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穿心莲内酯对脂多糖激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信号转导通路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以穿心莲内酯作用于脂多糖活化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穿心莲内酯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ERK1/2、p38和JNK蛋白磷酸化水平以及IκBα蛋白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巨噬细胞TNF-α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100μg/mL穿心莲内酯对脂多糖活化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无细胞毒作用;穿心莲内酯能抑制脂多糖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ERK1/2磷酸化,随着穿心莲内酯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0.01);1~25μg/mL穿心莲内酯不能抑制脂多糖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p38和JNK磷酸化,对脂多糖引起的IκBα降解也无影响。12μg/mL穿心莲内酯和20μmol/LPD98059(ERK1/2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能降低巨噬细胞TNF-αmRNA的表达和其上清液中TNF-α的分泌水平(P〈0.01)。结论:穿心莲内酯能阻断ERK1/2信号转导通路,并在抑制TNF-α的表达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CD40/CD40L系统诱导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CV-304,免疫印迹分析法及TransAMTM系统分别检测CD40L干预前后转染核因子-кB(NF-кB)P65的表达量及活性.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短暂转染NF-кB(P65)正反义寡核苷酸(ODN),流式细胞仪检测VCAM-1表达.结果CD40L干预后24 h,VCAM-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未干预内皮细胞核内几乎无P65蛋白的表达,CD40L刺激30 min后,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CD40L干预后内皮细胞核抽提物的NF-кB(P65)转录因子活性明显升高.阳离子脂质体转染P65反义ODN至内皮细胞,可以显著抑制rhsCD40L介导的VCAM-1的表达(P<0.05),转染P65正义ODN则不能抑制rhsCD40L介导的VCAM-1的表达.结论NF-кB的活化可能部分参与了CD40/CD40L介导VCAM-1表达的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中核因子NF-κB与FADD样白细胞介素1-转化酶样抑制蛋白(FUP)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因子信号通路在P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NF-κB、FLIP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以及给予小白菊内酯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PD症状,TH阳性神经元明显丢失,蛋白水平下降,核因子信号通路被激活,其阳性表达明显增多,FLIP和caspase-3表达也明显增加;经小白菊内酯干预处理后,上述变化均减轻.结论 核因子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激活FLIP对PD模型小鼠黑质区凋亡有重要调控作用,小白菊内酯对PD模型小鼠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F)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坎地沙坦对该影响的干预作用.方法 用组织贴块法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的AF,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AGEs受体(RAGE)的表达.应用RT-PCR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白细胞介素(IL)-6、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 mRNA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液中MCP-1、IL-6、VCAM-1蛋白表达.应用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核因子(NF)-кB和NF-кB抑制蛋白α(Ⅰ-кB-α).结果 不同浓度糖基化人血清白蛋白(AGE-HSA,50、100、150、200、300 mg/L)可呈浓度依赖性地上调RAGE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00 mg/L时达到峰值.AGE-HSA 200 mg/L作用AF后0.5、1.0、2.0 h,细胞核内NF-кB均激活,作用后0.5、1.0、2.0 h活性均显著高于作用后0 h(P值均<0.05).AGE-HSA 200 mg/L作用后细胞质内Ⅰ-кB-α磷酸化激活,1.0 h达峰值,0.5和1.0 h均显著高于0 h(P值均<0.05).3、30 nmol/L坎地沙坦均能抑制AGE-HSA 200 mg/L作用后Ⅰ-кB-α的磷酸化激活及NF-кB核内移,以30 nmol/L更显著.不同质量浓度AGE-HSA(50、100、200、300 mg/L)均可使AF IL-6、VCAM-1、MCP-1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值分别<0.05、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用RAGE中和抗体、NF-кB抑制剂MG-132、坎地沙坦预处理可减少由AGE-HSA所致的IL-6、VCAM-1、MCP-1 mRNA表达及上清液中蛋白表达量(P值分别<0.01、0.05).结论 AGE-HSA通过RAGE、NF-кB途径促使炎性因子表达上调.坎地沙坦可有效抑制Ⅰ-кB-α磷酸化、NF-кB核内移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提示坎地沙坦可通过抑制AGEs引起的AF炎性反应起到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NF-кB活性、ICAM-1蛋白表达变化及NF-кB对其调控作用.方法 取健康雄性BABC/L小鼠20只,采用5%DSS溶液结肠炎小鼠模型和0.9%盐水溶液(NS)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NF-кB p65表达水平,凝胶滞留迁移试验(EMSA)测定NF-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DSS组较NS组NF-кB DNA结合活性显著升高,具统计学意义(P<0.01),NF-кB p65成份主要表达于粘膜下层的炎症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核移位现象,正常对照组仅少数细胞表达p65,ICAM-1.相关性分析提示NF-кB活性与ICAM-1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的NF-кB明显活化,可能上调了ICAM-1基因的表达,参与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核因子кB在皮质酮损伤海马神经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核因子кB(NF-кB)在皮质酮损伤海马神经元中的作用。方法:一组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直接加入皮质酮,于不同的时间提取核蛋白,利用凝胶阻滞电泳的方法观察皮质酮对NF-кB表达的影响。另一组培养的神经元在加入皮质酮前2h培养液中加入кB decoy DNA抑制NF-кB表达,采用MTT法进一步观察它们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结果:NF-кB在皮质酮作用下活性表达水平显著下降。NF-кB活性被кB decoy DNA抑制后,皮质酮引起的海马神经细胞损伤加重。结论:NF-кB对皮质酮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藤黄酸对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细胞系Raji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采用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检测Cyclin D3、Cyclin E和NF-кB蛋白表达.结果 藤黄酸能明显抑制Raji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阻滞Raji细胞周期于G0/G1.期,下调Cyclin D3、Cyclin E和NF-кB蛋白表达.结论 藤黄酸通过抑制调节Cyclin D3和Cyclin E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进程,该过程可能与NF-кB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叶柳青  汪丽萍  王燕  张园  钟梅 《广东医学》2012,33(13):1867-186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孕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其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清洁级SD孕鼠54只,其中48只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血栓模型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分别于术后6、12、24、72 h处死;余6只为假手术组。比较血栓模型组和PDTC干预组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观察其病理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NF-κB蛋白水平于静脉血栓形成后6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72 h后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栓模型组和PDTC干预组各时间点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显著下降,72 h后血栓重量与长度比值显著低于血栓模型组(P<0.05)。结论孕鼠DVT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明显激活,并介导血管内皮的损伤,抑制NF-κB的信号通路可能对DVT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裸鼠原位移植胃癌三叶因子3(trefoil factor family3,TFF3)的表达及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核因子кB(nuclear factor-кB,NF-кB)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复制裸鼠胃癌原位移植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即空白对照组),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组,5-FU+加味七方胃痛颗粒组,加味七方胃痛颗粒组,每组15只。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裸鼠原位移植胃癌中TFF3、NF-кB、ERK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加味七方胃痛颗粒组TFF3、NF-кB、ERK m RAN及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降低(P0.05),5-FU+加味七方胃痛颗粒组TFF3、NF-кB、ERK m RAN及蛋白表达量较5-FU组降低(P0.05)。结论: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可能通过抑制ERK/NF-кB信号通路参与下调裸鼠原位移植胃癌TFF3、NF-кB、ERK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孕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其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清洁级SD孕鼠54只,其中48只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血栓模型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分别于术后6、12、24、72 h处死;余6只为假手术组.比较血栓模型组和PDTC干预组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观察其病理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NF-κB蛋白水平于静脉血栓形成后6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72 h后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栓模型组和PDTC干预组各时间点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显著下降,72 h后血栓重量与长度比值显著低于血栓模型组(P<0.05).结论 孕鼠DVT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明显激活,并介导血管内皮的损伤,抑制NF-κB的信号通路可能对DVT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兔高脂血症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以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饮食组(B组)和治疗组(C组)。10周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AngⅡ、NF-κB、VCAM-1和bFGF的表达。结果:高脂血症时,肾组织同NF—κB、VCAM-1和bFGF表达增强;高脂饮食组相比,治疗组NF—κB、VCAM-1和bFGF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缬沙坦降低NF—κB、VCAM-1和bFGF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减轻肾组织的炎症反应,抑制肾组织纤维化。结论:缬沙坦对兔高脂血症肾脏可能且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胶囊提取液(YSHXC)对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致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核因子-κB(NF—κB)活化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HCY诱导体外培养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建立细胞增殖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HCY组、HCY+YSHXC(小、中、大)剂量组。通过细胞计数观察VSMCs的增殖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NF—κB、vCAM—1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HCY诱导后可使NF—κB活化、VCAM—1的表达增强;而YSHXC可从蛋白和mRNA水平明显抑制其表达(P〈0.01),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这在各实验组细胞数目也有相应的体现。结论:YSHXC能明显抑制HCY诱导的NF—κB活化及VCAM—1的表达,减少VSMCs的增殖和向内皮的迁移,可能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博莱霉素(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疾病上,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治疗价值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气管内一次性灌注BLM(3 mg/kg)的方法建立小鼠肺部纤维化模型,同时腹腔注射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2 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28 d。在注入BLM 28 d后,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总数、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质量浓度;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采用Ashcroft评分标准评定纤维化程度等级,测定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测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免疫印迹法评估核因子(NF)-κB p65的磷酸化,通过核转录因子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NF-κB p65与DNA的结合。结果GLP-1降低了BLM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肺泡灌洗液中TGF-β1的含量,Ashcroft评分等级和HYP含量亦降低,同时,BLM导致的α-SMA和VCAM-1的过表达也被阻止,磷酸化NF-κB p65/总NF-κB p65比值减小,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减弱。结论GLP-1可能通过抑制NF-κB激活,减轻BLM诱导的小鼠肺部炎症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s)是否参与顺铂引起的血管损伤病理反应寻找证据。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不同浓度顺铂(Cisplatin)或同一浓度顺铂处理不同时间后,蛋白印迹分析法和RT-PCR检测内皮细胞CAMs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凝胶阻滞分析(EMSA)和特异性抑制剂来探讨NF-κB在其中的作用。结果:顺铂能够在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上调内皮细胞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而对P-选择素、E-选择素和VCAM-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其表达是通过核因子κB(NF-κB)依赖途径实现。结论:ICAM-1参与了顺铂的血管毒性病理过程,具有靶向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从48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前降支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病理特征将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VCAM-1在各组冠状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NF-κB、VCAM-1不表达,在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NF-κB、VCAM-1表达增加(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NF-κB、VCAM-1在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膜区域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NF-κB、VCAM-1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并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能上调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内膜增殖和NF-κB、P-选择素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9组(n=6):假手术组(A、B、C)、对照组(A、B、C)、治疗组(A、B、C)。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饮食并分离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7、14、28天处死A、B、C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选择素及VCAM-1表达水平。结果 ①假手术组未见内膜增生,NF-κB及P-选择素仅有微量表达,未见VCAM-1表达;②对照组术后7天内膜开始增生,14、28天时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管壁有粥样斑块形成,NF-κB、P-选择素及VCAM-1有多量表达;③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14和28天时内膜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NF-κB、P-选择素及VCAM-1阳性表达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ATRA能明显抑制粥样硬化病灶中内膜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和表达,下调NF-κB的靶基因P-选择素及V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SI)和法舒地尔(Fa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核转录因子κB1(NF-κB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质量240~260 g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IR+Fas组、IR+SI组和IR+Fas+SI组,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1(p50)和HMGB1蛋白的定性和定量表达,荧光定量PCR测定脑组织HMGB1、NF-κB1和VCAM-1 mRNA的表达。结果:IR组脑神经细胞溶解性坏死,核固缩,组织间隙明显水肿增大;与IR组比较,各用药组脑组织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核固缩减少,组织间隙水肿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示,与S组比较,IR组NF-κB1和HMGB1的阳性细胞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 < 0.01);与IR组比较,各用药组NF-κB1和HMGB1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 < 0.01),其中IR+Fas+SI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降低均更显著(P < 0.01)。与S组比较,IR组HMGB1蛋白及HMGB1、NF-κB1和VCAM-1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 < 0.01);与IR组比较,各用药组HMGB1蛋白及HMGB1、NF-κB1和VCAM-1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1),其中IR+Fas+SI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下降均更显著(P < 0.01)。结论:SI和Fa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HMGB1、NF-κB1和V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以减弱炎症反应对脑组织的损伤,且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探讨鼠李糖乳杆菌上清液(LGG-CM)能否通过抑制NF-κB通路来阻断大肠杆菌K1(E. coli K1)株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方法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研究LGG-CM能否抑制E. coli K1激活NF-κB通路;通过侵袭实验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实验,研究LGG-CM能否抑制细菌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通过免疫印迹研究黏附分子CD44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ZO-1蛋白的细胞内分布;用Transwell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过跨细胞内皮电阻(TEER)值和细菌迁移实验评价LGG-CM对细胞屏障完整性的保护作用。结果免疫印迹结果表明LGG-CM能抑制E. coli K1激活NF-κB通路,藉此抑制E. coli K1的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同时,LGG-CM可抑制E. coli K1上调CD44蛋白和下调紧密连接蛋白ZO-1。此外,LGG-CM能够明显减缓TEER值的降低和抑制E. coli K1穿越体外血脑屏障。结论体外实验表明,LGG-CM能够通过抑制NF-κB通路激活、阻断E. coli K1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及维护血脑屏障完整性来预防E. coli K1引起的细菌性脑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胍丁胺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化及损伤的影响,并探究其与NF-κB、MAPK通路及活性氧(ROS) 的产生是否相关。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MTT法检测0~4 mmol/L胍丁胺作用24 h对HUVECs细胞 活力的影响。HUVECs细胞机分为:①空白对照组;②脂多糖(10 μg/mL)组;③胍丁胺干预组:脂多糖(10 μg/mL)+胍丁胺 (0.125、0.5、1 mmol/L)。ELISA 法检测24 h 细胞上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间粘附分子-1 (sVCAM-1)、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确定胍丁胺最适干预浓度(1 mmol/L)。后续 实验中HUVECs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10 μg/mL)组、胍丁胺(1 mmol/L)组及脂多糖(10 μg/mL)+胍丁胺(1 mmol/L) 共同组,作用1、6、24 h;抑制剂组即在脂多糖刺激前1 h,用10 μmol/L NF-κB(PDTC)、ERK1/2(PD98059)及p38(SB203580)抑 制剂进行预处理。qRT-PCR法检测ICAM-1、VCAM-1、E-selectin、MCP-1、血红素氧合酶(HO-1)、醌氧化还原酶(NQO1)mRNA 表达水平;DCFH-DA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VCAM-1、ICAM-1、p65、磷酸化- p65(p-p65)、IκBα、p-IκBα、ERK、p-ERK、p38、p-p38、JNK、p-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HUVECs经10 μg/mL脂多糖刺激24 h 后,上清sVCAM-1、sICAM-1、sE-选择素、MCP-1 含量明显升高(P<0.05),细胞内ROS明显增加(P<0.05);刺激6 h 后各因子 mRNA水平升高(P<0.05);(2)胍丁胺(1 mmol/L)干预后上述指标显著下调(P<0.05),这与p38、ERK及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 预处理细胞后的抑制效应相似;(3)胍丁胺干预组6 h HO-1 mRNA表达较脂多糖组明显增加(P<0.05),而NQO-1无明显变化; (4)胍丁胺明显抑制脂多糖刺激引起的细胞内p38、ERK、核内p65(Ser536)与胞浆IκBα磷酸化,并上调胞浆IκBα蛋白水平。结 论胍丁胺可能通过抑制NF-κB、MAPK通路的激活下调粘附分子及趋化因子水平,并增强HO-1表达以减少活性氧产生对抗脂 多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化及损伤。  相似文献   

20.
王秀  王志蕴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4):533-535,539
目的 探讨Sirt1/NF-κB信号通路在阿霉素诱导小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瑞舒伐他汀对该通路的干预效果。 方法 3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干预组预先给予瑞舒伐他汀悬液10 mg/(kg·d) 5 d,与模型组分别给予阿霉素15 mg/kg建立肝脏损伤模型,干预组继续瑞舒伐他汀干预5 d。末次灌胃24 h后处死全部小鼠,半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血脂、肝功能;同时检测肝组织匀浆SOD、MDA含量;HE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Sirt1、NF-κB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C、TG、LDL-C、ALT、AST明显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匀浆MDA增多,SOD降低(P<0.05),肝细胞肿胀,血管拥挤,淋巴细胞浸润,Sirt1表达减少,NF-κB增加(P<0.05)。干预组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ALT、AST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SOD增多,MDA降低(P<0.05),肝细胞结构完整、炎细胞减少,Sirt1表达增加,NF-κB降低(P<0.05)。 结论 瑞舒伐他汀通过调控Sirt1/NF-κB表达,有效保护阿霉素诱导的肝脏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