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延海 《医学信息》2010,23(4):1055-1056
近年来,非生物型人工肝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临床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灌流、分子吸附再循环等.但一些危重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后很快出现肝性脑病,病情进一步进展.为此,我们对连续性血液滤过在重型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观察和回顾性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血液吸附:指溶解在血液的物质被吸附到具有丰富表面积的固态物质上藉以从血液中清除毒物。血液灌流设备主要由血液灌注机、附件(动脉和静脉管路等)及血液灌流器组成。常用的灌流器有两种:一类是活性炭,一类是合成树脂。活性炭主要由椰子壳为原料制成,其他还有石油、木材、聚乙烯醇、骨骼、糖类等。吸附树脂是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包括中性、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血浆置换:将患者的血液抽出来,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弃去血浆,而把细胞成分以及所补充白蛋白、血浆及平衡液等回输体内,以达到清除致病介质的治疗目的。目前多采用膜式分离法进行治疗,膜式血浆分离器是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空心纤维型或平板型滤器,该孔可准许血浆滤过,但能阻挡所有的细胞成分。连续性血液净化:经高通透性的血滤器进行连续性的血液滤过治疗,能缓慢、持续的清除中分子物质,精确的控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清除炎性介质和中分子毒素,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影响颅内压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伴有肾衰的肝病患者。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用于临床的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联合使用了上述血液净化技术,由白蛋白再循环系统、活性炭、树脂和透析等方法组成,能清除脂溶性、水溶性及与白蛋白结合的大、中、小分子量的毒素,同时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有较好调节作用。生物型或组合生物型人工肝:生物人工肝一般先用活性炭吸附或血浆置换去除患者血浆中的部分毒性物质,再与反应器中的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种把非生物型与生物型人工肝结合的装置即所谓组合型生物人工肝。非生物人工肝:在临床研究方面,非生物人工肝技术日趋规范和成熟,方法日益多样化,并更加适合个体化应用。近期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采用缓慢式血浆交换并用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对于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意识恢复是有效的,生存率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采取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1年采取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病例.对其一般资料、入院方式、入住科室、住院时间、临床分型、肝衰竭病因、人工肝治疗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1例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平均年龄49.86±13.17岁,40-50岁年龄组占比最高(24.79%),男女之比3.17:1;肝衰竭的临床分型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71.07%),其次为慢性肝衰竭(12.40%)、急性肝衰竭(11.57%)和亚急性肝衰竭(4.96%),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平均住院时间为23.26±11.71 d,其中慢性肝衰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最长为26.53±12.73 d;平均人工肝治疗次数4.21±3.00次,血浆置换治疗模式使用最多486次,其次为血浆灌流、血液滤过、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血浆透析滤过.结论:进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存在差异,临床分型上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乙型病毒性肝炎仍为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肝衰竭作为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其治疗包括内科综合治疗、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移植和生物干细胞移植等。作为早中期肝衰竭患者过渡到肝移植的重要治疗方法,非生物型人工肝目前已得到国内外的认可与广泛应用。本文重点对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同临床分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衰竭患者3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9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9.5岁。早期19例,中期11例,晚期7例。急性肝衰竭8例,亚急性肝衰竭13例,慢性肝衰竭16例。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方法对37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72 h临床症状、生物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血清转氨酶、黄疸指标等],从而判断临床疗效;并观察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常规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37.50%,亚急性肝衰竭为69.23%,慢性肝衰竭为68.75%。早中晚期肝衰竭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4.21%、63.64%、28.57%。治疗后24 h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 L)、直接胆红素(DBi L)、间接胆红素(IBi L)有下降,PTA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再次复查以上指标较治疗后24 h的ALT、AST、TBi L、DBi L、IBi L有所上升,但较治疗前仍有所下降。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肝衰竭的方法,安全性好,明显提高了救治的有效率,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而各种支持系统疗效不尽相同,也尚未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价体系。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和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3例重型肝炎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或血浆置换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终末期肝病评分值和3个月病死率。结果与结论:①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后总胆红素、胆汁酸、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和终末期肝病评分值均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升高(P0.05)。但单次血浆置换治疗改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率、终末期肝病评分值程度优于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P0.05),而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系统在改善肌酐、胆汁酸、白蛋白方面优于血浆置换治疗(P0.05)。②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组和血浆置换组3个月实际病死率分别为63%,56.5%(P0.05),两者之间无优劣区别,但显著低于3个月预期病死率(P0.05),尤其在终末期肝病评分30分的患者中疗效显著。而对于终末期肝病评分≥30分者两种治疗并不能改善预后。结果提示分子吸附再循环和血浆置换均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安全的肝脏支持装置,终末期肝病评分有助于指导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7.
非生物型人工肝主要指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及血液灌流。本文回顾非生物人工肝研究的成果和存在问题,着重介绍新型生物材料、装置和方法的应用概况,总结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现状,提出面临的困难并探讨研究的新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血浆置换治疗急性妊娠脂肪肝3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急性妊娠脂肪肝的治疗中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分析评价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该病中的治疗作用、安全性。方法3例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观察病情变化,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血浆白蛋白、血常规、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以及血浆置换治疗的时机、副作用等。结果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及时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肾功能明显好转,白细胞数明显下降(P<0.05),而PT、APTT、HB、PLt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置换治疗中仅1例次出现皮肤搔痒,1例次出现轻度手足抽搐,无一例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急性妊娠脂肪肝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在病程早期连续应用更能有效地阻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9.
非生物型人工肝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生物型人工肝主要指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及血液灌流,本文回顾非生物人工肝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新型生物材料,装置和方法的应用概况,总结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现状,提出面临的困难并探讨研究的新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人肝细胞离线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探讨其治疗肝衰竭患者离体血浆的可行性,为开展离线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基因的Hep G2细胞为生物材料,将细胞培养于费森尤斯血浆滤过器(Psu-2S)中,构建生物反应器.利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后离体血浆作为治疗对象,先行2h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然后应用构建的生物人工肝系统对其进行实验性治疗.结果 生物反应器建立过程顺利,无菌技术达到要求,细胞培养液离心检测未见细胞漏出,生物反应器外腔液中细胞活力平均达95.6%,细胞增殖旺盛.肝衰竭患者血浆在胆红素吸附治疗前后分别为(176.19±54.14)μmol/L,(50.10±16.8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002),白蛋白、尿素氮、血糖等指标在胆红素吸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在生物人工肝治疗前后,胆红素分别为(50.10±16.85)μmoL/L,(30.27±15.0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9,P=0.000);同时尿素氮(UERA)明显升高(t=15.4,P=0.000);血糖(GLU)明显降低(t=5.67,P=0.0013);白蛋白治疗前后分别为(6.13±2.04)g/L及(7.19±2.42)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134).结论 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细胞繁殖活性良好,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胆红素有较好的吸附及代谢作用并具有一定的蛋白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工肝支持疗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吸附疗法是其中重要方法之一,但所应用的吸附器多为进口产品,价格昂贵。HA大孔吸附树脂血液灌流器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国产血液灌流器,对此我们采用HA大孔吸附树脂血浆灌流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KM880 0型血液净化仪与BIO LIVA3A型生物型人工肝机连接成组合生物型人工肝装置 ,对 4例晚期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共实施 5例次治疗。先进行患者血液血浆置换 ,再经过生物型人工肝处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 ;比较肝功能各相关指标的变化 ,并比较血浆置换后、生物型人工肝处理后回路血中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 ,除 1例次出现过敏反应外 ,未发生其它不良反应。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即刻患者血中总胆红素 (TBIL)、丙氨酸转移酶 (ALT)、氨 (NH3)明显减少 (P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 (HDL)、纤维蛋白原 (FIB)明显增加 (P <0 .0 1) ,治疗后第 3天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明显提高 (P <0 .0 1) ;与血浆置换后比较 ,生物型人工肝处理后回路血中FIB有所增加 (P <0 .0 5 ) ,而NH3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应用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比单纯血浆置换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人工肝的研究已有半世纪之久,自人工肝概念提出以来,人工肝的理念、技术、设备、临床应用等不断更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人工肝的三大类型.本文对其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肝辅助治疗诸如胆红素吸附、活性炭血液灌流、血浆交换、血液滤过和血液透析都曾用于肝衰治疗。但上述疗法均不理想。肝移植虽是一种有效方法,可用于急、慢性肝衰包括肝硬化,但供体来源有限。据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1000例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期间死亡,因此研制采用肝细胞的生物型人工肝(BAL)有效替代肝脏的主要功能以维持患者生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的生物型人工肝大都采用非人体来源的原始肝细胞(动物肝细胞)或由细胞系衍生的人肝细胞。生物型人工肝可为患者提供一种短时的肝脏代谢与合成的辅助,通常为4~7小时。对于待移植患者可逆转其…  相似文献   

15.
812树脂活性炭膜用于人工肝肾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者等已报告812树脂活性炭膜的研制,系活性炭粉与二甲基亚砜、812树脂混合构成,具有吸附和超滤两种功能,及较好血液相容性。本文报告该膜用于人工肝肾方面的体外与体内实验结果。用急性肝衰竭和黄疸家犬作直接血液灌流,证明在2小时能清除血浆氨54.36%、胆红素33.82%,血浆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值(BCAA:AAA)由1.7升至3.0。在超滤液中未检出蛋白,其中钠、钾、氯等电解质与血浆水平相同。本文实验表明812树脂活性炭膜可以用于人工肝、肾辅助装置。  相似文献   

16.
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分会和《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将于2009年3月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届时将邀请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肝病、感染病和血液净化学等专业知名专家学者到会,全面介绍国内外肝衰竭与人工肝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欢迎相关专业人员踊跃投稿和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重庆医科大学人工肝研究室在1979—1984年五年来的研究概况,包括有关模型动物与血液灌流装置的建立、吸附剂血液灌流在模型动物中的疗效观察、新型吸附剂的研制及其体外吸附性能与血液相容性研究、固相酶研究、模型动物在血液灌流中的病理生理变化、血浆分离研究、肝性脑病发病机理的探讨等,并提出了人工肝研究的展望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近几年内对人工细胞在胰岛移植、肝衰及肾衰中的研究情况。在胰岛组织外包裹一层特殊的人工膜,可以允许透过膜岛索及营养液,但大分子量免疫球蛋白却不能透入,起到免疫隔离作用,且胰岛组织在微囊人工膜内生长良好,并不断分泌胰岛素,故解决了组织移植时的排异反应;在吸附剂外包裹一层膜,可以改善生物相容性,但在活性碳血液灌流时能短暂地削弱机体免疫防御机能。在应用人工细胞包膜吸附剂治疗肝衰时,还研究了其对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的吸附情况。在肾衰时活性碳血液灌流可以清除有害的中分子量物质;应用人工细胞酪氨酸固相酶血液灌流可以选择性地降低与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有空的过高的血浆酪氨酸及游离酚。  相似文献   

19.
血浆蛋白分子在单壁碳纳米管无纺膜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碳纳米管的独特表面拓扑结构、化学组成和优异的物理性能已经吸引了众多领域的研究兴趣,以生物医学应用为目标的探索性研究正在迅速形成一个新的方向。我们以血液接触环境下的应用为目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元素分析、以及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与凝血过程密切相关的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新鲜血浆在单壁碳纳米管无纺膜(SWNT膜)表面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单壁碳纳米管无纺膜对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分子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吸附,对免疫球蛋白也显示出一定的吸附性,但是,对白蛋白分子却几乎不吸附。血浆蛋白分子在SWNT膜表面的吸附行为与其在其它碳材料表面和其它大多数生物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显著不同。SWNT膜对血浆蛋白分子的独特吸附作用有可能对后续的血液细胞响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分子物质是指分子量在300~5,000的一类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以寡肽为主的物质,参与尿毒症、急性烧伤毒血症、肝性昏迷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已作为机体内源性中毒程度的评价及筛选血液灌流用吸附剂的可靠指标。 本研究通过血浆静态吸附实验及动物血液灌流实验分析尿毒症和急性烧伤毒血症患者血浆组分的差异以及指导吸附剂的合成,并加以筛选。结果表明: 1.HA-1和HA-2对急性烧伤毒血症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总量清除率分别为54.3%和55.9%;对尿毒症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总量清除率分别为28.2%和27.9%。对应用Sephadex G-15凝胶柱层析中中分子物质各组分总和的清除率,在尿毒症患者为10.7%和16.0%,在急性烧伤毒血症患者为45.9%和49.2%。 2.从凝胶层析图谱来看,与正常人相比,两者在质和量上均有显著差异。异常组分的分子量范围为1,000~1,500,并以此来指导吸附剂的合成。 3.两树脂对大鼠和犬进行了血液灌流,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对血液有形成分、血液生化某些指标均无明显影响;病理切片检查,各主要生命器官均未发现栓塞、坏死。由此可见,两种树脂对急性烧伤毒血症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清除效果,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可用于临床治疗急性烧伤毒血症患者及探索有关治疗病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