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技术检测了大鼠全脑缺血15min及再灌流1h~7d海马、皮层下(丘脑和纹状体)、新皮层突触体(Zaleska方法)主要磷脂组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短暂缺血再灌流后各脑区存在着磷脂代谢的异常,再灌流期磷脂的降解甚于缺血期。磷脂组分中以PE、PC的减少为著,在PE、PC显著减少时也存在PS的减少;而SM无明显减少,随再灌流的延长有升高趋势。3个脑区磷脂含量的减少存在差别,反映了激动剂依赖性磷脂降解以及Ca ̄2+依赖性磷脂酶活化的区域性,是选择性神经元损伤的生化基础。PC/SM比值的缩小可能更敏感地提示了膜损害或修复过程中膜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HSP70表达及其mRNA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流后的变化和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国知再灌流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SP70的组织学分布,利用RT-PCR方法检测缺血皮层与基底节区脑组织HSP70mRNA相对含量。结果 基底节区HSP70阳性细胞较少,持续时间短,眼层区HSP70阳性细胞较多,持续时间长。RT-PCR结果表明HSP70mRNA相对含量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的改变及其对红细胞流变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8例缺血性脑卒中、23例有脑动脉硬化症状的患者和26名健康人的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同时检测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膜微粘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膜总磷脂(TPL)、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低于对照组;胆固醇(CHO)、胆固醇与总磷脂比值(CHO/TPL比值)高于对照组;红细胞膜流动性、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直线相关分析,PC与红细胞膜微粘度、红细胞滤过指数呈负相关;PE与红细胞膜微粘度呈负相关;神经鞘磷脂(SM)与红细胞膜微粘度呈正相关。有脑动脉硬化症状的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膜胆固醇、胆固醇与总磷脂比值升高,但膜总磷脂及磷脂各组分无明显改变。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膜存在以PC、PE变化为主的磷脂代谢障碍,并对红细胞流变特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组织内皮素-1(ET-1)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丹参对它的影响,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和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缺血组(缺血24h)和再灌注组(缺血1.5h再灌注24h)缺血侧皮层及尾壳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健侧相应的脑区(P<0.01,P<0.05),经丹参治疗后缺血或再灌注鼠缺血侧皮层及尾壳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NS)对照组(P<0.05,P<0.01),但仍比健侧脑区显著增高。本实验表明,缺血和再灌注均可诱导脑组织ET-1基因的异常表达,进一步加重缺血和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丹参对缺血诱导的ET-1基因表达有部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丹参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自由基自旋捕捉剂a-phenyl-t-butyl nitrone(PBN)进行体外自旋捕捉,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ESR)测定其加合物含量。动物模型采用wistar大鼠4血管阻断造成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模型,分别于缺血10min、再灌5、10、15、30、60、120min,12、24、48、72、120h处死动物,分别取小脑、新皮层、海马、丘脑和纹状体等5个脑区进行体外自旋捕捉。测  相似文献   

6.
应用大鼠4血管关闭(4VO)方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观察海马、新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在缺血及再灌流不同时相Na+K+─ATP酶活性变化。缺血时即刻出现海马Na+K+─ATP酶活性降低(P<0.05),再灌流后新皮层及皮层下酶活性有暂时性降低,海马的酶活性在再灌流168h时仍未恢复(P<0.05)。Na+K+─ATP酶活性的降低与自由基对酶结构的直接破坏、膜磷脂降解以及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引起界面脂或膜流动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四血管闭塞的非禁食动物脑缺血模型,旨在观察缺血再灌流不同时期大鼠脑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再灌流1小时和再灌流2小时后大鼠脑乳酸含量无差异(P>0.2)。提示再灌流后第一小时是脑乳酸产生的关键时期,这与此期出现的皮层神经元膜结构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缺血再灌流脑区一氧化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流后脑部一氧化氮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4个脑区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NO2和环磷酸鸟苷(cGMP)。结果脑缺血10min,各脑区NO2和cGMP含量明显增高;脑缺血30min,各脑区NO2和cGMP含量开始下降。缺血10min再灌流15min以及缺血30min再灌流15min,各脑区NO2和cGMP含量再次增加,与单纯脑缺血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或P<0.01)。结论NO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流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9.
热耐受对鼠脑海马缺血后细胞凋亡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热耐受对鼠脑海马缺血再灌流后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迟发神经元死亡( D N D) 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大鼠前脑缺血10 min ,以及在缺血前反复3 次高热处理,应用 T U N E L 技术检测海马缺血区凋亡细胞,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该区 H S P70 表达水平。结果 缺血再灌流后,细胞凋亡在 D N D 形态学改变前出现。热耐受后可显著减轻缺血损害导致的细胞凋亡。结论 细胞凋亡是 D N D 的死亡方式之一,热耐受诱导的 H S P70 表达增强是其保护细胞、减少凋亡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MCAO后鼠脑Glu.GluR变化规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谷氨酸受体(GluR)在介导谷氨酸(Glu)对缺血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本实验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局部脑缺血实验模型,应用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RBA)等技术动.态监测了缺血及再灌流期缺血灶、海马和下丘脑Glu、GluR含量及其亲和力的变化。结果发现:缺血30min,各脑区Glu含量达高峰,再灌流6h,Glu含量回降至基线水平,再灌流48h后,Glu含量再次中等程度升高,并持续至再灌流72h。GluR和KD值与Glu含量密切相关。结果提示,缺血再灌流早期,GluR在高浓度Glu的作用下发生同种特异性反向调节,GluR亲和力为增敏反应;再灌流中晚期,GluR的变化属于同种特异性正向调节,而GluR亲和力测为减敏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海马及皮层一氧化氮合酶(NOS) 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 模型,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 染色法观察NOS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海马及皮层NOS阳性细胞在缺血15 分明显增多,1 小时减少,6 小时有所恢复;再灌流15 分又显著减少,1 小时渐增多,24 小时皮层出现较多NOS阳性的毛细血管和大量胶质细胞。结论 本实验结果符合NO 在缺血早期增加和再灌流后期大量增加的变化,支持NO参与脑缺血再灌流损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磷脂各组分的改变及其对红细胞流变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主效液相色谱法对58例缺血性脑卒中,23例有脑动脉硬化症状的患者和26名健康人的红细胞膜膦脂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同时检测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膜微粘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膜总磷脂(TPL),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低于对照组,胆固醇(CHO)胆固醇与总磷脂比值(CHO/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时大鼠大脑皮层乙酰胆碱含量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CCAO)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两种脑缺血动物模型,分别用乙酰胆碱(ACh)生物测定法检测皮层ACh含量,ACh离子选择性微电极(ACh-ISMs)检测皮层ACh释放量,乙酰胆碱酯酶(AChE)生化测定法检测皮层AChE活性,观察脑缺血时皮层ACh含量的动态查化。结果发现:脑缺血可诱发皮层ACh活度急剧上升,示ACh突然大量释放,在CCAO组于缺血10min达到高峰(净增1.444mmol/L),而MCAO组于缺血2min即达高峰(净增1.553mmol/L),随着缺血延长,二者均逐渐下降,于缺血30min时,虽较峰值要低,但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此时,AChE活性巳明显低于缺血前,ACh含量在CCAO组下降0.256μg/g(P>0.05),在MCAO组则显著下降1.014μg/g(P<0.01)。结果提示:皮层ACh含量变化对缺血是敏感的;脑缺血时ACh含量下降、释放增加、降解减弱,推测ACh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精氨酸加压素(AVP)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本研究采用4血管关闭的方法,制造Wistar大鼠全脑反复缺血再灌流长期生存动物模型,然后利用放免方法测定了缺血后存活不同时间大鼠额叶,颞叶,海马,丘脑,纹状体,脑干6个脑区的AVP含量。发现缺血即刻各脑区AVP无显变化(P>0.05),缺血后15天显著下降(P<0.01),30天时继续下降(P<0.01),60时变化方趋稳定,90天和180天时和对照组比  相似文献   

15.
应用SPECT进行帕金森病患者rCBF相对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SPECT测定14例正常人和21例帕金森病患者rCBF相对定量值(RQ值),发现患者组左侧额叶下部皮层、左侧枕叶皮层和双侧丘脑区RQ值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说明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局部脑血液供应障碍。而帕金森病患者轻重两组间上述部位的RQ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脑缺血及再灌流期间生物膜磷脂代谢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大白鼠4血管结扎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同时制备脑组织线粒体和微粒体组织,检测假手术组,缺血15min,再灌1h和3d各组生物膜主要磷脂的含量变化,发现再灌流时磷脂代谢变化比缺血期幅度大,并且线粒体主要组成磷脂和微粒体主要组成磷脂代谢变化规律并不一致,证明磷脂代谢异常导致了生物膜功能丧失,造成了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精氨酸加压素(AVP)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本研究采用4血管关闭的方法,制造Wistar大鼠全脑反复缺血再灌流长期生存动物模型,然后利用放免方法测定了缺血后存活不同时间大鼠额叶、颞叶、海马、丘脑、纹状体、脑干6个脑区的AVP含量。发现缺血即刻各脑区AVP无显著变化(P>0.05),缺血后15天显著下降(P<0.01),30天时继续下降(P<0.01),60天时变化方趋稳定,90天和180天时和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1)。结果提示AVP下降与脑对缺血选择易损伤性有关,AVP参与了脑缺血病理生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二氯醋酸钠对大鼠缺血性脑乳酸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结果发现大鼠前脑完全性缺血30分钟,分别再灌注1小时和2小时后,脑乳酸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无论缺血前或后应用二氯醋酸钠25mg/kg后,均可显著降低不同灌流期的脑乳酸含量(P<0.001)。且脑乳酸与相应时期的皮层神经元细胞直径呈明显正相关(r=0.81)。这表明二氯醋酸钠易于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内乳酸代谢。  相似文献   

19.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P53及P21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P53、P2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关系。方法 在4 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上,采用HE及LSAB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脑组织P53、P21蛋白的表达,以及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对其的影响。结果 全脑缺血15 m in 再灌流后,脑组织P53、P21蛋白表达增加,且两者分布接近。海马结构、丘脑、下丘脑等白质区(再灌流后6 h)较皮层、海马的神经细胞核(24 h)先检测到P53、P21蛋白,72 h 表达达高峰。并且以缺血损伤最严重的海马CA1 区P53、P21蛋白表达为强。另外,放线菌酮可抑制脑组织P53、P21蛋白的表达,并对DND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脑组织P53、P21蛋白表达增加,放线菌酮可抑制其表达,并对DND起保护作用,提示P53、P21蛋白参与了全脑缺血后DND的凋亡机制,并对其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脂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酰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膜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存在胆固醇和磷脂组分代谢异常,并对红细胞膜流动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