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治神”的理论,首见于《内经》,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认为“治神”是针刺治病的重要法则,为针灸医生的首要要求。其积极的临床意义,正日益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重视。一、“治神”的概念研究治神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须明确治神的基本含义及其所指对象,从《内经》有关论述分析,治神是指医  相似文献   

2.
说起“治未病”,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在预防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医学的“治未病”并不仅仅限于是一种预防思想,它更是一种治疗思想,而且是从较高的理论水平上研究提高疗效、更好保护机体的卓越的治疗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治未病”的涵义和“治未病”思想对外感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作如下论述。 一、“治未病”的涵义 “治未病”一语的提出,最早见于《内经》,其后,《难经》、《金匮要略》亦有论述。  相似文献   

3.
主要从三方面①首辨虚实,指导治疗;②善辨表里,新旧表里同治;③重调气机,疏利肺气.对<伤寒论>辨治肺病咳喘进行归纳,并根据后世临床应用发展,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个人体会探析了其辨治用药特点,主治病证范围等.  相似文献   

4.
“治神”一词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说明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治神”的重要性。“治”和“神”二字各有广泛的含义,由于在语言环境出现的场合不同,所代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治”与“乱”相对,可引申为集中、专一,另有调节、治疗等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而狭义则指思维意识活动。“治神”可概括为:调治神志,使精神专一,治神的要求包括医患两个方面,特别是针灸治疗,患者能否密切合作,显然是取得医疗成败的关键。但是,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作用则是主导方面。因此,治神是临床医生必须  相似文献   

5.
未病的涵义,既包括平人,也包括亚健康者,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论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还是现代的“亚健康”的干预理念,既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医学观,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这些思想对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预是陕西省名老中医,擅长心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笔者跟师数年,总结了杨颗对眩晕的独特辨治经验,明确指出眩晕病证治以肝为本,虚实夹杂,治疗上强调从肝论治,兼顾他脏,标本并治。  相似文献   

7.
心系病证特殊表现所谓之“特殊”,乃症状比较特殊的、不太常见的、令人难测的、易于与它病混淆的心系病证。现举三则圆通应用经方辨治之验案,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论加强健康教育以实现“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对现代卫生工作的指导意义。对现代人群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治未病”不应只是医学理想,真正实现“治未病”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全民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内经》中怒之为病所致的多种病证进行了梳理,并对历代医家针对怒致病证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在辨脏腑论治方面,提出“从肝论治”是治疗的主要法则,“从心脾论治”为辅,同时应兼顾肺肾,并在怒之为病的不同阶段,根据虚实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运用标本缓急治疗法则的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整理,并对其立论依据,辨治运用规律,对后世的影响,现代临床的运用,及其展望进行了探析。认为标本缓急辨治法则主要是用于辨治错综复杂的病证,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临证在辨清标本轻重缓急的前提下.对急重证须本急治本,标急治标;轻缓病证者可先本后标,或标本同治,这一法则对临床各种病证的辨治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它既是医学界十分重要的一种辨治方法,也是医学辨证法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故此彰明仲景之深意,更利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1.
创新构建江阴市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江阴市展开了“治未病”工作的实践。本文从树立“治未病”核心文化理念,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工作成效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几个方面介绍了江阴市对于中医药“治未病”预防服务保健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首见于《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内经》中提到“活未病”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初把握时机及早治疗,在其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内经》“治未病”思想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深入研究中医“治未病”恩想,并进一步继承与发扬光大,对于促进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亚珍  戴菲  杨霞 《吉林医学》2009,30(24):3225-3225
“治未病”思想发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它倡导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范于未然。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工治未病”(《灵枢·逆顺》),倡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亚健康是“治未病”的重点,亚健康引领着健康医学发展的方向,蕴涵着预防医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从“肺主治节”的角度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方法] 围绕“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对“肺主治节”的内涵进行分析,探析“肺主治节”与不寐的相关性。在查阅诸多古籍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探究“肺主治节”在不寐的发生及诊治中的意义,并各附医案以证其效。[结果] 从“肺主治节”诊治不寐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若肺失治节,将影响呼吸节律、卫气循行、气血循行、水液输布、魄之所处等,从而影响人体寤寐节律,产生不寐。各家分别立足于调节肺的气机、调和营卫、调和气血、养阴润肺、温肺化饮、养气安魄等角度治疗不寐,获得良效。[结论] “肺失治节”能引致呼吸失司、营卫不和、气血失调、津水不布、魄无所归,从而引起不同证型的不寐。不寐调治从肺入手,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家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即针对温病邪在上焦的病证,宜从“轻”施治。耳鼻咽喉居于人体头颈部,皆为清窍,位属上焦,非轻不能上达。临床治疗该部位的疾病多选用质地轻清之品,同时配合气味芳香与引经之药,以助药达病所,属“治上焦如羽”的范畴。本文基于“治上焦如羽”在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尤其对疾病初期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论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治中焦如衡”是治疗脾胃病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结合临床实践,对“治中焦如衡”的学术内涵进行了阐述,并从虚实兼顾、寒热适宜、升降并调、刚柔相济几个方面,对“治中焦如衡”的临床指导意义进行了说明和举例.  相似文献   

17.
毛婷婷 《当代医学》2009,15(4):13-15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体现出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时至今日,“治未病”得到了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同。笔者就其近年来从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出“治未病”理论研究丰富,而临床研究欠缺,且主要针对慢性病,而对于急性外感病的研究有待于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气逆.即指气机上逆而不顺之病理。肺胃之气,以降为顺,故气逆之证,多见于肺胃。然而,肝虽主疏泄。具有舒展、升发之生理功能,但若升发太过,也可见“肝气上逆”之病理表现。故本文仅就此“肝气上逆”之病理表现及其治疗特点,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温者,病也。清者,法也。治温病用清法,其源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此“热”指病性,“寒”指药性,即治热性之病,用寒凉之药,也含热退身凉之临床效应。《素问》所言为祖述法,后世“治温以清”为总治法。二者之别,可以看出学术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治温以清”的涵义,将温病治疗总法,概括为“清”,“清”有治法,药性,效应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哲学思想处于主流地位。对于“和”的解释,《说文解字》释为相应也,从口禾声,古唱和字,不读去声“。即“和”的本义是指歌唱时的相互应合,引申而指不同事物间相互和谐一致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源远流长,“和”既是宇宙和万物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对于中医学的理论构建及其中的“治未病”思想的影响也是较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