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制备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室近年来用HBsAg阳性胎盘为原料制备了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HBV-STF),并对其有关性质进行了研究[1~3]。在制备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具体过程中,发现HBVSTF的制备质量与所加匀浆液、冻融时间及透析液量有很大关系,现将此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一步探索羊脾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方法 ,以制备出更高效的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 .[方法 ]用乙型肝炎疫苗辅以佐剂对羊进行全程免疫 ,然后从羊脾中提取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 ,通过研究不同的冻融次数及透析液量等因素 ,观察其对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含量的影响 .[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质量与免疫佐剂加入与否、制备时冻融次数及透析液量有关系 .[结论 ]用改良的制备方法可获得更高质量的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 . 相似文献
3.
<正>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迄今仍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我们用猪脾制备特异性转移因子(STF),治疗乙脑患者143例,并设101例对照观察,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一、病例选择 1.244例患者均选自1987~1988年度7、8、9月份4病日以内的住院患者,无其它夹杂性疾患。临床诊断分型符合《传染病学》(王季午主编)诊断分型标准,并经血清乙脑IgM、IgG抗体检测证实。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克隆adr亚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Cp)并鉴定其在肝细胞系的特异性表达.方法 利用PCR从质粒pUC19/3HBV扩增adr亚型乙肝病毒核心启动子,并将其克隆入T载体pMD19-T Simple中.测序正确后再亚克隆入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将重组载体pGL3-Basic/Cp分别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宫颈癌细胞系Hela、绿猴肾细胞系COS-7、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结肠癌细胞系HT-29,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素酶在这些不同细胞系中的活性,以确定所克隆的基本核心启动子是否具有肝细胞特异性活性.结果 从HBV基因组中成功克隆了Cp,Cp在肝细胞系中具有明显的活性,而在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系中几乎没有活性.结论 克隆得到的核心启动子具有明显的肝细胞特异性活性. 相似文献
6.
7.
乙肝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联合胸腺素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转的疗效观察吴树荣,周志华(番禺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广东514000)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胸腺素,联合用药中图号R512.605目前,抗病毒疗法已被公认为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抗原特异免疫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 Hoffman 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采用琼脂糖法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MIT),研究了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HBV—TF)对正常人及乙肝病人淋巴细胞转移、诱导产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LF)的抗原特异免疫活性取得了成功。结果表明 HBV—TF 具有明显的抗原依赖性免疫活性。琼脂糖法MIT 操作简单、结果敏感并且重复性较好,可以作为 HBV—TF 产品的抗原特异活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卵巢癌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为了卵巢癌手术后免疫治疗的需要,我们用透析法从用癌组织免疫的山羊脾及淋巴结制备了卵巢癌特异性转移因子(STF)。方法:按中国药典及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MTT法)对STF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进行了检测和鉴定。结果:所制备的卵巢癌STF符合转移因子质量具有对卵巢癌细胞抗原的特异性。在15例卵巢癌病人的临床应用中,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结论:用该法制备的卵巢癌STP,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卵巢的癌的免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转移因子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6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 (3 3例 )和拉米夫定组 (3 2例 )。联合治疗组应用拉米夫定 ,10 0mg/d ,口服 ,疗程 1年 ;转移因子胶囊 6mg ,口服 ,每天 2次 ,疗程 3个月。拉米夫定组应用拉米夫定 ,10 0mg/d ,口服 ,疗程 1年。结果 在治疗 3、6、12个月时 ,HBeAg转阴率和抗 -HBe转阳率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 (P <0 0 5 )。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转移因子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 CSF)和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 α)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重型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吸附试验(ELISA)同期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献血员各 2 0例。结果 :GM CSF和TNF 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重型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血清GM CSF水平分别升高至 9.8± 1.2 3(P <0 .0 5 )和 8.36± 1.89(P <0 .0 5 )。在重型肝炎组中 ,血清GM CSF水平与TNF α水平 (r=0 .4 2 6 8,P <0 .0 5 )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GM CSF与重型乙型肝炎发病关系密切 ,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 ;GM CSF在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中能起到免疫激活作用 ,通过激活免疫反应 ,间接造成肝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转移因子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CHB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转移因子胶囊,治疗24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及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明显好转,且转氨酶和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升高,IL-4、IL-10下降,且IL-2和IFN-γ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因子胶囊在抗HBV治疗中,可积极调动机体的免疫反应,利于病毒清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相关肿瘤与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VEGF,分别对20例健康成人、2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4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测量血浆VEGF水平。结果乙肝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成人;乙肝患者VEGF水平低于HBsAg阴性肿瘤;HBsAg阳性肿瘤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HBsAg阴性患者。结论VEGF表达水平与肝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HBSAg阳性肝细胞癌血浆VEGF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70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包括重症肝炎26例、急性肝炎1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3例、以及慢性迁延性肝炎1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NF活性及其在肝细胞坏死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采用微量全血体外刺激,即以LPS刺激单个核细胞产生TNF_α、以PHA刺激淋巴细胞产生TNF_β,然后用国际通用的L_(929)细胞标准法检测TNF的活性。研究发现重症肝炎患者的TNF活性(TNF_α为15.76 U/ml;TNF_β20.13 U/ml)明显高于正常人(TNF_α为3.10U/ml;TNF_β为0.21 U/ml)与急性肝炎患者(TNF_α为3.44U/ml;TNF_β为0.24 U/ml)。又慢活肝患者的TNF活性(TNF_α为11.42U/ml;TNF_β为7.54 U/ml)明显高于慢辽肝(TNF_α活性为5.92U/ml;TNF_β为0.41 U/ml)。结果表明TNF活性的增高与肝损害的程度与肝炎的活动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在乙型肝炎肝损害过程中的意义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内毒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同期检测了 73例乙型肝炎患者及 12例健康献血员 GM- CSF和 TNF水平 ,并用改良的鲎变形裂解产物 -鲎试剂与合成基质的偶氮显色法 (L AL)测定其血清内毒素水平。实验结果显示 :在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 ,与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重症肝炎与慢性肝炎中重度组的血清 GM-CSF水平升高 (P<0 .0 5 ) ,而慢性肝炎轻度组 ,血清 GM- CS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在重症肝炎组中 ,血清 GM- CSF水平与 TNF- α水平和内毒素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r=0 .4 36 9,0 .5 70 5 ) ,而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r=- 0 .4 0 72 ,P<0 .0 5 ) ;在慢性肝炎中重度组中 ,血清 GM- CSF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 (r=0 .6 0 6 0 ,P<0 .0 5 ) ;在肝硬化组中 ,GM- CSF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r=- 0 .5 137,P<0 .0 5 )。提示 :1GM- CSF在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中可能起到免疫激活作用 ,通过激活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反应 ,间接造成肝细胞的损害 ;2 GM-CSF与重症乙型肝炎发病关系密切 ,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血症有关 ;3GM- CSF可能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58例慢性乙肝病人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及拉米夫定组,联合治疗组用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疗程12个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2 U肌肉注射,每2 d/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用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疗程12个月。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HBeAg转阴率及抗HBe阳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与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