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择9家输液器用药液过滤器及6家膜材,采用动态测定滤速的方法进行了滤速衰减实验。结果证明,输液器药液过滤器及其滤膜在滴注一定量的液体后其滤速均有不同程度的衰减。滤速衰减速度与滤器材料及其孔径大小密切相关。核孔膜衰减速度明显大于聚丙烯无纺布膜。而且发现后者部分样品在滴注1500-2000ml后,滤速反而增加,提示聚丙烯无纺布膜作为部分样品输液滤器的滤材,可因在滴注药液过程中由于膜的溶涨、孔隙率增  相似文献   

2.
药液过滤器(下称滤器)为一次性输液器配套的过滤装置。在临床输液中可以截留药液中外源性异物和微粒,避免其进入血管造成伤害。为此,国家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发布了该产品的行业标准(YY000290)。但是“标准”中对滤器的滤材品种及滤材对药物的吸附量未作任何规定。为了探讨滤膜、滤器对常用静注药物的影响其吸附规律,我们选择了国内6个厂家生产的12种滤膜及7个厂家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均带滤器)对13种常用静注药物的吸附作用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以评价和筛选对药物吸附率低的输液器(含滤器)和滤膜,确保临床治疗药物的有效性。1 实验仪器与材…  相似文献   

3.
药液过滤器(下称滤器)为一次性输液器配套的过滤装置.在临床输液中可以截留药液中外源性异物和微粒,避免其进入血管造成伤害.为此,国家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发布了该产品的行业标准(YY0002-90).但是"标准"中对滤器的滤材品种及滤材对药物的吸附量未作任何规定.为了探讨滤膜、滤器对常用静注药物的影响其吸附规律,我们选择了国内6个厂家生产的12种滤膜及7个厂家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均带滤器)对13种常用静注药物的吸附作用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以评价和筛选对药物吸附率低的输液器(含滤器)和滤膜,确保临床治疗药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国家输液器药液过滤标准试验方法及模拟输液方法对本市医院采用的7家输液器产品及5家4类6种滤材进行了纤维脱落试验。  相似文献   

5.
多功能输液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发一种取代注射器配制药液并方便临床输液的多功能输液器。材料与方法:以聚乙烯和不锈钢针为原材料,将输液器分为上部-配药装置;下部-输液部分,上部完成配药,上下两部联合完成静脉输液。结果:多功能输液器适用于硬包装,软包装及密闭式,开放式静脉用药的配制与输液。结论:多功能输液器不仅能取代一次性注射器配药,降低输液成本,而且能克服现有输液器的不足,减少污染环节和输液微粒,方便危重病人的抢救,降低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6.
我们研究了由两种不同方法表面处理的滤材制备的去白细胞滤器(A和B)对全血过滤性能以及对血浆蛋白和部分凝血因子的影响。取当天采集的ACD-B抗凝全血(n=10),置4℃冷藏后,于采集后6h内过滤。取过滤前、后的血样计数血细胞、分离血浆,测定血浆蛋白和部分凝血因子活性。10单位400mlACD-B抗凝全血过滤后剩余白细胞数均小于2.5×106,红细胞回收率大于93%。滤器A的过滤速度比滤器B快(8'01"-A,9'29"-B);对过滤前、后血浆总蛋白、白蛋白、IgG、IgM、纤维蛋白原、VIII因子、IX因子、vWF和补体C3测定(n=8)表明两种滤器过滤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V因子、XI因子和AT-III测定发现,经以上两种滤器过滤后活性有显著下降(P<0.05)。滤器B与滤器A相比IgA和V因子的活性降低更多。这可能与两者不同的材料表面特性有关。两种材料制成的滤器均能有效滤除全血中的白细胞,过滤后全血和从中分离的新鲜冰冻血浆仍符合血液质量要求。然而,在过滤全血时为保持血浆蛋白的含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应选择血液相容性较好的滤材。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输液速度是根据药物和患者病情决定的。输液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会导致水肿和心力衰竭:输液速度过慢,影响治疗并给患者和护理工作增加不必要的负捌”。传统重力输液方式存在药液量控制不准、药液流速不稳定、输液管路堵塞、管路中有气泡、管路脱落、无报警等弊端,使用输液泵恰能做到精确测量和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量;能对气泡、空液、输液管路堵塞和电源异常等情况进行报警,自动切断输液通路: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背景: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在与血液接触时都导致不同程度凝血,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制有优良抗凝血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成为生物人工肝材料临床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目的:体外检测新型人工肝反应器材料——聚丙烯酰胺接枝改性聚丙烯膜(PP-g-AAm)的血液相容性。方法:对改性前、后的聚丙烯膜行溶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试验,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率,扫描电镜观察两种膜上血小板的黏附情况。结果与结论:聚丙烯膜和PP-g-AAm膜的溶血率分别为1.32%和1.46%;聚丙烯膜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较PP-g-AAm膜明显缩短(P0.05);PP-g-AAm膜激活血小板表达CD62P、CD63的百分率都明显少于聚丙烯膜(P0.05);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材料表面黏附的血小板都有明显变形,但PP-g-AAm膜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明显少于聚丙烯膜。提示PP-g-AAm膜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拟临床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输注青霉素钠注射液,对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可沥滤物进行分析。研究中使用了两个不同厂家A、B两种型号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在输注青霉素钠时并未发生药物吸附,且对有关物质研究也证实没有迁移出新的物质。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流经A、B两种型号输液器的药液中均检出环己酮和DEHP,A型输液器中还检出了少量的异辛醇。这些可沥滤物主要是由输液器的生产过程中引入的,且其含量均远低于人体安全摄入量,因此,本研究表明临床治疗中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输注青霉素钠存在较低风险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上输液速度是根据药物和患者病情决定的。输液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会导致水肿和心力衰竭;输液速度过慢,影响治疗并给患者和护理工作增加不必要的负担[1]。传统重力输液方式存在药液量控制不准、药液流速不稳定、输液管路堵塞、管路中有气泡、管路脱落、无报警等弊端,使用输液泵恰能做到精确测量和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量;能对气泡、空液、输液管路堵塞和电源异常等情况进行报警,自动切断输液通路;确保患者的安全。输液泵已逐步取代传统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乙基乙酯(phthalic acid diethyl ethyl ester,DEHP)和偏苯三酸三辛酯(rimellitic acid three dioctyl,TOTM)在不同药液中的溶出量,为安全使用DEHP或TOTM增塑的一次性使用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输液器提供依据。选用氯化钠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乙醇水溶液模拟临床滴注,分别收集通过两种输液器后的药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药液中DEHP或TOTM的溶出量。结果显示,在氯化钠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中未检出DEHP,在紫杉醇注射液、乙醇水溶液中有检出。在氯化钠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和紫杉醇注射液中未检出TOTM,在乙醇水溶液中有少量检出。说明在临床上输注药物,选择合适材质的一次性使用PVC输液器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分子材料聚砜膜滤器的性能以及置入体内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血液透析;透析膜材料;组织相容性;血液相容性;聚醚砜"为中文关键词;以"hemodialysis,dialysis membrane materials;histocompatibility;blood compatibility;polyethersulfone"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6-01/2010-03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宿主相容性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2篇文献为重点进行探讨聚砜膜滤器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前景。结果:目前各种新型的膜材料在不断地研发,部分已在临床使用或即将问世,如维生素E修饰的透析膜、多黏菌素B修饰的透析膜、甲壳素膜、以及人肾单位透析器和生物活性膜等。聚砜膜滤器由于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封堵效果,在临床广泛应用。结论:聚砜膜滤器通过高分子材料滤器强大的对流、黏附作用,高效清除组织损伤过程中产生的炎症递质和毒性代谢产物,排除机体内潴留的多余水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实现内环境的稳定,改善重要脏器功能,调节免疫系统。聚砜膜滤器目前虽广泛应用,但不可避免存在着相容不良,引发附近组织发炎,产生病变,造成溶血或凝血现象等。理想的膜滤器材料无论材料本身还是其降解产物都不能产生炎症和毒性反应,所以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封堵器需进一步开发研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枸橼酸钠置换液在血液滤过中的抗凝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每组健康犬6只。枸橼酸钠组:配制含1.5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置换液,在血滤管路静脉端持续补钙对抗枸椽酸根;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20U/kg·h)持续泵入的抗凝方法。分别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动物行血液滤过治疗,血流量为50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ml/h。观察使用枸橼酸钠置换液后及补钙后血滤管道的凝血功能(PT、PT%、PT/R、PTINR、AFTT、AT3%及Fbg等)的变化,记录血滤管路使用时间,以及血液滤过结束时的血清肌酐、尿素、电解质、酸碱平衡,血滤器前、以及体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使用枸橼酸钠置换液后血滤管道中血液的凝血指标(PT、PT%、PT INR、APTT)延长,补钙后恢复正常水平,体内静脉血的凝血指标均恢复正常范围内;两组均未有血滤管路和血滤器堵塞现象,实验犬的血浆电解质、酸碱平衡、肌酐、尿素等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P〈0.01),肝素组动物体内的部分凝血指标(跗、PT INR、APTT)延长(P〈0.01)。结论经研究配制后的枸橼酸钠置换液应用血液滤过治疗时,通过血滤器时有良好的抗凝效果.而且对体内凝血功能及内环境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次性输液器调速器位置对回血的影响,从流体力学角度探讨其理论依据。从而提高临床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将306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高位,把输液器的调速器紧夹在茂菲氏滴管下;对照组采用低位,把调速器夹在过滤器的根部,分别进行静脉穿刺,观察回血情况并用秒表记录回血时间。结果:实验组的回血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实验组静脉穿刺时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一次性输液器调速器夹在茂菲氏滴管下进行静脉穿刺时。回血时间短,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勤  梁佩凤 《医学信息》2009,22(12):2809-2811
本文对20例输液反应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液体制备过程热原超标,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添加药物过多或添加药物本身热原不合格;输液器具污染;治疗室和输液过程中空气污染;致敏药物;输液操作人员无菌观念差、违犯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药物配制太久,输液时间过长和输液速度过快.输液反应的防治应从各环节抓起,包括液体的运输生产、存贮等.液体应用前,认真检查,采用密封式一次性医用终端带有过滤网的输液器,治疗室或配伍室保持空气净化,定期消毒培养,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技术及配伍禁忌,提倡单剂量输液,液体现配现用,输液后严密观察,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杜绝或减少输液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下降到输液器茂菲氏滴管(简称滴管)以下输液管中的空气快速排出,保证输液继续进行.方法 更换输液瓶后挤压滴管使滴管中的液面达滴管的三分之二,在液面下尽可能远的地方用右手将输液管从下到上环形缠绕于左手食指上,同时抬高输液部位或放低输液瓶高度,输液管被压扁而使管内液面不断上移,使管内空气向上跑到滴管内.结果 此法简单,排气速度快,不耽误时间,不浪费药液.结论 值得护士在加针水过程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偏苯三酸三辛酯(trioctyl trimellitate,TOTM)被认为是可替代邻苯二甲酸二乙基乙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提高医用输血输液器中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管路使用安全性的新型医用增塑剂。本实验对比两种增塑剂的溶出量,考察TOTM的安全性。方法采用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两种药物及45%乙醇水模拟药液,模拟临床使用。药液经过输液器后采用HPLC进行测试,测量两种药物及模拟药液中的TOTM和DEHP,考察采用上述两种增塑剂的输液器中增塑剂的溶出情况。结果两种药物中均未检出两种增塑剂。在乙醇水模拟药液中,检出两种增塑剂,且TOTM的溶出量较DEHP高。结论模拟药液评价增塑剂的溶出性能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协同合作,模拟临床实际使用进行检测,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对 DL C膜 / Ti6Al4V梯度材料和 Ti6Al4V钛合金进行了血液相容性稳定性研究。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材料生物摩擦磨损实验前后的血小板消耗率。研究表明 ,在 Hank' s溶液润滑条件下 ,经过 2 0 0 0 m摩擦磨损实验后 ,Ti6Al4V钛合金血小板消耗率显著增加约 5 0 % ,而 DL C膜 / Ti6Al4V梯度材料血小板消耗率没有明显增加。说明 DL C膜 / Ti6Al4V梯度材料在使用条件下具有很好的血液相容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学的发展,微孔滤膜在其应用过程中,已逐步取代或提升了很多传统的过滤工艺,成为现代工业,尤其是高、精、尖端技术产业,如电子、生物制药、科学研究及质量检测等领域中保证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工业发展的挑战加速了膜技术的进步。 目的:综述微滤技术的分离原理、特点、种类,介绍国内外滤膜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11-03进行检索。检索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http://www.cnki.net/index.htm)及Pubmed数据库 (http://www.ncbi.nlm.nih.gov/sites/entrez/)1994-01/2010-12有关微滤技术、微滤材料的文章,检索词为“微滤技术,微滤膜,微孔滤膜”,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和英文,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60篇文章,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保留其中的20篇归纳总结,其中中文文献19篇,英文文献1篇。 结果与结论:微滤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能够过滤微米级或纳米级的微粒和细菌。基本原理是筛分过程,依据膜孔径(或截留分子质量)的不同,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及反渗透膜。目前膜分离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应用研究很活跃,但膜的污染、堵塞,原料液的黏度高,使膜通量衰减严重,无法继续分离,影响了膜分离在实际操作中迅速应用发展。要实现生物制品提纯的规模性应用,还要取决于相关方面的发展,如膜污染机制研究,对性能优良、抗污染膜材料的研究。将来多种类型的膜分离技术在生化产品应用中协同发展,取长补短,超滤、纳滤、微滤技术联用,实行多级分离是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研制新型阻菌材料,对3种不同单位面积质量的聚丙烯纤维水刺法无纺布进行了化学性能实验,并以创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黏质沙雷菌为模型疡菌,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客观地评价了材料在低水分、半潮湿、潮湿条件下的阻菌性能。结果表明:3种材料具有较好的化学性能;随着单位面积质量的增加,3种材料的阻菌性能略有提高;且在低水分条件下的阻菌性能较好,在半潮湿、潮湿条件下基本无阻菌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