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上海市华东医院1990年至2003年间3479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3400例同期患者(对照组)的胃镜及病理检查、Hp检测情况,对两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残胃组的不同年龄、性别、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有否胆汁反流及各种残胃病变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残胃组Hp感染率为26.56%,明显低于对照组58.26%(P<0.01).②残胃患者年龄越大,Hp感染率越低(P<0.01),而不同性别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③术后胃镜随访时间<6个月、6个月~5年、6~10年、11~20年、>20年,残胃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40.74%、32.93%、26.22%、10.89%、1.85%,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Billroth Ⅰ式Hp感染率(37.62%)高于BillrothⅡ式和Roux-en-y胃肠重建术式Hp感染率(19.12%、29.24%),3种术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⑤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变的Hp感染率分别为22.58%、61.12%、65.03%,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⑥残胃伴及不伴胆汁反流者Hp感染率分别为7.49%、31.59%,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残胃患者Hp感染率低,且与年龄、手术术式、术后生存时间等相关,而与性别无关.残胃患者应定期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并选择性地根治Hp.  相似文献   

2.
朱国玲  张海玲 《中国医药》2012,7(9):1107-1108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与术式、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14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采用Billroth Ⅰ术52例,采用BillrothⅡ术91例.选取同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2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和改良的Giemsa染色法检测患者的Hp.结果 观察组Hp感染率[24.5%(35/143)]明显低于对照组[42.8% (101/236)](P<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Hp感染率[21.2%(11/52)]略低于BillrothⅡ术后患者[26.4% (24/91)] (P >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胆汁反流阳性率[51.9% (27/52)]明显低于Billroth Ⅱ术后患者[80.2% (73/91)] (P <0.05),胆汁反流阳性患者的Hp感染率[ 19.0% (19/100)]明显低于胆汁反流阴性患者[37.2% (16/43)] (P <0.05).结论 Hp感染是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发生Hp感染的概率大幅降低,胆汁反流是患者Hp感染的有效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肖鸿丽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1):1123-1124
目的 探讨残胃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择 12 7例残胃病人行胃镜及Hp检测 ,比较不同残胃病变Hp感染情况。 结果 ①毕Ⅰ式和毕Ⅱ式残胃胆汁反流率分别为 2 5 %、5 4 95 % (P <0 0 5 ) ,毕Ⅰ式和毕Ⅱ式残胃Hp检出率分别为 6 1 11%、38 4 6 % (P <0 0 5 )。②术后 <10年、>10年两个年限Hp检出率分别为 5 7 4 1%、35 6 2 % (P <0 0 5 )。③不同病变的残胃中 ,残胃溃疡、残胃癌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残胃炎、吻合口炎、残胃糜烂。结论 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关 ,根治Hp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残胃胃镜检查的210例及随机抽取同期无胃肠道手术病史进行胃镜检查并做Hp检测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残胃的Hp感染率为26.2%,不同手术原因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llroth-Ⅰ式术后Hp阳性率明显高于毕Billroth-Ⅱ式手术后,有胆汁反流者Hp阳性率低于无胆汁反流,随着胃大部切除术后时间的延长,Hp的感染率愈来愈低,抗Hp的治疗转阴率为87.3%.结论 残胃Hp感染率偏低,但Hp残胃病变加重,目前常用的抗Hp的治疗方案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和胃动力药物适合于治疗残胃的Hp感染,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谢蓓  刘之武  何崇民 《河北医药》2004,26(9):720-72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残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 2 82例老年残胃黏膜病理结果及H .pylori感染结果进行分析 ,设同期检查中青年残胃患者 2 0 0例为对照组。结果 老年组萎缩性胃炎 (CAG)、肠化生 (IM )、非典型增生 (DYS)的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 ,但无显著意义(P >0 .0 5 )。老年组H .pylori感染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 (P <0 .0 1)。毕Ⅱ式术后胃CAG、IM、DYS的检出率高于毕Ⅰ式 ,组间比较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在相同残胃黏膜病变中毕Ⅱ式术后胃H .pylori感染率明显低于毕Ⅰ式术后 (P <0 .0 5 ,P <0 .0 1)。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残胃黏膜病变及与H .pylori感染无明显关系 (均为P >0 .0 5 )。结论 老年人残胃黏膜病变与H .pylori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黄晓东  楼正亮  季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2814-2815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疣状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疣状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4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四联抗Hp治疗(包括雷贝拉唑,枸掾酸铋,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疗程2周.对照组接受硫糖铝或铝碳酸镁治疗.两组在接受治疗后6个月进行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治疗组中有17例(89.4%)患者Hp根除,其中9例(52.9%)胃黏膜疣状隆起消失,5例(29.4%)疣状隆起明显改变(数目减少或直径变小),有效率(82.3%).对照组患者Hp无改变,仅1例(5.8%)患者疣状隆起直径变小(P<0.01).结论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合并Hp感染的疣状胃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中对胃黏膜上皮细胞解痉多肽(SP)以及细胞外信息相关蛋白激酶(ERK)表达的影响.方法检测68例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活检组织标本.(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染色评分的半定量法对Hp阳性组与阴性组、Hp根除前和根除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SP和ERK的表达量进行检测比较.(2)采用质子泵抑制剂 克拉霉素 甲硝唑三联疗法根治Hp感染.结果(1)Hp阳性组SP和ERK的表达量较阴性组明显减少(P<0.05).(2)Hp根除后SP和ERK的表达量较根除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SP和ERK表达量的异常在Hp致胃黏膜损害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GC)发生中与p53、ASPP2、iASPP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3年4月聊城市人民医院140例疑似GC患者的胃黏膜标本,男性83例,女性57例,年龄38~69岁,平均52.5岁.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胃部良性病变(BGD)组29例,胃癌前病变(pre-Ca)组47例,GC组64例.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不同胃病黏膜组织中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ASPP2、iASPP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GC组、pre-Ca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BGD组(P<0.05).iASPP、p53及ASPP2在Hp阳性pre-Ca组和Hp阳性G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Hp阳性BGD组(P<0.05).iASPP、p53在Hp阳性G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阳性pre-Ca组(P<0.05).结论 Hp与GC的发生密切相关,在G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p感染与细胞凋亡调控蛋白p53、ASPP2、iASPP可能存在相互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9.
汪燕 《河北医药》2007,29(12):1334-1335
目的 胃镜结合超声探讨残胃癌(GRC)的病因.方法 收集我院GRC的患者107例,分析其检出率、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率、残胃癌部位、胃壁结构等特点.结果 GRC检出率为4.1%,GRC的H.pylori感染率(65.42%)明显高于同期一般残胃人群(27.70%,P<0.01).胃小区结构改变明显(93.5%),胃壁增厚73.8%.结论 残胃患者中,H.pylori感染、胃小区改变等均为GRC的高危因素,病变部位多发生于吻合口,组织学分化较差,恶性程度高.胃镜结合病理活检及超声是目前确诊GRC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胃黏膜活检标本626例,行病理检查,明确慢性胃炎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病变,并行H-E和Giemsa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查见Hp并同时做14C-呼气试验,二者之一阳性者定为Hp阳性.结果 62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26.9%、56.2%、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并发肠上皮化生患者Hp感染率为80.5%,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肠上皮化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2.9%、88.7%、85.71%,轻度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比较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胃炎炎症程度与Hp感染密切相关,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与Hp感染也存在密切关系,Hp感染是慢性胃炎炎症发生、发展及肠上皮化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硬化相关因素关系.方法 对46例肝硬化及30例浅表性胃炎Hp感染率、CagA阳性率进行研究.分析Hp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血氨关系.结果 肝硬化组与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及CagA阳性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p感染率与乙肝病毒指标之间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 Hp感染在肝硬化胃粘膜病变中起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Hp感染可致血氨升高,但与肝性脑病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江苏医药》2012,38(1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水平的关联及Hp感染或非感染人群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129例受试者分为健康组(32例)、慢性胃炎组(48例)、胃上皮内瘤变组(27例)和胃癌组(22例),快速尿素酶检测Hp.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T细胞业群的比例.结果 Hp感染能显著增加外周血MDSC的比例(P<0.01),而T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与Hp感染无关(P>0.05).三组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MDSC比例与CD4+/CD8+比值星显著负相关(r=-0.768),与胃癌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856).结论 Hp感染可导致外周血MDSC比例的升高,并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在慢性胃炎演变至胃癌的肿瘤逃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清胃功能三项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6~2019-05我院治疗的118例相关胃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萎缩性胃炎组(39例,胃黏膜呈萎缩样病变)、早期胃癌组(40例,仅胃黏膜内或下层可见癌组织)、进展期胃癌组(39例,癌组织浸透黏膜下层).检测并观察3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PG Ⅰ/PGⅡ(PGR)水平及Hp-IgG抗体阳性率,计算各指标单项及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3组PGⅡ水平对比,早期胃癌组与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与早期胃癌组Hp-IgG抗体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组PGⅠ水平、PGR<早期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Hp-IgG抗体阳性率高于萎缩性胃炎组,Hp-IgG抗体阳性组PG Ⅰ、PGR水平低于Hp-IgG抗体阴性组,Hp-IgG抗体阳性组PGⅡ水平高于Hp-IgG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R+Hp-IgG诊断胃癌的敏感度87.34%高于各单项指标(74.68%、70.89%、5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Ⅰ、PGR、Hp-IgG联合诊断可提高胃癌诊断敏感度,可作为胃癌早期筛查重要指标,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疣状胃炎伴或不伴消化性溃疡与糜烂与HP感染的差异,研究疣状胃炎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139例疣状胃炎根据隆起病灶在胃粘膜的分布部位分为:胃窦型,胃体型,弥漫性,伴或不伴消化性溃疡及糜性Hp感染阳性率对照比较,在隆起病灶取活检5-6块送病理检查,甲苯胺蓝染色观察Hp。结果:胃窦型与胃体型,弥漫型Hp阳性率分别比较有性差异(P<0.01,P<0.025),胃体型与弥漫型比较无差异,疣状胃炎伴消化性溃疡与单纯疣状胃类Hp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而疣状胃炎伴消化性浞 类别间比较无差异,单纯疣状胃炎伴或不伴糜烂之间Hp阳性率无差异。结论:疣状胃炎中胃窦型及伴消化性溃疡患者Hp阳性率最高,判断Hp为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志广  李熳  闻淑军  江勇  翟浩宇  季英兰 《天津医药》2012,40(12):1203-1205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行手术切除的胃腺癌患者198例;胃炎患者98例,分萎缩性胃炎组52例和非萎缩性胃炎组4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HIF-1α和iNOS的蛋白表达。结果:胃腺癌组Hp感染阳性率(69.70%)明显高于胃炎组(54.08%),HIF-1α和iNOS在胃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Hp阳性胃腺癌组的HIF-1α和iNOS表达的阳性率高于Hp阴性组。结论:Hp可能通过促进HIF-1α和iNOS的表达来参与胃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对血清壁细胞抗体(PCA)、血清胃泌素、血清维生素B12、胃内pH值的影响。方法 104例患者均经胃镜及血清壁细胞抗体(PCA)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胃炎(AIG),Hp感染由13C尿素呼气试验或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证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经典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共服药10d。治疗结束后4~8周,检测Hp根除情况。对照组不用任何对Hp有影响的药物,且与治疗组在同一时间作Hp检测、胃镜及PCA、血清胃泌素、血清维生素B12等检查。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3.8%,对照组根除率为0%(χ2=76.2,P<0.01),在患者根除Hp后PCA阳性率下降,转阴率为72.2%,对照组PCA转阴率为0%(χ2=57.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自身免疫性胃炎根除Hp后,PCA阳性率明显下降,血清胃泌素降低,胃内pH值及血清维生素B12升高(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上腹部胀痛症状改善明显,对照组中原有上腹部胀痛症状无改善,治疗组贫血明显改善,对照组贫血改善不明显。结论自身免疫性胃炎根除Hp后,PCA阳性率下降,血清胃泌素降低,胃内pH值及血清维生素B12升高。对于Hp感染的自身免疫性胃炎建议根除Hp。  相似文献   

17.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密切相关。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内环境发生变化,对于Hp感染与残胃胃炎的关系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现将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行胃镜检查的183例术后残胃病人进行总结,并就各种条件下残胃Hp感染及其意义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Barrett食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168例内镜检查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Barrett食管患者86例(Barrett食管组),胃食管反流病(GRRD)患者51例(GERD组),食管黏膜的正常患者31例(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和Warthin Starry银染两种染色方法检测各组患者Hp感染状态.结果 对照组、GERD组和Barrett食管组Hp感染率分别为0、13.7%(7/51)和37.21%(32/86),Barrett食管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GERD组(X2=15.87,P<0.01;X2=10.94,P<0.01);Barrett食管中、重度炎症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轻度炎症组(X2=15.96,P<0.01);特殊肠化组Barrett食管Hp感染率略低于胃底和贲门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Barrett食管病变相关,Hp感染加重Barrett食管病变炎症程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Barrett esophagus(Barrett)and helicobacter pylori(Hp)infection.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 eight patients were enrolled,including those affected by Barrett (n=86),gastre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n=51)and control group(n=31).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rate of Hp infection in Barret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ERD control groups(X2=15.87.P<0.01;X2=10.94,P<0.01).The rate of Hp infection in the moderate and severe grade esophagit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than that in the mild group(P<0.01).r11lle rate of Hp infection in the Barrett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 was lowerthan that in the Barrett group,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Conclusion Hp inf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arrett and its inflammation grad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的胃黏膜病变情况。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为DU的650例胃次全切除标本按黏膜内有无Hp进行分组或年龄段分组,观察分析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结果 DU患者100%伴有不同程度的胃炎,胃黏膜内含Hp占77.8%,50.6%伴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20.9%伴有胃黏膜非典型增生。结论 DU时胃黏膜病变与Hp感染及患者年龄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不同儿童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杆菌(Hp)的现症感染率,同时比较13 C呼气试验(13 C-UBT)、快速尿素酶检测(RUT)及Warthin-Starry(W-S)银染色病理检测三种检测方法在儿童Hp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儿童120例,所选患儿在胃镜前1月内皆进行13 C-UBT 检测且未经治疗,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取胃窦黏膜标本进行RUT检测,然后送病理科进行W-S银染色病理检测Hp感染,判断是否为Hp现症感染。结果:行胃镜检查120例儿童中,13 C-UBT检测阳性58例,阴性62例;RUT检测阳性59例,阴性61例;W-S银染色病理检测阳性63例,阴性57例。根据诊断标准最终诊断Hp现症感染阳性率55.8%(67/120),13 C-UBT、RUT、W-S银染色病理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0.8%、88.3%、91.7%。不同儿童消化道疾病中Hp现症感染率不同,其中结节性胃炎感染率最高,达到87.5%,其次是结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感染率76.9%,而胆汁反流性胃炎感染率最低,仅为11.1%。结论:三种Hp检测方法的一致性较高,无创方法13 C-UBT值得临床更广泛的使用;不同消化道疾病儿童的Hp现症感染率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