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强调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及时令演化密切相关,并称此为“人与天地相应”或“天人合一”。一年四季,自然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种气候,即“四气”。人体必须顺应“四气”的变化,使体内产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内在养生之道,才能达到身心康泰和益寿延年的目的。以下谈谈中老年夏季养生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汪启贤是清初新安医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启圣及门生等所撰注的《济世全书》,内容涉及基础理论、临床各科以及养生等方面。其养生思想尚易简,并以内丹炼养结合服饵药物为特色,是宋明以来传统医学养生学的集大成者,颇有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医家体育养生思想发展历程、思想特征及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古代医家体育养生思想经历发端、理论奠基、建构体系、发展与完善四个阶段,具有养治结合,以身体本身为核心,注重体验、强调适度,方法简单、针对性强四个主要思想特征,是实现新的健康观路上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徐春甫,字汝元,号东皋,又字思敏、思鹤,祁门东皋人,是明代著名医家,也是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其著作《古今医统大全》中《老老余编》和《养生余录》的研读,体会养生思想,尤其是其关于情志调养的论述,集中代表明代崇尚道学修炼又兼具新安地区特色,既科学严谨又充满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5.
从饮食、情志两个方面整理了河间学派三大医家刘完素、朱丹溪、张从正的养生观,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饮食方面,刘完素主张遵饮食之常,朱丹溪提倡茹淡节食,张从正主张养生论食补、治病当论药补;情志方面,刘完素据火热论,认为情志病治疗应为泻心火、益肾精;朱丹溪据阳有余而阴不足论,认为情志养生应养阴抑阳及节欲;张从正治疗情志病善用以情胜情及平心火之法,三家对饮食情志养生有差异但又有相通之处,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旴江医家为维护旴江流域的一方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理论、养生方法和养生经验。他们身体力行,寿达70~79岁64人,80~89岁37人,90岁以上者8人,尤其是龚廷贤知行合一,享寿97,为后人养生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7.
从清岭南医家生平、医家医著、伤寒金匮类、岭南温病、岭南瘟疫史、中西医汇通、中医名著对清岭南医学的影响等方面概述了清代岭南医家的研究,并指出整理完善岭南医家的生平事迹,为研究岭南中医发展史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广东中医发展较快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医家,他们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而且还开始吸收外来医学的长处,创造出具有地方时代特色的岭南医药文化,对广东中医药学术发展有着多方面重要贡献,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地位。为充分研究清代广东中医医家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10.
11.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琦,江苏阳湖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享年七十岁。嘉庆十八年中举,以誊录议叙知县。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三年,主要奔走于河北、京师一带。道光三年,发山东,署邹平县。道光五年,补馆陶,在馆陶八年,卒于官。为官期间,"政绩尤著"",民爱戴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棗道教,对人的研究和认识非常全面、透彻.道教以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作为修道的最高目标,其在追求长生久视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促进了中医养生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道教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动养生思想,自然无为的养生思想,以德养生的思想,形神相守的养生思想等.《道藏》是道教的超大型丛书,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养生,整理,不仅对研究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历史,而且对进一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完善,指导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加科学地做好养生保健,都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13.
龚廷贤为明代江西旴江儒医,其代表著作中艾灸疗法内容丰富,运用于内外妇儿诸科.通过龚氏对中风、疮疡、不孕、带下及惊风、雀盲等病症施用艾灸内容以及经外奇穴的使用进行分析,对其艾灸学术思想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医家臧达德生平考略臧达德,清代山东诸城臧氏世医,《履霜集》为其代表作。该书的通行本为《珍本医书集成》本,系据手抄本刊行,书前有一篇署“嘉庆十九年(1814)八月”的“自序”,谓系“三世临证确验,虽属一得之愚,洵堪自信”,并称“时年六十有五”。当代...  相似文献   

15.
拔罐疗法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法,最早的拔罐工具为兽角,使用负压原理为水煮罐后形成的负压。两汉时期出现了刺血疗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将针刺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对后世的针罐结合具有很大的启发。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削制加工的竹子做成的竹罐来逐渐代替兽角。宋金元时期,拔罐疗法已经逐渐完善,竹罐已经完全替代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角法"变为"吸筒法",在应用上出现了"药筒法"。明代时期,拔罐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罐具上仍以竹罐为主,"药筒法"也有所改进。清代时期使用竹罐及投火法,拔罐疗法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其适应证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宋金元前医家不寐辨证的特色进行了探讨。《内经》阐述了不寐是由卫气运行失常所引起的,从而奠定了不寐的病机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和百合病、虚劳病等内伤杂病中的不寐,并创制了著名的酸枣仁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等效方。晋唐医家着重从脏腑为神之所舍的功能来认识不寐,以心实热和胆虚寒为不寐主要证型得到了晋唐医家的普遍认同。宋金元医家对不寐证的辨治,从晋唐医家以心胆为中心的学术观念转向以五脏为中心的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传统养生以整体论指导养生实践,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与神的融合,人与社会相适应。新安医家徐春甫对养生尤为重视,将儒、道、释三教中的养生思想与中医传统文化中养生思路相互融合,体现在其顺应自然、啬神养形的调养之理,以及慎医忌药、情志养生的调养之法这四个养生理法中。具体表现为,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养神甚于养形;生病要及时请医生就诊,但应慎用虎狼之剂;老年人通过自我调节使心情舒畅,而子孙敬老也很重要。徐春甫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和四时养生的理法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中的很多卦象不但给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预测信息,还包含了相当的医学与养生防病内容,而饮食养生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该文摘取《周易》中若干与饮食有关的卦象,探讨其中的饮食养生价值。其中,《颐》卦总述了饮食养生的原则,包括自养与养人两个方面。《噬嗑》《鼎》卦从肉食加工和烹饪器具等物质方面论述了饮食养生的方法,《渐》《节》《需》《困》《中孚》《未济》卦从精神方面具体阐述了饮食养生的方式。饮食养生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丰富完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自如,有所节制。研究《周易》不但可以了解西周时期古人的饮食风俗习惯与烹饪特点,对现代人的饮食养生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代以前医家对胁痛的认识和治疗,以宋代为界限可划分为2个阶段:宋代以前,胁痛一直被视为疾病的伴发症状,医家多从寒论治,用药常选肉桂、附子等温热之品,这与重视阳气的传统阴阳观念有关;自宋代开始,尤其是金元时期,胁痛日渐被视为独立的病证,医家对胁痛病因病机的认识渐趋丰富,治法逐渐从注重散寒向注重行气转变,并最终形成了胁痛的辨证治疗思路.这些转变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的医学革新精神对具体疾病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