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人类最常见疾患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椎板切除术,仅在我国每年就有20~40万此类病人接受这一手术,然而临床疗效却远非理想,且并发症多,患者创伤性大。近年来,显微外科的发展使显微椎间盘摘除术日益普及,目前国内最先进技术是“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1],它主要是通过切割抽吸椎间盘内的髓核而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年来我院开展此项技术治疗6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男39例,女27例。年龄24~50岁,平均37岁。病史3个月至7年,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均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介入治疗及微创手术发展迅速 ,特别是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 percutaneous lumber discectomy,PLD)广泛开展 ,给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但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椎间盘炎是其中较严重的一种。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12月门诊诊治 PL D术后椎间盘炎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3 8~ 5 2岁 ,平均 47岁 ,均在外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L4~ 5 2例 ,L5 ~S1 4例 ,伴典型根性痛症状并于外院行 PLD术。术前 CT与 MRI均可见椎间盘团块状后突 ,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 ,3例…  相似文献   

3.
4.
报告经皮椎间盘摘除术( PLD) 治疗腰4,5 椎间盘突出症148 例患者的结果。穿刺成功率100 % ,显效率78 % ,总有效率96 % 。认为病例的选择、精心的术前准备、确定好穿刺点距离及进针角度等操作技术的提高对手术的成功率至关重要。论证了PLD 加用胶原酶溶解术的治疗机理,并提出PLD 对设备要求简单,患者恢复快,疗效显著,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十多年来开展的介入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见效快的优点[1-3].  相似文献   

6.
报道63例经皮穿刺腰_5—骶_1椎间盘切割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采用经皮直接穿刺法,22例采用经皮髂骨翼钻孔法穿刺。结果:直接穿刺成功率90.2%;髂骨翼钻孔法与髂骨翼钻孔穿刺法相比,手术简单,时间短,创伤小,髂骨翼钻孔穿刺法,手术区较大,切割量较多,疗效好,但较直接穿刺法手术难度大,创伤大。  相似文献   

7.
裴敏  朱杰  王琨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068-306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后入路法臭氧注射术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我科进来经CT引导下后入路法穿刺03注射术对L5/S1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实施盘内注射O35ml~10ml,椎管内O3注射10ml~15ml,浓度为45μg/ml。结果:后入路法O3注射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操作方便、简单,穿刺准确率高,疗效好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后入路法臭氧注射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斌  卢丽  张玉莲 《华夏医学》2004,17(4):629-630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PLD)自1975年Hijikata首次报道成功后,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先后报告临床应用经验.使此疗法成为当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手段。我院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应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章才军  朱耀楚 《浙江医学》1996,18(5):260-261,268
采用经皮穿刺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8例,术后随访3-30个月,疗效优良率为94.9%,未出现并发症,该手术方法简单、安全、组织损伤少,术后恢复快,较传统的外科手术效果明显提高,并讨论了该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机制和手术要点等。  相似文献   

10.
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要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盘旋切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22例共24个椎间盘,进行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治疗,随访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年,优良率95.5%.结论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PLD是损伤小、恢复快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③明确L_5—S_1椎间隙的正常宽度,以期有助于该部位间盘退变的早期诊断,对20—30岁正常男性70例、女性50例侧位平片进行了L_5—S_1椎间隙高度的观测。实测数据均值和标准差如下:男性0.98cm,标准差0.11cm;女性0.95cm,标准差0.12cm。L_5—S_1/L_5比率均值男性0.299,标准差0.040;女性0.309,标准差0.027。L_5—S_1椎间隙高度等于L_(1-2)或>L_(1-2)椎间隙高度者,男性占89.0%,女性占96.0%。前述参数亦适用于20岁以下、16岁以上年令组。  相似文献   

13.
作者解剖观察了32例成人男性的锁骨下静脉的锁骨下段。锁骨下静脉与锁骨的交叉点位于肩峰或肩锁关节至前正中线的中点稍内侧,肩峰或肩锁关节至胸锁关节连线的内、中1/3稍外侧。在交叉点和环状软骨与胸骨颈静脉切迹连线的中点之间,作一连线,此连线在锁骨下方的延长线即是锁骨下段的体表投影。  相似文献   

14.
使用波长1.06um的Nd:YAG激光(光纤直径600um),于1993年3月将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应用于临床。首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均随访6个月;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结果为优7例、良3例,即刻及近期疗效满意。术中采用实时超声监视激光辐射汽化过程,有助于提高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另就PLDD技术的治疗作用机理、病例选择、此技术的优越性、激光辐射要素、实时超声监视的特点及疗效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仪治疗4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平均4.5mo随访,优良率87.7%,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基少,恢复快,可重复,不造成神经根粘 及硬脊膜纤维化,不破坏脊柱稳定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32例(33个椎间盘)手术证实的腰椎椎间盘脱出的CT图像,诊断正确率90.6%。基本征象是:椎间盘向后突入椎管,其阴影超过椎体缘,伴有硬膜外脂肪、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受压和移位,部份病例突出的椎间盘内有钙化,文中还讨论了不典型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殊性,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提供资料。方法:从1986~1999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1例,经CT手术证实骨化型4腰椎间盘突出症占60例,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经平均4.25a的随访,优37例,良16例,进步7例。结论: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针对其特殊性,采取可行性手术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在不同年龄段的CT表现。方法选取192例临床和CT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病人的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记录不同年龄段椎间盘退变的类型、部位、程度及周围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0岁以下64例,40~60岁92例,60岁以上36例。40岁以下组与40~60岁组、60岁以上组椎间盘病变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2.82、40.34,P〈0.01);各年龄组病变椎间盘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6.17~20.18,P〈0.05);40岁以下组与40~60岁组、60岁以上组病变椎间盘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2.77、13.82,P〈0.01);40岁以下组与40~60岁组椎间盘突出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7.94,P〈0.01)。结论腰椎间盘退变的CT表现与病人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手术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58例采用局麻和硬膜外麻醉方法接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病人术前、术后第1天以及术后第3天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采用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的手术病人CD4 亚群数量下降,CD4 /CD8 比值下降(t=2.220~3.450,P<0.05);术后第3天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病人在同一时段的CD4 、CD8 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都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对手术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动脉、静脉顺、逆行穿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1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男 1 4具 ;女 7具 )观察了胫神经血管鞘的位置关系 ;动脉、静脉的伴行关系及管径 ;首次以股骨下端连线为标志测量了有关长度和距离 ( cm)。结果 :( 1 )胫神经在窝上部位于血管鞘外侧 ,在中部与血管鞘前后重叠 ,在下部则位于血管鞘内侧。 ( 2 )动、静脉由上而下的伴行关系可分为两型。 型 :先并列后重叠再并列 ,占 73.81 %。 型 :先重叠后并列 ,占 2 6.1 9%。 ( 3)血管直径及上方并列段有关数值 :动脉上端直径 ( cm) :男 0 .73± 0 .1 9,女 0 .64± 0 .1 9。动脉下端直径 :男 0 .54± 0 .1 1 ,女 0 .52± 0 .1 2 ;静脉上端直径 :男 0 .92± 0 .1 5,女 0 .72± 0 .1 9;上方并列段长度 :男 5.0 7± 2 .0 5,女 5.80± 2 .63。到标志线距离 :最高点 男 1 1 .94± 1 .70 ,女 1 0 .99± 1 .62 ;中位点 男 9.30± 1 .75,女 8.0 9± 1 .59;最低点 男 6.69± 2 .2 2 ,女5.1 8± 2 .43。结论 :后入路的动、静脉穿刺只适于 型。结合上方并列段的有关数值可在动脉的体表投影上准确确定穿刺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