在着由传染源输入引起血吸虫病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防治血吸虫病的紧迫任务和出路(国内外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或snailfever) ,主要由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japonicum)、曼氏血吸虫 (schistosomaman soni)及埃及血吸虫 (schistosomahaematobium)引起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在我们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曾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但是近二十年来 ,由于忽视了传染病防治 ,公共卫生系统反应迟钝 ,导致了疫情的复苏 ,而且发展很猛。据英文中国日报 2 0 0 4年 6月 14日报道 ,2 0 0 2~ 2 0 0 3年间 ,钉螺孳生面积增长了 2 6 8亿平方米。 2 0 0 3年全国有血吸虫患者 2 830 0 0人 ,比 2 0 0 2…  相似文献   

13.
何莺  袁祥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4,(8):1525-1526,1532
目的分析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指导防治工作。方法收集2003-2012年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资料,分析人群、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和钉螺面积、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03-2012年间共查出有螺面积13 920.62hm2,其中新发钉螺面积486.68 hm2,感染性螺点71个,钉螺面积增长48.42%;查出各种血吸虫病人36 793人次;查出病牛2 744头(次)。人畜感染率分别下降59.18%和97.20%。结论荆门市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状态,且疫情极不稳定。要加强其他动物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注重交界地区流动人畜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四川省的9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2007年监测工作.结果 9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钉螺面积为206 870m2,钉螺密度0.011~52只/0.11m2,平均钉螺密度0.23只/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仁寿和中江点未查出血吸虫病患者,其他各点感染率在0.27%~0.98%之间,全省平均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0.41%.9个监测点中未发现患血吸虫病家畜.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进一步下降,应加强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居民移民建镇到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后,血吸虫病疫情纵向变化规律。方法2002-2006年间,对观测点居民进行血吸虫病情、重复感染以及洲滩螺情等指标的纵向观测。结果2002-2006年队列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0.57%、11.78%、5.17%、6.01%、3.14%,血吸虫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渔民及半农半渔民感染率高于其它职业人群。2003-2006年观测村外洲钉螺和感染性钉螺持续存在,密度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洲滩型移民建镇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及再感染率都呈下降趋势,感染率在性别、年龄和职业间都存在着差异。洲滩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湖北省潜江市2009-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一步优化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湖北省潜江市2009-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及相关数据,以各年度流行区概况、人、畜血吸虫感染率、调查钉螺及杀灭钉螺等指标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血吸虫病防治成效。结果潜江市由2010年308个疫情控制村至2013年100.0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指标要求。2009-2013年以村为单位,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71%、1.45%、0.94%、0.70%、0.45%(χ2=3 897.57,P0.01),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90%、1.36%、0.82%、0.54%、0.00%,2013年与2009年相比分别下降73.43%、100.00%;2010-2013年实施以机代牛淘汰耕牛8 963头;2009-2013年共调查钉螺面积30 171.19 hm2,查出有螺面积7 776.86 hm2,累计灭螺面积6 104.93 hm2,占有螺面积78.50%,钉螺面积纯降67.95 hm2。2009-2013年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和突发疫情发生。结论 "省部联动"、"以机代牛"的血防模式是控制血吸虫病取得显著成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有钉螺孳生而无血吸虫病病人发现的现象存在于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局部地方。各地曾分别从血吸虫虫株、传染源和有螺环境等方面探索了这个问题。本研究于1983年4~10月对长期有钉螺孳生而未发现病人的安徽省当涂县丹阳公社山区作了流行病学调查;在实验室内对当涂丹阳山区钉螺(简称当涂钉螺)进行了生殖力和血吸虫易感性观察,并用本所饲养的安徽省安庆地区的江滩阴性钉螺作对照(简称对照钉螺),对当涂钉螺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湖北省2012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207个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5%,50-岁和60-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0.92%和0.90%,高于其他年龄组;牧民、渔民、农民和船民感染率分别为1.37%、0.72%、0.67%,0.67%,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感染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0.38%。活螺平均密度为0.36749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016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0042%。结论与2011年相比,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明显下降,但是仍需加大家畜传染源控制措施的实施力度,同时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城市血吸虫病流行的形成因素,结合近年的防治效果,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控制策略。方法通过对疫区及周围的钉螺调查,观察钉螺扩散分布情况;对流动人群进行血吸虫病监测,了解其感染情况;对居民、学生和流动人群进行血防知识行为问卷调查,了解其卫生习惯、血防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对防治措施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流行区钉螺无扩散,但从湖区流入市场的鱼虾中有钉螺发现;水上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3.13%,疫区民工中也存在感染者;流动人群血防知识及格率66.40%,主要血防行为判断正确率26.40%;采取人群、家畜化疗,环改灭螺、健康教育等主要控制措施后,人群家畜感染率下降为0,钉螺面积下降了53.90%。结论株洲市血吸虫病流行的形成因素主要为流动人群中血吸虫病人的输入,钉螺输入,流动人群卫生意识习惯较差等。对城市山丘型流行区,在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需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钉螺扩散的监测及采取环境改造消灭钉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咸宁市咸安区属于血吸虫病轻度流行区,全区历史累计血吸虫病人2 130例,血吸虫病牛244头,查出有螺面积539.34 hm2.经过几十年防治,1991年全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转入监测阶段,1993年和2002年相继在两个历史无螺村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人[1].对2006 -2011年疫情监测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