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便利抽样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25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测量时,患儿的下肢呈自然屈曲位,测量从穿刺点-腘窝静脉-股静脉-剑突软骨的长度。对照组测量时,患儿下肢伸直,测量从穿刺点-腹股沟-剑突软骨的长度。置管成功后,采用胸部X线定位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最佳位置成功率为80.5%,高于对照组的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P0.05)。结论新生儿经下肢PICC置管,采用自然屈曲位测量,长度更为准确,可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确保PICC置管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经上肢置入PICC的体表测量方法和置管深度.方法:对38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采用两种体表测量方法,即方法Ⅰ: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肩峰,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方法Ⅱ: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肱骨小结节顶点,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对体表测量长度(X)和实际插管长度(Y)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方法PICC置管成功率100%,到位率92.11%,留置时间:2~28 d,平均13.8 d,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上肢方法Ⅰ和方法Ⅱ体表测量(X)与实际置管长度(Y)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9+0.87X1,Y2=0.22+0.94X2.结论:PICC置管时可依据不同的体表测量方法及相应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更为准确的盲插置管深度,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经上肢置入PICC的体表测量方法和置管深度。方法:对38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采用两种体表测量方法,即方法I: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肩峰,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方法Ⅱ: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肱骨小结节顶点,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对体表测量长度(x)和实际插管长度(Y)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方法PICC置管成功率100%,到位率92.11%,留置时间:2—28d,平均13.8d,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上肢方法I和方法Ⅱ体表测量(X)与实际置管长度(Y)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I=0.59+0.87X1,Y2=0.22+0.94X2。结论:PICC置管时可依据不同的体表测量方法及相应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更为准确的盲插置管深度,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4.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长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中简便、准确估计最佳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将58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验组采用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锁骨头下缘距离+右侧4 cm或左侧7 cm为置管长度的测量法,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操作步骤,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为置管长度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经胸部X射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 实验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3.5)cm、(50.5±3.5)cm,与实际置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体外测量法测量准确,可提高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且测量方法 简便,置管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长度与身体参数的相关性,推导出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的公式,提高临床早产儿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PICC置管早产儿56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早产儿置管当日的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臂围、第一腕横纹至穿刺点的长度、第一腕横纹至肩峰长度、穿刺点至导管尖端到达理想位置的长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的方法,寻找最相关性身体参数,进行公式拟合,推导出早产儿PICC最佳置管长度。结果早产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臂围、第一腕横纹至肩峰长度等各身体参数中,体质量与PICC置管长度相关性最高,并推导出相关公式为早产儿PICC最佳置管长度(cm)=[1.988×体质量(kg)+14.187]-第一腕横纹至穿刺点长度(cm)。结论根据早产儿体质量推导的公式可为临床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老年脑血管病病人中应用的比较,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对老年病人治疗的最安全途径.[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术共364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中PICC 157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8例和股静脉置管109例,分别比较安全性、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3种不同途径穿刺成功率结果比较,股静脉穿刺具有较高穿刺成功率(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经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对于老年脑血管病病人各有所长,老年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易出现穿刺并发症,股静脉穿刺置管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虽然存在置管期间并发症,但置管操作过程最安全,留置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下肢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疼痛程度、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n=50,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与B组(n=50,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A组操作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导管异位率、送管困难率低于B组(P<0.05)。A组穿刺时、穿刺后5 min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A组的配合度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而言,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上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更好,利于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上下肢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与身体参数的相关性, 推导出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长度的公式, 提高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9月符合入选条件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且留置PICC的758例早产儿, 记录早产儿的性别、胎龄、置管年龄、置管血管部位、出生身长、置管日身长、出生体重和置管日体重,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的方法寻找最相关性身体参数, 进行公式拟合, 推导出早产儿PICC最佳置管长度。结果 652例(86.02%, 652/758)早产儿的PICC置入点为下肢静脉, 且大隐静脉占比最高, 为41.42%(314/758)。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体重和身长与穿刺点为上下肢各浅静脉的PICC最佳置管长度相关性最高, 并推导出穿刺点为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腋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腘静脉、股静脉的PICC置管长度的公式。结论根据早产儿体重和身长推导的公式可为临床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IEGM)定位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4例按照交替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B超引导下PICC置管,观察组接受B超联合IEGM定位PICC置管.观察两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SVP)两种方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心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64例置管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PICC组30例,SVP组34例,分别观察两组的置管操作时间、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为(16.3±3.4)main,留置时间长,为(34.7±5.3)d,与S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发生导管堵塞和静脉炎的例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PICC和SVP各自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采用PICC不同位置导管留置对穿刺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46例采用PICC导管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上肢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穿刺并和下肢大腿内侧大隐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下腔静脉)穿刺并作比较,观察上肢与下肢穿刺时间及留置时间。结果通过46例新生儿PICC导管置管在不同位置的时间观察,下腔静脉组明显比上腔静脉组穿刺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PICC导管置管穿刺位置最适宜在大腿内侧,尖端位置位于下腔静脉,其操作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两种体外测量PICC置管长度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体外测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长度的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09年10月本院胃肠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L型测量法,实验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一字型测量法,在测量数值的基础上加上3cm为总置管长度。置管成功后予胸片定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一字型的测量方法,可以保证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提高了置管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少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移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9年6至2011年3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行PICC的患者168例,分别采取常规静脉穿刺后20ml生理盐水行脉冲式封管(对照组90例)和穿刺后即刻连接液体输入(观察组78例)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中9例患者PICC管的头端进入颈内静脉,成功率为90%;观察组有1例患者PICC头端进入颈内静脉,成功率为98.7%。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通过液体快速输入、观察滴速及观察患者局部异常情况的方法,在不借助现代影像学仪器的基础上,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移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维护记录跟踪手册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4-6月在我院老年科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PICC穿刺维护记录跟踪手册进行PICC置管期间的管理;选择2012年1-3月PICC穿刺置管患者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穿刺维护记录跟踪手册的设计和应用在老年PICC置管患者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有效的PICC导管管理,不仅提高了导管的使用,提高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更减少了相关并发症,保证了老年患者的输液安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PICC置管长度测量的技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测量的方法通常采用纸尺测量,常规打开穿刺包取出纸尺,从预穿刺点(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沿静脉走行到右锁骨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问隙,其长度为置PICC管的长度。此方法繁琐,既延长置管操作时间,又使病人焦虑不安。因此探讨一种新的测量方法,询问病人所穿的鞋号即可知置管的长度。如病人的鞋号为36号(标准鞋号23号),即置管的长度约为36cm。  相似文献   

17.
高玲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9):2332-2334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或者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法,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摄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观察组置入最适位置36例,成功率92.31%,置入上腔静脉39例,成功率90.70%;对照组置入最适位置12例,成功率38.71%,置入上腔静脉31例,成功率72.09%。观察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及最适深度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785,4.5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43±3.20),(50.46±3.20)cm,与实际置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24,1.509;P〉0.05)。结论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方法准确,可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本院NICU行PICC置管治疗的新生儿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比较2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情况、1次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1次置管成功率、新生儿家属护理服务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ICC置管辅以综合护理措施应用在NICU新生儿中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率,保证置管效果,提高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 CVC)在胰腺炎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减少静脉营养患者并发症及再次静脉穿刺发生率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100例确诊为胰腺炎需行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两组,50例PICC置管为A组,50例CVC置管为B组,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导管留置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A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B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和CVC置管有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需较长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PICC置管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B超引导下辅助改良塞丁格技术解决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的置管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10~12月经我院PICC专科护士会诊后认为无法在直视下穿刺置入PICC的32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结果 32例患者均成功置管,成功率达100%,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是一种实用、安全、成功率高的置管方法,对局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更突显其优势,解决了无法直视置入PICC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