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将9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行PICC置管,对照组50例,行周围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住院期间输液穿刺次数为(6.13±1.4),留置时间为(28.5±4.6)d;对照组穿刺次数为(27.52±6.5)次,留置时间为(2.9±0.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3,15.1;P〈0.01);实验组导管机械性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4%,对照组为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P〈0.01);实验组无一例发生低血糖,每3天体重增长值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为需要中长期静脉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2.
潘文青 《当代护士》2018,(8):162-164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的活产新生儿~([2])。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PICC技术应用于  相似文献   

3.
马晓艳 《全科护理》2010,8(5):396-397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板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发生断管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20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患儿发生断管,发生率2.42%;将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导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置管部位、导管固定情况及后续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导管外固定不良是发生PICC置管断管的主要原因;断管部位以圆盘与导管连接处占首位;下肢PICC置管发生断管较上肢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也可导致PICC断管发生。结论 :规范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固定,实施标准化的维护流程,加强对不同部位PICC置管的风险管理,才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总结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经验.置管前主要护理措施为:正确掌握置管的适应证,征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好同意书,选择好置管的静脉(最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后主要护理措施为:预防感染,保持管道通畅、固定,采用正确的导管冲洗和封管方法,防止导管移位、堵塞和断裂.中心静脉置管是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护理技术,对于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妥善固定,做好导管护理是PICC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总结2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置管期间易出现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堵管、导管异位等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要点是护士要有娴熟的置管技术,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换药,输液中止时正压封管,脂肪乳剂输注时加入适量低浓度肝素,以减少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应用的护理及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措施。方法将PICC置管的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与同期经周围静脉留置输液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患儿在静脉穿刺次数、低体温、低血糖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ICC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g以下的新生儿,成活率低。本文就我院2002年7月~2006年12月共收治VLBWI 16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辉 《护士进修杂志》2000,15(4):308-308
1994年5月~1999年1月,我们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16例,出生体重均在1500g以下,其中2例体重仅为750g。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护理措施11 保暖 极低出生体重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外界温度适应能力差,体温多数偏低或体温不升,因此应注意保暖。(1) 体温不升的患儿,应尽早置于暖箱中保暖,并据体重调节箱温。对体重为1200~1500g的患儿箱温为32~34℃,750~1200g的患儿箱温为33~35℃。相对湿度为50%~60%(2) 注意调节病室的温度,一般室温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可增加至27~28℃。…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符合插管指征,取得家长同意后使用PICC置管术的护理,包括掌握患儿病情,避免操作中患儿病情突变,提高穿刺成功率,确保送管顺利,避免穿刺部位出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防止堵管等技术。认为细心的放置导管、负责的进行监护是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刘丹  李秋芳  章哲 《护理与康复》2014,13(6):554-556
总结6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护理重点为置管前对家长做好知情告知及健康宣教,完善环境、物品及脐带准备;置管时正确安置患儿体位,配合医生行脐静脉置管,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置管后做好导管维护,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掌握拔管指征并做好拔管后脐部护理。67例患儿脐静脉置管均顺利,导管平均留置时间6.5d。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在新生儿死亡率中仍据最高[1]。近三年来我科重视综合管理 ,着重早期预防性治疗 ,使VLBWI的存活率达到较好的水平。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1997年1月至1999年10月在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VLBWI33例 ,占医院总出生活产数9633的3.43‰。男15例 ,女18例 ;胎龄35周~37周6例 ,<32周27例(其中<30周有10例 ,占30.3 %)。孕周最小27周+6天 ,体重最低为1090克 ;33例中30例生后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史 …  相似文献   

15.
极低出生体重儿腋静脉穿刺的护理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穿刺问题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往新生儿的静脉穿刺常选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及术后病人的锁骨下静脉。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发现这些部位静脉穿刺后,静脉针留置时间不长,虽然锁骨下静脉穿刺保留时间长,但操作复杂,不易成功。而腋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月7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护理措施. 结果:本组患儿出现呕吐10例,腹胀11例,排空慢8例,吸入综合征2例,低血糖1例,胃管位置异常1例,经及时处理,并给予精心护理.均好转. 结论:喂养过程中各环节加强管理注重喂养期间异常情况的处理,对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围产专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极低出生体重儿被抢救治疗存活。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皮肤柔嫩,角质层很薄,受压时间过长或受大小便等污物的刺激,易破损而引起感染。皮肤是细菌侵入身体的一个途径,严格的皮肤护理是防止感染的重要环节,不可被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infant,VLBWI)院内感染特征,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58例VLBWI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特征及感染发生的原因。结果58例WLBWI住院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60.34%,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占88.47%),以肺部感染(占82.90%)为主;感染时间主要在出生后21d内。机械通气、经外周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v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阿氏评分≤7分、使用氟康唑及胎膜早破的VLBWI感染率较高(均P〈o.05)。结论VLBWI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为肺部感染,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出生后21d内;机械通气、PICC、阿氏评分低、胎膜早破等是VLBWI感染的主要因素。应加强VLBWI出生后3W内的感染控制,尽量减少对患儿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加强围生期保健,降低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全部患儿监测呼吸暂停、血糖紊乱情况、贫血、视网膜病变(ROP)、院内感染等,并进行防治。结果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存在1种以上并发症,呼吸暂停62例,血糖异常88例,贫血82例,ROP11例20眼,院内感染16例。住院期间死亡6例,其中院内感染2例。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病应重视。院内感染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改进PICC穿刺部位皮肤护理措施并探讨其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便利选取护理措施改进前(2015年7月—2016年6月)住院且应用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0例为对照组,护理措施改进后(2016年7月—2017年6月)住院且应用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0例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0.5%葡萄糖酸氯已定醇消毒,“三明治”固定法,按需更换敷料等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PICC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发生浸渍、接触性皮炎、机械性损伤和毛囊炎、穿刺点感染的例次, 计算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保证患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