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床旁X射线摄片的图像质量,对现有移动X射线机GEAMX-4Plus进行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改造,由原来影像板(IP)成像再行计算机X射线摄影(CR)扫描获得图像的方式改为DR直接摄片。方法以移动X射线机为基础.配置Pixium3543无线平板系统.设计基于该平板的数字摄影操作平台系统和曝光同步控制系统。结果DR改造后,移动X射线机可以正常使用,性能稳定,图像质量较以前CR模式得到大幅提高,获得临床认可。结论数字化x射线摄影改造既使原有移动X射线机得到充分的利用,也使床旁摄片质量、临床诊断及时性、准确度等方面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在胸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中的应用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AEC技术和根据经验设置曝光条件法,分别采集50张胸部后前位X射线图像,分为2组。试验组使用AEC技术: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9-81岁,平均年龄43.6岁。对照组使用手动选择曝光条件: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5.3岁。记录每次成像的曝光指数(EU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1.00vs1961.80,P〉0.05),且绝大多数图像质量都在可诊断范围之内。但AEC技术EI的标准差较小.说明AEC技术能更精确地控制曝光量。结论AEC技术可以减少因曝光量不足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也可以避免因曝光过度而产生不必要的患者辐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图像获取工作站显示器配置不同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对被检者照射剂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应用对比度细节体模CDRAD2.0影像,以图像质量因子IQF作为图像质量评价标准,计算不同照射剂量下两种图像显示条件下图像质量及照射剂量的差别.结果:所研究的普通显示器与高分辨率、高亮度显示器在不同照射剂量条件下显示的图像质量因子显著不同(p<0.000).结论:应用高亮度、高分辨率显示器作为图像获取工作站显示器可显著降低体模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DRX500型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装置的设计与应用特点.方法 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对X射线机与数字化X射线成像装置有效控制.结果 DRX500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装置控制更加准确,使用更加快捷.结论 DRX500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装置应用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颞骨茎突数字化X射线摄影(DR)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有茎突过长综合征的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34~63岁,平均年龄42.3岁。采用Kodark Derectview DR7100系统内预设条件,对应于该部位的曝光条件75 kV、320 mAs、0.25 s(张口位);0.32 s(侧位),选定模式进入。采取拍摄颞骨茎突1~2颈椎张口位、侧位的方法,来测量双侧茎突的长度、偏角做对比。结果 29例颞骨茎突长度均≥3.20cm,右侧颞骨茎突平均长度3.50cm,左侧3.60cm。23例双侧颞骨茎突长度〉3.30cm;右侧11例、左侧16例颞骨茎突长度≥3.30cm;右侧12例、左侧10例颞骨茎突长度≥3.60cm。最长者达3.74 cm。16例茎突偏曲:右侧7例,左侧9例。29例中2例内倾角大于40°,8例小于20°。结论 DR提供更好的影像,对茎突周边部位亦能够清楚显示,有助于正确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硅胶假体置入及注射丰胸患者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技术与方法。方法硅胶假体置入患者32例,女性,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37.94岁。注射丰胸患者21例,女性,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9.38岁。400例正常乳腺患者作为对照,女性,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3.58岁。收集数字化乳腺X射线影像资料,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其摄影参数。结果 3组乳腺摄影图像甲级片率分别为84.38%、85.71%及91.00%。假体置入和注射丰胸摄影参数采用的k V值与正常乳腺摄影基本接近,但要得到与正常乳腺摄影相当的影像质量,需要加大m As。在相同的压迫厚度下,假体置入与注射丰胸患者摄影m As约是正常患者的2~3倍。结论掌握假体置入及注射丰胸患者乳腺X射线摄影的方法、技术及摄影参数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影像,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射线对人Burkkit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细胞,并在不同时间段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照射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并观察X射线对克隆形成的影响。结果 16Gy照射后48h对Raji细胞的抑制率(92.67±1.20)%最显著;8Gy照射后48h早期凋亡率(42.04±3.62)%最高;8Gy照射后24h细胞周期G2/M期细胞(57.86±3.31)%,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14.54±2.32)%;8Gy照射后第7天无克隆形成,第14天克隆数为(5.33±2.40),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第7天(116.67±20.28)和第14天(263.33±20.27)。结论 X射线可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照射后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X射线8Gy照射后不能完全抑制Raji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找到一种在数字化X射线照片打印前预测照片密度的方法,以实现更好的照片质量控制,避免在照片密度调整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方法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检测屏幕上指定位置的输出值。采用适当条件对铝梯进行投照,投照后在工作站上调整图像。使得铝梯各阶对比良好,保存并打印图像。在屏幕上由低到高对铝梯各阶进行采样,获取屏幕上各点输出值。使用密度计对打印后的照片进行测量,获得照片上铝梯各阶对应的照片密度。绘制密度曲线,再与相应的照片密度相关联。结果通过上述方法对100张照片进行检测.将对应点预测值和密度计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误差小于5%。结论该方法是对数字化X射线照片密度预测的一种新的尝试.通过一个小程序跨越了从影像的屏幕显示到照片打印之间的多个设备和程序调试环节.直接将屏幕上的输出值和打印后的照片密度进行关联。通过检测屏幕输出值获得照片密度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电子版眼球异物坐标定位系统软件是继电子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报告书模板的改进和完善。方法电子版眼球异物坐标定位系统软件采用Windows窗体结构设计制作而成,可应用在影像科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影像工作站,在医师输入病人有关异物信息后,能自动生成指定大小的异物阴影,并且可以随意拖动异物阴影,放置在眼球异物坐标定位图上的相应位置处。医生还可以在影像工作站上将书写好的诊断报告书通过打印机成文或通过医学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传输到临床医生办公室计算机上。结果用电子版眼球异物坐标定位系统软件得出的诊断报告书,经41例眼球异物定位应用,各项设计均能满足临床的要求。结论电子版眼球异物坐标定位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方便了临床医生在网上的阅览,也有利于眼球异物的及时取出,达到了现代化医院所需电子版病历和检查结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有效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段之一。而根据国外人群标准设计的置换假体应用到国内人群时,常出现假体不匹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设计与国人相匹配的假体关节尤为迫切。而获知膝关节解剖学参数的正常值及其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左右侧之间的差异可为置换假体的设计提供参照依据。目的:探讨贵阳市人群双侧正常膝关节解剖学参数的正常值及其在不同年龄及性别间的差异。方法: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膝关节X射线片检查的18-45岁受试者13666例,最终纳入正常膝关节且登记信息是贵阳市户口者2978例,在其膝关节X射线正、侧位片上分别行解剖学参数(膝关节间隙、股骨髁横径、胫骨平台横径及Insall-Salvati指数等径线指标和股骨角、股骨胫骨角、胫骨角及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等角度指标)测量,并对比性别、年龄及双侧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性别间,股骨角、股骨胫骨角、胫骨角、膝关节间隙、股骨髁横径、胫骨平台横径及Insall-Salvati指数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女性股骨角及Insall-Salvati指数大于男性,余参数均为男性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无统计学差异(t=-0.64,P=0.523);②在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间,男性股骨胫骨角、外侧膝关节间隙及女性股骨胫骨角、胫骨角、胫骨平台横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6-45岁人群股骨胫骨角值均最大,同时女性胫骨角也最大;男性27-35岁人群外侧膝关节间隙为(7.78±0.72)mm,均大于其他组;女性18-26岁人群胫骨平台横径为(72.08±5.81)mm,较其他组大;余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在双侧膝关节间,股骨角、股骨胫骨角、胫骨角、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膝关节间隙、股骨髁横径及Insall-Salvati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除股骨角左侧较右侧大,其他参数均为右侧大;双膝胫骨角、胫骨平台横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提示获得的贵阳市人群正常膝关节解剖学参数正常值在性别、左右侧之间存在差异,而在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间大多数参数无差异,且大部分测量值与已有文献数据有差异,可为该地区正常膝关节数值及假体设计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后处理技术对传统眼球异物X射线定位片进行绘制,使之成为带有模拟眼球的X射线定位片.方法 自2007年以来共利用DR后处理技术对39例眼球异物患者进行了模拟眼球的绘制和测量计算工作.结果 39例眼球异物患者中的37例患者进行了异物摘除术(另外2例球外异物未做手术),定位诊断符合率达到100 %.结论 充分开发和利用DR设备中的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就能给临床提供带有更多诊断信息的X射线片,为临床眼球异物的取出手术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在静脉肾盂造影应用中以满足图像诊断质量和X射线曝光参数(kVp、mAs)的优化组合,使X射线剂量控制在最低,降低被检者的有害X射线辐射量。方法对3组不同体型厚度(18cm、22cm、26cm)的被检者,对每组分别以常规摄影条件,增加kVp、降低mAs进行摄影。以kVp与mAs组合图像质量完全满足诊断要求,剂量最低的参数作为最优参考曝光参数。用体模替代3种被检者体型厚度,用同样摄影曝光参数,分别测量体表、体后及有关被检者器官组织的吸收X射线剂量。结果与常规摄影相比,被检者的X射线吸收剂量平均降低了31.97%,面积乘积剂量平均降低了34.57%,有效剂量降低了33.98%。结论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用CR成像技术与投照参数优化组合,对降低被检者的X射线吸收剂量是行之有效的,为其他投照部位用CR或数字X射线摄影(DR)数字成像参数优化组合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50MV高能X射线照射患者时光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发射核<'11>C、<'15>O在PET的显象技术及信息,探讨用该信息定量研究照射的肿瘤生物靶区准确度和剂量分布情况.方法:50 MV的X射线照射圆柱体模后快速置于PET上扫描显像和数据处理,确定射野轨迹和照射区大小并与物理射野大小比较,确定<'11>C活度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射线摄影测量出现误差的原因,提高X射线测量的准确性。方法自行研制X射线摄影效应尺,由底尺、高度尺和活动尺三大部分构成,分别刻以灌注铅胶的刻度,用于实际测量。检测焦片距100cm、物片距20cm时显示图像尺寸与实际尺寸的大小。结果各公司平板显示范围未能达到所标识的43 cm×43 cm,Kodak 7500、GE、佳能、西门子4家公司实际显示范围分别为41.5 cm、40.5 cm、42.5 cm、41.0 cm。而焦片距100 cm、物体厚度20 cm进行曝光时,底尺显示43.0 cm时,实际物体尺寸仅有36.0 cm,7.0 cm的物体盲区未被显示。结论为避免图像放大引起的失真,摄影时使用X射线摄影效应测定尺即可进行准确测量,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15.
王相芝 《医学信息》2010,23(4):1118-1119
防止射线对医护人员、患者及公众造成危害,提高医疗诊断质量.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及增强临床医生的责任意识,严格卫生执法,通过加强一些相应环节的措施,能有效减少放射线对医护人员、患者及陪护人员等造成危害,提高医疗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研究了极软x射线在玻璃光导管中的传输特性,对极软x射线光导管的传输效率及放大倍数进行实验测量,并给出了在不同光导管内径和不同曲率半径下光导管对极软x射线的传输效率及放大倍数。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临床医生从数字乳房X射线图像中得到更多有用的肿块信息,通过研究增强后的数字乳房X射线图像,结合图像特点,提出利用区域生长方法对图像进行肿块分割的算法.此算法可以有效地分割出图像中的肿块区域,并很好地保持了肿块的边缘信息.  相似文献   

18.
数字X线摄影中原发射线和散射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数字X线摄影中散射线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确定散射线影响最小、图像边界清晰的窄束X射线的线束直径。方法:在2mm厚的铅板上钻0.8mm-10.0mm不同直径的小孔,获取不同直径的X射线束。以80kV管电压、50mA管电流、15em厚的有机玻璃体模,模拟临床成像条件,获取不同直径的圆形X线束图像,并在相同条件下获取不用铅板的X射线束的图像(开放野);由ImageJ 1.36b图象处理软件获取沿圆形图像直径方向上的像素值,绘制像素值曲线图,分析X线束图像特征。结果:经2.0mm小孔准直后,散射线对X射线束图像质量的影响几可忽略,可认为X射线束图像全是由原发射线形成的的窄束X射线,图像的像素值与空气间隙大小无关。结论:根据开放野测得的总信号和2.Omm小孔测得的原发射线信号可以计算出散射线的强度,从而将散射线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9.
肝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癌症之一,传统医学影像设备因成像机制导致成像分辨率不足,对肝癌的检查和诊断具有较大的影响。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相衬显微CT成像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肝癌分类模型,为肝癌辅助诊断提供参考。收集弥漫型和溃疡型肝肿瘤X射线相衬图像各500幅,归一化和中值滤波后提取灰度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梯度共生矩阵和灰度差分统计等灰度及纹理特征,并组合成融合特征,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进行机器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分类。使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等3种分类算法对肝癌图像进行分类,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和神经网络分类算法下分类准确率最高,达到99.5%,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有望帮助医生准确完成肝肿瘤类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组织分化不良型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于化学治疗前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组织分化不良型肾母细胞瘤8例患儿,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3.4岁;体质量9~35 kg,平均体质量16.8 kg;单发病灶。结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其CT表现。分析此病理分型肿瘤的不同CT征象的出现情况,找出其比较特征性的CT征象。结果 8例患儿手术前病理诊断均证实为组织分化不良型肾母细胞瘤,其中左肾5例,右肾3例。CT表现为肾区球形或类球形肿块,肿块与肾脏交界面清晰,肿块直径7~14 cm,平扫呈混杂密度,肿块伴坏死6例、出血5例,均未见钙化;增强后肿块由肾动脉分支供血,肿块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但低于残余肾实质,坏死部分不强化,残余肾实质可见明显强化。肿瘤突破肾包膜生长6例并侵犯肾盂5例,可跨越中线生长,但不包绕血管6例;均未见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结论 小儿组织分化不良型肾母细胞瘤少见,CT表现为肾区巨大肿块,肿瘤常突破肾包膜生长并侵犯肾盂,常伴出血坏死但不伴钙化,可见肾动脉分支供血并可见残存肾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