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麻状态下,据肿瘤位置选择手术体位,经肛门插入特殊的直肠镜,保持CO2充气状态,在腔镜和立体视镜系统下,采用针形电刀将直肠肿瘤完整切除,手术创面在腔内连续缝合。结果 28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切缘均阴性。术中1例患者不慎致直肠穿孔;术后1例急性尿潴留;1例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急性发作。术后病理诊断:早期侵袭性癌(T1期)6例,T2和T3期各1例,原位癌(Tis期)2例,直肠绒毛状腺瘤(T0期)13例。7例随访时间平均8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原位复发,1例术后14个月发现直径为0.4cm的直肠腺管状腺瘤。结论 TEM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和早期直肠癌一条安全、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入路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1年采用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中段直肠肿瘤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直肠绒毛状腺瘤34例,其中伴癌变者3例;早期直肠癌6例;直肠黏膜下巨大囊肿2例。42例均行直肠部分切除术。术后伤口感染2例(4.7%)缝合口瘘6例(14.2%),肿瘤局部复发1例(2.4%),无肛门失禁。确诊直肠癌的9例患者术后存活超过5年者达88.8%。[结论]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中段直肠肿瘤,具有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术野宽敞、切除彻底等优点,是治疗中段直肠良、恶性肿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骶部经路的直肠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2004年间27例直肠下段疾病病人施行经骶部经路的直肠手术经验。结果本组中直肠绒毛状腺瘤7例,直肠粘液囊腺瘤3例,早期直肠癌9例,进展期直肠癌4例,直肠类癌4例。27例直肠肿瘤中行直肠部分切除17例,直肠节段切除10例。结论经骶部途径的直肠手术具有手术经路直达、术野表浅、显露良好、手术创伤小,适用于可行局部切除的中下段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粪便环氧合酶(COX)-2检测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收集21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结直肠腺癌组)、17例结直肠腺瘤样息肉患者(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以及23例存在腹痛、贫血、粪便异常等症状对照患者(对照组)的粪便,检测粪便中COX-2.结果 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和结直肠腺癌组的COX-2阳性率分别为88%和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COX-2阳性率为0,对照组与结直肠腺癌组及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粪便COX-2检测对于发现结直肠腺癌和结直肠腺瘤样息肉具有一定敏感度,是有前途的无创检测方法,用于早期发现结直肠肿瘤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axVisionTM法检测60例直肠癌、30例直肠腺瘤和10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标本中PTEN及PI3K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表达水平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直肠癌组织PTEN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和直肠腺瘤组织[43.3%( 26/60)比100.0%(10/10)和93.3%( 28/30),P<0.05],直肠癌组织PI3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和直肠腺瘤组织[75.0%( 45/60)比30.0%(3/10)和33.3%(10/30),P<0.05].PTEN及PI3K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前癌胚抗原、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1或<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形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I3K与PTEN阳性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269,P=0.023).结论 直肠癌中PI3K高表达及PTEN低表达,与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监测两者的表达对判定直肠癌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12 4例病人直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直肠癌组织学分型、Dukes分期、癌肿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 VEGF表达强度和MVD与直肠癌的Dukes分期 (P<0 .0 5 )、淋巴结转移 (P <0 .0 5 )及远处转移 (P <0 .0 1)密切相关 ,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 (P >0 .0 5 ) ,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正相关 (r =0 .89)。结论 VEGF与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直肠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骶尾直肠节段切除手术在直肠中下段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直肠绒毛状腺瘤经骶尾部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示直肠绒毛状腺瘤5例,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侵及黏膜下层).6例均未发生直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5例获随访2个月至3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骶尾部入路手术途径,具有术野清楚、暴露良好、操作简单、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节段切除直肠病变.  相似文献   

8.
刘存平  林春花 《中国卫生产业》2013,(11):114-114,1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内镜下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的11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14例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治疗情况。结果本试验中114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根据病理分型:管状腺瘤93例(81.5%),绒毛状腺瘤17例(14.9%),混合性腺瘤4例(3.5%),随着年龄的增大,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的比例逐渐增多,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息肉位置分布为:直肠39例(34.2%),乙状结肠19例(16.7%),降结肠18例(15.8%),横结肠9例(7.9%),升结肠9例(7.9%),回盲5例(5.4%),多发15例(13.2%),分布在左半结肠的腺瘤性息肉患者明显多于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有9例并发出血,未出现穿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经随访6~30个月,有4例复发(老年组3例,中年组1例),其中2例为多发性息肉,2例为恶性患者。结论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手段,尽早采取内镜下治疗,长期、定期随访,是控制其恶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106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术中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 6例行根治性手术后的直肠癌临床资料 ,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直肠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淋巴结转移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 ,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关。T1~T2 时 ,其淋巴结阳性率和转移度显著低于T3 ~T4者 (P <0 .0 5 ) ,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阳性率和转移度明显高于中分化、高分化肿瘤 (P <0 .0 5 )。 4 9例术中发现淋巴结肿大 ,5 7例未发现淋巴结肿大 ,术后病理证实分别有 2 3例和 2 5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结论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关 ,术中根据淋巴结大小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不准确 ,因此应按规范彻底切除直肠癌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21活化激酶1(PAK1)蛋白与大肠癌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0例正常大肠黏膜、40例大肠绒毛状或管状腺瘤及60例大肠癌组织进行标记分析.结果 PAK1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中的阳性率为10.0%,在大肠腺瘤伴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0%、33.3%和33.3%,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65.0%.大肠癌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1)及大肠绒毛状或管状腺瘤(P<0.01),且高于伴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0.01)及伴中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低分化大肠癌患者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高分化大肠癌患者(P<0.05);而有淋巴结转移者PAKI蛋向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Dukes分期中的C期和D期患者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A期患者(P<0.05).结论 PAK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73例乳腺癌微血管密度检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乳腺癌微血管密度 (MVD)检测 ,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表明 ,MVD在肿瘤内分布不均 ,数量相差悬殊 ,呈异质性。在组织学分级间 (P <0 0 5 )、不同原发灶大小间 (P <0 0 5 )、复发阳性阴性间 (P <0 0 5 )有显著意义。在ER阳性与阴性之间无差异 (P >0 0 5 )。MVD与乳腺癌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as相关的C3肉毒底物1(ras-related C3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 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14年5月75例结直肠癌组织蜡块、58例结直肠腺瘤组织蜡块及46例正常结直肠组织蜡块,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Rac 1蛋白表达情况,了解Rac 1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7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Rac 1蛋白染色阳性73例(97.3%),在58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Rac 1蛋白染色阳性19例(32.8%),46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Rac l蛋白染色阳性2例(4.3%)。结直肠癌组织中Rac 1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及结直肠腺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c l蛋白阳性表达程度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Duke分期、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350、0.281、0.314,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癌灶原发部位、性别及瘤体大小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ac 1蛋白在肠癌组织中表达最高,结直肠腺瘤中表达低,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不表达。Rac 1蛋白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Duke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的部位及肿瘤的大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用CD34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对癌组织中MVD进行计数.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9.2%,MVD为28.7±12.9.在肿瘤坏死区周围或肿瘤浸润边缘VEGF表达较强,MVD较密集.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高血管密度组(MVD>29)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浆膜和肝转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血管密度组(MVD≤29).VEGF阳性表达组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 VEGF表达和MVD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有关,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诊治体会.方法 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5例,放大染色后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并行内镜下治疗.与其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5例LST患者,位于直肠7例,乙状结肠3例,升结肠2例,降结肠2例,盲肠1例.内镜下大体形态分型:颗粒均一型3例,结节混合型7例,扁平隆起型4例,假凹陷型1例.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6例,Ⅳ型7例,Ⅳ+VA型2例.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类型最多的是管状绒毛状腺瘤,其次为管状腺瘤.术前放大染色内镜观察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者2例.结论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应提高认识,内镜下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病变检出率,确定病变范围并指导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结直肠癌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TAT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30例腺瘤性息肉和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TAT3蛋白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STAT3蛋白在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0%、56.7%和30.0%。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组织电。STAT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5)。STAT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浆膜浸润、肿瘤远处转移、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STAT3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夏恶性演进有关。在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阳性的组织细胞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细胞。检测STAT3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计数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微血管密度及微淋巴管密度,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卵巢上皮,48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47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以及205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CD34及D2-40的表达。结果:正常卵巢组织中的MVD、LMVD值较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MVD、LMVD值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无关(P>0.05)。多血管组及多淋巴管组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较少血管组及少淋巴管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者的表达水平均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随着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MVD及LMVD值升高,与肿瘤的低分化、高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9年5月收治47例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1例成功完成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中转开腹手术6例,术后全组无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80±3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3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5±2.5)d,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38例(92.7%)获3~36个月随访,11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复发率28.9%,未发现Trocar穿刺部位及小切口部位肿瘤转移.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安全可行,可以达到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大体形态、腺管开口(Pit)类型、病理形态及内镜下处理等进行研究.方法 记录所有大肠LST的电子肠镜下病变大体形态,所有病变均行超声肠镜检查,观察病变的Pit类型.结果 8例患者共检出9个病灶,病变部位:升结肠2个,横结肠1个,降结肠1个,乙状结肠2个,直肠3个.电子肠镜下病变大体形态:颗粒均一型1个,结节混合型5个,扁平隆起型3个,假凹陷型0个;Pit类型:Ⅱ型2个,ⅢL型4个,Ⅳ型3个.病理形态:管状腺瘤4个,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3个,增生性息肉伴腺瘤样改变2个.8个病灶行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个病灶行外科手术.结论 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EPM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Ⅳ期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切除的价值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外科治疗的118例Ⅳ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18例分为二组,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105例)和仅行造瘘术组(13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18例中105例行直肠原发病灶切除,同期行转移瘤切除16例;13例行造瘘术.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8.5%.其中同期行转移瘤切除者5年生存率31.2%,行辅助化疗者5年生存率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与造瘘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13个月(x2=0.736.P=0.778).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中转移灶切除和转移灶未切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个月、14个月(x2=5.382,P=0.0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加术后全身化疗为主者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瘤最大径和全身化疗是影响直肠原发肿瘤切除预后的最主要因素,结论:对于Ⅳ期直肠癌能同时切除原发及转移病灶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 (NLCLC)组织中内皮素 - 1(ET - 1)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 ,以探讨ET - 1在肺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 ,检测 4 0例NLCLC组织标本中ET - 1及MVD的表达。结果 :ET - 1在鳞癌、腺癌 (NLCLC)中呈高表达 5 5 % (2 2 / 4 0 ) ,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 8% (1/ 12 )及正常对照组(0 / 10 ) (P <0 0 1) ;图像分析表明 ,ET - 1表达和MVD值与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 ,在低、中、高分化癌中存在显著差异 [ET - 1(0 2 12± 0 0 31与 0 14 7± 0 0 15与 0 10 3± 0 0 32 )、MVD (2 6 75± 3 2 0与 2 3 14± 3 38与 16 15± 3 2 2 ) ](P <0 0 1或P <0 0 5 )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ET - 1表达和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 [ET - 1(0 198± 0 0 37与 0 14 1± 0 0 32 )、MVD(2 7 6 2± 3 5 8与 17 13± 3 13)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肺癌组织内MVD与ET - 1的表达有关。ET - 1参与肺癌组织血管形成 ,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检测ET - 1的表达强度可作为判定NLCLC转移能力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