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5种菌落形态与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菌落形态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细菌鉴定采用常规手工法或API20NE鉴定系统,药敏试验为K-B法。结果:统计分析3年中从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256株,其中典型型菌落占48.4%,黏液型菌落占35.9%,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0.3%和12.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黏液型菌落检出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症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减少感染症的发生,对传染源的监测十分重要,这就需要一种可靠的菌株分型法。本文应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的分型血清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对各型的药敏谱进行比较,发现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与血清型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从而药敏谱的分析又可对血清学分型起一个验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假单胞菌感染的不同血清型、细菌素型、噬菌体及质粒的耐药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耐药谱选用K-B法和MIC;血清学分型采用国际抗原分型系统(IATS)20种标准血清;细菌素分型指示P1/1/P1/18;鉴定试剂采用API20NE或VITYEK-IMSGNI卡;噬菌体分型采用琼脂平板点滴法;质粒提取参照Birboim Taiahashi介绍方法。结果:64例肺心病患者假单胞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43.75%),并对第一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明显增高,对氧哌嗪青霉素和氟哌酸敏感;28株PA血清分型以PA6型居多(32.3%),其次为PAI(28.6%);PA噬菌体分型率为64.3%,一菌一型8株,二菌同型4株,三菌同型4株;PA细菌素分型,121111细菌素最为多见(42.9%),并分离出4.0、2.0、1.8、1.7mdol质粒带。结论:PA耐药性与其血清型和细菌素型无相应关系,不同血清型PA同源性不同;PA血清型与细菌素型亦无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某ICU病房内铜绿假单胞菌交叉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ICU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传播规律。方法 应用生物、血清、耐药谱和质粒谱等分型方法对某ICU病房从患者和周围环境分离到的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的四种分型结果显示.质粒谱分型和血清分型的一致性较好,7株菌具有相同的血清型和质粒谱型,说明此次医院内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来源于氧气湿化瓶液体,并通过患者周围物品及陪护人员手接触发生交叉感染的同一克隆菌株。结论 质粒分型和血清分型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生物分型和耐药潜分型有不足,但作为实验室的常规方法对早期发现流行株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加强医疗器具及周围环境消毒和陪护人员管理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方法收集2005年1月~6月从各科ICU内分离出的21株铜绿假单胞菌,提取DNA后进行RAPD分型,同时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全部菌株均能产生指纹图谱,分型率100%。2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分为14型,其中9株6型分布于脑外科,3株同型分布于神经内科,4株4型分布于呼吸科,5株3型分布于普外科。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21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阿米卡星等耐药,仅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敏感。结论ICU内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局部流行,RAPD分型技术分型率高、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分型的关系。方法 K-B法检测1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8株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三种基因型,基因型1的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双重耐药,基因型2的菌株均对环丙沙星耐药。结论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可以获得菌株的耐药表型信息,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追溯耐药菌株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mucA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菌落形态、藻酸盐合成之间关系。方法:对58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50株黏液型菌株和8株非黏液型菌株)mucA基因进行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并用比色法测定58株细菌藻酸盐浓度。结果:细菌mucA基因突变总发生率为100%,能够影响氨基酸编码的有意义突变在非黏液型菌株中未能检获,在黏液型菌株中为32%(16/50);共发现14个突变位点,其中导致氨基酸编码发生改变的位点有5个,其余为沉默突变;黏液型菌株藻酸盐含量较非黏液型细菌显著增加(P<0.01),发生了有意义的mucA基因突变的菌株,藻酸盐合成较发生无意义突变的菌株显著增加(P<0.01)。结论:mucA突变与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菌落形态以及藻酸盐合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分布,方法;采集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各类标本共2153份,按常规进行分离鉴定,并将分离出的360株铜绿假单胞菌使用全部20个系列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型分型。结果:36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总分型率为98.33%(354/360),除地面水6株型待定外,其它均可分型,而且从各类标本中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均以6,11,1,2,19,4型常见,结论:外环境地面水,医院环境,分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PA),调查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的情况,为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直接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8~2009年分离的18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分布;通过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进行抗菌谱分型;再采用PAPD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标本主要来自ICU、烧伤科、呼吸内科等.从痰液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占58.9%,其次伤口分泌物标本占18.9%、中段尿16.7%,其它类型标本占5.5%.抗菌谱分型分为5型.180株铜绿假单胞菌用RAPD分型共得178株,分型率98.9%(178/180),分为9种类型:Ⅰ~Ⅸ.结论 RAPD分型技术对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分型率较高;同一抗菌谱型的基因型可能不同,同一基因型的抗菌谱也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院内感染报告日益增多已经引起广泛重视。随着抗生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菌株不断上升。因此对临床菌株作抗生素敏感及血清型分析对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确定同源菌、消灭传染源、在控制院内感染中有重要作用[1]。我室将1992年1月~1994年11月标本中收集的109林铜绿假单胞菌做药敏试验及血清分型,并将1994年1年来确定的院内感染的力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病区统计菌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107株铜绿假单胞菌自门诊及住院患者感染部位标本分离,2株来自氧气湿化瓶和呼吸机。2分型血清购于卫生部成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外科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差异,探索其与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4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4种稀有位点核酸内切酶结合的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临床分离的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组分型.结果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占外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85.7%;PFGE基因组型A菌株占全部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61.2%,为主导基因组型,该基因组型全部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敏感,对左旋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耐药;PFGE基因组型H、P菌株对6种以上抗生素耐药;PFGE基因组型I和J菌株对所测9种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4种稀有位点核酸内切酶结合的PFGE基因组分型可以作为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监控和鉴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对某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 14 6株铜绿假单胞菌选用 12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 ,实验采用K B法按NCCLS标准进行。结果 亚胺培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较强 ( >70 %) ,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 ( 86 3 %)。抗菌作用较差的抗生素为头孢噻肟 ( 6 8%)、头孢曲松 ( 11 0 %)。结论 某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株和耐药率逐年上升 ,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呼吸病区1999年12月-2000年12月间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中检出的8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敏感性较强的为环丙沙星100%、妥布霉素95.3%、头孢哌酮90.6%、哌拉西林90.6%。其分型结果显示,85株铜绿假单胞菌分成3个血清型和4个基因型,两种分型结果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其中72株具有相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并与同时期环境中分离的5株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318株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变化,有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我院2001年至2003年分离出31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细菌菌落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法国Bio Merieux公司的ATB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结果 318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29.9%)和呼吸内科(26.1%),敏感性最高是亚胺培能,其次是阿米卡星(23.5%),多重耐药性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常见菌之一,危重患者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对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治疗可首选亚胺培能,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郑州市2家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特征及其与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郑州市2家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51株非克隆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筛选出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ERIC)-聚合酶链反应(PCR)对51株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的危险因素。结果5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产ESBLs菌株22株,产ESBLs菌株阳性率为43. 1%。51株铜绿假单胞菌ERICPCR同源性分析显示I型29株,Ⅱ型17株,Ⅲ型5株。单因素分析显示,内科来源的菌株中产ESBLs阳性菌株所占比例(59. 2%)显著高于ICU来源的菌株(20. 0%)(P <0. 05),ERIC-PCR分型I型菌株产ESBLs阳性率(55. 2%)显著高于Ⅱ型菌株(23. 5%)及Ⅱ、Ⅲ型菌株之和(27. 3%)(P <0. 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ERIC-PCR分型I型、内科来源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郑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内科多见,性别分布上以男性患者为主,同源性分析以Ⅰ型和Ⅱ型为主,内科来源及ERIC-PCR分型Ⅰ型菌株是郑州地区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产生ESBL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海军潜水人群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遗传基因型,明确海军潜水人群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株的流行特征.方法 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以铜绿假单胞菌7个管家基因acsA、aroE、guaA、mutL、nuoD、ppsA和trpE内部特定核酸片段作检测靶,对随机抽样海军潜水员携带的64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目的基因扩增和测序,应用Pseudomonas aeruginosa MLST数据库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以获得检测靶基因的多位点序列信息;应用Bionumerics 4.0的LIAN,SplitsTree和eBURST分析程序对获得的MLST进行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以获得流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 6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可分为19个ST型,11株未能分型;其中ST274和ST260是优势克隆株,分别占18.75%(12/64)、15.62% (10/64).结论 海军潜水人群携带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遗传多样性和优势基因型,MLST分型对于研究海军潜水人群携带的铜绿假单胞菌遗传差异与流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眼科临床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2009年眼部感染患者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4株,其中来自角膜62株(占50.00%),结膜38株(占30.65%),玻璃体和房水20株(16.13%),其他4株(占3.22%)。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利福平耐药严重,对环丙沙星仍较敏感。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角膜感染较常见的致病菌,其对眼科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科学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68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菌株来源、感染科室的主要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68例患者共分离出129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71株来自呼吸科送检标本;感染科室主要为呼吸科、ICU病房、神经内外科,其中呼吸科最多。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尤其是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同时出现一定比例的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菌株,耐药率达到6.2%和6.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属于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采取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措施,有效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MicroScan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能力。方法 用MicroScanAS 4分析系统按常规鉴定 2 5 7株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黏液型 6 5株、非黏液型 1 92株 )并与传统方法鉴定结果比较。结果  82 8% (1 5 9株 )的非黏液型及 78 5 % (5 1株 )的黏液型菌落的铜绿假单胞菌可被系统正确鉴定 ,4 7株 (1 8 2 % )细菌不能被系统正确鉴定。黏液型与非黏液型菌落鉴定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6 1 5 2 ,P >0 0 5 ) ,鉴定板培养 4 8小时后鉴定结果的正确率高于培养 2 4小时后的鉴定结果 (P <0 0 5 )。结论 MicroScan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在用于鉴定铜绿假单胞菌应将鉴定板培养时间延长至 4 8小时 ,以提高系统鉴定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假单胞菌感染的不同血清型、细菌素型、噬菌体及质粒的耐药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特性。方法:耐药谱选用K-B法和MIC;血清学分型采用国际抗原分型系统(IATS)20种标准血清;细菌素分型指标P1/1-P1/18,鉴定试剂采用AP20NE或VITTYEK-IMSGNI卡;噬菌体分型采用琼脂平板点滴法;质粒提取参照BIRBOIMTAIAHASHI介绍方法。结果:64例肺心病患者假单胞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43.75%),并对第一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明显增加,对氧哌氢青霉素和氯哌酸敏感;28株PA血清分型以PA6型居多(32.3%),其次为PAI(28.6%);PA噬菌体分型率为63.3%,一菌一株型8株,二菌同型4株,三菌同型4株;PA细菌素分型,121111细菌素最为多见(42.9%);并分离出4.0modol、2.0modol、1.8modol、1.7modol质粒带。结论:PA耐药型与其血清型和细菌素型无相应关系,不同血清型PA同源性不同;PA血清型与细胞素型亦无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