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祖刚 《陕西中医》2011,32(3):359-360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四时针法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出四时针法实际包括四时深浅刺法和四时五输穴刺法。并对四时五输穴法中"冬刺井(荥)"、"秋刺俞合",以及春夏刺法与秋冬刺法的差异,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揭示出四时刺法实质为:春刺经脉之腧穴,刺分肉;夏刺络脉孙络,刺分腠;长夏刺肌肉和俞穴;秋刺经、俞、合穴;冬刺井穴和背俞穴。  相似文献   

2.
随四时变化而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在《内经》中有很多论述,但《内经》诸篇所论前后不尽一致,后世注家的解释也各有分岐,考证《内经》所论四时刺法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随四时而取用不同的五输穴,一是随四时而采用不同的针刺深浅。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些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同道。1、取五输,子行母气:随四时变化取用“井、荣、输、经、合”五输穴中不同的穴位,在《内经》中有较明确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云:“冬刺井,……春刺荥,……夏刺俞,……长夏刺经,……秋刺合。”《灵枢·本输篇》也云:“春取络脉诸荥大经…  相似文献   

3.
浅论《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钰桢 《陕西中医》2008,29(4):499-500
目的:探讨《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方法:对《内经》和《难经》中有关按时针刺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结论:《内经》按时针刺的"时"的内涵比《难经》广,两者对针刺深浅结合四时的解释有异,两者中五腧穴四时应用不同,两者对四时五脏针刺手法的论述有所不同,此外,《内经》提出四时误刺的后果,而《难经》中未提及。  相似文献   

4.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使用特点。收集秦汉至清末的有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针灸处方474条,涉及书籍72部,使用经穴103个,奇穴12个以及阿是穴,总频次1460次,前10位的腧穴为委中、肾俞、昆仑、申脉、足三里、涌泉、大肠俞、太冲、地机、下醪、次醪;前5位的腧穴配伍为委中-肾俞,委中-昆仑,委中-腰俞,肾俞-腰俞,委中-水沟;特定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70.14%,其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腧穴主要遍布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上,阳经使用率73.63%,下肢腧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56.23%。刺灸法中针刺占46.72%,艾灸占28.96%,针刺结合艾灸占20.02%,放血占4.31%。表明选穴方法以循经取穴为主,结合局部取穴的特点,首选阳经腧穴,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足太阳经腧穴配伍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重视五输穴和下合穴。刺灸法以针刺为主,放血以委中为主。  相似文献   

5.
针刺时间疗法最早应溯源于《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灵枢·四时气》日:“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说明《内经》奠定了针刺时间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难经·七十难》“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等观点,也是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以及月之盈亏的周期改变,对人体气血的盛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明清时期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选穴规律及治疗特点。方法:以确定关键词作为检索词进行条文检索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对收集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获得了明清时期针灸治疗中风的常用腧穴、常用特定穴、常用腧穴在十四经和人体部位的分布及治疗方法特点。结论:明清时期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主要分布在头颈及四肢部,以五输穴和交会穴为多;治疗方法为刺法为主,灸法为辅。  相似文献   

7.
陈峰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23-325
穴性 ,即是腧穴的特性 ,包括穴位的性质、功能与作用。《灵枢·本输》曰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络脉之所别处 ,五输之所留 ,六腑之所与合 ,四时之所出入 ,五脏之所溜处 ,阔数之度 ,浅深之状 ,高下所至。”就明确指出了针刺必须了解腧穴穴性的重要性。在《内经》中有大量有关腧穴穴性的论述 ,是研究腧穴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归纳如下。1 以脏腑学说论穴性脏腑学说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组织之间 ,包括与经脉上的经气会聚之处的穴位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内经》中就论述一些穴位与脏腑有着特殊的…  相似文献   

8.
浅谈五输穴     
特定穴为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部分腧穴,而五输穴则是特定穴中一大类型,在腧穴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从事教学和针灸临床过程中,深感到这部分内容重点腧穴多,临床应用广,治疗效果好,实属腧穴理论重点之一。但由于其数量多,应用较灵活,往往使初学者难以掌握,又使其成了难点,为此,笔者愿和同道一起,共同来学习和探研五输穴。一、五输穴的意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的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又名本输穴。其名称之来源,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相似文献   

9.
介绍李延芳老师针刺手法的学术经验。李老临证以轻柔浅刺为主要手法,提倡针下调气、双手进针和气至病所,尤重左手的押手作用。轻柔浅刺法:刺时右手持针,左手循经轻按以令经气得通,至腧穴处稍重按使局部营卫气血得散,右手遂将针轻轻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即止;点刺法:针刺浅,手法快,左手先循按欲刺经络,然后固定腧穴处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腧穴,行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李老擅长针下调气,认为针下调气是针刺的精髓,要求针刺务必以气为要,术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双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手法使之产生触电样针感,循经络分布路线"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10.
付瘦生 《中医研究》1990,3(3):43-44
从明经络、察形气、贵治神、辨深浅、合四时、详人事、知顺逆、禁妄刺8方面论述了《内经》的针刺要领。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用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从先秦至清末178种涉及针灸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偏头痛古代针灸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统计筛选出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常用的经脉、腧穴以及腧穴配伍,并分析这些经穴使用的潜在规律.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以胆经选用频次最高,且具体腧穴的选用上既有病位局部腧穴,又有病位远端的四肢腧穴.从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来看,历代都非常重视阳经腧穴的选用,其中又以少阳经脉的风池、丝竹空和率谷使用最为频繁.从特定穴选用的类别看,除了重视头部经气相贯相交最为集中的交会穴外,还重视选用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如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五输穴.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文献进行提取和分析发现,经络理论是指导临床的基础和选穴的前提,特定穴是组成处方的主要部分和配伍选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取穴规律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孙丽丽  王欣  张丰聪 《中医杂志》2012,53(12):1051-1054
目的 总结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取穴规律.方法 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1979-2011年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纳入文献192篇,用穴112个.常用穴位为神门、三阴交、百会、足三里、太冲;使用穴位数较多的经脉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分部取穴主要以头颈部和下肢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是五输穴,其次是原穴和背俞穴;以多穴处方为主,双穴处方的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并注重头部选穴.结论 现代针灸治疗失眠取穴注重循经取穴及特定穴的选用,取穴部位多集中在头颈部和下肢,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3.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气血的运行,有理由相信针刺所有的穴位都有这样的功能.本文认为针灸的治疗效应在于针刺部分最为有效的穴位就可以成功治疗任何疾病.理论依据就是气,气分阴阳,分属五行.道生一,一生气,气生阴阳,阴阳生四季和五行,五行创造了人和万物.医生可以根据阴阳五行辨证,也可以根据气辨证.由于气比阴阳五行的层次高,因此在气的水平上选择穴位将优于阴阳辨证.作者把根据其进行辨证成为"气针刺"."气针刺"在4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取穴策略:时间针刺,基本穴位,远道取穴和局部取穴或阿是穴.  相似文献   

14.
从《内经》的按热邪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到《难经》五输穴泄热,再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针刺,针灸治疗外感的热病的基本思想在春秋两汉时期已确立。晋代《针灸甲乙经》主要是具体辨治的发挥,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用穴上有更详细论述,并主张脉诊和针灸结合,并首先提出热病可灸,后世对此有所争议;宋金元是针灸的繁荣时期,虽然在理论框架上没有突破前人,具体临证理论和著述非常丰富,尤其是刺血泄热应用广泛;明代著述主要记述各种外感热病取穴,清代针灸逐渐没落,但各家的著述也有独到发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腰段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45例门诊患者针灸腰段华佗夹脊穴。取穴: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1寸双侧腰华佗夹脊穴(共10个穴位)为主穴,根据病情配合其他穴位,如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合谷等穴位。针法: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使用直径0.35mm×60mm一次性针灸针垂直快速进针,针刺深度因患者胖瘦不同而定,平均针刺深度约50mm。其余穴位常规针法操作,针刺后留针。灸法:选取4~6个腰华佗夹脊穴予以灸法,将直径约1.8cm纯艾条截成长约3cm艾柱,患者腰部有温热感为佳,15min/柱。1次/d,连续治疗5d为1疗程,间隔2d进行下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24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0%。[结论]针灸腰段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因时制宜"作为针灸治疗的关键原则之一,针灸临床中应充分理解"时"的内涵,把握四时、昼夜作用于人体而呈现出的生理、病理上的时间性规律,基于气血阴阳的变化规律及邪正盛衰的进退规律,抓住时机、适时干预。将腧穴的动态性规律与病机病位的变化规律相结合,精准取穴、施术、起针;将时间因素贯穿针灸临床诊疗的全过程,为临证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马元 《中国针灸》2009,29(11):893
针刺治病的过程就是医生用针体在经穴内调气的过程,调气必须在明辨经络和经穴状态的前提下实施,而只有通过针下气的细微变化方能感知经络经穴的虚实寒热等机能状态.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体现在催气、得气、守气、辨气和调气几方面.本文将这一核心操作过程系统化,并根据临床实际重新阐明了得气的意义和辨气的方法,为正确理解针刺操作的真正含义和切实掌握针刺操作的核心内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浅谈四关穴     
腧穴配伍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是针灸临床工作者取得治疗效果的关键。《针灸大成》中记载:"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合谷、太冲这一经典配穴,均为原穴,合谷善主气,太冲善调血,两穴一气一血,一阴一阳,相互依赖,相互协调,治疗病证广泛,医者使用频次高。现从腧穴理论、配伍分析、经络理论和临床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手足麻木疼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鹤庭 《中国针灸》2006,26(3):225-226
目的:观察针刺对非洲地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取四肢五输穴,井穴点刺出血,荥、输、经、合穴针刺得气留针30分钟。隔日针1次,10次一疗程。治疗观察2个疗程。结果:显效45例,有效6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9·68%。结论:针刺治疗非洲地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从经络理论、针刺用穴、时间因素及天人相应、治神与得气、针刺禁忌5方面,论述《标幽赋》中所涉及的针灸理论。《标幽赋》有循环流注和根结两种经络理论;重视特定穴;重视时间因素,强调天人相应;注重手法,强调治神与得气;重视针刺禁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