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后路360°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302例行后路360°融合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BMI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正常体重组(BMI24kg/m~2),105例;B组为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108例;C组为肥胖组(BMI≥28 kg/m~2),89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病变节段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3、6、24个月采用腰椎JOA评分及ODI评价患者腰椎功能情况。结果 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多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各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8,P=0.193)。其中C组切口相关并发症(切口感染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及翻修等并发症发生率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MI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360°融合术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但BMI≥28 kg/m~2患者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术后住院时间更长,且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罗冬冬  龚凯  程超 《中国骨伤》2011,24(7):582-584
目的:比较可充气式加压敷贴与传统加压包扎对外科手术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其中A组为试验组:年龄38~60岁,平均(55.1±9.5)岁;男13例,女12例;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6例,意外跌伤1例;术后伤口采用气囊加压敷贴包扎。B组为对照组:年龄40~65岁,平均(56.5±9.2)岁;男15例,女10例;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6例,意外跌伤6例;采用传统环扎加压包扎。观察术后12h两组伤口引流量、患肢末梢血氧饱和度及患者满意率,以评价气囊式加压敷贴的加压及止血效果。结果:A组患者术后12h伤口引流量为(77.5±4.6)ml,低于同时间点B组术后伤口引流量(94.3±3.8)ml;术后12、24hA组患者末梢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8.3±1.1)%、(98.9±0.8)%,均高于B组(96.5±0.4)%及(97.0±0.3)%;术后患者满意率A组高于B组。结论:与环扎加压包扎比较,可充气式加压敷贴的加压止血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对患肢末梢血运的影响较小,且术后患者的不适感减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Xa因子活性试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瘀斑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12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4例,女98例;年龄45~73岁,平均(64.5±2.4)岁,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出现瘀斑将其分为瘀斑组和非瘀斑组。瘀斑组32例,男2例,女30例;年龄45~73岁,平均(65.3±1.6)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1.7~25.4 kg/m~2,平均(24.3±1.5)kg/m~2。非瘀斑组80例,男12例,女68例;年龄46~73岁,平均(65.7±2.8)岁;BMI为21.4~25.6 kg/m~2,平均(25.1±1.7)kg/m~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指标、出血情况以及抗Xa因子活性。结果瘀斑组患者抗Xa因子活性值高于非瘀斑组(P0.05);以抗Xa因子活性值为121.38 ng/mL时约登指数最高,其敏感性为59.38,特异性为80.00;非瘀斑组隐形失血量低于瘀斑组(P0.05);术后抗Xa因子活性值为瘀斑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斑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瘀斑组(P0.05)。结论抗Xa因子活性值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瘀斑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隐性出血与瘀斑形成有关,瘀斑的产生可能会降低术后康复效果,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C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85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接受3个月以上随访,按手术方式将患者资料根据引流方式不同分为C管引流组(A组)35例和T管引流组(B组)50例。A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51.3±5.2)岁,BMI(20.47±4.51)kg/m2;B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50.4±5.6)岁,BMI(21.51±3.96)kg/m2。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胆汁瘘、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残余结石及胆总管狭窄有无等情况。结果8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两组无一例失访,A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7~13.7)个月和(3.6~13.4)个月。两组各出现一例胆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两组均无残余结石和胆管狭窄发生。A组与B组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48±14)ml vs(47±18)ml,P0.05)];A组与B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0±8)min与(131±9)min,A组与B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3.1±0.9)d与(4.1±0.8)d,A组与B组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9.4±10.2)h与(51.8±9.5)h,A组与B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2±0.8)d与(9.2±1.1)d,A组与B组住院费用分别为(8 110±725)元与(11 135±978)元,A组与B组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分别为(14.6±3.5)d与(32.6±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C管胆道引流术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手术方式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外侧及后外侧切口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手术出血量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别。方法自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股骨外侧及后外侧切口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186例,男126例,女60例;年龄16~56岁,平均36.5岁。骨折类型主要包括股骨中段横行骨折及Winquist分型中的Ⅰ、Ⅱ型骨折。股骨外侧切口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86例,股骨后外侧切口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手术100例。结果股骨外侧切口组(A组)的86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505±125)m L,术后引流量为(54±12)m L,合计为(559±137)m L;后外侧切口组(B组)的100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50±60)m L,术后引流量为(35±11)m L,合计为(285±71)m L。A组骨折不愈合4例,延迟愈合6例;B组骨折不愈合1例,延迟愈合1例。术后24周膝关节功能恢复A组优65例,良9例,中8例,差4例;B组优96例,良2例,中1例,差1例。B组比A组的术中出血量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合计出血量相比,B组比A组的术中出血量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膝关节功能恢复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股骨骨折比股骨外侧切口手术出血量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50岁男性血清PSA水平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健康检查<50岁男性6808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检测血清PSA水平.将人群按年龄分为10岁~、20岁~、30岁~和40~49岁4组,按WHO亚太地区BMI水平分级标准分为消瘦(BMI<18.5 kg/m~2)、正常(BMI 18.5~22.9 kg/m~2)、超重(BMI 23.0~24.9kg/m~2)、肥胖(BMI 25.0~29.9 kg/m~2)、极度肥胖(BMI≥30.0 kg/m~2)5组.方差分析比较各年龄组和各BMI组人群PSA水平差异.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 6808例平均年龄(39.2±7.0)岁,平均BMI指数(25.6±4.7)kg/m~2,平均PSA(0.89±0.56)ng/ml.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10岁~年龄组PSA水平与其他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3个年龄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按照BMl分组比较,除10岁~组外,其余3组中随BMI增加,PS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与PSA呈显著正相关(P<0.0001),BMI与PSA呈显著负相关(P<0.0001). 结论 男性青春期PSA变化明显,20~50岁间PSA增长缓慢,PSA水平与BMI呈负相关关系,在青年人群中评价PSA结果 应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和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方法2004年6月-2007年7月,对203例ONFH患者行THA。其中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83例83髋(A组):男56例56髋,女27例27髋;年龄45~75岁,平均58.3岁。Ficat分期:Ⅲ期61例,Ⅳ期22例。改良Harris评分为(37.6±2.0)分。病程1~6年,平均2.6年。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120例167髋(B组):男67例94髋,女53例73髋;年龄41~67岁,平均52.6岁。其中激素性79例,酒精性41例。Ficat分期:Ⅲ期56例83髋,Ⅳ期64例84髋。改良Harris评分为(38.2±1.0)分。病程1.5~5.0年,平均2.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术后20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4年。A组单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输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4髋(4.8%)、B组2髋(1.2%)发生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3髋(3.6%)、B组1髋(0.6%)出现创伤性脱位;A组2髋(2.4%)、B组1髋(0.6%)出现持续股痛;A组无深部感染发生,B组1髋(0.6%)术后2年出现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髋臼旋转中心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B组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分别为(79.4±2.1)分及(84.2±3.5)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与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相比,手术难度无明显增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但术中骨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关节镜内引流术和传统切开手术的治疗腘窝囊肿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腘窝囊肿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组(A组)、关节镜内引流组(B组)和传统切开组(C组)。A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7~79岁,平均(59.42±9.95)岁。B组患者15例,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16~74岁,平均(58.13±15.73)。C组患者19例,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40~72岁,平均(56.00±8.52)岁。比较三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Rauschning-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情况及末次随访的复发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9.65±6.60)个月。C组分别与A组、B组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Rauschning-Lindgren分级和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无复发,B组2例(13.3%)复发,C组5例(26.3%)复发,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明显优于传统切开手术,关节镜双后内入路全切术较关节镜内引流手术更彻底切除囊肿,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空心钉辅助加压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与单纯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空心钉辅助加压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单纯空心加压螺钉组(B组)26例,男15例,女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内固定失败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两组患者在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为(94.70±4.96)min,B组为(67.30±5.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144.27±26.42)mL,B组为(77.73±7.8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11.33±1.09)个月,B组(13.19±1.2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病例,B组出现5例螺钉松动、退钉及切割股骨头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Harris评分A组(80.87±2.55)分,优于B组(79.30±2.9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空心钉相比,空心钉辅助加压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治疗股骨颈骨折固定及加压效果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内固定物失败率更少,患髋功能评分更高,但手术操作更复杂,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及出血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体重指数对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直肠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本院228例接受TME的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2,n=48),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n=60)、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53)及肥胖组(BMI≥28 kg/m~2,n=67)。比较不同体重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3年无瘤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结果四组间中转开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术中出血量多于消瘦和正常组(均P0.05),消瘦组手术时间短于超重和肥胖组(P0.05),肥胖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少于正常组(P0.05)。四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消瘦患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直肠癌患者TME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在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年无瘤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方面未见四组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袖状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措施。方法:2010年12月至2015年6月完成袖状胃切除术或袖状胃切除为基础的空肠旁路术共261例。胃内以36Fr球囊胃管支撑,距幽门2~5 cm处开始切割胃大弯,胃窦处选择绿钉仓,其余部位选用蓝钉仓。自第一例袖状胃切除术开始,在切割完成后选用3-0薇乔线全层缝合加强切缘。术后常规不放引流管、不置胃管,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流质。统计每例患者完成袖状胃切除术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61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男88例(33.7%),女173例(66.3%);男性BMI 41.8 kg/m~2,女性36.1 kg/m~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手术时间平均(101.94±31.05)min,女性组平均(95.49±26.63)min,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例患者BMI≥40 kg/m~2,手术时间平均(96.15±22.7)min,160例患者BMI40 kg/m~`2,手术时间平均(98.63±31.34)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平均住院(6.7±2.5)d,无死亡病例及再手术、漏、梗阻、大出血发生,术后30 d因呕吐再入院3例,术后便血1例,均保守治愈出院。结论:常规加强缝合切缘可预防袖状胃切除术后漏、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两次使用氨甲环酸联合术后患肢屈髋屈膝位对减少其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选择因膝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90例,男33例,女57例;年龄61~85(72.3±6.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61~84(71.60±6.04)岁;BMI(26.04±1.95) kg/m~2;血红蛋白(128.57±5.98) g/L;上止血带前静脉滴注7.5 mg/kg氨甲环酸,关闭切口后松止血带前再次静脉滴注7.5 mg/kg氨甲环酸,同时配合术后患肢屈髋30°~45°,屈膝60°~70°。B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61~85(72.03±7.47)岁;BMI(25.92±1.70) kg/m~2;血红蛋白(127.58±4.37) g/L;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C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62~85(73.23±7.36)岁;BMI(26.07±1.49) kg/m2;血红蛋白(128.31±5.61) g/L;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例数、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并观察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果:90例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发生,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均无肺栓塞情况发生。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术后输血例数分别为2、8和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1,P0.001)。术后3组患者APTT、PT、PT-INR及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止血带前及关闭切口后松止血带前2次使用氨甲环酸联合术后患肢屈髋屈膝体位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减少患者术后输血,且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膝关节前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短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采用UKA治疗的55例(61膝)膝关节前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BMI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体质量组(A组,BMI 18.50~24.99 kg/m~2)23例(25膝),超重组(B组,BMI 25.00~29.99 kg/m~2)23例(25膝),肥胖组(C组,BMI 30.00~39.99 kg/m~2)9例(11膝)。3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及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及术后1周血红蛋白下降量;手术前后采用HSS评分、VAS评分及ROM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及术后1周血红蛋白下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6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均无感染、脂肪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未出现假体脱位及松动,假体位置良好。末次随访时,3组HSS评分、VAS评分及RO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肥胖和超重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UKA术后可获满意短中期疗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止血带释放时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血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80例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关闭切口,B组:关闭切口弹力绷带包扎后释放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输血例数、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膝关节屈曲度.结果 A组术中失血量[(161.5±50.1)mL]多于B组((70.0±19.4)mL],术后失血量[(357.8±104.7)mL]少于B组[(467.9±116.0)mLl,总失血量[(516.8±107.9)mL]少于B组[(579.5±140.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77.7±14.6)min,B组为(73.6±17.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止血带使用时间为(69.4±14.4)min,B组为(73.6±17.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膝关节屈曲A组为93°、B组为84°,术后2周A组为113°、B组为1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周后A组膝关节屈曲为117°、B组为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关闭切口可减少手术总失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胫骨近端取骨器取骨的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患者,根据植骨方式分为应用取骨器胫骨近端取骨组(A组)和传统自体髂骨取骨组(B组)。A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22~59岁,平均(43.6±10.21)岁;AO分型B型18例,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9~28 d,平均(14.36±4.36)d。B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0~60岁,平均(44.24±11.07)岁;AO分型B型16例,C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8~32 d,平均(14.72±4.90)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3.76±1.33)个月;B组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3.92±1.6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708)。A组手术时间为(71.2±6.00)min, B组为(82.80±5.4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76,P0.001);A组术中出血量为(314.00±78.42)mL,B组为(436.00±65.3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4,P0.001);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77±0.86)个月,B组为(5.12±0.8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8,P=0.148);A组术后VAS为(3.68±1.03)分,B组为(5.12±0.8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89,P0.001)。结论新型取骨器取骨方式既能满足部分植骨需要,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不增加手术时间,避免髂骨取骨的相应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取骨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术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过低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76例患者,其中,低BMI (BMI18.5 kg/m~2) 35例;正常BMI (18.5kg/m~2≤BMI25 kg/m~2) 14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栓发生率、围手术期输血率、术后抢救率、术后早期VAS评分、术后ROM恢复情况、KSS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BMI组住院时间显著多于正常BMI组(P0.05),但两组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方面,低BMI组的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于正常BMI组,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vs 1.42%,P0.05);低BMI组伤口并发症率显著高于正常BMI组(17.14%vs 2.84%,P0.05);低BMI组输血率显著高于正常BMI组(22.86%vs 2.13%,P0.05);低BMI组围手术期抢救事件发生率高于正常BM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0.71%,P0.05)。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48、72 h,低BMI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BMI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随访过程中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膝关节伸屈ROM和KSS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ROM和K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11.42%vs 7.80%,P0.05)。[结论] BMI低于正常值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可达到与正常体重患者相同的临床效果,但术后早期疼痛症状更明显,输血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行MIS-TLIF手术疗效及术后翻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4-2016-04我院行MIS-TLIF手术的1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依据BMI指数进行分组:BMI25 kg/m~2者纳入正常组,25 kg/m~2BMI29.9 kg/m~2纳入超重组,30 kg/m~2BMI34.9 kg/m~2纳入轻度肥胖组,BMI≥35 kg/m~2纳入中重度肥胖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比较其手术疗效和术后翻修情况。结果 (1)手术时间比较,正常组超重组轻度肥胖组中重度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的VAS评分、ODI指数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组、超重组、轻度肥胖组和中重度肥胖组2年内的翻修率分别为8.2%、6.5%、6.8%和8.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BMI与改良Charlson合并症评分、手术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翻修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BMI指数较高者行MIS-TLIF手术时间较长,但在术后翻修率上无需比BMI正常者承受更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别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上的差别,并通过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scores,FJS)评分系统分析二者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同期行单侧膝关节UKA与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共60例,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UK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76岁,平均(63.9±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2.4±1.5)kg/m~2。TK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5岁,平均(62.6±5.6)岁;BMI平均为(22.0±1.1)kg/m~2。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FJS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3±3.9)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UKA组FJS评分分别为(70.6±3.3)分、(71.8±3.2)分;TKA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FJS评分分别为(59.3±3.1)分、(59.8±2.4)分;两组患者在同一随访时间段内组间FJ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组间FJS评分在同一随访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UKA组的HSS评分明显优于TK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方面,接受UKA的患者比接受TKA的患者假体的自我化程度更高,初期疗效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钬激光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1月~2016年7月我院采用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或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按术中是否联合应用钬激光分为A、B组:A组,PELD术中联合应用钬激光;B组,行常规PELD。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以及术前/后患者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138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年随访,平均28.2±6.4个月。其中A组66例,B组7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变节段、突出类型及手术入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A组为48.2±7.3min,B组为56.2±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A组为4.1±1.1d,B组为4.2±0.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1年和2年随访,两组腰痛、下肢痛VAS和腰椎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痛VAS评分A组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术后发生暂时性神经根麻痹。术后第1年内,A组1例复发,B组7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年内,A组2例复发,B组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7.5%(A组)和85.2%(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钬激光在PELD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且降低术后早期复发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对自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61例采用体位调节、切口加压包扎治疗(A组,20例),经皮蛛网膜下置管脑脊液引流治疗(B组,20例),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C组,21例)。结果 A组切口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19.0±3.9)d,切口愈合时间为(25.0±4.6)d,8例初期治疗失败。B组切口脑脊液漏的消失时间为(3.0±1.0)d,切口愈合时间为(16.0±2.6)d,6例初期治疗失败。C组切口愈合时间为(13.0±1.0)d,均初期治疗成功。C组切口无脑脊液漏,与A、B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短于A、B组两组(P<0.05),初期治疗成功率高于A、B组两组(P<0.05)。结论采用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方法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疗效满意,效果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