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李志凯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60-961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及其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大学生自我的灵活性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大学生;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性别和专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而消极应对对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学生自我和谐的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安徽省2所医学院398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自我和谐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生的自我和谐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生的自我刻板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不同年级医学生的自我和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级的增加医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在不断下降。结论医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较好,男生在自我刻板高于女生,自我和谐程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3.
护理专业学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292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测评。结果护理专业学生在自我灵活性、自我和谐总分上存在年级差异,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有助于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和谐,采用消极应对对其自我和谐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科在校大学生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等,对某医科大学20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大学生适应性与总体幸福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男生职业选择适应性维度得分高于女生,女生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2个维度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适应性各维度得分总体表现为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大学生适应性各维度得分均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总体幸福感、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和年级与大学生适应性总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适应性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应针对各年级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其心理应对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军训对高中生自立意识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高中生自立和应对方式量表,对天津市460名高一学生分别于军训前、后进行了3次测试。结果自编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价工具;高中生的自立意识和应对方式存在着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军训前与军训后1周、4个月,军训后1周与4个月,自律学习、自我决断和求助与调节3个维度的得分整体呈上升趋势;自我协调、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3个维度的得分,在军训后4个月,独生子女组略呈下降趋势;军训前后,自立各维度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性正相关;军训前自立与消极应对呈现的负相关性,军训后变得不再显著。结论军训使高中生的自立意识和应用积极应对方式频率有所提高,自立意识越高应用积极应对方式频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现状及其与自我和谐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对重庆市某高校大学生1 08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15种危险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5种危险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专业学科大学生在4种危险行为报告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危险行为与自我和谐和应对方式相关(P<0.05或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总体自我和谐、消极应对、自我的刻板性。结论应采取综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水平,减少消极应对方式,降低大学生危险行为的报告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对医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为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496名医学生,采用交往焦虑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7%的医学生社交焦虑偏高.医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不存在性别、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消极的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社交焦虑.结论 应加强医学生积极应对方式教育,提高自我效能感,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8.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接纳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接纳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安全感量表、信任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河北师范大学11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总体自我接纳(41.17±5.8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总体自我接纳上,恋爱学生高于未恋爱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在自我评价因子上,性别和专业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0)。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信任、安全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有显著性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受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等因素的影响,人际安全、确定控制、积极应对、可依赖性和可依靠性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接纳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考评及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初步量表,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工具。方法应用前期编制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初步量表对2 0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从信度、效度及人口社会学因素方面对量表考评修订。结果大学生总的健康生活方式重测信度为0.708,分半信度为0.865,Cronbach’sα系数为0.898;条目与所属维度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其他维度相关系数较小;因子分析提取9个因子,各因子均有一定解释能力,但结构与量表理论设想稍有差别;总分在家庭月收入、父母亲文化程度、入学前居住地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结果调整修订,可形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正式版。  相似文献   

10.
林静 《中国校医》2011,25(11):807-809
目的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特征,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1 7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得分较高(M=258.03);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自我概念总分、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概念、自我行动、自我批评因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和自我行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我概念总分和各因子分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学科大学生除自我满意因子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存在自身特点,应该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防御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防御方式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问卷对25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自我和谐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的不成熟防御方式、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防御方式量表均分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虐待、情感忽视量表得分和童年期创伤经历性经历总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不成熟防御方式、成熟防御方式以及情感忽视能联合解释自我和谐48.7%的变异量。结论不成熟防御方式、成熟防御方式以及情感忽视能预测大学的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和谐与应付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医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状况得分分别为(2.64±0.46)分,(86.51±12.10)分,均处于大学生群体的中等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解决问题、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r=0.382,P<0.01;r=0.174,P<0.01),与自责、退避呈显著负相关(r=-0.170,P<0.01;r=-0.127,P<0.05);自我和谐总分与自责、幻想、退避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r=0.379,P<0.01;r=0.282,P<0.01),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388,P<0.01;r=-0.247,P<0.01)。结论医学生的应付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和谐密切相关,要引导医学生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医学院校应注重提升医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自我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肥东农村中学生自尊现状,并分析性别、年级、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环境、师生关系和应对方式与自尊的相关性。方法抽取肥东县2所中学,1所中学抽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另1所中学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每个年级分别抽取12个班级,对其所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 945份。结果不同性别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自尊总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376)。不同年级自尊水平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自尊受性别、年级、家庭环境、师生关系和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与性别、家庭环境和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而与年级、师生关系和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结论农村中学生自尊水平低,应根据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4.
1485例中学生心理应激源和应对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学生心理常见应激源和应对方式,为了解中学生心理需求和制定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选取1485例学生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简化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学习压力因子与人际关系因子得分分别是1.37±0.84和1.27±0.91,为最主要的应激源。问题解决因子得分2.73±0.56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应激源和应对方式在年级、学习成绩,家庭因素等分层因素存在差异。相关性总体上,问题指向等积极应对方式与应激源呈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应激源呈正相关。结论中学生日常生活构成心理应激源,应关注发生重大生活事件的学生,在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应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应付方式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山东省某中学高一年级53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为65.20%。有考试焦虑者应付方式问卷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分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消极应对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考试焦虑者(P〈0.05或P〈0.001),而无考试焦虑者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积极应对因子分显著高于有考试焦虑者(P〈0.05)。同时TAS总分与应付方式问卷的自责、幻想、合理化因子分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消极应对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01),而与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积极应对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在面对考试等应激事件时有考试焦虑者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且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在高中男生中表现更为突出;同时有考试焦虑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而无考试焦虑者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重点最高中生自我和谐的基本特,董,探讨自我和谐与心理压力源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重点高中的5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重点高中生在发生自我不和谐的3个维度之中,有21.5%的人进入了高分组,男女生在自我刻板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2.519,p〈0.05);自我和谐总分与压力源各因子显著正相关,自我和谐的3个分量表都至少与压力源的1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压力源对自我和谐总分的观测量达到20.0%。结论 自我和谐程度较差的重,占、高中生为数不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给予这类学生重点关注。压力源对自我和谐程度有良好的观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点高中生自我和谐与压力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点高中生自我和谐的基本特点,探讨自我和谐与心理压力源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重点高中的5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重点高中生在发生自我不和谐的3个维度之中,有21.5%的人进入了高分组,男女生在自我刻板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2.519,p<0.05);自我和谐总分与压力源各因子显著正相关,自我和谐的3个分量表都至少与压力源的1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压力源对自我和谐总分的观测量达到20.0%。结论自我和谐程度较差的重点高中生为数不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给予这类学生重点关注。压力源对自我和谐程度有良好的观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应对方式对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786名藏族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层回归分析显示,第一层人口变量中上学方式、年级、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留守、学习成绩进入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方程(F=8.526,P=0.000),控制人口变量后,应对方式能独立解释心理健康状况21.70%的方差变异。结论 住校、初一、留守、学习成绩差、家庭收入低的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差;管理者加强应对技巧的培训,能改善藏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安徽省长丰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现状,并分析其应对方式等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长丰县3所中学、5所小学,对其3~9年级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伤害发生情况以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等,用以调查伤害发生情况、评价学生应对方式等心理特点.采用负二项回归分析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长丰县2917名农村中小学生,伤害事件发生率为17.4%.伤害组的积极应对得分为33.98±6.38,非伤害组积极应对得分为33.66±6.3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9,P=0.328).伤害组的消极应对得分(27.65±7.79)高于非伤害组消极应对得分(26.54±7.62)(t=2.775,P=0.006),且消极应对高度、中度、低度三组的伤害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1,P=0.013).多因素负二项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潜在混杂作用影响后,积极应对与伤害无统计学关联,中度消极应对者发生伤害的危险性是高度消极应对者的0.77倍(IRR=0.77,95%CI:0.63~0.94).结论 消极应对是影响中小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改善应对模式、促进人格发展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流动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征以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为预防和矫治流动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教育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问卷及应对方式量表对331名流动未成年罪犯进行问卷调查,并与235名同龄中学生进行比较。结果 流动未成年罪犯的年龄集中在17~18岁,男性、初中文化者居多,犯罪类型以财物型犯罪为主;他们的气质特征中的P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低于中学生;刑期为6年及以上的流动未成年人罪犯的E维度得分高于3年及以下者; P、N维度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E维度得分与刑期呈正相关; E维度得分对刑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双不”群体—不上学也不工作的未成年人在流动未成年人犯罪主体中所占比例较大,初中毕业前后是其犯罪高发期。流动未成年人罪犯的气质特征为缺乏同情心及容易冲动,应对方式消极;不可抑制的气质特征可能导致流动未成年人严重行为失范。因此,应该加强流动未成年人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其生活与工作技能,还应注重对其良好人格特质的培养,并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