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27-43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相关分子标记物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血管生成素(Ang)与急性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5例(脑梗死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有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分为无狭窄组(61例)和狭窄组(164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71例)、中度狭窄组(46例)和重度狭窄组(47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FGF、PLGF和Ang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VEGF、FGF、PLGF和Ang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无狭窄组比较,狭窄组血清VEGF、FGF、PLGF和Ang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中、重度狭窄组血清VEGF、FGF、PLGF和Ang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要高于中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EGF、FGF、PLGF和Ang水平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3、0.612、0.663、0.578,均P<0.01)。结论:VEGF、FGF、PLGF和Ang增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以及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HCY,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厚度,有无斑块,狭窄,同时用直径法计算狭窄率。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HCY平均水平(17.69±10.07)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0.29±3.29)μmol/L(P=0.00)。脑梗死组中伴颈动脉斑块的患者HCY水平高于无颈动脉斑块者,呈逐渐上升趋势,经检验显示A、B、C各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血清HCY水平不同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升高,血管狭窄分为正常、A、B、C组,做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43(P=0.00),呈显著正相关。表明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确诊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测定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采取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比较两组间Hcy水平、高Hcy发生率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血管狭窄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并用直线相关与回归计算相关系数r.结果 观察组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7.5%,对照组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1.25%,观察组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Hcy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高Hcy发生率为72.50%,对照组的高Hcy发生率为6.25%,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血清Hcy的高水平,且Hcy能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并进一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与预防脑梗死的复发以及预后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继高 《海南医学》2011,22(22):30-31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中,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70例(观察组),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5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造影观察,判断脑血管狭窄程度,同时测定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对照组的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对比分析,观察组的血管中重度狭窄率为50.0%,对照组的血管中重度狭窄率为3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病变范围广泛,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甘油三脂、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性脑梗死发生血管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门诊查体健康组60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及比色法动态测定法于ld、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至14d仍维持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3d、14d随着梗死面积增大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VEGF参与脑梗死急性期血管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6.
7.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81c、miR-21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对预后不良的相关性预测。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6月在辽阳市中心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行前瞻性研究。120例患者中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轻度狭窄患者24例,中度狭窄患者22例,重度狭窄患者12例),设为颈动脉狭窄组,非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62例,设为非颈动脉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iR-181c、miR-21水平之间的差异。纳入患者行Rankin量表评分后,分为预后良好组(76例)与预后不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iR-181c、miR-21水平,并分析预后不良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组与非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体重指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的加重,患者的糖尿病发病情况显著升高(P<0.05);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miR-181c、miR-21水平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iR-181c、miR-2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升高,患者的miR-181c、miR-21水平显著升高(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miR-181c、miR-21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生率以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NIHSS、miR-181c、miR-21均是造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情况的加重,局部病灶部位的炎性水平显著升高,血清miR-181c、miR-21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其脑梗死复发率之间的相关性,指导临床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方法:收集2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对其颈动脉有无病变以及狭窄程度进行判定。结果:200例患者中,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总复发率为23%,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为14.28%(9/63),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为27.01%(37/137);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复发率为50.00%,明显高于轻度9.23%、中度25.30%;溃疡斑患者的复发率为52.78%,明显高于纤维斑块9.52%、软斑3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溃疡斑、软斑是导致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其脑梗死的复发率存在相关性,要加强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关注与诊断,以更好的预测其脑梗死复发,提升患者生存几率与生存质量,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和内皮抑素(E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血清VEGF和ES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组血清中VEGF水平在发病第1,7,14天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第7天时最高,ES在各组中发病第1天并无明显升高(P>0.05),第7天水平显著升高,第14天时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组VEGF/ES比值最高,VEGF/ES比值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705,P<0.01).结论:VEGF和ES的动态变化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的自我保护的机制之一,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可能是脑缺血损伤修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2种生长因子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对照组35名及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起病48 h内、3 d、7 d、14 d、21 d血清中VEGF及Ang-1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病程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动态变化,于起病3 d达高峰(P0.01),VEGF水平与梗死面积具有一定关系(P0.05~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Ang-1水平在起病7 d升高,14 d达高峰;血清Ang-1水平与梗死面积也有一定关系,且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及Ang-1水平明显增高,提示这2种血管生长因子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其水平测定对判断梗死灶大小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微小RNA-23b(miR-23b)、微小RNA-34a(miR-34a)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的表达水平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168例ACI患者进行研究,称ACI组;并收取同期本院172例体检正常者进行对照研究,称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两组血清miR-23b、miR-34a、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IMT; 分析ACI患者血清miR-23b、miR-34a、IMT水平与VCAM-1、TNF-α的关系及miR-23b、miR-34a水平与IMT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ACI的影响因素。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miR-23b、miR-34a、IMT、VCAM-1、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 ACI患者血清miR-23b、miR-34a、IMT水平均与VCAM-1、TNF-α水平、miR-23b、miR-34a表达水平与IMT均呈正相关(P均<0.05);低密度脂蛋白、miR-23b、miR-34a、IMT、VCAM-1、TNF-α是影响AC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miR-23b、miR-34a高表达,两者均与IMT呈正相关,miR-23b、miR-34a可能与IMT相互作用,共同影响ACI疾病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互关系,探讨二者对脑梗死事件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脑梗死(病例组)患者与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行血Hcy测定。对所有入选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部血管检测,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分析其稳定性。结果 脑梗死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Hcy高于稳定斑块组血Hcy,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重度脑梗死患者Hcy明显高于轻、中度脑梗死患者。结论 血清Hcy水平增高与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监测血Hcy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早期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本院接诊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IMT正常组(n=25)、IMT增厚组(n=29)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30)。比较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患者血清Cys-C、Hcy水平,分析血清Cys-C、Hcy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形成组血清Cys-C、Hcy水平分别为(2.55±0.21)mg/L、(26.51±2.13)μmol/L,高于IMT增厚组的(1.98±0.15)mg/L、(18.55±1.49)μmol/L和IMT正常组的(1.06±0.12)mg/L、(11.72±1.2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C、Hcy水平和IMT呈正相关(r=0.792、0.783,P<0.05)。结论 血清Cys-C、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指标,利于防止病情恶化,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超声用于监测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OX-LDL水平,采用双通道双深度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对两组人员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形态和数量及回声特性、大小进行观察,并加以分析。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OX-LDL水平越高,其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者越少,同时不稳定性斑块患者越多。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越高,其发生中、重度狭窄率就会越高。结论 :临床联合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程度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据狭窄程度分为≥50%组和〈50%组,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及程度的关系。结果①狭窄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12.87±4.15)mm Hg,1mm Hg=0.133 kPa]、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10.65±3.10)mm Hg]、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11.49±4.91)mm Hg]高于非狭窄组[(10.91±3.51)、(8.69±2.83)、(9.53±4.61)mm Hg](t=2.460,P=0.015;t=3.264,P=0.001;t=2.068,P=0.040),杓型节律者比例(18.9%)低于非狭窄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3,P=0.009)。②狭窄程度≥50%组dSSD[(14.23±4.35)mm Hg]、dDSD[(11.29±3.20)mm Hg]、nSSD[(12.60±5.06)mm Hg]高于狭窄程度〈50%组[(11.74±3.90)、(9.87±3.12)、(10.59±4.91)mm Hg](t=4.081,P=0.000;t=2.993,P=0.003;t=2.695,P=0.008),杓型节律者比例(28.1%)低于狭窄程度〈50%组(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2,P=0.041)。结论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和程度有关,血压变异大者易出现颈动脉狭窄并且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急性脑梗死(ACI)病人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AC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临床资料,酶联免疫法测定检测血清hs-CRP、MCP-1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CAM-1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性质,根据IMT值将病人分为0.9 mm < IMT ≤ 1.2 mm、1.2 mm < IMT ≤ 1.4 mm、IMT>1.4 mm 3个亚组,根据斑块性质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39例)和易损斑块组(66例)。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与IMT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AC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预测ACI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 < 0.01)。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在0.9 mm < IMT ≤ 1.2 mm组、1.2 mm < IMT ≤ 1.4 mm组、IMT>1.4 mm组依次升高(P < 0.05~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95、0.585、0.498,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ICAM-1、hs-CRP、MCP-1及LDL-C、合并糖尿病是ACI病人颈动脉斑块性质不稳定的危险因素(P < 0.01)。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hs-CRP、MCP-1及三者联合预测ACI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753、0.646、0.852,灵敏度分别为69.23%、79.49%、66.67%、89.74%,特异度分别为74.24%、68.18%、65.15%、89.39%。结论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与ACI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关,可能作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Hcy、hs-CRP水平和IMT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两组颈动脉硬化程度和斑块性质。并比较不同IMT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hs-CRP和IMT分别为(20.61±5.84)μmol/L、(8.16±1.84)mg/L和(1.56±0.34)mm,均高于对照组(12.42±3.67)μmol/L、(1.52±0.67)mg/L和(0.67±0.28)mm(P0.01)。脑梗死组IMT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分别为26.67%和60.00%,均高于对照组12.00%和34.00%(P0.05,P0.01)。脑梗死组硬斑发生率为9.26%,低于对照组的64.71%;软斑发生率为61.11%,高于对照组的1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随着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呈增高趋势(P0.01),血清Hcy、hs-CRP水平与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升高,二者与IMT呈正相关,可能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家盆  仇圣刚 《右江医学》2013,(6):810-812,81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cy、hs-CRP测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hs-CRP及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组Hcy、hs-CRP、IMT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y与hs-CRP、IMT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Hcy、hs-CRP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