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显示,脾胃湿热证与慢性胃炎相关,是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具有抑杀Hp作用的中药以清热化湿药为主;而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段芳回 《光明中医》2023,(6):1139-1143
目的 探讨黄连清胃汤联合益生菌辅助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兰州市中医医院81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给予四联方案与益生菌治疗)与研究组(41例,给予四联方案、益生菌联合黄连清胃汤治疗)。比较2组炎症指标、中西医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PCT、CRP水平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连清胃汤联合益生菌辅助治疗可改善Hp相关性胃炎患者局部炎症,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灭幽汤改善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名脾胃湿热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西药结合常规联合治疗,临床组采用灭幽汤加减进行治疗。两组在治疗四周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临床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证候疗效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灭幽汤在充分杀灭胃内幽门螺杆菌、遏制幽门螺杆菌继续滋生、发挥根治作用的前提下,可有效改善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尤其在改善主症和中医证候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4.
张建波 《山西中医》2010,26(9):26-26,3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三联疗法及吗丁啉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疗程28 d。结果:治疗组显效45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2χ=11.303 1,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合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半夏柴桂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Hp感染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铋剂四联方案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半夏柴桂泻心汤治疗,2组均治疗14天。比较2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Hp根除率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发率,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胃肠疾病生命质量指数(GIQLI)量表评分,统计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组Hp根除率94.0%(47/50),对照组Hp根除率78.0%(39/50),治疗组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各单项中医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GIQLI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3/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18/5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6.4%(3/47),对照组复发率23.1%(...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制清胃汤剂联合西药克拉霉素、雷贝拉唑、替硝唑三联治疗HP感染相关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制清胃汤剂联合西药克拉霉素、雷贝拉唑、替硝唑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胃病36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36例作比较。结果:清胃汤剂联合西药三联治疗组HP根除30例,根除率83.3%;西药三联组HP根除27例,根除率75.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相关胃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与枸橼酸铋钾颗粒+标准三联疗法的四联疗法2种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以探寻有效的HPAG治疗方案。方法将100例HP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标准三联疗法+枸橼酸铋钾颗粒治疗,治疗组50例予标准三联疗法+化浊解毒中药治疗。停止服药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观察Hp的根除情况。釆用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通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来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p根除率81.6%,对照组Hp根除率81.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9%,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2种治疗方案在根除Hp方面效果相当,但化浊解毒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含铋剂四联疗法,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张振山  姚天宇  许迪 《四川中医》2020,38(3):119-122
目的:观察中药清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脾胃湿热证)的疗效。方法:将脾胃湿热型98例HP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接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酒石酸铋四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清胃汤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停药后1个月进行~(13)C呼气试验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和各单项中医证候疗效。对两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两组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单项中医证候中,上腹痞满、胃脘胀痛、口苦咽干、口中异味、恶心呕吐、纳差、嗳气反酸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中药清胃汤联合四联疗法可改善脾胃湿热型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降低根除后复发率,在HP感染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连清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美林 《中医药学刊》2005,23(8):1539-1539
观察中药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4例的临床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64例,临床近期治愈31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治疗61例,临床近期治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7%。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既可直接杀灭细菌,消除胃黏膜组织的活动性炎症,又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上腹胀痛和饱胀是慢性胃炎常见的症状,常会由于食冷、食硬、辛辣刺激食物导致症状加重。幽门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可在人体胃粘膜长期存活,导致易感人群患胃炎、胃溃疡[1-2]。在中医的研究中,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等范畴,与脾胃湿热有不可分的关系。2013年9月-2014年6月,笔者对我院就诊的80例脾胃湿热型幽门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疗程10 d.观察组加服用消幽护胃方,1剂/d,疗程4周.观察HP根除率,记录脾胃湿热证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P阴转35例(77.78%)优于对照组的26例(57.78%)(P<0.05);观察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上腹胀、上痛腹、胃脘灼热、口苦口臭、恶心呕吐等症状及脾胃湿热证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结合疗法有助于根除HP,提高临床疗效,并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是临床值得使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专一定居于人胃,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病因~([1])。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据调查,其在我国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42%-90%~([2])。当前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方案为四联疗法,另外欧洲共识意见还推荐序贯疗法及伴同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22年1月—2022年12月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0例合并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同时接受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辅以益生菌药物。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Hp感染根除率、炎症因子、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感染根除率及临床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合并Hp感染的慢性胃炎,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炎性反应,同时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更高的Hp感染根除率,临床疗效整体良好,值得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鹰  胡宏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7):436-436
对比观察了中西药合用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 ,前者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 94.44%和 77.7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0 %和 40 % (P<0 .0 5,P<0 .0 1 ) ;停药 4周后复查胃镜 ,发现前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 72 .2 2 % ,而对照组仅为 45% (P<0 .0 5) ;随访 6个月后 ,两组复发率分别为 8.8% ,46.9%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采用复方胃痛胶囊联合四联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21年6月—2021年12月诊治的87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四联疗法,44例试验组患者进行复方胃痛胶囊联合四联疗法干预。对比2组患者干预2周后Hp根除情况、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在临床总有效率上,试验组的93.18%(41/44)高于对照组的74.42%(32/43)(P<0.05)。在Hp根除率上,试验组的86.36%(38/44)高于对照组的86.05%(37/43)(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试验组的6.82%(3/44)低于对照组的11.63%(5/43)(P>0.05)。结论 复方胃痛胶囊联合四联疗法用于Hp阳性慢性胃炎,能够使症状大幅减轻,不良反应减轻,有确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周琪 《内蒙古中医药》2021,(12):69-70,80
目的:探究黄芪建中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综述近年来采用中药结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师制定该类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观察中药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4例的临床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64例,临床近期治愈31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治疗61例,临床近期治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7%.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既可直接杀灭细菌,消除胃黏膜组织的活动性炎症,又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51例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比较2组总疗效、H.pylori转阴率、血清胃泌素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H.pylori转阴率高于对照组,血清胃泌素减少。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8例,针对对照组患者与西药三联抗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1]。两组患者均服用2个疗程,3个月后均行病理、胃镜和幽门螺杆菌复查。结果经对比分析可知,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8%,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16例患者Hp转阴,转阴率为88.9%;对照组患者中14例患者Hp转阴,转阴率为7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42,P〈0.5)。结论较传统的三联疗法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故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