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CPB)中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和琥珀明胶对心脏手术患儿胶体渗透压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1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心内直视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万汶组)和对照组(琥珀明胶组)各20例,测定CPB前血液预充液、CPB 10 min、30 min、CPB结束时的胶体渗透压(COP),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结果对照组CPB中COP明显降低,且低于观察组(P〈0.01),PT、ACT无明显性延长。结论万汶对小儿凝血功能影响不显著,可安全应用于小儿CPB预充液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胶体预充液对心肺转流术 (CPB)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CPB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 2例。分别以人血白蛋白 (A组 )、琥珀酰明胶 (G组 )和 6 %羟乙基淀粉 (H组 )预充 ,于麻醉前 (T0 )、转流中 (T1 )、转流毕 (T2 )、术后 6h(T3)、术后 2 4h(T4 )取静脉血测定凝血功能指标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IB)、D 二聚体 (D D)、血小板计数 (PLC)。结果 :(1 )A组和G组T1及T2时FIB均低于T0时 (P <0 0 1 ) ,G组T3时FIB仍低于T0时 (P <0 0 5 ) ,3组T3时PT均长于T0时 (P <0 0 1 ) ,H组T3时APTT长于T0时 (P <0 0 1 ) ,A组和G组T4时FIB均大于T0时 (P <0 0 1 ) ;(2 )H组T3时PT长于A组和G组 (P <0 0 5 ) ,且H组的APTT长于A组 (P <0 0 5 ) ,A组和G组T4时FIB均大于H组 (P <0 0 5 )。结论 :人血白蛋白和琥珀酰明胶预充液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小于羟乙基淀粉 ;各组术后数小时内机体凝血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且伴有相对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不同液体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足月单胎健康产妇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按不同液体AHHD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聚明胶肽组(P组)、琥珀酰明胶组(G组)和6%羟乙基淀粉130/0.4组(H组)。C组、P组、G组和H组分别于麻醉前30min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聚明胶肽、4%琥珀酰明胶和6%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AHHD,输液速度为20mL·kg-1·h-1。分别于AHHD前(T0),AHHD后30min(T1)、1h(T2)和手术结束后2h(T3)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红蛋白(Hb)含量、血红细胞比容(Hc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和血沉)及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Fib)]。结果 与C组比较,P组、G组和H组T1—T3时Hb含量及Hct降低(P<0.05),T1—T2时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PLT和Fib降低,APTT延长(P<0.05),血浆黏度值、血沉及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比较,P组和G组T1—T2时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及血沉升高(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应用聚明胶肽、4%琥珀酰明胶或6%羟乙基淀粉130/0.4行AHHD对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影响轻微,但可改善产妇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增加组织血液灌注,且6%羟乙基淀粉130/0.4相较其他液体对降低血液黏度时效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大剂量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和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容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情和体格情况分级(ASA)Ⅱ-III级,年龄32~65岁,随机分为两组,从麻醉诱导后至术后第二天,分别采用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G组)和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V组)进行体外循环预充、术中和术后血容量补充。观察患者临床恢复状况、围术期各时点血液动力学指标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情况、各种液体的出入量、出血量和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G组患者手术当天和术后第一天血浆代用品用量较多(P<0.05),两组间其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剂量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和4%琥珀酰明胶均可安全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容量治疗,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扩容时效较持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和琥珀酰明胶(血定安)预充对于3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患儿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45例年龄≤3岁的非紫绀型先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羟乙基淀粉组(H组)、琥珀酰明胶组(G组)和血浆对照组(C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T0)、术后2 h(T1...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用于成人体外循环(ECC)管路预充对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72例18岁以上于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ECC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分为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组(20 ml/kg,A组)、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组(40 ml/kg,B组)、琥珀酰明胶组(20 ml/kg,C组)、琥珀酰明胶组(40 ml/kg,D组),每组各68例。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检测转前(T1)、鱼精蛋白中和后15 min(T2)、转后4 h(T3)及术后24 h(T4)的凝血功能。结果四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手术种类及术前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术中红细胞用量、术后24 h红细胞用量、24 h胸液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B组血小板数量在T2时点组与A组、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5);血栓弹力图最大幅度值在T2时点,B组与A组、C组和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9)。结论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作为ECC预充液,当剂量小于40 ml/kg时对机体凝血功能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4%琥珀酰明胶和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预充对术中血乳酸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应用4%琥珀酰明胶(佳乐施)和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进行ECC预充。记录两组患儿代血浆用量和库血使用量,检测ECC中15 min、终止ECC 5 min和2 h的血乳酸浓度,检测ECC中15 min和终止ECC 2 h的血红蛋白。记录两组患儿术后24 h引流液量及尿量、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量以及术毕肌酐、尿素氮含量等。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佳乐施和万汶用于婴幼儿ECC预充对术中血乳酸和术后转归无影响,不会增加并发症,两种血浆代用品均可安全用于婴幼儿ECC。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脏手术围术期使用不同的人工胶体进行预充及容量管理是否对体外循环期间血糖有不同的影响。方法入选70名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分别采用6%羟乙基淀粉130/0.4(组Ⅰ)和4%琥珀酰明胶(组Ⅱ)预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资料及手术信息,并于术中5个时点监测血糖。比较两组患者最高血糖、高血糖发生率、血糖标准差及不同时点血糖的整体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前检查及手术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最高血糖[(8.3±1.7)mmol/L vs(7.9±1.5)mmol/L,P=0.236]和血糖标准差[(1.4±0.7)mmol/L vs(1.3±0.6)mmol/L,P=0.202]无明显差异。组Ⅰ患者有较多发生高血糖的趋势(62.8%vs 42.9%,P=0.09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未检出两种不同胶体对血糖有不同的影响(P=0.349),但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明显不同(P〈0.001)。结论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实6%羟乙基淀粉130/0.4和4%琥珀酰明胶对成人患者体外循环中血糖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中贺斯和佳乐施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和4%的琥珀明胶用于体外循环预充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8例瓣膜替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贺斯组和佳乐施组。分别在麻醉前及鱼精蛋白中和后30min取静脉血1ml,运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凝血功能,测定参数有:激活凝血时间(SonACT)、凝血速率(Clot Rate)、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并描绘凝血过程曲线图。结果 两组间激活凝血时间、血小板功能术前术后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凝血速率贺斯组明显小于佳乐施组。结论 佳乐施与贺斯1000ml用于预充时对凝血功能无显著影响,但与佳乐施相比,贺斯对凝血通路中纤维蛋白形成速率抑制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体外循环常规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预充,但近年提倡在心脏手术中少输血或不输血,胶体液是重要的血浆代用品。临床上常用的是4%琥珀酰明胶(佳乐施)、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贺斯),本研究旨在观察采用佳乐施和贺斯对婴幼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术中乳酸、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及对术后转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贺斯对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贺斯 (HES)在体外循环 (CPB)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明确HES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4 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患者 ,随机分为HES组和佳乐施 (GEL)组。HES组 :在CPB前、CPB中用HES液静脉滴注和预充 ;GEL组 :作对照 ,在CPB前、CPB中用GEL液静脉滴注和预充。观察给药前 ,给药后 10min ,停机后 1h、4h和 2 4h的血流动力学、氧供、氧耗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各血流动力学、氧供和氧耗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HES适用于CPB手术 ,对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 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 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 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和体外循环(on-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围术期的输血量和凝血功能。方法:187例患者接受CABG手术,其中105例采用off-pump,82例采用传统的on-pump,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术前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和APTT、手术时间、旁路移植血管数、ICU留住时间、再次开胸止血的病例数、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围术期输入血制品的量及血常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前凝血情况相似,但与off-pump患者相比,on-pump患者手术结束时的Hb、Hct和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再次开胸止血的例数和围术期输入血液制品的量明显增加。结论:off-pumpCABG可避免CPB本身引起的血液稀释、血小板数量减少等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减少围术期出血和血液制品用量,缩短ICU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围术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围术期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血流动力学规律,为临床冠心病围术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3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4组,组1行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室壁瘤切除,组2行CABG,组3行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4行激光心肌打孔(TMLR);10例瓣膜病患者(组5)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并就比较各组血管紧张素Ⅱ(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结果:AGII:组内:组1、2主动脉开放时及术后3、6、24h明显高于术前(P〈0.05),组3、4术后无明显升高(P〉0.05),组5阻断前、主动脉开放时、术后3h明显高于术前(P〈0.05);组间:组2术后3h明显高于组3、4(P〈0.05)。ALD:组内:组1、2及5主动脉开放时、术后3h显著高于术前(P〈0.05);组间:组2开放时、术后3h显著高于组3、4(P〈0.05),组5高于其它各组各时间点(P〈0.05)。结论:冠心病围术期R气AS活性明显低于瓣膜病组,术后早期RAAS活性升高。CABG患者RAAS升高更为明显,但24h以内恢复正常。非体外循环下搭桥和激光心肌打孔患者,心功能恢复快,全身反应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种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在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方法:分析63例选择性冠脉搭桥术病人,分为冷晶体停跳液组(CC组)、含血停跳液组(BC组)和低温室颤组(HF组),对比其手术进程、心肌酶指标、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CC组、BC组和HF组体外循环时间和停跳时间差异无显著性。CK、GOT和LDH术后1d均高于术前,LDH术后1周仍维持较高水平;3种心肌酶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表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监护时间均无差异。CC组死亡1例,围术期心肌梗死(心梗)1例,心绞痛复发1例;BC组死亡2例,术后房扑、房颤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各1例;HF组死亡2例,围术期心梗1例,心绞痛1例。结论:3种心肌保护方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联合诊断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前后左室局部心肌功能的变化,判断手术疗效。方法 28例CABG患者,于术前7d分别完成多层螺旋CTA及VVI技术检查,同时,根据有无心肌梗死病史和室壁运动情况将全组患者分为2组:心肌梗死12例,非心肌梗死16例。并于术前7d,术后7d、3个月测定左室各节段的收缩期应变率(SRs)。同时分析CTA与相应室壁节段VVI的相关性。结果无心梗组术后SRs明显增加(P<0.05),心梗组术后SRs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相应室壁节段SRs比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γ=0.963,P<0.05)。结论多层螺旋CTA和VVI技术联合使用,互相补充,可方便、全面、无创地评价CABG术前检查及术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Wu M  Chen RK  Cremer 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1986-1989
目的 明确动力型微泡清除器 (DBT)在冠脉搭桥患者体外循环 (CPB)全过程中减少动脉灌注管道和大脑中动脉内微气泡的效果及其对血细胞和凝血机能的影响。方法  2 0例患者随机分组 ,DBT组在动脉滤器与主动脉插管之间接入DBT。检测DBT前、后的动脉灌注管内和对照组相应位置的微气泡量和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内微栓信号 (MES)量。术前、CPB停止和术后 6h分别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PFH)、乳酸脱氢酶 (LDH)、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 )活性。结果 DBT组动脉灌注管内不同直径微气栓的清除率分别为 6 8%~ 74 % (10~ 12 0 μm) ,79%~ 81% (2 0~ 12 0 μm)和 88%~ 96 % (40~ 12 0 μm )。整个CPB期间大脑中动脉内MES总值 ,DBT组 (178± 12 2 )比对照组 (197± 137)有减少的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血细胞破坏和凝血机能各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DBT能高效清除体外循环动脉灌注管内微气泡并且不加重血细胞的破坏或凝血抗凝机制的紊乱。要最大程度消除入脑气体微栓须采取综合临床措施 ,而DBT是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主干病变施行急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指征与方法。方法 总结157例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近期疗效,分为急症手术组(48例)和择期手术组(109例),进行对比分析。急症手术指征包括:左主干病变狭窄>90%,左主干病变在70%-90%之间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急症手术组中,急性心肌梗死1周内的比例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P<0.05)。结果 急症手术组非体外循环手术的比例达到91.7%,与择期手术组无差别;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比例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术后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比例明显低于择期手术组(P<0.05)。总住院死亡率为1.9%,急症手术组死亡3例(6.3%),择期手术组无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多与术前左心室功能低有关。随访中急症手术组院外死亡1例。结论 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急症手术指征仍然存在不同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左主干病变的急症手术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内窥镜下与常规切开采集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4月,对124例采用内镜下取大隐静脉行CABG(EVH组),在膝关节中部做2cm切口,应用米道斯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游离获取大隐静脉,并与同期110例采用传统切开法取大隐静脉行CABG(常规组)进行比较,对比2组总手术时间、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恢复行走时间、患肢疼痛麻木感及肿胀、术后住院天数、手术费用。结果总手术时间EVH组为(273.5±34.7)分,常规组为(279.1±27.9)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EVH组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12例)与常规组(37例)相比明显减少;EVH组患肢疼痛麻木感16例及肿胀20例与常规组(分别为48、57例)相比明显减少;EVH组恢复行走时间(2.6±0.2)天比常规组(3.8±1.3)天明显缩短;EVH组术后住院天数(10.4±0.7)天比常规组(13.3±2.6)天明显缩短;EVH组手术费用比常规组增加约1.3万元。结论 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减轻术后下肢切口疼痛及肿胀、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但增加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预测系统(sino-system for coronary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SinoSCORE)对患者术前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54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根据SinoSCORE积分分为A组(低危)183例、B组(中危)223例和C组(高危)139例,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A组年龄(60.70±5.64)岁最低,C组年龄(73.85±5.65)岁最大,左室射血分数A组最高(64.36%±4.20%),而C组最低(59.80%±8.39%)。术中移植血管数A组(3.96±1.09)最多,而C组(3.15±0.89)最少。术中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量A组(1.49±1.63)U和(0.13±1.05)U最少,而C组(2.51±2.13)U和(2.37±4.38)U最多。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时间A组(909.43±691.47) min和(1741.91±1441.89)min少于B组(1310.00±2145.21)min和(2634.73±2241.27)min以及C组(965.06±279.34)min和(3122.27±4120.19)min。结论 SinoSCORE术前危险分层预测能力较好,对围手术期治疗决策有指导作用,有利于医患沟通和医疗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