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t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天玑TM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tPELD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连续病例的病历资料(机器人组),男7例,女7例;年龄为(46.6±14.8)岁(范围16~72岁)。机器人组在术中获取实时三维影像并在机器人系统内规划穿刺路径,再由机械臂引导术者进行精准穿刺和工作通道建立完成手术。选取同期接受传统"C"型臂X线透视辅助下tPELD手术的25例连续病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5.5±13.7)岁(范围16~68岁)。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透视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采用改良Macnab分级评估临床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腰椎间盘突出类型、手术节段、术前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除1例由于技术原因术中转为开放手术外,余13例均成功完成机器人辅助tPELD手术。机器人组术中透视(8.8±5.5)次明显低于对照组(21.3±8.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2,P<0.01)。机器人组术后即刻VAS为(2.85±1.79)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04)分均较术前(7.62±0.92)分有明显下降(F=69.747,P<0.01);末次随访时ODI为18.89%±12.16%较术前71.19%±12.12%有明显下降(t=15.430,P<0.01)。两组间术后即刻VAS(t=0.568,P=0.574)、末次随访VAS(t=0.713,P=0.481)及末次随访ODI(t=0.171,P=0.86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机器人组92.30%,对照组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P=0.472)。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损伤、颅内压升高等严重并发症,机器人组出现复发1例(复发率7.7%),对照组出现复发2例(复发率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3)。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技术能够协助术者简单、准确、安全地建立工作通道,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盘造影证实12个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0~60(42±15.5)min。住院时间5~7(5.6±0.7)d。1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0(15.4±3.3)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VAS术前为6~9(7.5±0.8)分,术后为0~3(1.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术前为40.0%~82.9%(74.6%±13.1%),末次随访时为8.6%~14.3%(1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例,良7例,可1例。结论 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PEID组与PETD组,各30例,分别采用PEID与PE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定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为65.0±14.9min,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为3.0±1.1次,术后卧床时间为6.5±1.1h,住院时间为4.8±1.1d;PETD组分别为86.0±15.4min,37.5±7.5次,5.0±1.1h,4.6±1.2d,PEI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PETD组(P0.01),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2例,复发1例;PET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1例,无复发病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随访27.2±3.7个月,PETD组随访28.2±3.9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90±1.42分、(59.0±16.0)%,末次随访分别为2.20±1.37分、(20.4±7.7)%;PET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60±1.40分、(60.1±13.7)%,末次随访分别为2.30±1.02分、(22.0±9.1)%。每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PETD组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0.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疗效与PETD相当,但PEID具有穿刺定位快、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暴露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数字3D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传统PTED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10月我科114例PTED的临床资料,采用3D技术辅助PTED 55例(观察组),传统PTED 59例(对照组),比较2组建立通道时间、神经根减压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末次随访疗效(改良MacNab标准)。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建立通道时间(10.5±2.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2.8±3.5)min(t=-4.018,P=0.000)。观察组神经根减压时间(44.5±9.8)min,对照组(45.0±8.5)min,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256,P=0.798)。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5.1±3.0)ml,对照组(14.4±2.6)ml,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306,P=0.194)。对照组1例行走根损伤,1例术后切口红肿。观察组随访(13.9±3.6)月,对照组(14.6±1.8)月,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370,P=0.171)。2组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4,P=0.630;F=0.295,P=0.588)。末次随访2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53/55)vs.94.9%(56/59),χ^(2)=0.142,P=0.706]。结论数字3D技术辅助PTED与传统PTED治疗DLSS安全、有效,数字3D技术辅助PTED可优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其中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42例(观察组),经典TESSYS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29例(对照组)。2组年龄、性别、突出类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62.0±15.1)min vs.(87.3±18.9)min,t=-6.257,P=0.000],术中透视次数少[(9.0±3.1)次vs.(22.5±6.3)次,t=-11.971,P=0.000]。2组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依据改良Mac Nab标准,观察组优3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2.9%,对照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1%,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185,P=0.853)。结论经皮内镜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较经典TESSYS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T和透视引导下等离子针刀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两组,其中,17例采用CT引导,15例采用C形臂透视引导完成穿刺,再采用等离子针刀联合臭氧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穿刺过程和疗效。[结果] CT引导组穿刺调整次数、射线暴露次数、穿刺时间优于透视引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减少(P0.01)。术后1周CT引导组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优于透视引导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Macnab标准评价,CT引导组优良率94.12%,透视引导组优良率73.33%。[结论]无论是穿刺过程还是临床疗效,CT引导组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ESSYS)行腰骶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4-10采用TESSYS技术治疗的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45~180 min,平均58.6 min;X线曝光频率13~62次,平均18.9次。术中硬膜囊撕裂7例,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02例术后获得随访3~15个月,平均9.8个月。术前VAS评分(7.7±1.6)分,术后即刻(2.8±1.3)分,术后3个月(1.5±0.5)分,末次随访时(1.9±1.5)分。术后即刻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7,P=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P=0.001);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3,P=0.120)。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定疗效:优49例,良38例,可15例,优良率85.3%。结论采用TESSYS技术行腰骶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正确理解和掌握TESSYE技术要点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与传统透视引导徒手置钉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01-06期间纳入43例因胸腰椎骨折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组(24例)和传统透视引导组(19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置钉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机器人辅助组与传统透视引导组的平均透视次数分别为(8.6±2.5)次、(14.2±3.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略长,术中出血量略多,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置钉准确率为96.2%;传统透视引导组为7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不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术中出血量,并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290例单节段LDH患者,男160例,女130例,年龄20~66岁(38.1±12.1岁)。其中172例单纯行MED(对照组),118例行M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缝合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随访时间无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手术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32个月(28.35±5.08个月),两组组内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8.29±1.43mm)较术前(10.34±1.74mm)降低19.83%,缝合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8.94±1.35mm)较术前(10.46±1.55mm)降低14.53%,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同节段复发14例,复发率为8.14%,再手术患者6例,再手术率3.49%;缝合组术后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54%,再手术患者1例,再手术率为0.85%。两组复发率和再手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LDH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及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与经椎间盘镜椎间盘切除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组(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和经椎间盘镜组(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每组各25例。对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优良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症状、体征、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5.0±1.1)次、(5.0±0.9)次(P0.05);PEID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MED组(P0.05),但手术时间长于MED组(P0.05);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PEID组术后1周VAS评分及ODI评分较MED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VAS评分及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良率88%,MED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及ME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透视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的优点,但PEID较MED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mini-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ni-TLIF)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 3月至 2010年 8月手术治疗的 4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开放手术组 26例, mini-TLIF手术组 23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根据 Macnab标准观察临床疗效, 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的各放射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随访 9~22个月, 平均 11个月。手术出血量、术后 2天与 3个月 VAS、患者再次手术意愿等指标 mini-TLIF手术组均优于开放手术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 ODI由术前的 31.2%±8.2%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 16.1%±6.8%, 差值为 17.8%±4.2%;微创手术组 ODI由术前的 34.4%±11.7%降至末次随访时的 15.3%±4.3%, 差值为 19.7%±3.8%, 两组的手术前后 ODI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3, P=0.412);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 微创手术组均明显长于开放手术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开放手术相比较, mini-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出血较少, 术后疼痛轻, 但需要较长时间的手术及术者接受较多的放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7月,对收治的37例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治疗,手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和临床效果,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及VAS评估患者功能。结果 37例患者随访14~20个月,平均17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7±0.77分,术后1个月为4.67±0.77分,末次随访为1.77±0.8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评分术前为39.61±2.71分,后一个月为17.47±3.31分,末次随访为5.70±1.6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隙高度术前为6.98±0.87mm,术后一个月为12.71±0.75mm,末次随访为9.87±0.97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4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小腿、足背痛觉过敏和姆伸肌力减弱的症状加重,经治疗后恢复。结论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Gu GF  Zhang HL  He SS  Gu X  Zhang LG  Ding Y  Jia JB  Zhou X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081-1085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42例微创通道下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加MIS-TLIF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48~79岁,平均61.7岁.病变节段为L3~4 4例,L4~5 26例,L5~S1 12例;其中间歇性跛行伴单侧下肢症状24例,伴双侧下肢症状1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情况.患者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情况及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120~170 min,平均150.4 min;术中出血50~400 ml,平均147.1 ml,无输血病例;术后住院天数5~18d,平均8.8d;术中l例出现硬膜囊撕裂,l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入上位椎体中,术后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随访6 ~1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7.3±1.0,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0.8和2.0±0.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改善(t =25.319和29.334,P<0.01);术前下肢痛VAS评分为7.9±0.7,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5和1.0±0.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改善(t=49.584和41.885,P<0.01);OD1评分术前为75%±6%,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16%±6%,末次随访时为l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75和56.323,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Ⅰ级和Ⅱ级为40例(95.3%),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其中优16例,良22例,可4例.结论 MIS-TLIF手术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但要根据术者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和医院的具体条件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棘突间动态辅助运动(dynamic interspinous assisted motion,DIAM)系统治疗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采用腰椎DIAM治疗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年龄40~52岁,平均46.9岁;女6例,男2例.术后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术后3个月、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行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检查,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12~31个月,平均20.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分别为67.75±12.12、22.25±15.76、19.75±17.12、20.00±18.48与23.00±19.09,VAS评分分别为8.44±1.35、2.88±3.41、2.63±3.51、2.50±3.78与3.50±4.15.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的ODI、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间评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L4,5)活动度分别为10.38°±5.13°、4.25°±2.19°、2.63°±0.92°、2.00°±0.86°与2.13°±1.55°,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VAS评分的改善与手术节段活动度有相关性(r>0.7,P<0.05).结论 DIAM系统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病例选择合适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其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临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经后路单侧肌间隙入路,微创Quadrant通道下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CT检查评估是否椎体间融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随访6~25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7.31±1.6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3.15±0.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38.54±3.21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5.96±3.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麻下脊柱内镜减压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从背侧和腹侧减压受压神经根。术后症状改善采用下肢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疗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结果术中1例硬膜撕裂,术后出现随体位变化的疼痛不适感,3周后症状改善。12例侧凸腰椎冠状面Cobb角39.3°±6.8°。12例随访(19.4±3.4)月。下肢痛VAS评分从术前(6.5±1.2)分,改善为末次随访(1.2±0.9)分(P=0.000)。ODI从术前(67.5±6.1)%,改善为末次随访(29.0±6.6)%(P=0.000)。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3.3%(10/12)。结论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处理需要考虑患者自身条件,局麻脊柱内镜下减压能够有效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可供选择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侧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分别于术后1 d、1周、3个月、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价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单节手术时间为20 min(10~35 min),住院时间为5 d(3~7 d)。随访1 d、1周、3个月、6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53±0.61)分、(1.50±0.43)分、(1.48±0.35)分、(1.47±0.31)分,与术前的(8.81±0.42)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 d、1周、3个月、6个月时的ODI分别为(18.01±6.42)%、(17.54±5.53)%、(16.33±6.42)%、(16.04±6.51)%,与术前的(76.51±13.2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优1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3.75%。结论经皮侧路脊柱内窥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微创Quadrant 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2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原切口双侧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微创Quadrant 通道下行椎间融合术。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估椎体间融合。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9.2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8.26±1.4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2.47±0.6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40.32±3.14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6.67±2.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和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19例上胸椎OVCF患者(20个椎体)资料(机器人组)和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徒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21例上胸椎OVCF患者(21个椎体)资料(徒手组)。机器人组男5例,女14例;年龄62~88岁;徒手组男6例,女15例;年龄64~83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感染和血管栓塞),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AH)和伤椎后凸角(KA)观察疗效。结果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中19例患者(20个椎体)和徒手组中21例患者(21个椎体)均顺利完成单侧穿刺入路椎体成形术。40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37.9±8.2)min]、骨水泥注入量[(2.3±0.9)mL]、骨水泥渗漏发生率(10.0%,2/20)均少于或低于徒手组[(46.2±9.4)min、(4.2±1.3)mL、42.9%(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和血管栓塞发生。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ODI、AH和K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T1~T4)OVCF临床疗效满意,可减少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并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