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独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的对照组,检测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E峰值、E/A比值、LVEF、LVEDD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2.
于庆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4):141-143
目的 观察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8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患者炎症反应、血脂和心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PCI术治疗患者94例,依据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于PCI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片负荷剂量300 mg/次,1次/d,按照患者病情调整为75 mg/次,1次/d。两组治疗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血脂和心功能水平变化,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8和IL-3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和IL-18水平低于治疗前,而IL-33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和IL-18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3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34例接受PCI成功术后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67例则在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80能mg/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hs-CRP)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血脂水平及hs-CRP水平降低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狭窄率为5.97%明显低于对照组19.40%(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4.93%,观察组为4.48%,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大剂量疗效更显著,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淮安市康复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n=47)与联合组(n=48)。单一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2组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2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指标[包括循环抵抗指数(IM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凝结率(PAg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血清炎性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出血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0 d后,2组IMR明显降低,CFR明显提升,且联合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单一组(P<0.05或P<0.01);2组PT明显延长,PAgT、Fib明显降低,且联合组延长/降低幅度大于单一组(P<0.05或P<0.01);2组血清CRP、IL-6、MPO、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且联合组较单一组降低更明显(P&...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方法 1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清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 相似文献
7.
8.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140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n=70)和B组(n=70),A组接受阿托伐他汀一日1次10 mg,B组接受阿托伐他汀一日1次20 mg治疗.测定术前、术后4、12和24周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24周,两组血脂和CRP水平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B组血脂和CRP水平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但两组心脏事件发生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强化剂量作用更明显,且安伞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人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常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TG、HDL-C、LDL-C、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心脏不良事件,并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42/45),对照组为7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7,P <0.05).两组治疗后TC、TG、HDL-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5.34、4.78、4.56、4.92、4.31、3.92、4.11、4.62,均P<0.05),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t=4.20、4.08、3.98、4.03,均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6.22、5.78、4.12、4.02,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t=4.23、3.99,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心脏不良事件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2例,心脏不良事件3例.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人心绞痛既能调脂,又能改善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马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8):133-134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经研究比较分析,观察组的症状和体征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吸氧、应用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传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病例在发病24h之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以后每晚10mg睡前口服;氯吡格雷75mg早晨1次顿服,连用6个月,入院24h及治疗后8周抽空腹静脉血测定TC、LDL—C、HDL—C、hs—CRP,同时观察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TC、LDL—C、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血脂和心脏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冠心病患者132例按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与C组,分别于PCI手术成功后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比较三组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B组与C组TC和LDL-C降低更为显著(P<0.05);C组心脏缺血事件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A组和B组,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水平,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不同基因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及低分子肝素5 000 U/12 h治疗,5 d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正常基因组50例,阿托伐他汀+基因突变组50例,瑞舒伐他汀组+正常基因组50例,瑞舒伐他汀组+基因突变组50例。在服用氯吡格雷之前(基线值)、加用他汀类药物之前及服用他汀类药物7 d后,用全血阻抗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10 m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 4组基线值无差别,与基线值比较,服用氯吡格雷5 d后和加服他汀类药物治疗7 d后,4组患者PA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分别在不同基因组间的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他汀对同一基因组的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细胞色素3A4途径代谢的阿托伐他汀及不经细胞色素3A4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对同一基因组的PA活性无影响,对不同基因组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以"clopidogrel"、"atorvastatin"、"ClinicalTrial"、"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临床试验"为检索词,分别在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4个中英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用ReviewManager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有5项研究被纳入,以氯吡格雷为对照的相关临床研究有4篇(n=5874),以阿托伐他汀为对照的相关临床研究有3篇(n=6790)。结果显示,(1)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时,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缺血性死亡综合事件的发生率比单独使用氯吡格雷低39%(合并RR=0.61,95%C(I0.51~0.74))。(2)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时,综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低19%(合并RR=0.81,95%CI为(0.71~0.93))。结论:在临床上,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的联合应用存在协同效应,比单独应用氯吡格雷或阿托伐他汀对缺血事件的预防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及对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116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溶栓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再梗死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2周及4周后Hcy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观察组的再梗死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MI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Hcy 水平,并显著降低再梗死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进一步加重病情,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将会威胁到生命安全[1].脑梗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偏瘫、大小便失禁等,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其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因此,针对脑梗死患者应及早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指南》2017,(17)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接受对症基础治疗,对照组(33例)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每日75 mg,而治疗组(33例)则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氯吡格雷治疗每日75 mg,阿托伐他汀每日20 mg,对两组的近远期疗效进行随访比较。结果两组的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率为12.12%(4/33),非致死性脑梗死发生率为9.09%(3/33),对照组1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率为33.33%(11/33),非致死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7.27%(9/33),两组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用氯吡格雷治疗效果不佳,而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则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济源市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介入治疗术后的8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两组患者均采取冠心病常规的治疗,然后,观察组的40例患者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之上进行采取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剂量为80mg/d)进行治疗,而对照组的42例患者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采取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剂量为20mg/d)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的变化以及心脏缺血事件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心脏的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采取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脏缺血事件情况也明显的减少,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