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明胶和羟乙基淀粉对中等腹部手术病人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中等腹部外科手术患者34例,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治疗组(18例)和明胶治疗组(16例)。术后连续3d内分别每日给予人工胶体500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的血糖水平、血清白蛋白浓度、C-反应蛋白浓度、血白细胞计数。结果:羟乙基淀粉组术后第1日的CRP比明胶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羟乙基淀粉组术后血糖变化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相对于琥珀酰明胶在减轻腹部手术后应激反应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大剂量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和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容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情和体格情况分级(ASA)Ⅱ-III级,年龄32~65岁,随机分为两组,从麻醉诱导后至术后第二天,分别采用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G组)和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V组)进行体外循环预充、术中和术后血容量补充。观察患者临床恢复状况、围术期各时点血液动力学指标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情况、各种液体的出入量、出血量和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G组患者手术当天和术后第一天血浆代用品用量较多(P<0.05),两组间其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剂量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和4%琥珀酰明胶均可安全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容量治疗,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扩容时效较持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用于成人体外循环(ECC)管路预充对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72例18岁以上于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ECC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分为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组(20 ml/kg,A组)、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组(40 ml/kg,B组)、琥珀酰明胶组(20 ml/kg,C组)、琥珀酰明胶组(40 ml/kg,D组),每组各68例。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检测转前(T1)、鱼精蛋白中和后15 min(T2)、转后4 h(T3)及术后24 h(T4)的凝血功能。结果四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手术种类及术前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术中红细胞用量、术后24 h红细胞用量、24 h胸液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B组血小板数量在T2时点组与A组、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5);血栓弹力图最大幅度值在T2时点,B组与A组、C组和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9)。结论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作为ECC预充液,当剂量小于40 ml/kg时对机体凝血功能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胶体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输入6%羟乙基淀粉和4%琥珀酰明胶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肾功能正常,ASAⅠ~Ⅱ级的择期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贺斯组) 、B组(血定安组)和C组(晶体组)以80~100 mL/3 min的速度分别输入20 mL/kg的6%羟乙基淀粉、4%琥珀酰明胶和乳酸林格液进行AHHD,术中以乳酸林格液补充其余液体需要量.监测AHHD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血尿素氮(BUN)、血肌酐(BCr),以及T0与T1时刻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浓度和尿比重数值.结果 3组各时点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均在正常范围内;A组及B组尿β2-微球蛋白在T1均高于T0(P<0.05或0.01);组间比较,T1时刻尿β2-微球蛋白数值B组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1).结论 输入血定安进行AHHD能够造成肾小管一过性的重吸收功能受损,但无围术期严重肾损害作用.而输入中分子量的贺斯进行AHHD对于术前常规肾功能检查正常的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拟评价不同血浆代用品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on socity of anesrhesiologisrs,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组和明胶组各20例,术前用6%羟乙基淀粉或4%琥珀酰明胶以20 ml·kg-1·h-1的速率进行高容量血液稀释,全程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在稀释前、稀释后30、60 min各时点分别抽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进行各组输液前后比较以及两组间比较.结果 各组输液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显著变化;与输液前比较,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均降低(P<0.05),其中羟乙基淀粉组稀释后30、60 min两个时点均较稀释前降低,各组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于稀释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输注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有差异(P<0.05).结论 术前使用不同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或琥珀酰明胶进行高容量血液稀释均可维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均可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血液黏度,增加组织血流灌注,改善血液流变性.用于围术期的容量治疗时,对降低血液黏度羟乙基淀粉时效更长.  相似文献   

6.
邓莺 《吉林医学》2011,32(12):311-2311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130/0.4、琥珀明胶、乳酸钠林格液对ICU术后患者MAU水平与炎性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100例收入ICU患者随机分成五组(每组20例),术中分别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 500 ml或1 000 ml、琥珀明胶500 ml或1 000 ml及乳酸钠林格液。分别测定患者术前及入ICU 6 h MAU水平和血浆IL-6浓度。结果:人工胶体组的MACR变化水平均较晶体组低(P<0.05);而相同剂量羟乙基淀粉组和琥珀明胶组MACR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P=0.701),但前者的MACR均值较低。各组入ICU 6 h时血浆IL-6的浓度较术前基础值都明显增高(P<0.05),且三种液体组间血浆IL-6的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羟乙基淀粉组最低。结论:人工胶体MACR变化水平较晶体组低,且能有效降低血浆IL-6水平,提示其具有毛细血管堵漏作用及抗炎作用,其中羟乙基淀粉130/0.4的作用优于琥珀明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不同液体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足月单胎健康产妇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按不同液体AHHD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聚明胶肽组(P组)、琥珀酰明胶组(G组)和6%羟乙基淀粉130/0.4组(H组)。C组、P组、G组和H组分别于麻醉前30min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聚明胶肽、4%琥珀酰明胶和6%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AHHD,输液速度为20mL·kg-1·h-1。分别于AHHD前(T0),AHHD后30min(T1)、1h(T2)和手术结束后2h(T3)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红蛋白(Hb)含量、血红细胞比容(Hc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和血沉)及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Fib)]。结果 与C组比较,P组、G组和H组T1—T3时Hb含量及Hct降低(P<0.05),T1—T2时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PLT和Fib降低,APTT延长(P<0.05),血浆黏度值、血沉及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比较,P组和G组T1—T2时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及血沉升高(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应用聚明胶肽、4%琥珀酰明胶或6%羟乙基淀粉130/0.4行AHHD对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影响轻微,但可改善产妇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增加组织血液灌注,且6%羟乙基淀粉130/0.4相较其他液体对降低血液黏度时效更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胶体预充液对心肺转流术 (CPB)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CPB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 2例。分别以人血白蛋白 (A组 )、琥珀酰明胶 (G组 )和 6 %羟乙基淀粉 (H组 )预充 ,于麻醉前 (T0 )、转流中 (T1 )、转流毕 (T2 )、术后 6h(T3)、术后 2 4h(T4 )取静脉血测定凝血功能指标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IB)、D 二聚体 (D D)、血小板计数 (PLC)。结果 :(1 )A组和G组T1及T2时FIB均低于T0时 (P <0 0 1 ) ,G组T3时FIB仍低于T0时 (P <0 0 5 ) ,3组T3时PT均长于T0时 (P <0 0 1 ) ,H组T3时APTT长于T0时 (P <0 0 1 ) ,A组和G组T4时FIB均大于T0时 (P <0 0 1 ) ;(2 )H组T3时PT长于A组和G组 (P <0 0 5 ) ,且H组的APTT长于A组 (P <0 0 5 ) ,A组和G组T4时FIB均大于H组 (P <0 0 5 )。结论 :人血白蛋白和琥珀酰明胶预充液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小于羟乙基淀粉 ;各组术后数小时内机体凝血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且伴有相对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在全麻状态下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6%羟乙基淀粉130/0.4、琥珀酰明胶、乳酸钠林格氏液及复方电解质溶液对成年患者的扩容效果.方法:40名接受全麻手术的ASA Ⅰ级成年男性患者,随机分为5组(n=8),通过身高体重公式计算基础血容量并抽取动脉血2ml测定基础血宝红蛋白浓度及记录平均动脉压(MAP).经静脉快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以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开始全麻后各组分别在1小时内静脉恒速输注5ml/kg岛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A组)、8ml/kg 6%羟乙基淀粉130/0.4(B组)和琥珀酰明胶(C组)、24ml/kg乳酸钠林格氏液(D组)及复方电解质溶液(E组).输液结束及输液结束后60min抽取动脉血2ml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并记录MAP,根据基础血容量及血红蛋白浓度变化计算输液后血容量,从而得到血容量增加值和液体潴留率(FR%)并比较各组全麻前后的MAP.结果:输液结束时,A组平均FR为207.0%,B组平均FR为99.8%,C组平均FR为85.5%,D组平均FR为32.0%,E组平均FR为32.6%;输液结束后60min时,A组平均FR为89.4%,B组平均FR为59.4%,C组平均FR为47.3%,D组平均FR为10.3%,E组甲均FR为11.8%:全麻后各组MAP较麻醉前下降(P<0.05),输液结束后0min与60min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状态下6%羟乙基淀粉130/0.4和琥珀酰明胶可获得良好的扩容效果及维持时间,而高渗羟乙基淀粉在血管内的潴留率更大于这两种胶体液.即使输入大量晶体液得到的扩容及维持效果仍欠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等容血液稀释和肝出血自体血复苏中不同溶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8只新西兰家兔建立等容血液稀释和肝出血自体血复苏模型,根据手术中输注的不同等容血液稀释溶液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130/0.4组(H组)、琥珀酰明胶组(G组)和乳酸钠林格液组(RL),每组6只.于家兔麻醉后血液稀释前(T0)、等容血液稀释后10 min(T1)、肝出血自体血复苏后60 min(T2)抽取动脉血样,行常规凝血功能和凝血弹性描记仪(TEG)指标检测;并观察肝出血自体血复苏120 min内各组家兔的生存情况和失血量.结果 与T0时间点比较,H组T1、T2时间点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1时间点比较,H组T2时间点TEG各项指标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H组家兔的生存时间更短,失血量更多.肝出血自体血回输期间,H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呈下降趋势,与G组和R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130/0.4较琥珀酰明胶和乳酸钠林格溶液的凝血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围术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复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明确体外循环(ECC)对循环EPCs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到2010年12月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40例,分为非ECC组和ECC组,每组20例。非ECC组在非ECC下行胸部小切口直视封堵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ECC组在经典ECC下行各种心脏畸形矫正手术。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手术后即刻(T2)、术后4 h(T3)、24 h(T4)、72 h(T5)抽取患儿桡动脉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EPCs数量。分析ECC对循环EPCs的影响。结果两组患儿T1时间EPCs无显著差异(P〉0.05);在T3时间点ECC组患儿循环EPCs数高于非E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T2、T4、T5时间点ECC组循环EPCs数均低于非ECC组和T1时间EPCs数,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CC可以导致术后循环EPCs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应用微小化体外循环(ECC)策略和超滤对术后婴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在ECC辅助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儿共637例,按照术中是否应用微小化ECC策略或常规ECC是否使用超滤分为三组:微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ECC)对术后儿童肺功能的影响,并观察这些变化和时间的关系。方法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36例,根据是否应用ECC分为两组:ECC组(A组,n=18)和经胸小切口封堵组(B组,n=18)。分别测定气管插管后5 min、气管插管后15 min、开胸后5 min、术毕、术后2 h、脱机前的胸肺顺应性(CL)、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阻力(Raw)及脱机时间。结果 ECC术后患者的CL明显下降,而封堵手术对CL影响不大;ECC组于开胸后CL明显降低(P0.05),于术毕降至最低水平,后逐渐恢复,到拔管时基本达气管插管后水平;ECC组气道阻力、气道平均压于开胸后增加(P0.05),至脱机前恢复正常水平。ECC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长于封堵组。结论 ECC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肺功能有明显影响,引起呼吸动力学的改变,因此应注意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40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超滤技术,以评估超滤对患儿围术期肾小球功能的影响。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n=20)和超滤组(U组,n=20),测量两组患儿围术期不同时间点尿中微量白蛋白(MA)、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的浓度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①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但对照组比超滤组实入量明显增多(P<0.01);②两组尿MA、TRF、IgG的浓度均于术后第一天明显升高(P<0.01或P<0.05),达峰值后逐渐下降。两组比较,C组比U组术后三种微量蛋白升高明显,持续时间也明显延长(P<0.01或P<0.05)。结论:超滤技术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肾小球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5公斤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法总结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5kg以下133例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结果 ECC时间13~382(55.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35(34.07)min,术后死亡3例,与ECC无直接关系。结论合理的预充,足够的流量灌注,行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重视机体各脏器的保护,是5 kg以下婴幼儿ECC管理的确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围心脏手术期血乳酸浓度的变化与预后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婴幼儿围心脏手术期血乳酸浓度的变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1227例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实施手术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规测定术前、ECC前、ECC 30min、ECC停止1h、术后24h及术后48h的动脉血乳酸含量.比较按年龄、存活与否、小儿恢复室(PICU)滞留时间分组后的血乳酸值.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乳酸值在ECC后最高,以后逐渐降低,两组各时点的血乳酸值比较,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滞留9天以内的各组间血乳酸值无显著性差异,滞留9天以上组术前、ECC前、术后24 h、48 h时点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新生儿组及学龄儿组从ECC后1 h到术后24 h血乳酸值明显上升,学龄儿组的高乳酸血症第二天恢复,但新生儿组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测定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围术期血乳酸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疾病预后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后经吸入一氧化氮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浓度、成分的变化,及随吸入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的改变。方法将34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并实施体外循环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INO组(外源性NO吸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0 min、2 h、6 h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磷脂、饱和卵磷脂、总蛋白的含量,并计算氧合指数。结果体外循环术后两组PS水平显著降低,氧合指数升高。术后2 h、6 h后INO组P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时点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氧合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明显降低PS水平,应用外源性NO进一步降低PS水平,但对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月龄、低体重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武警总医院2008年度至2012年度共297例月龄≤12月且体重≤10kg的先心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6~122(57.4±1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5(35.1±11.3)min,均采用改良超滤+平衡超滤,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2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例,难治性肺炎9例,肾功能衰竭5例,延迟关胸5例,围术期死亡5例。结论合理的预充和灌注,采用超滤并重视脏器的保护,是低月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的合理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BNP结合胸阻抗法监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术后心功能。方法:随机抽取先心病患儿45例为实验组,按照心功能(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分为N1、N2及N3组。同期小儿外科住院患儿20例为对照组,术后1、6、24、48h测量左心室Tei指数,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系统测量LVET及CI,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NP浓度。结果:术后1h血清BNP及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轻度增高,术后6、24、48h血清BNP及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逐渐减低;术后CI逐渐增高,LVET逐渐减低。结论:血清BNP结合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动态地评估先心病婴儿术后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低出生体重儿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低出生体重儿(≤2.5 kg)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对我院34例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EC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2例,女性12例,出生体重1 130~2 500(2 278.3±444.6)g;孕周28~42(36.5±3.29)周。手术时日龄为3~80(23.9±15.4)d,手术日体重1 130~2 700(2 193.2±349.6)g。其中早产儿15例。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ECC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手术。其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2例,深低温低流量(DHLF)15例,ECC中度低温中低流量11例,浅低温中高流量3例,常温不停跳3例。1例术中给予平衡超滤(ZBUF)结合常规超滤(CUF)和改良超滤(MUF),其余均给予CUF联合MUF。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ECC转流时间35~235(109±55.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125(59.8±28.2)min。所有病例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成功脱离ECC,14例延迟关胸。术后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23.5%。结论防止液体潴留,良好的心肌保护、脑保护,选用适宜的灌注方式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