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元琴 《护理与康复》2003,2(5):271-272
通过对切开裸动脉穿刺置管(切开组)与直接经皮穿刺置管(传统组)两组病例的分析总结,认为在对无脉型重症病人行有创动脉测压时,应首选切开裸动脉穿刺置管术,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做、安全,较直接经皮动脉置管穿刺成功率高,速度快,动脉、神经损伤少,并发症少,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气管切开患者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并精心护理.结果导管前端细菌培养皆为阴性.结论于气管切开处应用无菌纱布及加强静脉置管处穿刺点的护理,可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置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进一步推广经皮微创气管切开置管救治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探索其疗效、可行性及前景。方法收集经皮气管切开患者395例,占同期收治患者的46.8%,其中217例直接切开,178例由气管插管后再转行切开,全部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钢丝导引扩张置管法。结果395例无一例失败,242例病情好转后脱机并拔管转出ICU,有177例患者手术拔管后1~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中心气道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微创钢丝引导气管切开置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具有快速、创伤性小、手术操作精确易掌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对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很大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气管切开患者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并精心护理。结果:导管前端细菌培养皆为阴性。结论:于气管切开处应用无菌纱布及加强静脉置管处穿刺点的护理,可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486-1487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纳入老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切开组和超声组。切开组采用细菌性肝脓肿切开置管引流治疗,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体温复常时间、脓腔消失时间、血象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超声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切开组(P0.05);超声组相较于切开组体温复常时间、脓腔消失时间、血象复常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超声组相较于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体温和血象恢复正常,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脓腔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拥有专利技术的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实施经皮气管切开,论证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Ciaglia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技术的原理,对Ciaglia经皮扩张器械进行改良,8例患者使用拥有专利技术的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在纤支镜观察下行经皮气管切开,观察扩张、造口、置管全过程,证实手术成功后,20例患者按上述方法在无纤支镜协助下完成操作。结果 28例均成功置入一次性气管套管,平均手术时间2min 15s,其中扩张、置管时间平均38s,出血约2mL,未出现气胸、大出血、气管食道瘘、喉返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新型经皮扩张器能顺利实施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快速安全。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效果.[方法] 将263例气管切开术病人分为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组(A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B组),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B组(82.0%,P<0.001);A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2%,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显著低于B组的12.5%和10.2%(P均<0.05).[结论]在气管切开病人中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穿刺侧肢体外展120°体位对气管切开患者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需行PICC穿刺的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体位。试验组采用穿刺侧肢体外展120°体位。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患者舒适度、置管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时间28min,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3.3%。对照组置管成功率88.3%,平均置管时间40min,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26.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舒适度评分,试验组为2.5分,对照组为2.8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行PICC置管,穿刺侧肢体外展120°较传统穿刺体位更加安全高效,减少了患者痛苦及因反复盲目调节导管而导致的感染发生,也简化了护士的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气管切开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第三部分应用微型气管穿刺置管术进行呼吸管理介绍:长期气管内插管法适用于那些无力排痰的患者。Matthews等报道,用一细的气管导管经环甲膜穿刺插入气管的方法(微型气管穿刺置管术),来代替普通气管切开插管法。本文对微型气管穿刺置管术(MT)在进一步改善呼吸功能障碍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评价。资料和方法:对60名需气管内插管的ICU病人分别使用普通气管内插管法或微型  相似文献   

10.
刘帆  廖燕 《华西医学》2007,22(4):883-883
经皮穿刺气管置管术因损伤小,操作简便、耗时短而用于临床,有研究表明经皮穿刺气管置管术在操作时间、切口长度、伤口愈合时间三方面显著低于传统气管切开术[1]。我院于2003年8月开展该项目至2005年6月,共完成24例,该技术的开展对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术中的配合和术后护理尤其重要,在此总结护理体会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32~65岁,重症胰腺炎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功能衰竭10例,脑梗死1例,脑外伤术后1例,24例病人带气管插管时间为3~7d,因需继续保持人工气道而采取经皮穿刺气管置管术。1.2方法采用PORTEX公司生产的经皮气管切开包。操作如下:检查导管气囊;将病人置于仰卧颈过伸位;选颈前正中线第2~3、3~4环状软骨间隙定位标记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再选位置做一1.5~2cm水平切口切开皮肤;插入套管穿刺针,进针至有气体抽出,证实进入气管;拔出穿刺针,气管内留置套管,顺套管导入导丝至气管;沿导丝依次用扩张器、扩张钳穿透、扩张开气管前组织及气管壁;将导丝穿过气管造口的管芯,沿导丝将气管造口管置入气管,取走导丝及管芯,布带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与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细菌性肝脓肿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超声组(n=36)与腹腔镜组(n=36)。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超声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统计两组围术期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体温恢复正常用时、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用时短于腹腔镜组(P0.05);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腹腔镜组(22.22%,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效果优于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康复较快,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杨萍  孟燕  湛三成  胡亮 《护理研究》2010,24(8):2006-2007
[目的]评价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效果。[方法]将263例气管切开术病人分为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组(A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B组),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B组(82.0%,P〈0.001);A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2%,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显著低于B组的12.5%和10.2%(P均〈0.05)。[结论]在气管切开病人中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手术切开直视下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66例腹膜透析患者,其中36例采用手术切开直视下腹膜透析置管,30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比较2组患者置管过程、置管后1月内腹膜透析管相关合并症和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需要使用镇痛剂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手术切开直视下腹膜透析置管组(t =8.614,P=0.000),2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明显出血和脏器损伤,2组患者置管后1月内腹膜透析管路相关合并症和感染相关合并症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易于肾脏内科医生掌握和应用,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并可以控制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快速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方法,以及放置股动脉远端灌注导管在降低下肢缺血坏死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中山市人民医院2001年5月至2008年6月行ECMO支持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方法分为经皮穿刺置管组(A组)、切开置管组(B组)、切开置管并放置远端灌注导管组(C组),对比分析经皮穿刺置管(A组)与血管切开置管(B、C组)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切口出血的差异.并比较C组与A、B组在下肢缺血、坏死发生的差异.结果:经皮穿刺股动静脉置管置管成功率54.3%,血管切开置管置管成功率100%(P<0.01),两者置管时间、切口出血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比A、B组下肢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行ECMO治疗快速建立血管通路应直接行血管切开术,同时行远端股动脉灌注能有效预防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综合评价和比较经皮穿刺与手术切开两种置管方式在建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月发表的所有关于比较经皮穿刺置管与手术切开置管对建立V-A ECMO时效果的研究。有效性指标包括: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成功撤机率、住院病死率;安全性指标包括:下肢缺血发生率、置管部位出血发生率、置管部位感染发生率。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以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1篇队列研究,共计患者14 310例;纳入文献质量均较高,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得分7~8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切开置管比较,经皮穿刺置管可降低置管成功率[优势比(OR)=1.41,95%可信区间(95%CI)0.70~2.87,P<0.000 1]、住院病死率(O...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异常体位下气管造口时临床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需行气管造口病人9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气管穿刺组采用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方法,气管切开组采用传统手术气管切开方法。对处于异常体位病人探究比较不同体位、不同手术方法的护理注意事项。结果异常体位下气管造口术对病人体位护理要求较高,气管穿刺方法可在平卧位、半卧位、侧卧位、前倾位以及俯卧位等异常体位下都能进行。手术气管切开方法仅能取平卧位,少部分病人可采取半卧位。手术切开组气管、气管穿刺组气管造两组病人气管造口时MAP 、HR、CVP和SpO2等重要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异常体位和正常体位气管造口前后MAP 、HR、CVP、SpO2、 PaO2和PaCO2重要生命体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异常体位和正常体位气管造口前后均对重要生命体征影响小,但要对处于异常体位下的病人加强监测与护理。结论在危重病人处于异常体位时,选择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气管切开方法,但要对处于异常体位下的病人加强监测与护理。  相似文献   

17.
刘静  任邦玉  牟红  蒙玲 《当代护士》2003,(12):17-18
通过总结分析102例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股静脉置管的方法及护理,如穿刺的定位、进针方法,导管感染的预防,静脉置管针堵管及脱管的预防等,认为股静脉穿刺置管保证了各项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维持了有效的静脉通路,降低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成功率高且较为安全,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较,不受气管切开后因痰液污染穿刺部位而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总结27例经皮穿刺置管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观察护理,探讨SAP病人早期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护理重点及难点,逐步形成护理常规,形成一套规范的早期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护理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不同部位中心静脉置管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02月-2014年02月收治的75例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组(A组)、颈内静脉置管组(B组)、股静脉置管组(C组),每组25例。分别对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渗液、导管堵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敷料更换频率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A组显著低于B、C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患者导管更易脱出,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较低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且便于护理治疗,应作为首选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细菌性肝脓肿13例,单发9例,多发4俐,均在使用抗菌素的同时,在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进行治疗。经穿刺抽脓治疗者7例,置管引流治疗者2例,另4例经穿刺1~3次后转手术切开引流治疗。本组无并发症出现。作者认为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抽吸或置管引流术对病人痛苦少,疗效高,安全可靠,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