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2.
目的观察中药定向透药治疗对中重度癌痛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967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68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34例。A组患者接受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B组患者接受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中药定向透药治疗。治疗12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以及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剂量。结果 A组显著缓解2例,部分缓解21例,无缓解11例,缓解率为67.7%(23/34);B组显著缓解9例,部分缓解22例,无缓解3例,缓解率为91.1%(31/34)。B组缓解率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d后,B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剂量为(37.65±11.82)mg/d,明显少于A组的(51.18±16.47)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定向透药治疗可显著提高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并减少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3.
疼痛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食欲和睡眠 ,解除疼痛对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单纯用西药或中药治疗癌痛 ,效果多不理想。 1999年 12月~2 0 0 1年 7月 ,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 ,用硫酸吗啡控释片 (商品名 :美施康定 )加中药治疗癌痛 ,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相对照 ,前者效果较好。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中、晚期癌症 76例 ,男 4 2例 ,女 34例 ;年龄 17~ 76岁 ,平均 4 8 6± 2 6岁。头颈癌 17例 ,肺癌 2 5例 ,泌尿系肿瘤 11例 ,消化道恶性肿瘤 9例 ,妇科癌 6例 ,软组织肉…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羟考酮超前镇痛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1—7月收治的80例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4组:A组给予生理盐水;B、C、D组在气腹前分别给予盐酸羟考酮0.05、0.10、0.15 mg/kg静脉注射。术前1 h及术后6、12、24 h,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镇静评分,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P物质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A、B、C、D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A组,且随着盐酸羟考酮浓度的增加,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A、B、C、D组患者镇静评分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镇静评分高于A组,且随着盐酸羟考酮浓度的增加,镇静评分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术后6、12、24 h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高于术前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6、12、24 h的P物质水平均高于术前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2、24 h的P物质水平均高于术前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患者术后6、12、24 h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P物质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超前镇痛可明显缓解妇科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抑制炎症反应,同时加强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晓铭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8):1022-1023
目的:探析腹腔镜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应用羟考酮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通过芬太尼进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通过羟考酮进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数据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NRS评分在静息时、活动时、内脏痛等方面的评分对比具有明显差别( 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2%、18.4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术后通过羟考酮进行自控静脉镇痛可获得理想的效果,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入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组(n=32)和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组(n=38)。比较两组患者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T_1)、气管拔管即刻(T_2)、气管拔管后10 min(T_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数字疼痛评分、曲马多补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T_1、T_2、T_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较T_1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组患者的数字疼痛评分、曲马多补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中应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症状,且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9.
《临床军医杂志》2018,(4)
目的探讨羟考酮注射液对宫颈癌腹腔镜术后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常规组应用舒芬太尼注射液2.0μg/kg+1 000.0 ml生理盐水,3 ml/h匀速泵注;观察组应用舒芬太尼注射液1.0μg/k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3 mg/kg+1 000.0 ml生理盐水,3 ml/h匀速泵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和复苏相关指标,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后15 min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复苏室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在入复苏室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时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后15 min时,两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8/45),观察组为6.7%(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注射液在宫颈癌腹腔镜术后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的镇痛效果良好,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患者苏醒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解除癌症患者的疼痛是一个重要而经常被忽视的医疗问题。据WTO的估计。全世界每天有300~350万人遭受着癌痛的折磨,疼痛发生率在60%左右,其中30%的患者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严重地影响生活质量。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现结合文献将我院在2004年1月-2008年2月应用吗啡控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156例以及恰当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患者自控皮下镇痛(PCSA)在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4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四医院收治的121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镇痛方法不同,分为PCSA镇痛(PCSA组)31例,口服吗啡缓释片镇痛(吗啡组)50例,芬太尼透皮贴镇痛(芬太尼组)40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镇痛效果和镇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CSA组患者恶心呕吐、便秘、爆发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吗啡组及芬太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SA组患者镇痛后1周VAS评分与吗啡组及芬太尼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SA尽管便携度略逊一筹,但其可为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提供恒定满意的镇痛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抗病毒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收集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56例临床资料,分为抗病毒组63例(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和非抗病毒组93例,分析两组治疗效果、HBV-DNA阳性率及肝功能检查结果。结果抗病毒组总有效率(54.0%)显著高于非抗病毒组(38.7%);病死率(33.3%)显著小于非抗病毒组(52.7%);HBV-DNA阳性率(26.5%)小于非抗病毒组(50.0%);TB、ALT、AST、PT均显著低于非抗病毒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组有效率、病死率、HBV-D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抗病毒联合血浆置换可显著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及重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10年收治的198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药物种类及临床治疗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分析,总结重度及重型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特点。结果男性药物性肝炎患者中,重度(29.9%)和重型比例(20.7%)显著高于女性(X^2=4.527,P〈0.05;X^2=5.481,P〈0.05);合并基础疾病的药物性肝炎患者中,重度(27.5%)及重型比例(18.3%)显著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X^2=3.951,P〈0.05;X^2=4.409,P〈0.05);合并肝病患者中,重度(31.9%)和重型比例(21.7%)显著高于无肝病患者(X^2=5.056,P〈0.05;X^2=5.681,P〈0.05);有肝病的重型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无肝病者(X^2=3.977,P〈0.05);不同药物种类中,重型肝炎的病死率无显著区别(X^2=0.075,P〉0.05)。结论有肝病基础的药物性肝炎患者重度及重型发生比例较高,有肝病基础者重型病死率高于无肝病者。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卒中单元组早期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上加上高压氧治疗。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后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卒中单元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01至2019-12武警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85例中重度U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联合治疗组(43例)。对照组采用益生菌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近期疗效,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等营养状况指标,血清内毒素(serum endomycin ET)、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和外周血CD4+CD5+等指标水平。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MI、ALB、HGB和TP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血清ET水平更低,而血清IL-4和外周血CD4+CD5+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中重度UC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调节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强心理干预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过程中血压、呼吸、脉搏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共选择符合条件的40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按治疗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99例和实验组207例。在行首次PE治疗穿刺术前,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实验组除给予常规指导外,还加强了心理干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PE术前,两组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术中,对照组收缩压和脉搏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或P〈0.01),而呼吸和舒张压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PE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行PE时,加强心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影响操作的不良因素,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声像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声像图变化特点.方法:经临床及超声检查诊断子宫肌瘤85例,其中黏膜下肌瘤11例,肌壁间肌瘤74例,共115个肌瘤结节.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进行单点或多点多平面穿刺凝固治疗.对比术中及术后肌瘤的声像图特点、体积改变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肌壁间肌瘤治疗过程中,结节回声逐渐增强,直至整个瘤体成相对稳定的强回声,肿瘤边界清晰.治疗结束后瘤体缩小25%~35%,黏膜下肌瘤消失,术后1个月复查,瘤体继续缩小达30%~38%;术后3个月检查,瘤体缩小达40%~55%;随访半年,所有肌瘤结节继续缩小达78%~94%.1年后检查,治疗过的结节无1例复发,CDFI显示治疗后肌瘤结节血供明显减少或消失.49例经量增多者术后月经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可有效灭活5.0 cm以下的肌壁间肌瘤和清除黏膜下肌瘤,具有微创、简便、安全等优点.超声起着术前诊断、术中引导、术后判断疗效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Haruhiko Machida Keiko Yoda Yasuko Arai Suguru Nishida Masayasu Asanuma Toshiyuki Yuhara Takako Mori Mieko Tamura Eiko Ueno John M. Sabol 《Japa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2013,31(7):46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