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6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12个动脉瘤)同时采用尾端套叠式"Y"型支架技术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术后5~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结果67个动脉瘤置入的74枚Neuroform Atlas支架均成功释放,术中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67个动脉瘤的术后即刻DSA显示,56个(83.6%)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4个(6.0%)动脉瘤瘤颈残留(RaymondⅡ级),7个(10.4%)动脉瘤瘤体残留(RaymondⅢ级)。术后1例患者因脑疝死亡,2例发生脑梗死。术后失访3例,60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mRS 0分53例,1分4例,2分2例,3分1例。术后5~6个月,53例患者(55个动脉瘤)完成影像学随访,其中动脉瘤闭塞达RaymondⅠ级50个(90.9%),Ⅱ级2个(3.6%),Ⅲ级3个(5.5%),且均未发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事件。结论初步发现,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与非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以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1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复查造影瘤腔填塞致密程度(Raymond分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前术后改善程度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治疗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25个动脉瘤)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动脉瘤位置等情况采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 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6~48个月, 根据DSA复查结果判断动脉瘤有无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 0~2分为预后良好, 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5例均为单侧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 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闭塞夹层节段)10例,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5例。术后即刻Ⅰ级栓塞19例, Ⅱ级栓塞4例, Ⅲ级栓塞2例。术中无破裂出血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 术后死亡3例, 死亡原因分别为术后再出血1例, 术后出现小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1例, 基础疾病多合并重症肺炎死亡1例。存活的2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8例, 预后不良4例。5例患者复发(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 4例接受再次介入治疗;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20个。并对其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其预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支架释放满意。术后即刻造影见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5例(75%),Ⅱ级栓塞4例(20%),Ⅲ级栓塞1例(5%)。经术后3~12月随访的18个动脉瘤中,均未见复发,其中16个动脉瘤影像学治愈(88.9%),2个瘤颈残留但稳定(11.1%)。在访的18位患者中15位预后良好(mRS:0-2分)。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安全可行,可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率和降低复发率,远期临床效果还有待大样本随访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3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8个动脉瘤,其中57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81个宽颈动脉瘤中,74个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7个以支架覆盖瘤颈(1例为双支架套叠置放)。结果成功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131个,成功率为94.93%;弹簧圈和动脉瘤平均体积分别为(6.77±5.08)mm3和(9.71±4.43)mm3,平均弹簧圈栓塞容积比为(31.96±14.02)%。按Raymond分级方法,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19个(86.23%),瘤颈残留12个(8.70%),瘤腔残留7个(5.07%)。术中发生并发症16例(11.59%),其中出血性卒中11例,缺血性卒中5例。术后30d根据GOS评分评定预后,1级,4例;2级,13例;3级,11例;4级,42例;5级,63例。5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7.11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微小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VIS jr支架在载瘤动脉直径≤3.0 mm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7例载瘤动脉直径≤3.0 mm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4 mm或体颈比<2),应用LVIS jr支架行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分析术毕即刻造影、术中并发症、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改良RANKIN量表(MRS)等随访结果。结果 37例动脉瘤患者,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20个(54.05%),2级6个(16.21%),3级11个(29.72%)。术中血栓事件3例(8.10%)。术后复查17例(45.94%),复查时改良Raymond分级、MRS评分较出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LVIS jr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治疗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治疗的方式、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中,30例患者(71.4%)术后即刻血管造影为RaymondⅠ级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后出现了缺血相关并发症,2例使用Onyx液体栓塞剂的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在具有临床随访资料的30例患者中,90%(27/30)的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小于3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小口径支架的使用增加了前循环动脉瘤治疗的成功率,Onyx液体栓塞剂治疗载瘤血管迂曲狭窄的后循环动脉瘤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95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1个,大脑中动脉瘤18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45例,颅内支架(LEO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治疗2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0例。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CTA或者DSA)随访。结果全部病例栓塞成功。23枚支架到位满意。7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3个闭塞95%以上,3个闭塞95%以下。并发症5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可靠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9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83例(89枚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使用LIVS支架90个,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1枚;支架全部与微导管平行释放,术中完全释放支架61枚,半释放支架28枚;栓塞后即刻DSA示,Raymond分级Ⅰ级64枚,Ⅱ级22枚,Ⅲ级3枚。术中发生血栓形成4例(3例为支架内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随访4~36个月;DSA复查52例,6例由即刻栓塞Raymond Ⅱ级转变为Ⅰ级,3例复发;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 63例,2分 9例,3分及以上11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可行、安全,疗效显著;但支架内血栓事件以及如何选择适当型号的支架,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1例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 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中, 18例置入单支架, 3例置入双支架, 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 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显示, RaymondⅠ级栓塞(完全栓塞)3例(14.3%), Ⅱ级栓塞(次全栓塞)1例(4.8%), Ⅲ级栓塞(不完全栓塞)17例(80.9%)。围手术期2例(9.5%)发生并发症, 1例为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 1例术后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术后6个月共13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 其中动脉瘤RaymondⅠ级栓塞11例, Ⅱ级栓塞1例, Ⅲ级栓塞1例;1例动脉瘤复发, 3例载瘤血管狭窄, 1例支架置入对侧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共44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LVIS支架辅助栓塞13枚,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9枚,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2枚。术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 级20枚,Ⅲ级2枚;栓塞有效率为95.5%。2例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动脉瘤2次破裂。术后随访4~19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2例,3~6分4例。30例(34枚)DSA复查,6枚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改善预后,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2016年7月-2020年7月经DSA诊断 的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评价支架 辅助栓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技术指标采用术后即刻DSA 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 疗效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动脉瘤情况及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安全性指标 包括缺血、出血等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 结果 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22例;未破裂动脉瘤10例。22例破裂动脉瘤中Hunt-Hess 分级3~4级10例(45.45%)。32个动脉瘤最长径中位值4.98(3.00~8.13)mm。术后即刻栓塞程度 Raymond Ⅰ级28例(87.5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9.38%),术后动脉瘤再出血1例(3.13%), 死亡2例(6.25%),其中1例因术后再出血,另1例因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余30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 DSA,动脉瘤均无复发,预后良好26例(81.30%)。 结论 根据前交通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 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多发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介入治疗的32例(67枚)颈内动脉多发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微导管穿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腔栓塞11例;微导管先置入动脉瘤腔后释放支架进行栓塞12例;支架半释放法栓塞4例;密网支架置入覆盖动脉瘤颈5例。67枚动脉瘤中,55枚采用支架辅助栓塞;1枚在处理临近眼动脉段动脉瘤时以支架覆盖;11枚行密网支架覆盖瘤颈。结果 术后即时造影证实支架辅助栓塞55枚中,Raymond分级Ⅰ级49枚,Ⅱ级6枚;5例11枚动脉瘤行密网支架治疗,术后即时造影均显示动脉瘤内血流减缓,造影剂滞留。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部分弹簧圈突出于支架内1例,支架置入后打开不全2例。30例共63枚动脉瘤进行3~6个月(平均3.4个月)造影随访;49枚完全栓塞的动脉瘤中,46枚没有变化,3枚瘤颈区少量显影。6枚近全栓塞动脉瘤中,3枚转为完全栓塞,3枚没变化;1枚仅支架覆盖的眼动脉段小动脉瘤形态无变化;3例共7枚动脉瘤行密网支架治疗,复查造影显示瘤体显影减小,造影剂明显滞留;2例共4枚动脉瘤密网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尚未复查。30例术后临床随访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3例,1分5例,2分2例;预后良好率为93.33%(28/30)。结论 根据载瘤血管及多发动脉瘤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多发宽颈动脉瘤,近期随访均可取得较高的动脉瘤栓塞率及较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 结果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 结论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9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62个动脉瘤共置入支架64枚,其中Neuroform支架3枚,Solitaire支架8枚,LVIS支架10枚,Enterprise支架43枚;2个动脉瘤各置入2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3例(85.48%),Ⅱ级3例(4.84%),Ⅲ级6例(9.68%)。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3.23%),术后发生缺血性事件2例(3.23%)。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50例(80.65%),3~5分10例,死亡2例。57例临床随访6~32个月,平均19.7个月,未出现动脉瘤再出血或新发梗死;mRS评分0~2分48例(84.21%)分,3~5分9例。30例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9.3个月,1例(3.33%)出现少量瘤颈复发。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安全的,术中需要根据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具体情况以及治疗策略决定选取合适的支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IVAD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的24例IVADA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为单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枚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8枚,单纯双支架治疗2枚,闭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5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6枚,Ⅱ级8枚,Ⅲ级1枚。术后随访6~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3例,3分1例;DSA复查显示2例复发,考虑相对稳定,继续随访观察。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IVADA疗效显著,但具体栓塞方法应进行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