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冠状动脉斑块发生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流体力学。病理状态下管壁切应力营造促进斑块发生、进展的环境,诱导斑块趋于易损,甚至破裂,增加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以往研究多采用血管内超声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侵入性成像方法对切应力进行计算评估。近年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技术在图像质量上的进步则使基于CT计算管壁切应力与斑块轴向应力成为可能。基于无创影像学斑块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血管内血流应力的联合评价方式,都将进一步提高CCTA对于斑块转归与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的机理,以及增加斑块的稳定性、防治斑块破裂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管内低频高能量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消融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Rayfiled公司ACOLYSISSYSTEMTM 超声溶栓仪 (4 6kHz,18W/cm2 ) ,通过导管技术对 18例冠状动脉有一支血管狭窄≥ 75 %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消融 ,测量消融前后血管的狭窄程度变化 ,观察消融中有无冠状动脉痉挛、撕裂等影像学改变 ,检测手术前后CK MB、心电图ST段及运动试验的改变。结果 18例患者消融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 (84 6 9± 4 6 9) % ,术后残余狭窄为 (4 0 11± 15 33) % ,较术前降低 4 4 5 8% (P <0 0 5 )。 7例术后残余狭窄 <30 % ,术前压低的ST段消融术后均明显上移 ,其中 4例压低的ST段消融术后完全恢复正常 ;术后运动诱发心绞痛所需时间、运动诱发ST段下降 0 1mV所需时间、运动诱发ST段下降最大幅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而消融与超声消融 +PTCA运动试验差异无显著性 ,7例消融后残余狭窄 <30 %的患者 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消融术中无血管夹层、破裂、急性血管闭塞、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并发症。结论 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明显有效地裂解粥样硬化斑块 ,降低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的愈合过程对临床结果意义重大,良好的斑块愈合可以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反复的斑块愈合也被认为可加重斑块负荷,引起血管慢性狭窄。随着腔内影像技术的发展,对斑块愈合的研究愈加深入,许多针对斑块愈合的治疗方法也在实施或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和DSCT检查。结果:DSCT诊断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94%、98.32%、96.09%和95.52%;诊断软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3%、93.33%、97.78%和80.46%。结论:DSCT对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可有效区分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鉴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迅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及各种炎症标志物的检测可较好的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故其对于ACS及时正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进展效果评价中应用。方法 收集经多排螺旋CT检查发现CAS斑块的220例CHD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次,1次/d) 阿司匹林,随访12个月后CT复查斑块情况,根据治疗期间的用药情况分为间断用药组(n=94)、规律用药组(n=126),比较两组血脂改善情况,分析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规律用药组TC、LDL-C水平较间断用药组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规律用药组各种斑块体积均显著缩小,其中低密度斑块体积、斑块总体积均显著小于间断用药组(P<0.05);斑块总体积与TC、LDL-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够调节血脂水平,缩小CAS斑块体积;CT可定量、定性评价CAS斑块变化,有效监测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 3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据临床标准分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两组,均接受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以IVUS检查为标准,测量斑块的性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评估斑块偏心性及血管重构。结果 35例(105支血管)59支病变血管共200段,对146个DSCT和IVUS对应病变节段分别行DSCT与IVUS测量,两项检查在血管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测量结果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ACS组及SAP组之间的脂质斑块、钙化斑块节段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及SAP组之间的斑块偏心性、血管重构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SAP对照,ACS在DSCT多显示为脂质斑块,斑块呈偏心性分布,病变血管多为正性重构。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检测和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冠脉)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和猝死,主要由于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athroscrosis,AS)斑块或称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引起。VP破裂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冠脉血流减少和继发血栓形成的程度,许多病变可通过破裂、附壁血栓形成或斑块重构而增长。因此,临床根据VP的各种特性早期识别,并给予适当处理对于ACS的防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结构是决定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能否利用螺旋CT造影技术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性状也倍受关注。 方法 试验挑选了55例准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9岁)。手术前,给他们进行单片螺旋CT造影。造影选取患者颈动脉的以下三  相似文献   

11.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尿酸(UA)血症是否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已争论了近半个世纪.近年来研究表明,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胰岛素抵抗(IR)及吸烟等因素外,高UA血症也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1]).本文研究153例冠心病(CHD)患者的血清尿酸(sUA)水平,以探讨sUA水平对CHD,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度狭窄病变中斑块分布对冠状动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度狭窄病变中斑块分布对冠状动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冠状动脉造影示中度狭窄(直径狭窄40%~60%)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检查,根据斑块分布分为向心型斑块组(n=50)和偏心型斑块组(n=32).测定病变血管的膨胀性指数、硬度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偏心型斑块组与向心型斑块组狭窄程度相似[(53.9±8.9)% vs(58.4±9.8)%].偏心型斑块组血管膨胀性指数显著大于向心型斑块组(2.1±0.3 vs 1.2±0.2,P<0.01),而硬度β显著低于向心型斑块组(8.1±1.3 vs 29.4±7.2,P<0.01).心动周期中偏心型斑块组斑块面积的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向心型斑块组[(0.52±0.22)mm2 vs (0.24±0.19) mm2,P<0.01],偏心型斑块组正重构的比例显著多于向心型斑块组(64% vs 9%,P<0.01).结论:偏心型斑块病变的血管膨胀性及斑块膨胀性增大,这可能导致偏心型斑块易于破裂.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以血管壁斑块形成为特征.易损斑块定义为易于导致血栓形成或能迅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所有斑块,其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具有薄纤维帽(厚度<65μm)、大脂核(脂质池体积>40%)、大量巨噬细胞浸润(显微镜下>25个/0.3mm直径)以及血管正性重构等特点.研究表明,65%~70%的血栓南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引起[1],它的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发病机制均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有紧密关系.在易损斑块中,这两种细胞成分明显有别于稳定斑块以及正常血管,主要表现为:(1)较多巨噬细胞浸润;(2)纤维帽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等)均明显减少[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与这两种细胞密切相关,故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我们就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进步有赖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尸检研究曾发现一个亚组造成急性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综合征或心脏猝死的高危或易破斑块的特点 ,它们的血管影像下均仅中度大小 ,但均有相同的病理特征 :纤维帽薄 ,有一个含脂质的中心 ,有巨噬细胞活性。目前检查这些易破斑块的方法除几种血清标志外 ,还有下述的无创和有创方法。晚近血管内影像方法的进步 ,通过确认易破斑块的各种特征 ,体内检查高危的易破斑块的能力已有明显的提高。薄的纤维帽覆盖一个脂质中心的解剖学特点 ,大大提高了血管内超声、Opticalco…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程度将其分为单支组(52例)和多支组(4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和比较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rouse积分及Gensini评分、顺应性、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和心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超声学变化与冠脉病变严重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支组、多支组IMT、Crouse积分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单支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多支组。单支组、多支组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硬化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颈动脉顺应性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高于多支组,不均质回声斑块检出率低于多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颈动脉顺应性与Gensini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不同类型的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为早期诊断冠心病及评价冠心病病情提供一种无创而简便的方法。方法 以 16 8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者为研究对象 ,用PHILIPSSD 80 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评价颈总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起始段 2 .0cm范围内粥样硬化情况。将颈动脉内壁分为六种类型 :①内膜无增厚 ,内膜厚度 <1.0mm ;②内膜增厚 ,但厚度 <1.2mm ;③内膜下出现脂质条纹和脂质斑块即称为扁平斑 ;④内膜下大量脂质沉积并可见斑内出血即为软斑 ;⑤斑块钙化或纤维化即为硬斑 ;⑥复合斑。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管腔狭窄≥ 5 0 %为阳性标准。根据临床病情 ,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者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两组 ,根据病情再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和其他病情两组。用SPSS/P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χ2 检验比较各组结果 ,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 <0 .0 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单支病变组有 5 4例 ,多支病变组有 72例 ,阴性者 4 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发现 ,与阴性者相比 ,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内膜增厚、扁平斑、软斑、硬斑及复合斑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表 1)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单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软、硬斑块的检出及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Sensation16层螺旋CT对86例60岁以上疑有或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积分技术(VRT)、仿真内镜(CTVE)处理方法评价斑块及狭窄敏感性、准确性各有优势;成像质量受设备,检查方法,重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结论MSCT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方法简单易行,病人易耐受;Cascoring评价结果与金标准接近。  相似文献   

18.
提要:易损斑块的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的病理学基础.早期识别和诊断,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个体化治疗及二级预防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重构是动脉壁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反应,主要有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血管内超声技术能对人体血管腔的直径、冠脉重构的评价和斑块的性质提供更可靠的信息。该研究旨在应用血管内超声的反向散射技术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构血管,研究其主要斑块的特征和类型。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能发生于大脑、心脏、肾脏以及其他重要脏器和四肢的动脉管壁,其造成的心肌梗死和卒中是目前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也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因此,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热点。我们仅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分型的演变及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综述如下。1分型的雏形早在19世纪初,就有学者认识到在动脉内膜上存在两种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一是脂纹(fatty streak),二是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脂纹在儿童期就可发生,由脂质在血管内膜上沉积形成,是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纤维斑块通常出现在成人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