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正> 肌性斜颈(简称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而致头向侧方偏斜并旋转,久之造成患侧头颈部发育不良,面部不对称,头颈屈向患侧影响颈部正常功能及美观,一般需手术治疗,我院自1982年6月至1990年10月收治肌性斜颈62例,改变传统的胸锁乳突肌抽出手术方法,采用单纯切断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及锁骨头手术方法,采用单纯切断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及锁骨头手术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本文仅就其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进行讨论。 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单头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大块组织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5具(50侧)成人尸体所进行的解剖学观察与测量,从肌皮动脉“缘支”同样也是肌皮瓣血供主要来源这一新的观点出发,在手术设计上将肌皮瓣的肌蒂改为复合组织蒂,并提出了保护“缘支”的手术操作方法,从而扩大了皮瓣的应用面积。根据胸锁乳突肌两个头的可分离性,手术中安全地切取了单头胸锁乳突肌皮瓣,并用以修复颌面部大块组织缺损获得成功,这不仅保留了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功能,防止术后出现“歪颈”,而且有的病例还用胸骨头代替嚼肌,通过保留其运动神经,使已缺损的嚼肌生理功能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3.
1例颈内静脉双腔导管脱落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患者 ,女 ,78岁。 2 0 0 0 -0 7-0 4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晚期收住。血液化验 :尿素氮 1 4.61mmol·L- 1,肌酐 586.74μmol·L- 1,血红蛋白 8.8g·L- 1,白蛋白 2 0 .3 0g·L- 1,需行血液净化治疗。 8月 1 2日患者在夜间睡眠时下意识将颈内静脉双腔导管拔出 ,血液溢出。幸被夜班护士及时发现并处理 ,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处理方法 :置管时应选择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及锁骨上缘共同围成的三角形顶点作为穿刺点 ,并沿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试穿颈内静脉 ,见暗红色回血后 ,沿导丝送入双腔管 ,以缝皮针将双腔导管固定于皮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评估手法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临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2例临床诊断为CMT的患儿,对比首次确诊时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超声弹性评分及手法推拿治疗3个月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弹性评分变化.结果:手法推拿治疗前后,患侧胸锁乳突肌弹性评分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  相似文献   

5.
患儿 男 ,出生 12天 ,第一胎臀位产。因发现患儿头始终偏向右侧与右颈部肿块就诊。查体 :患儿发育正常 ,一般情况好 ,头向右侧偏斜 ,下颌转向左侧 ,颜面部不对称 ,右侧胸锁乳突肌中下部可触及一红枣大小硬性肿块 ,无红肿、压痛 ,颈部活动受限。超声检查 :显示患儿两侧胸锁乳突肌明显不对称 ,右侧胸锁乳突肌中下位局部肌肉挛缩 ,呈梭形改变 ,范围大小约 1 3cm×2 2cm ,内部回声较周围的正常肌肉回声水平增强 ,光点分布欠均匀 (图 1)。超声诊断 :右侧肌性斜颈。临床随访证实。  讨论 :斜颈 (torticollis)是婴幼儿一种常见疾病 ,它是由于一…  相似文献   

6.
男性 ,35岁 ,工作中被轧钢机内约 10 0 0℃的钢条弹出刺烧伤颈部右侧 ,自救时引起衣裤着火燃烧 ,又致左前臂、双手、左下肢烧伤。于伤后 4h收入我院。入院时查 :一般情况良好 ,心肺腹部体检无异常。颈部右侧 13cm× 6cm创面 ,上缘达下颌缘 ,下缘距锁骨 8cm ,创周组织炭化 ,创底部可见胸锁乳突肌部分断裂 ,颈动脉搏动可触及 ,颈阔肌及胸锁乳突肌均有部分损伤。其余创面红白相间。诊断 :颈部右侧高温钢条刺烧伤 ,左前臂、双手及左下肢深 Ⅱ 度烧伤 3%TBSA。入院后简单清创及抗感染治疗 ,于伤后 1d在全麻下行颈部创面清创斜方肌皮…  相似文献   

7.
王天生  顾东胜 《武警医学》1994,5(6):348-349
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并发性咽喉瘘武警浙江总队医院五官科王天生,顾东胜,季苓(嘉兴314000)肌皮瓣转移术是把带有血管的皮肤、肌瓣,通过局部转移或移位的方法,来修复邻近或远位的组织缺损。我院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咽喉癌切除术后并发性咽喉瘘2例,效果满...  相似文献   

8.
秦晓辉  陈燕 《武警医学》2015,26(2):156-158
 目的 研究喉罩置入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的影响, 寻找喉罩全身麻醉下, 颈内静脉穿刺适合的入路, 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择喉罩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30例, 应用超声波扫描术,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和锁骨上窝2 cm位置, 头部偏转0°、30°、60°和最大角度, 在喉罩置入前后分别测定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和动脉重叠率。结果 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和锁骨上窝2 cm位置, 随患者转头角度的增加, 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逐渐减小(P<0.05), 动脉重叠率逐渐增高(P<0.05)。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位置, 喉罩置入后, 与相同转头角度喉罩置入前比较, 动静脉夹角明显减小(P<0.05), 而动脉重叠率明显增高(P<0.05)。锁骨上窝2 cm位置, 喉罩置入对动静脉夹角和动脉重叠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转头与喉罩置入充气可改变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 增加穿刺难度, 了解这一变化规律有助于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 降低颈内静脉穿刺时误伤颈总动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正> 胸锁乳突肌在颈部各方向运动中作用如何,各家众说纷云,乃由于前人主要采用解剖推断、刺激、临床对比等经典方法的限制。有鉴于此,作者应用国产肌电图仪对60名健康男女青年的双侧胸锁乳突肌功能进行了肌电图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呼吸肌耐力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呼吸肌疲劳及其效应 呼吸肌分为吸气肌和呼气肌,吸气肌主要是膈肌、肋间外肌和胸锁乳突肌,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肌,另外还有辅助呼吸肌包括颈部、背部及肩部肌肉.  相似文献   

11.
1病例简介患者女,47岁,因发现颈部无痛性肿块2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皮下扪及大小约2cm×1cm肿块,边界欠清,质地柔软,无明显红、肿、热、痛,表皮无破溃、渗出,无头部活动障碍等症状。超声检查显示右侧颈部皮下胸锁乳突肌边缘探及一大小约2.4cm×1.4cm低回声团,内部可见管状无回声区及范围约0.8cm×0.6cm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下三角即颈部的后三角部分,为颈根的一部分,与胸腔入口及腋窝相连。肩胛舌骨肌的下腹肌形成其上界,斜方肌的锁骨附着处为其外缘,位于胸锁乳突肌深处的前斜角肌外侧缘形成其内缘。锁骨、锁骨下肌、前锯肌第一个指状突和第一根肋骨构成底部,中后斜角肌形成了肌肉底层。在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水平前、中斜角肌之间形成了臂丛根。颈内静脉位于斜角肌上方而颈动脉是在颈长肌上方。颈横动脉穿过这一三角区。在锁骨下三角下部,因为斜角肌附着第一肋骨,前斜角肌把锁骨下动脉和锁骨下静脉分开。锁骨下肌附着在锁骨之上,胸肌在前,前锯肌和肩胛提肌在后。臂丛神经病变CT最重要的用于有臂丛征象的癌症病人。如果没指示有复发或转移的肿瘤,不  相似文献   

13.
例1,男,37岁,维吾尔族农民。因左颈部无痛性肿块3年入院。查体:左颈部包块性隆起,可触及一8×6cm椭圆形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质地柔软,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囊性感,活动度大。颈活动不受限,周围淋巴结不肿大。术中见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与肌肉组织粘连,完整摘除。病理报告:颈部原发性包虫囊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颈路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60例ASAⅠ或Ⅱ级一侧锁骨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行经颈路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组(A组)和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组(B组)。A组在锁骨上4及胸锁乳突肌外缘2交叉点垂直皮肤进针,探及异感后回吸无血,注入0.5%罗哌卡因20ml,然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穿刺针沿下方2-3颈筋膜浅层注入0.5%罗哌卡因5ml。B组在锁骨上2肌间沟处进针,探及异感,回吸无血,注入0.5%罗哌卡因25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采用VAS评估术中切皮、骨性操作、缝皮等时间段感觉阻滞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A组操作时间长于B组(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A组短于B组(P<0.05)手术操作中(VA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结论:经颈路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法,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作者治疗一例颈前雷管炸伤,48小时后住院。患者自颈前上1/2至颌下区深达咽喉开放创口,其间组织荡然无存,气管残端在甲状腺区下部开放,污染严重。入院后先行输液,输血后行手术治疗。全麻下清创,用右侧胸锁乳突肌残余肌瓣及左胸锁乳突肌内侧头肌瓣修补咽喉腔,气管残端开放於重建之咽喉腔内,然后采用右侧胸大肌区之肌皮瓣,并带胸大肌胸骨部肌瓣及血管神经蒂,於隧道下拉出创口行缝合修补,并放置引流,9日拆线一期愈合。预计半年后行喉再造。作者最后进行了讨论。附有像片(手术前后比较)  相似文献   

16.
成年男尸,胸骨肌在胸固有筋膜覆盖之下,位于胸大肌表面,双侧呈“人”字形,上端向内倾斜排列在胸骨左右(见图)。在目前资料中尚属少见。左右胸骨肌与前正中线夹角分别为16°和18°。胸骨肌上端肌腱在左胸大肌肌束间潜行36.90mm后跨中线与右胸骨肌肌腱融合,向上越过右胸锁关节与胸锁乳突肌胸骨起始部相续。两肌下端皆在第六肋软骨高度  相似文献   

17.
米新 《民航医学》1994,4(2):19-21
小儿肌性斜颈的主要因素是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及分娩损伤和胎位不正,导致头倾向患侧或伴有前屈、后仰,下颌及颜面旋向健侧,早期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可发现梭形肿块,逐渐挛缩突出如条索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颜面不对称畸形和代偿性的胸椎侧凸。治疗原则是舒筋活血、软坚消肿和纠正斜颈。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tial torticollis)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0.3%-1.9%。多是由于产伤造成颈部血肿、机化,以致胸锁乳突肌硬化、挛缩,使头颈向一侧偏斜,严重者出现面部畸形,甚至斜视等,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胸锁乳突肌部分切除及软组织松解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术方法,但这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术后严格的护理和艰苦的功能锻炼则是矫正彻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部分。术后的护理配合对患儿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SCM)挛缩导致头部向患侧偏斜、颈部扭转、面部及下颌偏向健侧的疾病,病理特征是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及纤维化.本病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0.3%~1.9%[1],右侧受累多见[2].若早期失治,可出现面部、颈椎的发育不对称,影响面部美观并导致头颈部的功能异常.本文总结7 例CMT患儿的MRI特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自2005年以来,采用胸锁乳突切断延长及颈阔肌“Z”字缝合术纠正斜颈并恢复颈部“V”形外观。手术治疗36例。术后按严重程度不同分别采用颈托外固定、颌枕牵引、石膏外固定1-3月。结果 36例患者中,优33例,良2例,差1例。结论 学龄前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经过综合治疗可以达到相当的矫形美容效果。采用胸锁乳突切断延长及颈阔肌“Z”字缝合术矫正斜颈并恢复颈前“V”形外观。新的手术方式疗效确切,采用皮内缝合伤口瘢痕小,恢复了女性患者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