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丽平 《山西中医》1990,6(3):19-20
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本人从脾胃论治小儿皮肤病,常收到较好效果,特总结如下。一、清脾除湿法:本法适用于脾胃湿热壅盛所致的小儿皮肤病。《诸病源候论》曰:“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热。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小儿或因胎热,或因过食乳酪肥甘之物,在内致脾胃壅盛,酿生湿热,加之小儿卫外功能较弱,风湿之邪由皮毛而入,客于肌肤,郁结不散,内外之湿热与气血搏  相似文献   

2.
周冬梅  王萍 《北京中医》2007,26(4):240-242
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绝大多数是因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同时古人认识到脾胃与皮肤病关系密切,如《诸病源候论》记述:“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亦体会到,一些皮肤病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如渗出性皮肤病、干燥脱屑性皮肤病、营养缺乏性皮肤病、出血性皮肤病、风邪袭表所致皮肤病等,故调理脾胃对皮肤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周冬梅  王萍 《北京中医药》2007,26(4):240-242
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绝大多数是因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同时古人认识到脾胃与皮肤病关系密切,如《诸病源候论》记述:"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 [1].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亦体会到,一些皮肤病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如渗出性皮肤病、干燥脱屑性皮肤病、营养缺乏性皮肤病、出血性皮肤病、风邪袭表所致皮肤病等,故调理脾胃对皮肤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申琪  马潇瑶 《新中医》2021,53(1):201-204
总结分析分泌性中耳炎(OME)与胃食管反流(GER)的病因病理,认为中医学"脾胃"与儿童GER相关性OME发病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不及则阻碍清阳之气上达耳窍,湿邪停聚,耳窍被阻。又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司运化,脾气强则肌肉开合有力,脾气不及则脏腑功能失调,咽鼓管与食管括约肌开合不利出现反流。再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气机不畅,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出现反酸导致浊邪上泛耳窍。此外,小儿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强弱不均,多脾虚肝旺之象,加之其易受饮食不节等影响更容易损伤脾胃,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及其气机运行,诱发或加重OME。提出治疗本类疾病可从脾胃着手,总以健脾和胃为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毕可恩是儿科名老中医 ,他在临床重视调理脾胃 ,治疗小儿多种疾病收效明显。现将毕老师从调理脾胃入手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概述如下。1 小儿脾胃疾病当分虚实长久以来 ,只重视小儿脾常不足 ,认为小儿疾病多为脾虚致病。在长期临床中 ,毕老师发现小儿因脾胃实证致病者更为多见。其实 ,早在《证治准绳》中就提出“脾实证”的概念 :“若脾气盛实 ,则亦痞膈中焦……夫中焦热隔 ,则肺与大肠不通 ,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 ,故患热者 ,系脾实得之”,还指出“中焦脾实 ,用大承气汤”。不过并没有引…  相似文献   

6.
浅谈健脾法在儿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体质特点是“脾常不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病,五乱病作”。长期患脾胃病将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简要介绍应用健脾法的体会。 1 调治脾胃,健运为先 小儿脾胃病的病因多为喂养不当所致。由于小儿脏腑柔弱,脏气清灵,治法偏补则易壅遏气机,峻消则易损脾伤正。健运即运行、运转之义,属八法中的和法,其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在运脾药中,笔者常用谷麦二芽。因麦芽入脾主升,谷芽入胃主降,两者合用,开发胃气,宣发五味,使脾胃相合,升降有序,运化自如;配合茯苓、山药甘淡平补;大枣、甘…  相似文献   

7.
齐教授信箱     
《新中医》1982,(8)
脾燥症之症状是什么?何以辨证治疗河南周××来函询问古籍中有无脾燥症?何以辨治问题,现简述如下: 祖国医学典籍中未见“脾燥症”这一证名。但有“脾胃阴虚”、“脾消”之名。略与“脾燥”病机相类。脾胃阴虚,包括脾阴虚与胃阴虚。脾阴虚指脾气散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赖于脾气散精输布以濡养。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足,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临床上习惯用胃阴虚之名,兼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症。胃阴虚为胃之阴液不足,多由胃火炽盛、脾胃蕴热,或温病热盛伤津等所致。症见口干喜饮,纳呆,吞咽不适,食后胸膈痞阻,甚则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心干或干绛,脉细数等。治宜选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以养胃阴,并当治  相似文献   

8.
北宋杰出儿科学家钱乙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书中对小儿脾胃病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和治法。钱氏在谈到脾病的主证时特别指出:“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又在辨别脾病虚实说:“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吐泻生风”。盖脾主消化水谷,输布精微并主四肢,肌肉,若脾为湿困,则身重倦怠、乏力、多卧寐;湿为热化,湿热熏蒸,则遍身发热;脾热不能输布津液则多饮水;脾虚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则上吐下泻;脾虚肝木乘侮,则容易生风而出现慢惊一类的证候。此外,钱氏还强调提出:“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的论点。以及许多有关小儿脾胃辨证的论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腹泻中医称为"泄泻",多由脾胃运化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湿邪内盛所致。大致分为6个证型,分别是寒湿困脾、肠道湿热、食滞胃肠、肝气郁滞、脾气亏虚和肾阳亏虚,主要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其中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较薄弱,  相似文献   

10.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膊伤正。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偾事。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升清降浊”理论,结合小儿积滞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升清降浊法可通过运脾、补脾以升清,升脾气、和降胃气、降肺气以降浊的方式,来调理脾胃气机,恢复脾胃功能,从而治疗小儿积滞。此法应用于小儿积滞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愈后良好,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脾胃居于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运化水谷,输布津液,分化水湿等多种功能。脾气升则水谷精微输布正常;胃气降则水谷糟粕得以下行。故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其成长迅速,生机...  相似文献   

13.
小儿积滞化热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 ,积而不化的一种脾胃病证。积者有积蓄、堆积之意 ;滞者则为停滞不畅之意。临床以不思乳食 ,脘腹胀满 ,食而不化 ,嗳腐呕吐 ,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证治准绳·幼科·宿食》云 :“小儿宿食不消者 ,胃纳水谷雨脾化之 ,儿幼不知撙节 ,胃之所纳 ,脾气不足以胜之 ,故不消也”。脾胃之不足为积滞形成的内因 ,而小儿年幼无知 ,乳食不知自节 ,喂养稍有不当 ,或调护不周 ,即成为产生积滞的外因。1 积滞化热的病理机制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脾为后天之本 ,四季脾旺不受邪。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为水谷…  相似文献   

14.
脾胃能腐熟水谷,化生气血,排泄糟粕。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靠脾气上升,胃气下降来完成。脾气升,则水谷精微上输心肺,通过肺朝百脉,供养全身;胃气降,则浊阴归六腑,糟粕下行,经小肠分清别浊,由大肠排出体外,反此则为病态。所谓中气下陷、胃气上逆、脾不运化、气不统血等等,皆是脾胃升降失常。正如《吴氏汇讲》所说:“……治脾之  相似文献   

15.
张文焕  宋虎杰 《陕西中医》1994,15(8):362-362
<正> 先师王秀春,业医五十余载,毕生勤求医术,博采众家,辨证用药,颇居匠心。屡起沉疴,活人甚众。笔者随师多年,深得要旨,今就其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公诸于同道,虽未尽知全貌,或可观其一斑。 1 抑肝补脾,消症除瘕 先师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强常克脾土,而致脾气益虚。脾气虚,则肝经之血难摄难行,久则瘀滞  相似文献   

16.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健康与否,无不与脾胃有关,然影响脾胃失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无论外感、内伤所致诸疾,最后都能使脾胃功能失调,乃至脾胃衰竭,生化气血之源竭绝,而致病转危殆。脾胃功能失调,实则是脾胃之阴阳、升降失衡。脾胃的功能是要升降无阻,阴阳协调,才能健运如常,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以奉生身。脾与胃,二者的生理之性又恰是相反的,即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水谷的运化,则  相似文献   

17.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8.
脾阴,相当于现代医学脾胃消化功能,包括胰。广义:指濡润肌体的一切脾液;狭义:指脾藏营,营与血同行脉中,包括脾气。《难经》曰:“脾之大络,其系自隔正中,微著左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生气通天论》“脾气不濡”笔者以此论述了脾的生理功能及脾阴虚的病机。1 脾阴的生理功能运化濡养:历代儿科医家均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钱乙)。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物质,气血的来源在于脾,故脾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常易被饮食所伤,故有“脾常不…  相似文献   

19.
升麻枳壳相须为伍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病是以脾胃消化功能障碍为基础的疾病。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人体的消化功能主要依靠脾胃的生理功能。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关键在于脾气的升发畅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关键在于胃气的和降通顺。《素问·五藏别论篇》云:“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脾为脏、胃为腑,通过经脉相联而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反之,脾…  相似文献   

20.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