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学前聋健融合教育实践与研究在国内部分聋校及幼儿园已逐渐开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将学前聋健融合教育分为初期融合、半日融合、全日融合3种形态,从安置参考依据、安置形式、集体教学内容和个别化教育内容、融合教育指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学前聋健融合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在家庭早期阅读方面的差异,找出听障儿童家庭早期阅读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采用自编的((学前儿童家庭早期阅读问卷》,对67名听障儿童、42名健听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①在开始阅读的时间方面,56.7%的听障儿童2岁之后开始阅读,而35.7%的健听儿童1岁之前就开始阅读;②在选择阅读材料方面,听障儿童家长选择的图书类型比健听儿童家长少,前者更偏向于选择有助于提高孩子认知、语言等能力的书籍;③在遇到幼儿不配合时,40.3%的听障儿童家长会停止阅读,而42.9%的健听儿童家长会换用更吸引孩子的方式进行阅读,④在早期阅读遇到的困难方面,听障儿童家长选择比例最高的困难是“孩子不配合”(47.0%),而健听儿童家长选择比例最高的困难是“家长没时间”(42.9%)。结论学前听障儿童家庭早期阅读与同龄健听儿童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听障儿童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方面更需要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查学龄前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目标辨识能力发展的差异。方法选取180例3、4、5岁学龄前儿童,其中,健听组(3、4、5岁各30例)与听障组(3、4、5岁分别为27、32、31例)各90例,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学龄前儿童目标辨识测验系统(多媒体软件版)进行目标辨识能力测试,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3、4、5岁健听组和听障组的目标辨识能力得分分别为3.211±0.187、4.867±0.101、6.864±0.166和1.926±0.257、3.280±0.212、4.417±0.238。听力情况主效应极显著,3、4、5岁健听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均显著高于听障儿童(P<0.0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无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其目标辨识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年龄主效应极显著(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类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不断提高。不同的考核题目的正确率不同,两类儿童对肯定句的理解均好于否定句,对偏正短语的理解均好于主谓短语。结论学龄前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无性别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健听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优于听障儿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6岁听障儿童看图讲述的特点及与健听儿童的差异。方法参考听障儿童语言能力评估标准中看图讲述能力三级水平,编制4幅彩图,对44名听障儿童和14名健听儿童进行测验。结果听障儿童看图讲述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F=4.173,P<0.05);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的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听障儿童看图讲述的能力与其认知发展存在密切关系;4岁听障儿童看图讲述能力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言语清晰度的差异,为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昭鸣一韩知娟词表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3~5岁听障儿童114名和健听儿童36名的言语清晰度得分,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儿童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障儿童在3~5岁3个年龄段的言语清晰度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③两组儿童声母清晰度和韵母清晰度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声调清晰度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5岁听障儿童的言语清晰度明显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且以声母和韵母的差异最为突出,应重视对听障儿童的言语清晰度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鼻漏气的差异,探讨其原因,为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36名健听儿童和111名听障儿童,使用鼻息镜测试元音/a/,/i/,/u/的鼻漏气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性别与鼻漏气无显著性相关,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a/的鼻漏气有极显著差异(P<0.01),/i/和/u/的鼻漏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听障儿童/a/,/i/,/u/的鼻漏气现象显著多于健听儿童,其主要原因是听力障碍导致发音错误习得而造成的腭咽闭合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融合幼儿园家长对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态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融合教育指导,提升听障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方法 选取西安市某融合幼儿园3~6岁儿童家长,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156份,其中有效问卷155份,有效率为99.4%,调查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结果 家长对于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态度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大部分呈正向积极态度;普通儿童家长与听障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态度存在差异,在行动支持方面虽然也呈正向积极态度,但支持形式多为被动支持。结论 学龄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过程中,需关注听障儿童家长的心理调试,注重听障儿童的心理建设和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北京市听障儿童智力发育的特点,比较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智力发育的差别,为北京市听障儿童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希一内学习能力测验的健听常模对56名听障儿童和56名相同年龄的健听儿童的智力进行测验。结果3~7岁听障儿童的比率智商是94.99±14.27,56名健听儿童的比率智商是96.49±12.98,两者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4岁之前二者的智力水平发展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二者的差距增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听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手眼协调、空间知觉、视觉记忆和抽象思维发展较好,而色彩记忆和分析综合能力发展滞后。结论北京市听障儿童智力发育良好,已接近健听儿童的水平,社会和家庭应继续关注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和心理健康,以期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并分析学前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发展水平及其特征,为学前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3~6岁听障儿童45人和健听儿童44人,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五项认知能力测验系统(软件版),对两类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进行评估,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的 年龄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组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呈现出相同的上升趋势,其中,健听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发展速度较快,而听障儿童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性别主效应、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②各年龄组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P<0.05);③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分项目均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结论 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显著落后于健听儿童;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采取有效的认知能力训练,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接近健听儿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个案研究探讨如何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实施融合教育。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对不同阶段的融合教育方式以及个案的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经过3年的早期融合教育,个案不仅听觉能力和语言水平有提高,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发展。结论融合教育可以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提供一系列特殊的教育支持和服务,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聋儿早期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要遵循儿童教育规律和聋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促进聋儿认知、语言、情感、社交等素质的同步协调发展.为此,必须认识并处理好五大关系,即聋儿与儿童、听力语言训练与早期教育、医学康复与聋儿早期教育、手语与口语、听力语言训练与全语言学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玩教具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活动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听障儿童学习中的一种工具,它起到的是辅助和中介作用,是引导和促进听障儿童学习的手段之一.本文从玩教具使用的意义、原则、策略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理论阐述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4个过程,即注意、保持、产出和动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对听障儿童班级常规教育的启示,即净化听障儿童生活环境,用简单的表征来记忆常规行为,反复练习常规以达成再现榜样行为的技能、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批评来增加常规行为的动机.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在康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种评价方法,复合式成长记录档案是记录听障儿童在康复机构各方面发展情况的载体.本文介绍了复合式成长记录档案的分类和内容,重点阐述了其创建要点和作用,以期为针对性康复教育方案的实施以及适宜性课程的创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用不同的方法评价助听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23例4~6岁听障儿童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助听听阈、听觉功能测试等方法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家长问卷、助听听阈及听觉功能测试3种评估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23~0.51,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处于低、中相关程度之间.结论 各项评估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患者配戴助听器后的实际效果,相互之间不能替代但又可以互补,临床运用时不能依靠单—评估方法评价判断助听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听力障碍患儿佩戴助听器后塞音的发音特点。方法以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30例(助听器组)和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为研究对象,年龄3~6岁(分为3~、4~、5~6岁组,每组2类儿童各10例),日常均使用汉语普通话交流,具备一定的发音能力。以塞音词表进行测试,分析两组儿童塞音(/b/、/d/、/g/、/p/、/t/、/k/)的发音正确率和错误类型,分析不同生理年龄、助听时间与发音正确率的关系。结果助听器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为/b/>/d/>/g/>/k/>/t/>/p/,健听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g/>/k/>/p/>/d/>/t/;健听组儿童塞音/b/、/g/、/k/、/t/、/p/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儿童(P<0.05)。助听组儿童发音错误规律包括:①发音方法相同的音互相替代,如不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和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②发音部位相同的音互相替代;③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不同的替代,如:塞音擦音化,塞音塞擦音化,不送气化。4~、5~6岁组听障儿童塞音/g/、/p/、/k/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3~岁组(P<0.05),助听器佩戴时间大于2年的听障儿童塞音/p/、/t/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小于2年的儿童(P<0.05)。结论听障儿童塞音发音清晰度落后于健听组儿童,生理年龄、听觉干预的时间对听障儿童部分塞音发音的正确率有影响,需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