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手术联合早期深部X线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的手术联合术后早期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瘢痕疙瘩患者48例,采用手术切除直接缝合或转移邻近皮瓣,术后24h内采用深部X线照射。照射剂量每次400~500cGy,连续4~5d,每天1次,放射野包括手术切口边缘周围1.0cm宽度正常组织,拆线后放疗1次。结果:随访6个月~2年,治愈36例,显效7例,进步1例,无效0例,有效率95.4%。结论:手术联合早期深部X线放疗是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超减张缝合法及术后放射治疗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整形美容科接受治疗的25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效果观察。纳入患者均符合瘢痕疙瘩诊断标准,其中胸壁瘢痕疙瘩17例,会阴部瘢痕疙瘩5例,肩部2例,肘部1例,术前瘢痕病灶面积1.4 cm×1.1 cm-11.0 cm×3.0cm,平均7.1 cm×2.3 cm,术中瘢痕切除后形成创面面积2.1 cm×1.5 cm-12.5 cm×5.2 cm,平均7.8 cm×3.5 cm。手术采用浅筋膜层两层间断超减张缝合方法闭合创面,术后24小时内切口进行第一次放射治疗,之后连续放射治疗共计4-5天,照射剂量DT 18-20 Gy/4-5 F。拆线后酌情外用减张缝合器4个月,外涂祛疤硅酮凝胶3~6个月。术后定期门诊复诊或照片资料随访观察瘢痕情况,记录切口不良反应及瘢痕的宽度、增生程度等。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瘢痕切除后超减张缝合修复创面,并术后连续5天放射治疗。随访6~31个月,23例患者术后切口一期愈合,2例出现线头外露(肩部1例,胸部1例,外露线头均为一处),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术后注射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对89例复发性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手术切除皮损,术后周边皮肤注射得宝松治疗,1次/月,共3~5次,术后3、6、12、18、24个月随访,观察症状、体征,至少随访2年。结果显效73例,占82.0%;有效11例,占12.4%;无效5例,占5.6%;总有效率94.4%。结论术后注射得宝松治疗瘢痕疙瘩效果明显,是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切除后90S r9-0Y敷贴治疗的有效时机。方法:选择小面积单发瘢痕疙瘩患者90例,随机等分为三组,分别于瘢痕疙瘩切除后拆线前3~5 d、拆线后1~3 d、拆线后5~7 d行90S r9-0Y敷贴,观察疗效。结果:经1~6 a随访,全部病损中治疗有效83例,无效7例,有效率92.22%。结论:瘢痕疙瘩切除拆线后1~3 d行90S r9-0Y敷贴治疗,疗效优于其他时机敷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手术切除加瘢痕内曲安奈德注射方法治疗54块体表不同部位瘢痕疙瘩,观察瘢痕生长及复发情况。结果临床应用54例,随访12个月,手术后注射3次者总有效率为90.5%,注射5次者总有效率为96.9%。结论手术切除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能够有效治疗瘢痕疙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加用β射线照射治疗瘢痕疙瘩。方法:距瘢痕疙瘩边缘内约0.3cm作切口,在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的皮下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定期对扩张器进行注水以扩张正常皮肤,达到瘢痕疙瘩切除后的切口无张力缝合;术后应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β射线对切口及周围组织连续照射4~6d不等。结果:治愈率84.6%,有效率100%,随访时间最长4年,未见复发。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使瘢痕疙瘩切除后的切口无张力缝合,明显减少瘢痕增生,有效地防止瘢痕疙瘩的复发。辅助以β射线照射治疗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7.
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四肢瘢痕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修复四肢瘢痕挛缩畸形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皮肤扩张术在四肢瘢痕附近正常皮肤皮下植入扩张器2~5个,扩张器容量100~600 ml,切口愈合后开始注水扩张,每周1~2次,每次注水量为扩张器容量的10%~20%,1~2个月完成注水扩张后,在全麻下行瘢痕切除,扩张器取出,扩张皮瓣转移术.结果:自1999-02~2006-12共治疗38例四肢瘢痕挛缩患者,瘢痕面积为5 cm×3 cm~20 cm×5 cm.随访6~12个月,术区皮肤肤色、质地、弹性良好,畸形矫正,四肢功能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四肢瘢痕不仅能使外观及功能得到改善,而且供区可直接缝合,不产生新的瘢痕,是一种修复四肢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瘢痕内切除术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在瘢痕内切除大部分瘢痕组织,将保留的创缘两侧瘢痕皮肤修薄,无张力缝合拆线后给予曲安缩松注射,一般3-5次。观察瘢痕疙瘩的愈合与好转情况,同时,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190例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6例因月经紊乱等原因放弃治疗,导致部分复发。结论:该方法简单,经济、不产生新的供皮区,较传统方法留瘢痕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耳廓瘢痕疙瘩采用先局部注射激素再手术切除,并术后再注射激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各类耳廓瘢痕疙瘩患者93例均采用先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20~40mg,每2周注射1次,共2~6次,待瘢痕软化萎缩后行瘢痕疙瘩切除,后再注射曲安奈德3~5次。结果随访1~3年,治愈48例(51.6%),显效21例(22.6%),有效18例(19.3%),总有效率93.5%。无患耳耳廓较健侧明显变小、变形情况发生。结论耳廓瘢痕疙瘩采用先局部注射激素,再手术切除瘢痕,术后再注射激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放射疗法、氟尿嘧啶(5-FU )与曲安奈德混合液两种方法对瘢痕疙瘩术后防治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放射疗法、5-FU与曲安奈德混合液对126例瘢痕疙瘩术后的预防性治疗;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组(A组)65例,术后24 h内放射治疗1次,剂量为2~2.5 GY ,24~48 h内放射治疗1次,1周内再放射治疗1次,剂量均为2.5GY,总剂量7~9GY。如3个月后瘢痕疙瘩术后有复发的症状,再加1次放疗,每次剂量一样。瘢痕疙瘩术后5-FU与曲安奈德混合液治疗组(B组)61例,用5-FU与曲安奈德混合液局部注射伤口两侧边缘0.3~0.5cm的真皮及皮下组织,其浓度为0.10~0.25mL/L,每2周1次,连续2个月后改为每4周1次,连续应用4个月,整个疗程为6个月。结果随访6~12个月,A组治愈率83.08%,B组治愈率59.02%,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是预防瘢痕疙瘩复发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近10 a来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21例诊治情况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胆管癌在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发生率为3.3%;术前诊断正确率61.9%;CA199阳性率为76.2%,术前诊断正确率B超为56.3%,CT为67.8%,MRI/MRCP为82.3%,根治性切除肿瘤42.8%,姑息性手术57.2%,根治性切除肿瘤1、2、3a生存率分别为91.3%、71.5%和50.7%;姑息性手术1、2、3a生存率分别为30.3%、18.4%和0.00%.结论 肝胆胆管癌患者中血清CA199升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对胆管癌的患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且血清CA199在监测术后复发中也具价值.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根治性手术能明显延长患者寿命,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将48例CT诊断早期肝炎后肝硬化组及96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组行肝脏穿刺活检。活检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HE)、网状纤维Gomori法、范基森(VG)、结缔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与临床及CT影像特征相对照。结果:CT检查提示早期肝硬化病理检查结果仅6例符合(6/48,12.5%)。慢性肝炎轻、中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各为85.7%(36/42)、75%(36/48)。但两组不符合部分仅为轻-中度之间的交叉。慢性肝炎重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6/6)。CT肝脏形态缩小的影像特征,与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指征符合率达100%。与无肝缩小征象组对照,无一例符合。结论:CT肝脏形态缩小是早期肝硬化的较可靠诊断依据。慢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符合率高,如非必要,可免将肝活检用于慢性肝炎的常规诊断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盐酸托烷司琼治疗顺铂引发恶心呕吐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国产盐酸托烷司琼和国产盐酸格拉司琼在治疗顺铂所引起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48例接受含顺铂化疗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研究,于化疗前1d开始给予盐酸托烷司琼(5mg/次,1次/d)或格拉司琼(3mg/次,1次/d),连用7d,同时观察患者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相关安全指标。【结果】国产盐酸托烷司琼和国产盐酸格拉司琼在治疗顺铂引起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应方面以及安全性指标检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产盐酸托烷司琼治疗顺铂引起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应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与国产盐酸格拉司琼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乌拉地尔与尼卡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急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乌拉地尔组和尼卡地平组,每组各30例.乌拉地尔组静脉注射12.5 mg,再予以50~200 μg/min乌拉地尔持续静滴;尼卡地平组给予静脉注射尼卡地平1 mg后,再予以10~40 μg/min持续静滴.结合患者血压变化情况适当优化、调整药物剂量,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率(HR)、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乌拉地尔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尼卡地平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0 min、20 min、30 min、60 min、120 min时SB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60 min、120 min时DBP、HR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拉地尔组治疗10 min、20 min、30 min、60 min、120 min时HR显著低于尼卡地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面红、便秘等不良反应,乌拉地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2/30)显著低于尼卡地平组的20.0%(6/3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差异(χ2=18.063,P<0.05).[结论]乌拉地尔或尼卡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均良好,但乌拉地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误诊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分析1例胆囊癌肉瘤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了解该肿瘤的特征。结果:胆囊癌肉瘤罕见,女性多于男性,恶性度高,预后差。组织学检查显示有癌和肉瘤成分,免疫组织化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手术及放、化疗均疗效不好。结论:原发于胆囊的癌肉瘤较罕见,预后与肿瘤分期有关。临床实践中要特别重视本病与胆囊的一些相似疾病鉴别。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董良  郭曲练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13-2215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和可乐定对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焦虑和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G组:手术前夜和术前2h和术后24h口服加巴喷丁1200mg;C组:手术前夜和术前2h以及术后24h口服可乐定100μg;P组:口服安慰剂。手术前夜以及术后2,6,12,24,48h进行疼痛评分(VAS),此外,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对患者手术前夜以及术后6h,24h,48h的焦虑水平进行评估。术后镇痛应用持续泵入镇痛给药模式,总量100mL,芬太尼1.0mg,负荷量2mL,持续输注2mL/h。【结果】3组患者术后48h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稳定,各组间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组相比较,术后48h内G组和c组的疼痛和焦虑评分明显降低。【结论】加巴喷丁和可乐定能够明显减轻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疼痛和焦虑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胸外科1990-01-2009-08间收治的胸膜孤立性纤维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胸闷、胸痛、咳嗽、咯痰、发热是SFTP的主要症状。诊断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分析,所有患者的CD34、vi mentin、bcl-2和CD99均阳性表达。随访5个月至19 a,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分析,根治性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和Survivin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浸润及转移预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7例食管癌中HIF-1α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从正常上皮组织、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到原位癌、浸润癌,HIF-1α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HIF-1α与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对判断食管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鼻咽放线菌病的临床特点,总结该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观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来门诊和住院治疗的9例鼻咽放线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31.4±6.5岁。临床易误诊为鼻咽癌,采用鼻内窥镜手术和青霉素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微生物学和病理检查可确诊鼻咽放线菌病,青霉素结合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阎昱升  胡成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5):887-888,892
[目的]监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5(IL-2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表达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发作期组)、哮喘缓解期患者30例(缓解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并比较血清IL-25、ECP的水平.[结果]发作期组血清IL-25水平(51.91±9.05)ng/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28.09±6.96)ng/L及对照组(26.24±5.12)n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血清ECP水平(18.95±8.97)μg/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4.47±2.01) μg/L及对照组(2.01±1.47) μ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与ECP之间呈正相关(r=0.682,P〈0.01).[结论]哮喘成人血清IL-25及ECP水平能反应哮喘气道炎症活动情况及严重程度,且两者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