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静  马晓燕  高远  汪莉萍 《医学研究杂志》2022,51(11):165-168,98
目的 比较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重型甲型流感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3月江苏省多中心收治的71例重型(包括危重型15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18例重型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化验指标及肺部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重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较重型甲型流感患者低(50.92岁 vs 58.10岁);临床症状方面,重型COVID-19患者在气促、呼吸困难、腹泻较甲型流感患者多见,而甲型流感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实验室指标中,重型甲型流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D-二聚体较重型COVID-19患者升高更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影像学表现方面,重型COVID-19患者更多表现为磨玻璃样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均有明显的实变影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可加强重型COVID-19患者与重型甲型流感患者的早期识别,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重症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预警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预警指标。方法:检测418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实验室指标,分普通患者与重症患者比较。结果:重症甲流患者血清铁、CRP、ESR、心肌酶变化明显。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清铁、CRP、血沉、心肌酶可作为预警指标,CH50、免疫球蛋白有一定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相关性肺炎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9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胸部CT资料,观察其病变的形态、分布和伴随征象等。由2名医生独立观察完成。结果胸部CT表现:双侧磨玻璃影7例,单侧实变影1例,双侧磨玻璃影并实变影11例。双侧分布18例,单侧分布1例。胸膜下分布为11例,中央性分布为主2例,弥漫性分布为主4例,随机分布为2例。合并胸腔积液7例,其中双侧4例,单侧3例。合并细网状影6例。结论甲型H1N1流感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胸部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点,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患者和重型患者之间血栓标志物结果的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2月10日至3月10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COVID-19确诊患者,包括95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和29例重型患者.分析D-二聚体(DD)和血栓标志物四项指标,包括血栓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为COVID-19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23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普通型(19例)、重型(4例)两组,根据两组流行病学、血生化、血常规等实验室数据,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各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结果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无性别与年龄差异,2例重型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为2型糖尿病;重型患者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10.00±6.67)d,长于普通型(3.73±2.97)d(P<0.05);实验室结果显示重型患者的淋巴细胞比值为(10.20±7.19)%,低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比值为(28.06±9.47)%(P<0.05);两组的CRP结果,普通型为(16.46±19.24)mg/L,重型为(73.65±44.96)mg/L(P<0.05);COVID-19患者典型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伴有小叶间隔增厚。疾病进展为重型时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部分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结论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如果合并有基础病,就诊时间长;实验室检查示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CRP升高等,建议短期复查HRCT,防止普通型向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实验室检测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新型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及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实验室检测特征.进一步认识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我院2009年5~7月收治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及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人院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入院时平均血钾为(3.43±0.33)mmol/L,低于季节性流感组和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甲型H1N1流感中伴有低钾血症(血钾<3.5 mmol/L)者占60.22%,明显高于另外两组,但合并低钾血症者的血钾平均值在三组问并无明显差异;与另两组相比,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T细胞计数降低;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钠、血钙、血磷、LDH活性、CK活性等在三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新型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检测特征包括血钾降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T细胞减少.其中低钾血症是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一个显著实验室特征,其发生的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甲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70例甲流患者,19例普通流感患者,31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70例甲流患者中,男51例,女19例,年龄19~66岁.其中重症24例,危重症46例(死亡8例).结果 普通流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CT首诊征象对疑似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疑似输入性COVID-19首诊CT表现及临床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T不同分期病人发病时间的差异性;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胸部CT方法与经一次核酸检测方法对确诊输入性COVID-19的差异性。结果34例疑似病例中COVID-1931例,其他类肺炎3例(其中甲型流感肺炎1例,乙型流感肺炎1例,甲型流感合并乙型流感1例)。31例COVID-19胸部CT阳性者30例,阴性1例。胸部CT表现为早期的21例,进展期9例,重症期0例。进展期组病人发病时间(6.50±1.90)d,大于早期组(2.32±1.13)d(P < 0.01)。3例其他类型肺炎均表现为双肺散在多发磨玻璃影,部分可见实变。经一次核酸检测确诊23例,行2次或2次以上核酸检测确诊病例8例。胸部CT特征性表现较经一次核酸检测方法对确诊输入性COVID-19的阳性率高(P < 0.05)。结论输入性COVID-19肺炎胸部CT虽然表现多样,但仍具有一定特征,多为双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部分实变,进展期病灶相互融合。对疑似病例而言,胸部CT的特征性表现较经一次核酸检测方法阳性率较高,特殊时期对于疑似病例具有特征性CT表现者应同确诊病例一样对待。  相似文献   

9.
与普通感冒比较起来,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传播快。由于流感传播迅速,可以出现局部地区的小流行,或部分地区的中度流行,乃至全球许多国家的大流行。流感与普通感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即使是在冬春季普通感冒发病增多,也不能称之为流感。 流感由独特的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分为甲型(A型)、乙型(B型)和丙型(C型)。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  相似文献   

10.
138例甲型流感患者细菌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门诊甲型H1N1流感与普通甲型流感患者在常规细菌感染检测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方面的差异。方法 对发热门诊138例患者进行鼻拭子、咽拭子检测后分为甲型H1N1流感组与普通甲型流感组,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 75例甲型H1N1流感组患者与63例普通甲型流感组患者在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均高于既往的病毒性感冒资料。结论 对当前时期广州周边地区门诊就诊患者而言,⑴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普通甲型流感患者在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方面无明显差异;⑵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合并细菌感染患者;⑶临床诊断时不宜将细菌感染的指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作为甲型H1N1流感的排除性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罕见病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并借鉴疾病临床资源库和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明确了罕见病知识库和模型库的构建流程,并对9类知识库和2类模型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以完成罕见病知识库和模型库的设计。罕见病知识库的功能涵盖知识表示与存储、专题库构建与查询、分析预测及更新与管理等。知识库的实现可为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属、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罕见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知识,并能有效支撑智能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为智慧化罕见病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知识库和模型库的应用可为解决罕见病知识难以获取这一问题提供方案,并为破解罕见病诊断难、易漏诊和误诊等难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构建的多组结构方程模型中,健康信念各因子间的作用机制,并比较慢性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差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实施休闲类身体活动干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慢性病高危人群组和健康人群组分别有2 736人和1 514人纳入本研究,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构建基准模型,并分别检验模型的形态和参数一致性,比较两组模型的差异。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慢性病高危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每日量为0.0(0.0, 4.6)千步当量,健康人群为0.0(0.0, 4.0)千步当量,SEM结果显示客观障碍(β=-0.245)、主观障碍(β=-0.057)、自我效能(β=0.117) 和提示因素(β=-0.043)对休闲类身体活动的直接效应显著,自我效能是最主要的中介变量。多组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形态一致,但模型参数不同( Δχ2= 27.4, P<0. 05)。慢性病高危人群组提示因素和主观障碍到休闲类身体活动这两条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客观障碍到主观障碍(P=0.007)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量均不足,且健康信念的作用强度不同,路径也存在差异,因此针对不同人群需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干预,慢性病高危人群更应该着重采取措施减少主观和客观障碍,提升自我效能,以提高不同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量,达到延缓或防止慢性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隐Markov模型在2型糖尿病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分析中的拟合稳健性.方法 将697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分成两个亚组,对2型糖尿病的资料用隐Markov模型进行重新拟合.结果 两个亚样本模型参数相差基微.除职业因素外,有11项因素对2型糖尿病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亚样本与原样本比较,其最大误差ME<0.05,两次隐Markov模型拟合结果一致.结论 隐Markov模型拟合2型糖尿病的数据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用于慢性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资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动物实验对促进新药研发和明确药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病证结合动物实验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广泛应用,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脾胃系疾病发病率高,不易治愈,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具有独特优势,为深入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脾胃病的分子机制及药效效果,制备其相关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意义重大。单纯西医疾病模型具有一定局限性,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对脾胃病的病机阐明和新药研发尤为重要。因此,笔者通过对常见脾胃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各证候的构建方法和评价系统进行归纳总结,阐述脾胃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概况和建立特点,以期解决动物实验模型病证评价指标的关键问题,完善病证造模与测量标准,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依据,推动中医药治疗脾胃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出中医药优势病种文献数据语义网络模型构建的思路,以实现中医药优势病种文献数据集成共享,进一步揭示中医药优势病种信息内涵。方法:顶层本体的设计基于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及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抽取中医药概念及关系,利用获取的中医药优势病种文献全信息数据,确定其核心概念和非核心概念。基于基础数据抽取规范,利用顶层本体与基础数据结合的方法构建语义网络模型。结果:通过分析中医药优势病种文献数据特点,成功构建了体现中医药优势病种特色的语义网络模型。结论:构建规范的中医药优势病种文献语义网络模型有利于中医药优势病种信息的集成与应用,可以为中医药数据的统一规范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疾病数学模型和传播动力学研究的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我国多年来对疾病传播数学模型和疾病传播动力学研究和应用的经验,结合我国疾病防治的实践,简要地论述疾病传播数学模型和疾病传播动力学的功能,疾病传播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理论指标,如疾病传播速率、疾病的基本繁殖率和疾病的传播阈值、疾病传播的平衡状态及其流行病学意义,以及数学模型和传播动力学对于设计和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的指导作用,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理论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应用,以利于我国流行病学和防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小鼠模型与人类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鼠是人类疾病理想的动物模型,不仅因为小鼠在生理上与人类极为相似而且小鼠的遗传资源非常丰富,其大量的传变异可作为研究人类的借鉴。另外,高分辨率的小鼠遗传及物理连锁图谱已经建成,小鼠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不久即将完成,而且维修小鼠基因组的技术(包括建立转基因小鼠,基因敲除,以及改建小鼠染色体的技术)也已具备,分析复杂遗传病的方法也相继建立……。这些进展加速了对小鼠疾病基因位点的鉴定与克隆,同时也促进了新模型的建立,从而使得小鼠成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首选。小鼠传学分析的技术与资源,将简要介绍用于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以及现有的小鼠传资源,在以后各部分中,将列举涉及多种人类疾病的100多个小鼠模型,其中大多数的模型的变异,在小鼠与患者的表型极为相似;因而有助于人们理解人类疾病及寻找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医学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不同文化的健康保健?疾病治疗模式进行研究,其理论视角可分为生物文化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有关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本质上属于一种文化范畴,医学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对盛行于当今全世界的西方生化医疗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及药物作用的研究,因各种模型的形成机制不 同,选择合适的模型非常重要。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相对复杂,根据其特点采用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主要有过 氧化氢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阿霉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高糖/高脂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异 丙肾上腺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等。几种模型均有优缺点,需要根据研究内容选择相对合适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20.
刘新亚  刘翔  王莹  贾慧民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54-156,16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应用情况.方法 分析4637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诊疗方式进行诊断治疗,观察组采用恶性肿瘤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手术率、放疗率和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恶性肿瘤患者平均住院日[(11.0±2.0)d]、手术率(67%)、放疗率(76.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0.5±2.5)d,30%,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3、21.16、37.47、9.93、14.37、13.90、12.26、19.81、12.76,均P<0.05).结论 通过对医院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现状的描述,探讨单病种协作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学科联合的学术和专业优势,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