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UGIndole·C(简称MI法)快速检定大肠杆菌(E.coli)的方法近年已有报道[1],其原理是利用酶底物技术,将4甲基伞形酮(简称MuG)作为目标菌基本营养物加入培养基中,大肠杆菌本身含有βD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其分解,分解产物为4甲基伞形酮和βD葡萄糖醛酸苷,游离的4甲基伞形酮在波长为366nm紫外光下呈现蓝色的荧光。大肠杆菌还含色氨酸酶,它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indole),靛基质本身无色,当加入对二甲基苯甲醛试剂后,形成可见的红色化合物,即玫瑰靛基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灌胃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后血清中药物的分析检测方法.方法 大鼠灌胃250mg/kg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收集血样,进行适当的前处理,采用HPLC-DAD、LC-MSc法对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HPLC-DAD和LC-MSn两种方法均能检测到血清中的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但未能检测到其代谢产物.血清样品前处理中的离心转速、pH值、纯化方法对血清中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的分析检测有明显影响.结论 建立了大鼠灌胃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后血清中药物的快速灵敏的分析检测方法,为棉花皮索-8-O-葡萄糖醛酸苷的进一步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GUS)的重组菌株,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进而对黄芩苷进行生物转化获得黄芩素.方法 以E.coli K12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 扩增GUS基因,经酶切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28a-GUS,将重组载体转化到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对所得基因工程菌进行培养条件和表达条件的优化;后经分离纯化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以黄芩苷为底物进行酶法转化生产黄芩素,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经测序,扩增的重组质粒目的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GUS基因序列一致.经IPTG(isopropy-β-D-thiogalactoside)诱导表达后, SDS-PAGE分析获得分子质量70 kDa的单一蛋白条带,工程菌最适培养条件为: 37 ℃、pH7.2、IPTG浓度0.6 μmol/L、诱导时间12 h.经过离心破碎、亲和层析、冻干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冻干粉.在该酶催化转化下,黄芩苷可转化为黄芩素,在40 ℃,pH 6.5,酶浓度60 μg/mL条件下,反应2.5 h,黄芩苷转化率可达72.5%.结论 成功构建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高表达菌株,并用于黄芩苷的定向水解制备黄芩素,为生物转化法生产黄芩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灵敏度β—D—半乳糖苷酶荧光定量法和这种高回收率、高活力Fab’—β—D—半乳糖苷酶交联物的制备法在本室建立。现将方法简述如下:1.β—D—半乳糠苷酶的微量荧光定量法:以4—甲基伞型酮β—D—半乳糖作为酶底物,用NaCO_3终止酶反应,EIF—105D酶免疫荧光仪《温州鹿城生化仪器厂)测定。小至10~(-20)mol/管β—D—半乳糖苷酶能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性培养基MUG在27批保健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人工接种大肠埃希菌试验菌株,用MUG选择性培养基对大肠埃希菌生长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检出率测定结果表明,MUG培养基对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均达到100%.结论 MUG(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可以应用于保健食品中大肠埃希菌的检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7mg/kg体重大肠杆菌内毒素静脉注入,形成家兔内毒素休克模型。以酚酰葡萄糖醛酸苷(钠)(phenolphthalein-β-glucuronide(Na))为底物,测定休克过程中血浆β-葡萄糖醛酸苷酯(β-g)活力的动态变化及654-2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注射内毒素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65例胆红素钙结石患者胆汁及胆囊粘膜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的能力及各菌β-葡萄糖醛酸酶最适反应pH值。首次提出不同部位胆红素钙结石均有较高的需氧菌和厌氧菌检出率,所有胆道分离菌的绝大部份(98%)菌株均能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以大肠杆菌β—葡萄糖醛酸酶培育牛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黄,即牛的胆结石。根据胆结石的成因,我们利用大肠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在牛体外培育牛黄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β-葡萄糖醛酸酶在超微结构水平的精确定位。方法应用低温包埋、紫外线照射、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由White树脂包埋后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的β-葡萄糖醛酸酶。结果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内质网、溶酶体内散在分布着标记β-葡萄糖醛酸酶的金颗粒,表明该酶主要分布于上述几种细胞器内。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结肠的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变化,建立了实用的形态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新的七叶皂苷衍生物。方法 采用β-葡萄糖苷酶对娑罗子提取物进行生物转化,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酶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MS、NMR数据,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 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1β-O-巴豆酰基-22α-O-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3β-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醛酸苷(1)、21β-O-当归酰基-22α-O-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3β-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醛酸苷(2)、21β-O-巴豆酰基-28-O-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3β-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醛酸苷(3)、21β-O-当归酰基-28-O-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3β-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醛酸苷(4)。分别命名为七叶皂苷Ie、七叶皂苷If、异七叶皂苷Ie和异七叶皂苷If。结论 4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复方双黄连颗粒剂和黄芩单味药材提取物中黄芩苷在大鼠胆汁中代谢的差异.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技术检测黄芩苷的代谢产物种类和数量,并初步确定其结构.结果:从给药后的大鼠胆汁中,发现了几个主要代谢产物并初步鉴定了其化学结构.黄芩颗粒剂和复方双黄连颗粒剂中黄芩苷经肝脏代谢后其主要的相同代谢物为5,6,7-三羟基黄酮-6-O-葡萄糖醛酸苷-7-O-葡萄糖醛酸苷,5,6,7-三羟基黄酮-6-O-硫酸酯-7-O-葡萄糖醛酸苷和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7-O-葡萄糖醛酸苷,胆汁中,黄芩单方代谢有原型黄芩苷和5,6,7-三羟基-6-O-葡萄糖醛酸苷,而复方双黄连颗粒剂则无.结论:黄芩颗粒剂与双黄连颗粒剂在黄芩苷的代谢产物存在明显差异,复方配伍促进了总黄芩素在胆汁中的排泄.  相似文献   

12.
米力农(milrinone)又名甲氰吡酮,化学名为1,6-二氢-2-甲基-6-氧-[3,4‘双吡啶]-5-甲腈,是一种非洋地黄强心苷、非儿茶酚胺类的正性肌力药物,它能抑制心脏的磷酸二酯酶产生正性收缩和外周血管扩张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65例胆红素钙结石患者胆道(胆汁和胆囊粘膜)进行定性和定量细菌培养,测定患者胆汁的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并观察比较主要厌氧菌(脆弱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需氧菌(大肠杆菌)各自产生的β-G 的有关生化特性。结果表明,胆道厌氧菌检出率高,与需氧菌相比,胆汁中细菌数多,产酶能力强,产酶量高,其β-G 更能分解结合胆红素且持续时间长。厌氧菌还能使较多的组织性β-G 释放和分解结合胆盐。此结果提示厌氧菌在 CBS 形成过程中较需氧菌具有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Fabiana imbricata 是生长在智利中部的一种普通灌木,当地称“Pichi”。该植物在智利传统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并以生药出口。该植物地上部分的浸剂或汤剂口服被用作为利尿剂、净化剂和利胆剂。它的提取物显示出有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β-葡萄糖醛酸酶是一种能将葡萄糖醛酸类化合物水解成乙醇和 D-葡萄糖醛酸酯的糖甙酶。对肝脏有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巴豆生物碱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表型逆转作用.方法:测定人胃癌细胞SGC-7901药物处理前后胃蛋白酶原(PG)和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力,数据采用Schefe's测试法分析.结果:巴豆生物碱处理能有效逆转人胃癌细胞SGC-7901中胃蛋白酶原活性,且能部分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中肿瘤标志酶β-葡萄糖醛酸酶的表达.结论:巴豆生物碱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表型有逆转作用.在对胃蛋白酶原活性的逆转作用和对β-葡萄糖醛酸酶的表达的抑制作用较维甲酸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怀牛膝(Achyranthese bidentata Bl.)根中三萜皂苷类成分进行研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硅胶柱、ODS柱、制备液相等进行分离,利用光谱技术和化学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即齐墩果酸(Ⅰ),竹节参皂苷-1(Ⅱ),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Ⅲ),齐墩果酸-3-Oβ-D-(6‘-丁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Ⅳ),齐墩果酸-3-O-β-D-(6‘-甲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V),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Ⅵ),chikusetsusaponin Ⅳa ethyl ester(Ⅶ).结论 化合物Ⅳ,Ⅴ,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连钱草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连钱草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工业酒精提取、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结果:从连钱草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乙酯苷(3)、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乙酯苷(4)、大波斯菊苷(5)、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6)、山奈酚-3-O-芸香糖苷(7)、芦丁(8)、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芹菜素(9)和6-C-葡萄糖-8-C-葡萄糖-芹菜素(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制成以脆弱类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胆红素结石兔模型基础上,对脆弱类杆菌与大肠杆菌在成石中的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作者证实脆弱类杆菌与大肠杆菌按最适比例导致的胆道感染形成的结石最多。早期控制感染是防止成石的关键。脆弱类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的能力较大肠杆菌强,在色素石成石中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9.
胆红素钙结石兔模型β-葡萄糖醛酸酶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胆红素钙结石病兔模型,用生物化学和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动态、系统地观察兔肝胆组织和胆汁中细菌性和组织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色素石成石过程中的变化,证实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均可参加成石过程。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成石前期迅速升高,以后随胆道感染被控制而下降。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成石初期逐渐升高,以后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成石初期和生长期的作用不容忽视。作者还讨论了β-葡萄糖醛酸酶在成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心律宁胶囊中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的浓度,探讨影响心律宁胶囊中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浓度测定的各种因素。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浓度。色谱柱为HypersilC18柱(4.6 mm×250.0 mm,5.0  μm),流动相为乙腈-1%冰醋酸(56∶44),检测波长为210 nm,速流为1.00 mL?min-1 ,柱温30℃。结果:在本色谱条件下,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的分离效果良好,在14.80~26.64  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结论:采用HPLC法测定心律宁胶囊中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浓度简便、准确、专属性强,HPLC可作为心律宁胶囊浓度测定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