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疒咅)为白色小丘疹,高出皮肤,内含清澈水液,多见于胸腹、背部,也可见于头面、四肢,伴见汗多,消退时有细小脱屑.辨白(疒咅)之法为清代医家叶天士首创,是诊断湿热温病的独特方法.病机为湿热久留气分不解,且汗出不彻,致湿热郁蒸于肌肤而成,故白痦往往反复随汗出没,身热也随之起伏.  相似文献   

2.
我院已故老中医吴半淞先生,治疗温病颇具心得,曾谈及温病发(疒咅),未可概言"里邪外达之征".如为少数晶(疒咅)随着津津微汗布发于颈项胸背之间,未始不是邪机外泄之一助;若白(疒咅)层出不穷,(疒咅)粒干枯而秕,不见光泽,腹部更为繁密者,此乃元气津液尽从外泄,多有虚脱之变.先生举述治一后期伏暑患者,因屡用重剂撤邪,其中豆豉共达五两之多,致终日汗出沾衣.迨热退,(疒咅)发遍体,且层出不回,细  相似文献   

3.
枯(疒咅)     
例一,刘×,男,6岁,1982年元月2日初诊。全身发白色疹一月余。服中、西药不解。查:舌质淡红、苔白薄、脉濡细。全身遍布白色粟粒状疹,色枯槁,摸之磊磊碍手。颈背胸及腋部尤密,疹点细长顶尖如毛刺状、质硬。汗多,便溏,身痒痛。此为湿热郁滞肌表,不得透泄之白(疒咅)绵延日久,气阴枯竭,致成之枯(疒咅)。予苡仁竹叶散合生脉散治之:苡仁15克、淡竹叶15克、连翘12克、滑石15克、茯苓12克、白蔻10克(后下)、通草6克、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北五味12克。四剂后,白疹大减。再进四  相似文献   

4.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本章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辨舌验齿;二是辨斑疹白(疒咅);三是辨常见脉象;四是辨神色;五是辨常见症状。其中,重点是辨舌、斑疹白(疒咅)、常见症状。一、辨舌1.舌诊在温病学中的诊断意义(1)辨别病邪的性质:舌苔薄白、舌边尖稍红略干,是属温热性质。苔白厚而腻,是属湿热性质。  相似文献   

5.
斑疹在温病学的辨证治疗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温病学派的不少医家对斑疹论述颇多,其主要点集中在斑疹的形态、发病机理、治疗原则以及如何辨斑疹判断疾病的转机和预后。斑与疹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皮肤体征,高等中医院校温病学教材认为:“斑点大成片,  相似文献   

6.
二、辨斑疹白(疒立口) (一)辨斑疹斑疹是温病中常见的体征,二者有若干相同点,也有明显的区别。三、辨常见症状温病过程中,能出现许多症状,其中以发热、昏谵、痉厥更为重要,辨别这些症状,对探求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斑和疹是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斑疹形状颜色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历代医家对其分类繁多,并形成以“斑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种类。本文主要从病因角度将“斑”分类,从形态角度将“疹”分类,并简述各类斑疹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8.
<正> 漆性皮炎亦称中漆,又称漆过敏。是林区易见的一种皮肤过敏病,在农村或城市亦有所见。其病因是由于接触漆树、漆液、新漆器或误烧漆木而引起。漆性皮炎的主要症状是:初见局部皮肤起疹瘙痒,继起斑疹(疒咅)疱,尤以颜面、颈项、前臂比较显著。随即迅速蔓延至胸背及下肢,皮肤掀赤潮红,继发丘疹,(疒咅)疱迅起,多数患者可发生风团,极度瘙痒。如风热化火伤津,则见头痛发热,心悸便结,小便黄赤,不思饮食等全身症状。漆性皮炎虽属小病,但其发病急,病势蔓延迅速,患者苦痒难忍。如治之不当,还可出现漆疮,缠绵日久,患者更为痛苦。笔者过去  相似文献   

9.
白[疒立口]为白色小丘疹,高出皮肤,内含清澈水液,多见于胸腹、背部,也可见于头面、四肢,伴见汗多,消退时有细小脱屑。辨白[疒立口]之法为清代医家叶天士首创,是诊断湿热温病的独特方法。病机为湿热久留气分不解,且汗出不彻,致湿热郁蒸于肌肤而成,  相似文献   

10.
例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张×,男,18岁。夏令赤日,炎热酷烈,汗出而入海水以贪凉。返岸须臾,遍身(疒咅)雷,奇痒不止。请李老诊治,视其面色红润,身体健壮,全身疹色淡红荣润,片状斑斑如锦纹,高出皮肤,  相似文献   

11.
<正> 叶天士在中医诊断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见于《温热论》。《温热论》中察舌精详,验齿尤为独到,按腹仔细,善辨斑疹白(疒咅),且于治疗之中观察神情、切脉以决吉凶。这些内容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兹就《温热论》中诊法内容,略述三点粗浅体会。一、舌黑分润燥:时病重舌,舌黑尤须分别润燥,方知病之寒热虚实。舌苔黑如烟煤隐隐者,润者则兼“不渴肢寒,知挟阴病”;燥  相似文献   

12.
白(疒咅)汤是我院肖宗馨老中医的经验方,因治白(疒咅)病有效而得名,后来用此方治疗各类过敏性皮肤病,效果也很好。现选数例介绍于下: 一、方药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防风9克,蝉蜕4.5克,  相似文献   

13.
张××,男,41岁。于1984年3月发现头部起数片大小不等的疹斑,痒、抓之脱白屑,斑疹处脱发。某院诊为银屑病。经多方治疗月余未效。是年5月29日来诊治。查: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红色园形斑疹,高出皮肤,边缘清楚,表面复盖白屑。抓之屑脱,甚则出血。夜间尤甚,以头部、四肢为最重,且片大集中,体质好、饮食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相似文献   

14.
荨麻疹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仁康(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患,在中医文献中称(疒咅)癗,南方称风疹块,北方称鬼饭疙瘩。笔者据长期临床观察,大致依下述分型论治:(一)风热久羁:由于外受风热之邪,未经发散、以致风(疒咅)癗,发作不已。证见疹发大片  相似文献   

15.
《温热论》斑疹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对斑疹的论述较为详尽,特别是对病因、证候、传变及治则等的论述有独到见解。叶氏治疗斑疹从原则到具体,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经验可循,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今简要归纳探讨于后,供同仁教正。 一、斑疹尽非纯热邪,叶氏经验有独见 斑疹一症,根据皮肤外露红、紫色或点或片疹斑的临床表现,医家一般认为归属“火郁内伏”、“温病发斑”。故有班疹乃血热、高热酿发之说。 《内经》云:“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斑疹的出现,虽主症形见于体表,见外知内,结合其它兼证分析,实质上是体内发生病变显露于肌表的局部症候。叶氏认为,除受温热所致外,与时邪留连、七情郁结、饮食不节、脏腑虚损等密切相关。叶氏指出:“按方书谓斑疹红届胃热,紫为热极,黑者胃烂,外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断之。”又曰:“春夏之间,湿病俱发斑疹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红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脉不洪数,此非虚斑即阴斑。或胸前微见数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阴盛格阳于上……。”亦有“阴寒内盛之斑”出现。叶氏认为皮肤罹患斑疹,不一定纯属热病。有鉴于此,叶师总结为:“皆是邪之不一。”又归纳为:“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  相似文献   

16.
出疹,是指皮肤出现高出肤面的红色或红白色疹点的症状。多因风热、风湿、疫毒等邪外侵,蕴郁肌肤所致。常见于风疹、麻疹、奶麻,皮肤疾病如湿疮、药毒、痱、疥疮、土风疮、血风疮、血疳疮、经前隐疹、妊娠风疹等,以及烂喉丹痧等多种外感温热病中。临床对以出疹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出疹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分型。1 辨病思路1.1 与发斑相鉴别 皮肤出现高出肤面的红色或红白色疹点,形如麻粒、粟米,多伴有皮肤瘙痒,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临床一般应与不高出皮肤的发斑相鉴别。1.2 与皮肤病相鉴别 出疹常见于皮肤科疾病,…  相似文献   

17.
瘾疹又称(疒咅)(疒晶)、风疹块。其特点是:瘙痒性风团,高出皮肤,小如芝麻、粟米,大如豆粒、云片,或呈地图状,或于头面,或于四肢,或于全身,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时发时消。本病辨证分五型。一、风热型皮疹小如粟米、豆粒;大如云片或螎合成地图状。色鲜红灼热,瘙痒剧烈、遇热加重,得冷减轻,有时发热汗出。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凉血化淤、消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湿温病为什么易出现白(?)?怎样辨治? 答:湿温病是温邪挟湿的病证,长夏季节雨湿较盛,天气炎热地气上蒸,感受湿热病毒而发病。患者太阴脾湿素盛,阳明胃热素重,更易内外合邪。初期多有头痛“首如裹”、身热不扬、酸困重痛的表证,和胸闷便溏、尿液短黄、舌苔黄腻、脉濡缓等里有湿热之征。湿热结合如油入面,很难迅速解除,故病势绵缠。湿热之邪留恋气分,郁蒸肌肤,汗出不透,迎风复回。吴鞠通谓:“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或湿热蟠踞中焦,湿热交蒸,甚则弥漫三焦,失于清化分解。邪无出路,都可从皮肤外泄而发生白(?)。因此湿温病易发白(?),白(?)也是湿温病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 温病发斑,其治各家多曰一"透"字,而目前对斑的治则阐释为:"治宜清胃解毒,凉血化斑",这样便似难看出"透"的涵义.细究发斑证治,感觉"透"字寓意深刻,不应忽视.故发表浅见供同道参考.一、斑之病机温病发斑之治,基于其病机认识,目前认为:"温病发斑大多由于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内外发而成."遵此,则理当大清阳明胃热为主,兼以凉血为治.化斑汤中白虎汤大清阳明气热,"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温病条辨·上焦篇》),  相似文献   

20.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为温病学斑疹点睛之笔。此语滥觞于华佗"胃烂发斑",且较之章虚谷"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更具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斑疹"和而不同",陆子贤由"胃烂发斑"提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贡献在于:立足于叶天士温病斑疹诊治模式,统合张仲景、叶天士寒温学术体系,把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脏腑辨证体系统一起来。陆氏寒温统一学术较之现代新安名医程门雪"伤寒本寒而标热,温病本热而标寒""温病在伤寒基础上发展了清气热、凉营清热、清心开窍等法"的认识且各有时代特色,斑疹诊治应统合寒温学术及中西医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