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6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不同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化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度分化和中度分化胃癌组织(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上调可能参与胃癌的病理过程,端粒酶活性与胃癌临床病理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胃癌组织及胃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和胃液中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的关系及对胃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ELISA方法检测20例胃癌的癌组织和胃液中端粒酶活性,同法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和胃液中的端粒酶活性以作对照。结果:20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为80%(16/20),胃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75%(15/20)。正常胃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无表达(0/20),胃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无表达(0/20)。结论:端粒酶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胃液中端粒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研究了37例大肠癌、50例大肠腺瘤、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1)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在大肠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分别为86.5%、20.0%,而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癌组织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01)。(2)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肿瘤大小、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呈高表达,端粒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研究了37例大肠癌、50例大肠腺瘤、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1)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在大肠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分别为86.5%、20.0%,而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癌组织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01).(2)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肿瘤大小、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呈高表达,端粒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和切缘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80例食管癌和10例食管良性肿瘤组织中及切缘(近心端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组织残留)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80例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为82.5%(66例),切缘端粒酶活性表达为12.5%(10例)。10例食管良性肿瘤组织中及切缘均未发现端粒酶阳性表达。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TNM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显著性相关。切缘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TNM分期、肿瘤部位有显著性相关。术后随访6个月~3年,共有9例胃吻合口复发,其中8例为术后食管切缘端粒酶活性阳性患者。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癌进展与预后有关,检测食管切缘端粒酶活性可作为早期预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部疾病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通过TRAP-银染法和幽门螺杆菌培养法检测21例胃癌(GC),35例萎缩性胃炎(AG)和38例良性胃溃疡(BGU)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和Hp感染状况。结果胃癌、萎缩性胃炎、良性胃溃疡中端粒酶活性的分别为76.2%,48.6%,15.8%。端粒酶活性在胃癌、萎缩性胃炎标本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胃溃疡(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最高。Hp阳性组的端粒酶活性与Hp阴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的感染引起端粒酶的活性增高,加速病变组织损伤,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HPV16/18感染及其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人乳头瘤病毒16/18(HPV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对30例浸润型宫颈癌、58例宫颈内瘤形成(CINⅢ20例、CINⅡ20例、CINⅠ18例)及16例正常女性的宫颈新鲜组织,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HPV16/18DNA,用PCR方法对HPV16/18DNA阳性组织作HPV16型致癌基因E6、E7检测。结果 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22例(73.33%)(HPV16/18+15例,7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8例(HPV16/18+1例,无E6、E7表达)。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13例(46.4%)(HPVl6/18+6例,2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15例(无HPV16/18+);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6例(25%)(HPV16/18+2例,1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18例(无HPV16/18+);C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2例(10.00%)(HPV16/18+2例,无E6、E7表达)。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仅1例(6.25%)端粒酶活性表达,此例HPV也呈阳性而无E6、E7表达。宫颈癌和癌前病变(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频率(P〈0.01)和HPV16/18感染率(P〈0.01)及其致癌基因表达(P〈0.01)均显著高于良性损伤(CINⅠ和CINⅡ)和正常对照。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损伤中端粒酶激活与HPV感染及其致癌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的表达。方法对纤维内窥镜下活检的胃组织采用对TRAP方法加以改进的银染TRAP法,检测了端粒酶活性。结果29例胃癌中阳性率(23/29)82.7%:胃溃疡8例及胃息肉1例皆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度化生(AGIM)8例中4例有端粒酶表达。胃癌及AGIM端粒酶阳性率与良性病变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银染TRAP法具有检测标本用量少,周期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对胃活检组织进行端粒酶检测在胃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端粒酶检测阳性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善峰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836-183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前列腺癌组织、18例前列腺增生组织和11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及淋巴结或骨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1例前列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83%,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6%)及正常前列腺组织,而且表达率随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升高而增加,有淋巴结或骨转移者表达率高。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率高,在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端粒酶表达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PCR- EL ISA法、病理组织学方法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 111例各种胃病变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和 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85 % ,明显高于癌前病变 (2 1.2 % ) ,癌周正常组织 (10 % )及浅表性胃炎(0 ) ,差异非常显著 (P<0 .0 1)。 HP感染率在胃癌组为 5 5 % ,癌前病变组为 6 3.5 %。胃癌及癌前病变端粒酶阳性率在 HP阳性组 (90 .9%、2 4.2 % )高于 HP阴性组 (77.8%、15 .8% ) ,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检测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瘤和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方法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微孔板杂交法测定6 2例肿瘤和高血压患者及 38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结果 肿瘤组和高血压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发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与肿瘤、高血压有关。因而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 ,对肿瘤、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癌端粒酶表达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端粒酶原位分子杂交检测 45例胃腺癌中端粒酶的活性 ,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胃腺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 ;在术后生存 5年以下者中显著高于生存 5年以上者 (P <0 .0 5 )。结论 :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判断胃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34例乳腺癌、21例乳腺增生症、12例乳腺纤维腺瘤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全部组织标本67例中,34例乳腺癌的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21例乳腺增生症和12例乳腺纤维腺瘤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28.57%(6例)和25%(3例)。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乳腺癌标记物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也可作为部分乳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指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端粒酶半定量检测方法对病人的胃液进行检测,比较原发性胃癌、胃癌癌前病变和对照组病人胃液中端粒酶活性及胃癌病人术前术后胃液端粒酶活性,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为胃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22例胃癌病人、14例癌前病变病人、15例对照组病人和18例胃癌术后病人胃液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结果:端粒酶活性(OD值)平均值为:胃癌组(0.755±0.107)>癌前病变组(0.464±0.078)>对照组(0.265±0.073),且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术前组(0.758±0.107)>术后组(0.425±0.08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端粒酶的活化是胃癌癌变过程的一个早期事件,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术后检测手术效果和术后复发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脑脊液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评价其作为肿瘤标记物及临床意义。方法 取19例颅内肿瘤和5例脑外伤患者脑脊液标本,应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19例颅内肿瘤脑脊液标本中3例表现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15.8%(3/19),3例阳性者分别为室管膜瘤,肺癌脑转移的复发胶质瘤。5例脑外伤患者脑脊液标本无端粒酶标本活性表达。结论 脑脊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评估颅内肿瘤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端粒酶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灶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ELISA技术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中端粒酶的表达情况,并与2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研究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01)。(2)研究组重度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显著(P<0.05)。(3)研究组异位内膜端粒酶表达情况与在位内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轻中度腺肌病异位内膜灶端粒酶表达情况与周围正常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的活性与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