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柱侧凸是一种人类脊柱在三维结构上出现多曲性侧方移位伴椎体旋转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的因素众多,目前仍不能完全明确。由于伦理的要求和实验内容的限制,脊柱侧凸的相关实验无法直接在人类身上进行,而在动物模型中可以预先进行疾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获得大量样本数据并进行初步筛查和选择,这为疾病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动物模型也成为此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该文就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制造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脊柱侧凸椎体楔形变有限元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模型上进行初步应力统计分析,量化比较部分应力值.[方法]对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薄层CT扫描,获得目的原始数据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该模型上直接进行相关测最,并选取若干应力点分析止常载倚下目的受力情况.[结果]侧凸段各椎体楔性变在顶椎区域最大,椎体各点应力分布也呈现顶椎区域集目的现象,楔变和应力大小均呈现向端椎逐渐减小目的趋势.[结论]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方便地进行脊柱侧凸各种条件下目的应力变化分析,为脊柱侧凸目的相关生物力学理论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畸形类型,在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率为1%~4%[1-4] ,Cobb角是量化脊柱弯曲程度的最常用方式,一般将Cobb>90°定义为重度脊柱侧凸[5-6].儿童及青少年尚处于生长发育期,容易进展为Cobb角更大的重度脊柱侧凸[1].脊柱侧凸常导致疼痛、心肺功能障碍,并给患儿生活质量以及心理...  相似文献   

4.
成人脊柱侧凸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的患者伴有冠状位X线片(站立位)上Cobb角大于10°的脊柱畸形[1].据报道脊柱侧凸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为2%~32%[2-5],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对成人侧凸进行分型有利于对疾病进行系统条理的分类,同时定义疾病的自然进程和治疗效果,将畸形的严重程度与健康状况联系起来并且为治疗提供指导[6].近年来,针对成人脊柱侧凸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较多,但是其分型却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在此,笔者对成人脊柱侧凸的分型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腰椎退变性侧凸(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LDS)是指青少年时期无侧凸,成年后由于腰椎退行性变,导致出现冠状面Cobb角>10°的腰椎侧凸并进行性发展,是区别于未成年期即出现脊柱侧凸至成年后侧凸继续发展的另一类成人脊柱侧凸[1].Pérennou等[2]报道60岁以上,有下腰痛患者中有15%合并LDS;而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其发生率则超过30%[3].LDS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健康的疾病.多数学者认为其是椎间盘、双侧小关节严重退变的结果[4].  相似文献   

6.
脊柱侧凸是指冠状位X线片(站立位)上Cobb角>10°的脊柱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排他性临床诊断,需要排除继发于小儿麻痹症、脊柱肌肉萎缩、大脑性麻痹、马凡综合征、Ehlers-Danios综合征和软骨发育不全等疾病导致的侧凸畸形[1],尤其要排除先天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指脊柱在胚胎时期出现脊椎的分节不完全、侧椎体发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2种因素,造成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从而引起脊柱侧凸.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和正常同年龄组青少年胸椎的形态学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胸椎轻度侧凸(MS)组患者10例(Cobb角15°~39°),胸椎中度侧凸(SS)组患者10例(Cobb角40°~75°).另选健康青少年10名作为对照(非侧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3~14岁.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Sonata,Siemens,Erlanger,德国)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全脊柱矢状面扫描,在图像工作站(Easy Vision,Philips Medical Systems,Best,荷兰)上重建脊柱矢状面图像,测量每个胸椎椎体前壁高度,后壁高度,棘突间高度,在横截面测量椎体横径长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椎体前后高度、宽度从T1到T12逐渐增加,并呈线性分布,脊柱侧凸组椎体高度普遍>正常同年龄非侧凸组患者.脊柱侧凸组患者椎体高度横径比值以及脊椎前后高度比值均>无侧凸组.胸椎侧凸顶椎区T6~T9椎体前方高度、椎体高度横径比值以及脊椎前后高度比值,脊柱侧凸组明显>非侧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胸椎侧凸女性患者胸椎顶椎区存在显著的脊柱生长模式异常,与正常胸椎相比AIS的胸椎更高、并显得更为瘦长.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椎体先天畸形导致的一种少见疾病,是指由于椎体结构缺陷导致的〉10°的脊柱侧凸[1],活产儿发病率约为1‰[2]。目前,临床上常用Hedequist和Emans[3]根据椎体结构提出的CS分型方法:椎体形成障碍为Ⅰ型,椎体分节障碍为Ⅱ型,同时具备上述两者特征为Ⅲ型。  相似文献   

9.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4%~32%[1].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关节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脊柱功能状况,重建稳定性,恢复脊柱平衡,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手术策略.随...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由于胚胎期脊柱椎体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脊柱畸形,往往在出生后即可发现,新生儿发病率估计为0.05%~0.1%。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其比例占所有脊柱侧凸畸形的5.19%,发病率仅次于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上主要分三型:Ⅰ型一椎体形成障碍,主要包括楔形椎和半椎体;Ⅱ型一椎体分节不良,主要包括一侧“骨桥”和阻滞椎;Ⅲ型一椎体形成障碍、分节不良两者皆有。绝大多数CS都呈进展性发展,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回顾文献对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儿童脊柱畸形,尤其是先天性脊柱侧凸和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是脊柱畸形领域的难点.本期刊登的论文中与儿童脊柱畸形相关的内容有7篇论著及2篇综述,涵盖了先天性半椎体、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神经电生理等诸多方面内容. 对于先天性半椎体,临床治疗的重点在于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后如何防止远近端代偿弯的加重和保持躯干的整体平衡....  相似文献   

12.
重度脊柱侧凸的定义目前仍存在分歧,一般认为冠状面Cobb角>80°即为重度脊柱侧凸,如果同时合并凸侧Bending像上柔韧性<30%则为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1-2].重度脊柱侧凸的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由于其侧凸严重、僵硬,脊髓对牵拉耐受能力差,患者多合并心肺功能障碍,同时术中神经损伤、假关节形成、脊柱失平衡风险高,手术时间长、失血大,均增加了矫治的难度和风险[3].因此,为降低重度脊柱侧凸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的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现拟从术前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对重度脊柱侧凸围手术期处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三维脊柱畸形.AIS的发病率为1%~4%,女性高于男性[1].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学学说(基因相关学说)、激素与代谢学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学说、生物力学学说、神经学说、环...  相似文献   

14.
正Trammell等~([1])最早将脊椎旋转半脱位定义为头侧椎体相对于尾侧椎体在轴位上发生旋转,冠状面上向侧弯凸侧平移,矢状面上向前方平移。其发生机制为两个弯的交界区脊椎反向旋转,进而在两个弯的交界区形成后凸,表现为严重的侧后凸畸形~([2])。这类患者常伴有脊柱特征性萎缩性改变~([2])。脊椎旋转半脱位在非特发性脊柱畸形中并不少见,常见于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先天性脊柱侧凸(CS)及结核  相似文献   

15.
对治疗脊柱侧凸的最新的手术技术进行综述,包括前后路脊柱融合技术、胸腔镜治疗脊柱侧凸技术,以及针对具有生长潜能的儿童性脊柱侧凸的非融合手术技术,包括:生长棒技术,VEPTR技术、椎体U形钉侧凸矫形技术,还有目前多用于僵硬性严重脊柱侧凸的多椎体楔形截骨术.通过回顾复习各种治疗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技术,继承发展适合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类型的手术技术,提高脊柱侧凸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侧方移位、椎体旋转及椎体楔形变。脊柱椎体轴向旋转是脊柱侧凸发生的首要因素。脊柱前后柱生长不平衡可影响躯干平衡进而导致脊柱旋转,后者是脊柱侧凸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因此,在脊柱侧凸患者中评估椎体旋转程度显得极为重要。脊柱椎体旋转程度的常用评估方法为X线及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技术。自从1948年Cobb等提出X线片上评估椎体旋转程度的方法后,许多学者对X线片上评估椎体旋转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发生率为1.0% ~ 5.2%[1-2].大部分AIS患者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对于畸形角度大、进展速度快的患者,则需要手术矫形[3].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内固定器械的改良,越来越多的医师掌握了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技术,手术量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住院费用的增长.有...  相似文献   

18.
Ding WY  Wu HL  Shen Y  Zhang W  Li BJ  Sun YP  Guo JK  Cao LZ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123-1127
目的 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椎间盘-终板退变与骨性结构参数的关系,探讨其在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诊治的79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选取41例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做为对照.所有患者以主弯内的椎体及附件为观测对象,分别测量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关节面矢状角角度,分别计算椎体和椎间两侧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关节面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采用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其分值代表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程度.组内比较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和侧凸Cobb角的关系.结果 经配对t检验比较,病例组的椎间高度、椎体高度及关节面矢状角凸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1,2.623和2.085,P<0.05);对照组的椎间高度凸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76,P<0.01),椎体高度及关节面矢状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和1.493,P>0.05).直线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各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有显著相关性(-1 <r<1,P <0.05),与腰椎侧凸Cobb角呈正相关(0<r<1,P<0.05),且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27.342,P<0.01),其回归方程为Cobb角=-8.904+8.136×椎间不对称度+3.274×椎体不对称度-0.713×关节突不对称度.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凸两侧骨性结构呈不对称改变,其不对称性与椎间盘-终板退变和脊柱侧凸相互关联;不对称骨性结构改变可能是侧凸渐进性发展的生物力学动力因素,而椎间盘-终板不对称退变可能有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成人胸段侧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并探讨使其发生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41例主弯为胸弯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心脏彩色超声以及与脊柱侧凸相关的临床、ⅱ影像学资料,男9例,女32例;年龄22~57岁,平均31.29岁.对照组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男7例,女28例;年龄25~44岁,平均31.17岁.研究侧凸方向、侧凸角、侧凸累及椎体数量、侧凸弧度类型、顶椎位置以及年龄对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侧凸角和侧凸累及椎体的数量分别影响心脏舒张功能(E/A比值)和收缩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此外,侧凸弧度类型以及顶椎位置影响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主肺动脉径.成人侧凸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窒前后径、收缩末期左室前后径、左房前后径、右室前后径、主动脉根径、主肺动脉径等心脏结构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成人胸段侧凸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总体并未偏离正常范围,但是脊柱畸形仍对患者的心脏结构和舒缩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可能包括侧凸角、侧凸累及椎体数量、侧凸弧度类型以及顶椎位置.  相似文献   

20.
脊柱侧凸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脊柱三维平面的畸形,该疾病不仅在冠状面表现为脊柱的侧向弯曲,而且往往合并矢状面生理曲度的异常及横断面上椎体的旋转。由于病理解剖特点,脊柱在侧凸后和行矫治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较正常生理曲度的脊柱复杂得多。有限元法是继机械法、电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