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切断左侧腓神经1cm,造成神经缺损,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桥接缺损。B组:切断左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C组:方法同B组,但束膜开窗。各组分别于术后8、12周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端侧吻合的外膜、束膜开窗组(P<0.05);外膜开窗组与束膜开窗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其再生神经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再生能力、质量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否再生、再生的质量以及再生神经的来源。方法:将20只实验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左侧后肢胫神经、腓总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腓总神经:A组腓总神经断端以远1.5cm处将胫神经、腓总神经相邻面的神经束、外膜切开,相对缝合束、外膜;B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12周腓总神经远端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行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12周两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再生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侧支来源于胫神经,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否再生、再生的质量以及再生神经的来源. 方法 将 20只实验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 10只.左侧后肢胫神经、腓总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腓总神经 A组腓总神经断端以远 1.5 cm处将胫神经、腓总神经相邻面的神经束、外膜切开,相对缝合束、外膜; B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 12周腓总神经远端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行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 术后 12周两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再生质量无显著差异. 结论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侧支来源于胫神经,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4.
神经端侧吻合术后再生神经纤维来源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端侧吻合术后支配靶器官的再生神经的来源。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4只,分成3组(1)实验组;切断大鼠左侧腓总神经,将其远断端与相应水平的胫神经侧方吻合,胫神经外膜开窗,共14条;(2)正常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不作处理。共7条;(3)未吻合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两断端结扎反转固定于附近肌肉,不做吻合,共7条,术后7个月各组分别随机取出5只大鼠行肌电图检查。神经纤维计数。剩余4只大鼠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结果 实验组胫前肌都可引出不同比例的“M”波,而未吻合组却始终没有引出诱发电位,实验组可发现吻合口远端腓总神经有大量的有髓神经纤维,未吻合组未见神经纤维。实验组吻合口远,近端胫神经纤维计数差异无显性。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发现实验组L2-5脊神经节可见淡染色的神经元细胞体。未吻合组未见HRP阳性的标记神经元细胞体。正常组L2-5脊神经节可见浓染色的标记神经元细胞体。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纤维可以再生,再生的神经纤维来自供体神经的侧方发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神经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了解其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营养作用。方法 12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分成三组。实验组:切断左侧腓总神经,把腓总神经远断端吻合到胫神经的侧方,胫神经外膜开窗,腓总神经近断端结扎反转固定于肌肉上12例。未吻合组:于左侧相应部位切断右侧腓总神经,远、近断端结扎反转固定于附近肌肉上6例。正常组:腓总神经不予切断6例。术后7个月行肌肉组织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测试。结果 实验侧胫前肌体积和正常组近似,而未吻合组胫前肌萎缩明显。组织学发现实验组胫前肌形态良好,而未吻合组肌肉细胞核明显增多,肌纤维截面积缩小。实验组胫前肌均可引出不同比例的“M”波,波幅接近正常组,而未吻合组却始终未引出诱发电位。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法可以对失神经肌肉提供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腓总神经功能指数(PFI)和电生理指标,定量评价端侧吻合后再生纤维的功能。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端侧吻合组和端端吻合组,端侧吻合组右侧建立胫腓神经端侧吻合模型,端端吻合组右侧建立腓神经端端吻合模型,术后2、3、5月,每组取5只测定PFI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混合神经传导速度。结果:端侧吻合后再生神经纤维功能恢复在3个月达到高峰,但效果不如端端吻合。结论:端侧吻合可以作为神经修复的一种方法,但需慎重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腓神经轴突数目、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行嗅鞘细胞移植对端侧吻合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端端吻合组:行左腓总神经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嗅鞘细胞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室内注嗅鞘细胞悬液。术后30和60d进行各项指标检测。①再生腓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VikingⅡ型肌电图仪检测大鼠胫前肌的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②胫前肌湿重:胫前肌肌湿重恢复率=实验侧肌湿重/正常侧肌湿重&;#215;100%。⑧组织学检查:腓总神经轴突数目。④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纳入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再生腓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侧胫前肌M波,术后30d,端端吻合组出现M波,波幅〉5mV,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75%出现M波,术后60d,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100%出现M波,其中嗅鞘细胞组的波幅大部分〉5mV。随时间的延长各组手术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潜伏期缩短,30d,端端吻合组与正常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60d时嗅鞘细胞组与端端吻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端侧吻合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②大鼠胫前肌湿重恢复率:30d,嗅鞘细胞组明显优于端侧吻合组[(56.57&;#177;1.89)%,(50.21&;#177;3.68)%,P〈0.05],在60d时已与端端吻合组无显著性差异[(91.34&;#177;1.76)%,(97.11&;#177;3.41)%,P〉0.05]。③大鼠腓总神经组织学检查:60d,嗅鞘细胞组神经轴突数目优于端侧吻合组[(997.00&;#177;123.34),(710.00&;#177;102.01)个/mm^2,P〈0.05]。④大鼠再生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60d嗅鞘细胞组再生纤维增厚,髓鞘内板层变致密,轴浆内富含神经微丝,微管排列规则,分布均匀,电镜下观察同端端吻合组类似。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轴突再生,改善端侧吻合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神经端侧吻合法修复桡神经长段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供体神经束膜或者外膜开窗,将受损神经远端端侧吻合于供体神经“窗口”。结果:术后随访13~36个月,优良率为81.2%。结论:神经端侧吻合为修复桡神经长段缺损的可供选择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 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mg/(kg&;#183;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 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177;0.143,0.412&;#177;0.119;0.628&;#177;0,125,0.432&;#177;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177;0.101,0.513&;#177;0.116,P〈0.05)。 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证实通过端侧吻合方式可诱导神经侧芽再生,但再生效果达不到神经端端吻合的水平,应用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体外神经元存活及神经再生的效果,可否提高端侧周围神经吻合的再生率?目的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端侧吻合后神经远段再生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对象实验于2001-09/2002-0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研所完成.雄性Wister大白鼠32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成表皮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方法表皮生长因子组切断右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 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入用生理盐水稀释为2 g/L的表皮生长因子注射液0.1 mL/d,共用2周;对照组吻合方法同表皮生长因子组,术后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周.两组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术后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术后4,8周时,表皮生长因子组优于对照组[(52.42±1.45)%,(61.41±1.54)%,(34.60±1.52)%,(38.64±1.89)%,P<0.05].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术后4,8周表皮生长因子组明显比对照组加快[(30.33±0.88)m/s,(34.36±1.09)m/s,(21.06±0.93)m/s,(23.31±0.58)m/s,P<0.05].③超微结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组再生神经的有髓纤维数、髓鞘厚度,髓鞘的成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可以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有髓神经再生率,促进端侧吻合后神经远段的再生.提高端侧吻合周围神经的再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预制的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术后12周,分别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再生轴突神经电生理测定,再生轴突生长和成熟情况的组织学观察及其图像分析处理。结果: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结构完整,组织相容性良好: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相对动作电位幅值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再生轴突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内生长良好,并可见较好的髓鞘结构形成。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再生轴突密度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肌肉注射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能否提高端侧吻合后再生神经的质量。方法:①实验选取清洁级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2只/组。每组大鼠均随机切断一侧腓总神经,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另一侧作为正常对照。②术后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于神经端侧吻合的小腿外侧肌肉注射100mg/L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1次/周,共4周。生理盐水对照组于相同位置注射0.1mL生理盐水,方法和疗程同上。两组作为正常对照的右侧神经不作任何处理。③术后12周,两组大鼠行腓总神经电生理特性检测、组织学检查及胫前肌湿重测定。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雌性SD大鼠2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12周电生理检测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端侧吻合侧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17.33±1.59),(23.14±1.42)m/s,P<0.05],相应的潜伏期则缩短[(8.54±0.63),(5.57±0.78)ms,P<0.05],且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升高[(2.35±0.51),(3.77±0.49)mV,P<0.05]。②两组术后12周胫前肌湿重及腓总神经纤维数量测定结果: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胫前肌湿重比值及腓总神经纤维数量比值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785±0.152,0.515±0.132;0.747±0.126,0.453±0.151;P<0.05)。③两组术后12周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端侧吻合侧再生的腓总神经横切面神经纤维数目相对较多,神经纤维粗,排列相对较齐,髓鞘厚,束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结论:肌肉注射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端侧吻合后再生神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腓神经轴突数目、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行嗅鞘细胞移植对端侧吻合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端端吻合组:行左腓总神经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嗅鞘细胞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室内注嗅鞘细胞悬液。术后30和60d进行各项指标检测。①再生腓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VikingⅡ型肌电图仪检测大鼠胫前肌的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②胫前肌湿重:胫前肌肌湿重恢复率=实验侧肌湿重/正常侧肌湿重×100%。③组织学检查:腓总神经轴突数目。④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纳入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再生腓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侧胫前肌M波,术后30d,端端吻合组出现M波,波幅>5mV,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75%出现M波,术后60d,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100%出现M波,其中嗅鞘细胞组的波幅大部分>5mV。随时间的延长各组手术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潜伏期缩短,30d,端端吻合组与正常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60d时嗅鞘细胞组与端端吻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端侧吻合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②大鼠胫前肌湿重恢复率:30d,嗅鞘细胞组明显优于端侧吻合组犤(56.57±1.89)%,(50.21±3.68)%,P<0.05犦,在60d时已与端端吻合组无显著性差异犤(91.34±1.76)%,(97.11±3.41)%,P>0.05犦。③大鼠腓总神经组织学检查:60d,嗅鞘细胞组神经轴突数目优于端侧吻合组犤(997.00±123.34),(710.00±102.01)个/mm2,P<0.05犦。④大鼠再生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60d嗅鞘细胞组再生纤维增厚,髓鞘内板层变致密,轴浆内富含神经微丝,微管排列规则,分布均匀,电镜下观察同端端吻合组类似。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轴突再生,改善端侧吻合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用的方法。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神经修复大鼠骶1神经缺损的效果,以期寻找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和材料。方法:取SD大鼠骶1神经,采用化学去细胞法处理大鼠骶1神经的免疫原性成分,使其成为去细胞神经。将Wistar大鼠右侧骶1神经制成1cm缺损模型,用SD大鼠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骶1神经的缺损。结果与结论:与术前相比,术后8周逼尿肌漏尿点降低,膀胱最大容积和膀胱顺应性升高(P〈0.05)。神经纤维细丝蛋白染色结果显示,右侧经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的神经吻合口断端被染成绿色,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一,再生神经轴突长入远端神经。左侧正常神经形态均一,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一未见轴突长入远端神经。结果表明,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的抗原性明显降低,可修复高等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制作移植神经端侧吻合动物模型的方法并对神经再生情况进行定性检测。【方法】雌性SD大鼠,共12只,分3组建立模型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端端吻合组和端侧吻合组。术后四周行电生理检测、钳夹试验以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三组均有神经纤维再生通过各个吻合口。电生理检测于胫前肌均可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钳夹腓总神经吻合口远端时均出现疼痛避让。【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移植神经端侧吻合的动物模型,并证明在术后四周,可有神经纤维再生出现,同时再生的神经纤维具有一定的感觉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体变性骨骼肌-神经束“并联”复合体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及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完成,将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复合桥组,神经桥组和肌桥组,每组12只。①模型制作:采用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50g)经腹膜腔注射麻醉后,显露并切去鼠的右侧坐骨神经一段使形成10mm缺损。另在复合桥组和肌桥组,切取股二头肌外缘纵行肌束,置于60℃水浴变性5min。②分组处理:复合桥组:将缺损远端神经行“束间分离”,等分为两束,切取10mm长的一束与自体变性骨骼肌束“并联”桥接于坐骨神经缺损处并用筋膜包裹;神经桥组:以自体神经原位桥接于神经缺损处;肌桥组:以自体变性骨骼肌束桥接于神经缺损处。③指标测试:术后24周,用肉眼观察桥接体及吻合口外形,取称大鼠双侧胫前肌湿质量,以术侧(右侧)与正常侧(左侧)湿质量百分比作为胫前肌湿质量恢复率;取移植体,以Bielschowsky镀银染色后,石蜡包埋,作纵、横切片,苏木精-伊红复染,光镜下观察和用彩色图像分析仪测量再生神经纤维的数目(密度)、平均直径及髓鞘厚度。 结果:实验大鼠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24周时,①大体观察:复合桥组和神经桥组的桥接段均有完整的神经外膜和清晰的神经折光横纹,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吻合处质软,表面光滑,而肌桥组则无完整的神经外膜和神经折光横纹,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吻合口处质硬,表面粗糙;胫前肌(湿质量)恢复率:复合桥组和神经桥组均较肌桥组高,其差异有显著性[复合桥组(72.19&;#177;7.23)%,神经桥组:(75.01&;#177;6.21)%,肌桥组:(63.98&;#177;6.41)%,P〈0.05]。②再生神经纤维的数目(密度):复合桥组和神经桥组均较肌桥组多(密)[复合桥组:(77.78&;#177;6.76)&;#215;10^4根/μm^2,神经桥组:(78.43&;#177;4.56)&;#215;10^4根/μm^2,肌桥组:(68.88&;#177;2.39)&;#215;10^4根/μm^2,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复合桥组和神经桥组也较肌桥组粗厚[复合桥组:(6.56&;#177;1.58)μm和(1.21&;#177;0.25)μm,神经桥组:(7.22&;#177;1.57)μm和(1.34&;#177;0.22)μm,肌桥组:(6.22&;#177;1.57)μm和(1.10&;#177;0.17)μm,P〈0.05]。④复合桥组与神经桥组间各项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缺损周围神经远段“束间分离”所得的自体神经与自体变性骨骼肌束“并联”复合桥体修复大鼠神经短距离缺损,其效果接近单纯的自体神经桥体而优于单纯的自体变性骨骼肌桥体,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证实通过端侧吻合方式可诱导神经侧芽再生,但再生效果达不到神经端端吻合的水平,应用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体外神经元存活及神经再生的效果,可否提高端侧周围神经吻合的再生率?目的: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端侧吻合后神经远段再生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对象:实验于2001-09/2002-0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研所完成.雄性Wister大白鼠32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成表皮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方法:表皮生长因子组:切断右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 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入用生理盐水稀释为2 g/L的表皮生长因子注射液0.1 mL/d,共用2周;对照组:吻合方法同表皮生长因子组,术后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周.两组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术后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术后4,8周时,表皮生长因子组优于对照组[(52.42&;#177;1.45)%,(61.41&;#177;1.54)%,(34.60&;#177;1.52)%,(38.64&;#177;1.89)%,P<0.05].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术后4,8周表皮生长因子组明显比对照组加快[(30.33&;#177;0.88)m/s,(34.36&;#177;1.09)m/s,(21.06&;#177;0.93)m/s,(23.31&;#177;0.58)m/s,P<0.05].③超微结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组再生神经的有髓纤维数、髓鞘厚度,髓鞘的成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可以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有髓神经再生率,促进端侧吻合后神经远段的再生.提高端侧吻合周围神经的再生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研究表明化学去细胞法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缺损可以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目的:在化学去细胞法处理同种异体神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修复面神经缺损更有效的修复方式。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制备面神经颊支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经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且与伴行静脉行外膜缝合;对照组在同样位置的远近端分别切断面神经,但不破坏被切断神经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再切断处行外膜缝合桥接。结果与结论:修复后3个月两组兔均存活,面部表情基本对称,胡须活动正常,神经移植处未见明显瘢痕及神经瘤形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右侧面神经颊支传导速度,移植体远端吻合口附近5.omm段有髓神经纤维数量,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尸〉0.05)。结果证实,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与周围静脉伴行修复家兔面神经缺损的方法可以达到与自体面神经原位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与许旺细胞关系密切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S-100蛋白在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过程中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5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完成。选取3月龄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吻合近端组、吻合远端组,8只/组。右侧为吻合组,左侧为正常对照组,于术后1,2,4,8周从吻合近端组及吻合远端组各取1只,共8只。全部大鼠右侧自腓神经切断,胫神经外膜开窗,腓神经远端行外膜端侧吻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吻合近端组与吻合远端组分别切取吻合近端、远端神经,制备纵切片标本,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S-100蛋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反应强度的半定量分析。阳性反应染色强的部位透光弱,其灰度值就低,反之灰度值高。 结果:实验纳入大鼠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灰度值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吻合近端组术后1,2,4,8周均基本相近(P〉0.05);吻合远端组术后1,2,4周均明显升高(117.83&;#177;10.44,155.57&;#177;10.76,186.42&;#177;5.23.142.83&;#177;6.99,P均〈0.01),8周时降至正常水平(P〉0.05)。②各组术后不同时间S-100蛋白的表达:术后1,2,4,8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吻合近端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吻合远端组均呈下降趋势(98.80&;#177;3.43,37.21&;#177;11.44.56.01&;#177;5.77。65.13&;#177;12.36.68.17+9.35.P〈0.01或0.05)。 结论:在端侧吻合中,由于供体神经轴突的完整性,无法得到近端的因子调节,侧支发芽主要依赖于远端许旺细胞和靶器官。吻合远端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S-100蛋白呈上升趋势.两者均随神经的修复逐步上调,表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轴突的再生密切相关。提示许旺细胞在端侧吻合轴突侧支发芽中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要目的:神经移植可以通过不同桥接物来完成,各种周围神经再生桥接物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6/2002期间有关周围神经再生桥接物研究的相关献,包括神经纤维组织桥接物、非神经纤维组织桥接物、人工合成材料等内容。结果:对周围神经再生桥接物的研究目前仍以3大类为主:①神经纤维组织桥接物:主要有自体神经、异体神经和异种神经。自体神经移植仍是目前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首选方法,然而对于粗大的、长段的外周神经移植物很难找到,且有供区神经瘤形成和运动、感觉障碍等并发症,造成新的神经损伤。异体和异种神经移植体,来源较自体广泛,不给患带来新损伤,各种类型的神经段均可得到等优点,但存在宿主对移植体的免疫排斥反应问题。②非神经纤维组织桥接物:自体非神经纤维组织桥接物来源广泛,其中静脉和肌肉研究较多。静脉桥接体桥接周围神经效果不及自体神经移植而优于肌肉、肌腱及硅橡胶.但由于缺乏促神经再生的活性因子,桥接较长的缺损时易于塌陷。③人工合成材料桥接物:人工合成材料具有生理性好,无抗原性,无致癌性,植入体内异物反应小,桥接神经纤维的管腔不易塌陷,使神经近端再生的轴索可顺利的通过,减少瘢痕干扰,跨越缺损长入远端实现自然修复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结论:各种研究仍停留于动物实验阶段,目前临床治疗周围神经缺损仍以自体神经移植为主,临床新的治疗方法还有待学再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